- 媽媽的情緒,爸爸的格局:成就孩子一生幸福的關鍵
- 魯鵬程
- 1868字
- 2021-07-23 14:21:48
不埋怨、不喪氣,用笑臉和語言去溫情包容
曾經有人在網絡論壇發表話題,詢問“家里有個愛抱怨的媽媽是一種什么情況”。后面的大批回復幾乎都是在“訴苦”,并表達同感,可見愛抱怨的媽媽其實并不那么受人同情,反而因為抱怨連連而讓家里的人也同樣心生怨恨,想一想真讓人感到心酸。
愛抱怨的人,很難看到事情的正向方面,戾氣會非常重,會覺得全世界都辜負了自己,認為自己得不到足夠的理解與關愛,盡管把自己折騰得很可憐,卻換不來旁人的同情與尊重。負能量爆棚的媽媽,無疑也是影響家庭和諧幸福的不定時炸彈。
所以,要改變這樣的形象,丟掉埋怨,擺脫喪氣,用笑臉和語言給予家人溫情與包容,做能給家庭帶來幸福感的媽媽。
第一,自己要愛自己,學會取悅自己,而非過分期待他人。
凡是經常埋怨他人、經常喪氣滿滿的媽媽,其實都是不愛自己的人,否則她一定不會總是讓自己發脾氣,把自己的身心搞得疲憊不堪,也不會愿意讓自己總處于這么不快樂的境地,給自己的心理增加負擔。
遇到問題,一定要自己關心自己,安慰自己,讓自己能夠以健康的身體、平靜的心情去解決真正的問題,重新恢復快樂,并用良好的自尊、自愛、自重來贏得對方的尊重,而非用自己的可憐去博取對方的關心,否則要來的關心只能讓自己更泄氣。
第二,正向表達不滿,拒絕語言暴力,要能接臺階下。
有的媽媽從來不正向表達不滿,總是對家人施加各種語言暴力,意圖用發泄的方式來換取他人的“醒悟”,希望借由抱怨來得到他人的認可。
舉個例子,感覺自己很累,不想做家務,希望家人能幫助分擔一下,應該怎么說?
一位媽媽這樣說:“我累得要死,你們誰都看不見,從來沒人念我的好,連做個家務都沒人幫忙。”
聽了這樣的話,家人要么是被動行動,要么是因為被罵而跟著鬧脾氣,并不會有好結果。
如果換一種說法:“哎呀,我今天好累好累,我不想做家務了。我說能干的爸爸,咱們也動一動唄,幫幫忙。還有我家這個越來越厲害的小幫手,幫媽媽做點事好不好?”
這就是正向的表達,可以向周圍人傳遞一種正常的訴求。它的語義指向非常清晰,描述自我狀態“我很累”,說明自我感受“不想做家務”,同時表達訴求“希望家人能幫忙”,言簡意賅,再加上藝術化的說法——“能干的爸爸”“厲害的小能手”,還有誰會拒絕呢?
當然,有時候情緒低落難以控制,抱怨也在所難免。但關鍵是,如果此時有人給了臺階,應該接著下來,而不是反而順桿爬。
比如,同樣說自己累不想做家務,如果家人說“好了好了,我來我來,你歇著吧”,那就順勢放手。此時最忌諱繼續挑起戰爭,如果你偏要說“哼!我快累死了你才想起來,你們眼里就沒有我”,這就有故意找碴的意味了。
第三,眼看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不沉迷于理想烏托邦。
沒有人是完美的,沒有家庭是完美的,如果總眼看著“別人家”,內心總是幻想著“別人家怎么就那么好”,結果反倒讓自己因為這種過高的期待而變得更加不開心。
一位媽媽哭著說:“我說人家好,不就是為了讓孩子爸爸學習榜樣,趕緊改正問題嗎?他倒好,來一句‘誰好你找誰去吧’,這我能不生氣嗎?他怎么就那個態度呢?”
事實上,被說不好,人們都會心生反感,頻繁被拿來與他人比較,換成誰心里都不痛快。
所以,應該正視自己家庭的現狀,正視家人,腳踏實地一些,從自己家庭出發,努力改變自己,帶動全家人一起努力,可以幻想美好的未來,但不要以此為苛刻標準要求家人,尤其是要求孩子。
第四,換個角度,多看家人的好,不總是刻意強調自己的付出。
埋怨連連的媽媽眼中看到的世界一定是灰色的,她總能很“精準”地找到事物的負面,并能“一針見血”地指責家人的短處。不僅如此,這樣的媽媽也會覺得全家只有自己在付出,也就是她眼中只看得到自己的辛苦,并由此認為自己才是應該獲得更多關注的人。
這樣想其實是不妥當的,也是“費力不討好的”,只會讓自己感覺更“冤”,要能主動轉換視角,看一看周圍的家人都做了什么。
比如,你眼見的是孩子的爸爸連一句安慰的話都不會說,可實際上,他在你生悶氣的時候用心給你準備飯菜,盡管不會說,但能說他不關心你嗎?只是你選擇了忽略而已。
還比如,你眼見的是孩子只知道自己玩,不知道說好話哄你開心,可實際上,孩子偷偷給你準備好了裝滿水的水杯,自己認真安靜地做作業、看書,努力表現得好,不讓你繼續難過,這能說他表現不好嗎?也只是你不去看而已。
什么叫心想事成?是我們期待好,好才會來,而如果總是自以為對方是壞的,如果總是忽略、無視他人的好,他人原本熱情的心也會冷下來,就會朝著你所想的“壞”去發展。
你的付出,其實全家人都看得到,你應該去享受快樂,愛自己,讓自己的付出變得快樂,家人也會從中有所感受、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