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哲學時代:諸子概論
- 李源澄
- 877字
- 2021-07-23 14:23:53
本 仁
孔子與前世道術之同異,既大略明白,今再言孔學之大凡。孔子之學,以仁為本,以位為依,以中為極。今先言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孟子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惻隱之心,生于不忍。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達之于其所忍,仁也。”不忍牛之觳觫,而曰以羊易之;不忍孺子之將入于井,而起惻隱之心。見牛之時,不知有羊,不知大小;見孺子將入井之時,非欲要譽,非欲納交,惟是此惻隱之心充塞其間。故《韓非·解老》曰:“仁者,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報也,故曰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宋人即指此時為天理之流行。能充此心,則仁覆天下也。人與牛異類,而孺子與我非親,吾心猶不忍其死,況于父母兄弟尊者賢者乎哉?禮義由此一念起,人倫由此一念立也。以此存心,則不忍人之心;以此行事,則不忍人之政。故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存之為人,去之為禽獸。道二,仁與不仁而已。以一言曰仁,以二言曰忠恕。此孔子一貫之道也。孔子曰:“忠恕違道不遠。”道不可言詮,不遠即幾于道也。以此心事父則孝,以此心事長則弟,以仁心加諸位而異其名。
孟子曰:“爰舉斯心加諸彼而已矣。”在心曰仁,在事曰中,仁而后有中,復藉中以顯仁。兩者同出而異名,不可不審。人何以梏亡此心?曰“私”。私者自營,以有我故。孔子曰:“毋我。”毋我者,非獨無我,亦無人也。無人無我,惟是此心之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所謂無人無我者,非無人我之位,無人我之私而已。于此有二難焉。無私我之心,可以損己以利人乎?曰:“損己利人與損人利己,交非中道。”如以吾之金錢而救人之生命,則可;以吾之生命而救人之生命,則不可。何也?彼陷于死,得生幸也,不得生正也。我無死道,以彼而死,在我則不應死而死,在彼則死人以自生,是兩傷焉。古之人有行之者,權也,必其有不得不如此而后可也。又曰:“然則愛鄰人之兄若其兄,可乎?”曰:兄弟之相愛也,非虛加之也,以親之一體,而生相愛之道。鄰人與吾何緣,而生此相愛之心。其愛之也,當有差等。以愛吾兄之心而推及之,則可也。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又曰:“善推其所為而已。”此儒、墨之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