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在關系中理解自己

我們每個人都活在關系中,我們常常糾結在關系里。我們執著于自我的感受,卻又忽略自我的真實認知。這是如此矛盾,卻又那么現實。

我們常說理解萬歲,因為理解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而理解自己,可能是理解中最難去理解的一件事了。

有次參加了一個關于“媽寶男”的群分享討論,最后問題來了,有什么對策?如何改變媽寶男,也許不是真正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去認識自己的內心,為什么你會找媽寶男,是什么吸引了你。

因為當你真正理解了自己,改變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

也許你不一定認同這個觀念,因為人們總會自戀地認為自己知道問題出在哪里,好像無論如何努力,似乎都改變不了。就像韓寒電影《后會無期》中的臺詞,“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很可能是因為我們只是停留在“理性的知道”而已。

真正的理解是感性的理解、情感的理解。在理解的那刻,你似乎是可以重新體驗到自己的這個問題是如何發生的。而且,你也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經不是過去的自己,不再是那個受傷無助的小孩,你已經成長了,沒有必要再像過去一樣用自我欺騙的方式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那么,變化就已經悄然發生了。

什么是感性的理解,舉個簡單的例子。

一位女性朋友曾經聊起在她坐月子期間的一些感受。她的情緒非常糟糕,身體還未恢復,晚上還要喂奶,整晚會有至少四五次的喂奶時間,剛剛睡著又會被孩子吵醒。特別困的時候,總會有種莫名的憤怒感。而且她經常會冒出一些奇怪的念頭。譬如擔心自己睡覺時會不會突然壓到孩子,擔心給孩子系抱被帶時系得太緊讓孩子窒息。還有很多其他在帶孩子期間可能出現的孩子被她傷害的聯想。她意識上一再告訴自己不該這么想,但總是忍不住。

她開始自我覺察,了解自己的內心,覺知自己。

某天,她突然有種特別的感覺。那些對孩子的念頭,不是她真正想要的。但為什么會想得那么細致。那一刻,她感覺到很可能那是她的媽媽當時對她的態度和想法。想到此的時候,她止不住地流下眼淚,她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經是孩子時候的狀態,是那么的可憐和悲慘。她覺察到,那些情緒和念頭是一種輪回,她體驗到了媽媽生她之后的一些體驗。是孩子的誕生,她和孩子的關系,激發了她過去的創傷體驗。

她開始讓受傷的內在孩子和內在父母對話。當然,這個過程并不輕松,甚至痛苦。自身的創傷被激發出來,跟痛苦在一起,慢慢療愈自己。當她再度擁抱受傷的內在孩子時,她的生命軌跡也發生了改變,終止命運的輪回。

孩子的出生,勾起了她幼時的情緒體驗。她在和孩子的關系中,理解了她和父母之前的關系。

我們會不同的關系中去展現自己和成為自己。是重要的關系,我們的內在部分、自我就會呈現得更多。

而我們生命最初的關系,就是孩子和媽媽之間的關系,我們的自我、人格的形成,就是在頭幾年和媽媽(或者其他重要的養育者)之間的互動關系中形成的,這些關系模式構成了我們的人格。

內在關系模式在6歲前會基本建立,也就是說在童年時,孩子與父母等重要親人的現實關系已內化,構成他的基本人格,影響他的一生。由此可以看到,父母與孩子童年時的關系模式無比重要。

然后,我們就帶著這些內化的關系模式去和自己、他人及整個外部世界相處。

這些內在的關系模式,用簡單而形象的語言來解釋,那就是“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之間的關系。

我們會把這些關系模式投射到外部的一切,比如你和戀人、同事、朋友的關系。而且這些關系模式也形成了我們的一些性格或者人生態度,比如自信、自愛、自責等。

我們與外界萬事萬物的關系,特別是與重要他人的關系,和我們內心其實是互為鏡子的。我們在關系這面心靈的鏡子中呈現出自己,而撫養者是我們最初的鏡子,它定義了我們是誰,我們是否有存在感,我們是否有價值感。

但如果我們,特別是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從沒有被父母看見,或者偶爾才被看見,我們的存在感就是破碎的,甚至是不存在的。那我們的自我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譬如自我價值感低、不自信、缺乏力量等等。

當孩子的感受不被媽媽看見時,孩子為了維持關系會圍著媽媽的感覺轉,就會失去自我。我們的感受不被看到,這種感覺太可怕了。所以我們會形成各種各樣的保護層,發展出各種策略切掉真實的感受。比如我見過的一些女性來訪者,總是在感情中懷疑對方不夠愛自己,覺得對方對自己的關注度不夠。怎么樣才算夠愛?連她們自己都答不上來。

還有就是始終無法發展親密關系,發現自己不能、不敢去愛人或者是被人愛。

為什么?很可能是因為童年有過嚴重的被拋棄創傷,內在的小孩對獲得內在的父母的愛完全沒有信心。所以總會懷疑對方不夠愛自己。而無法去愛人或被人愛,正是因為內在的小孩對得到內在父母的愛的嚴重不自信,無法承受親密關系的打擊而發展出的一種心理保護,但也成為一種極端的銅墻鐵壁,讓自己走進了孤獨。

每一個重要的親人,都會內化到我們心靈深處,我們童年時與每一個重要親人的關系模式,都可能會成為我們內在關系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我們目前的現實關系中得以體現。

我們和自己的關系

經常會聽到很多人說,接受自己,愛自己。但是,如果你的“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沖突性很強的話,這是并不容易做到的。譬如自責,如果從內在的關系模式去看,其實就是“內在的父母”責怪“內在的小孩”。我們偶爾在生活或工作中會出現小錯誤,盡管沒有受到任何處罰或批評,有人卻總是會忍不住責怪自己。而有人則相信自己下次會做得更好,并不斷尋找到更好的辦法。這就是我們每個人與自己的關系處理的方式不同。

同樣,自信其實就是“內在的父母”贊賞“內在的小孩”;自愛,就是“內在的父母”愛“內在的小孩”。

我們和戀人的關系

說到親密關系,我不知道你們現在的戀愛或者感情是如何,但我覺得有一點也許是一樣的。我們都是在戀人身上尋找另一個爸爸或媽媽。每個戀愛故事都像是在重演一次我們與父母的關系。

我聽女性來訪者提到最多的大概就是,“我發誓不找和我爸一樣的男人,但為什么結婚后他變得和我爸越來越像”。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戀愛是為了重溫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錯誤。

強調一下,是重溫美好,不是尋找美好。因為,你找到和父母相似甚至一樣的人才能重溫美好,而不單單是因為美好的愛情。同樣,是修正錯誤,不是避開錯誤。因為,你遇到一個人,重構童年的錯誤局面,你才有修正的機會。所以你對沒有錯誤的人是不感興趣的,因為這樣你就沒有機會去完成童年沒有完成的功課。

所以,戀愛前你沒有看到的會在結婚后看到。發誓不找和爸爸一樣的男人,在結婚后才發現他們越來越像了。

我也聽過不少女性的朋友談到自己的“媽寶男”先生,網絡上也流傳很多關于“媽寶男”的改造方案,但似乎成功的經驗不多。我想說的是,除非是“媽寶男”自己渴望自我認識和成長,否則改造的成功概率是很低很低的。

最重要的是,女性應去反思自己為何會選擇這類男人。

簡單地說,通常是因為童年的被忽視,對得到愛和重視缺乏信心的女人,安全感低。而“媽寶男”是極度的失去自我、圍繞女性(母親)的感受去轉的人。戀愛的時候,你會覺得他一切都圍著你,而結婚后,你會發現他和母親的情感糾結才是痛苦的開端。

當然,作為“媽寶男”,他的內心也是痛苦的。那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媽寶男”未斷奶。不是“媽寶男”不想斷奶,而是嬰幼兒時期得到的愛實在太少。婆婆看上去超級溺愛兒子,其實她不一定有真愛的能力。

尤其在嬰幼兒時期,母嬰之間愛的鏈接可能非常少。有的是實際上的分離,比如早早斷奶,媽媽去上班;也有媽媽一直在兒子身邊,但是內心干枯冷漠,和孩子沒有情感呼應,孩子的感受依然是被拋棄。這樣的關系可破嗎?一方面是情感極度孤獨的媽媽對兒子的占有欲,一方面是恐懼被拋棄的兒子對媽媽的依戀,二者合力,這種關系非常難破。除非“媽寶男”自己渴望自我認識、心理成長,愿意從病態糾纏的關系中走出來。

不幸的是,覺得關系大有問題的通常是女性,男性很少認識到這些問題。

假若你嫁入這樣的家庭,一定會感覺很痛苦。但最重要的是反思自己為何會選擇“媽寶男”。只有反思自己,自我成長,才能從關系中解脫出來。

戀愛的關系中,我們面對的不僅是和戀人的關系,更要在這層關系中好好地面對和自己的關系。

我聽過不少來訪者的故事。她們年輕、漂亮,甚至還有自己的事業,但是在愛情上,她們對自己沒信心。不管她們的外在條件如何,內心是自卑的,一旦愛上了,就會覺得自己在對方面前沒有什么分量。而似乎最有吸引力的就是身體,就是性,或者是自己認為最重要、最值錢的一切。所以一旦想得到愛或者擔心失去對方的時候,就很容易將自己奉獻出去。

假如你正處于這么一個時刻,是否準備把身體交給對方?我建議你可以放慢“戀愛”節奏,并且和你的朋友去說說你的感受。

告訴自己你是值得愛的,讓“擔心失去愛”“擔心失去他”的行為和念頭少一些。告訴你的“內在孩子”,“內在父母”是愛她的。

當你對自己有信心,對自己能被愛、能獲得愛有信心的時候,你對自己的愛情就會有信心。

另外,愛情是兩個人的事情,你可以為愛情努力,但不是說努力就一定會有結果。我們并不能左右另一個人的思想。所以,無論你多么在乎這份感情,如果他堅決要離開的時候,請尊重他的選擇,也維護自己的尊嚴。

放手并不容易,愛情中的放棄讓人尤為痛苦。

關于失戀,你需要知道,對方曾經愛你,是因為你值得被愛。但同時,對方也有他自己的內在模式的投射,他也會自卑,他也害怕失去,他也會用他的模式、他的邏輯和你相處,他也很可能把你當成一個完美的女神,但你們都不是完美的。因為你們都害怕失去愛,所以生活中總是會制造各種誤解,最后漸行漸遠。

另外,我還聽到過一些姑娘的故事,她們都有著類似的經歷。男性想和她們發生性關系,不然就去約會其他的女生,要么就鬧分手。她們大多都曾猶豫過、傷心過,最后也都為了自己的愛情犧牲過。然后,就沒有然后了,因為之后一切都結束了,只是時間長短不同而已。而很多姑娘卻依然苦苦等待著,依然不能接受和放手這段已結束的感情,甚至都不愿意醒悟,去發現自己只是對方的一個“玩物”。

一切都是為了愛。

當我們進入戀愛關系,當然也包括其他的重要關系,我們未必可以馬上清楚地看見自己是誰,而我們可以做的就是,抓住機會,帶著覺察和反思,在關系的鏡子前去審視自己、理解自己,讓這個機會幫助我們重塑自己的內在模式,并引導自己走向更好。

在每段關系中,去理解自己。當你重生,你會愛上新生的自己。讓你的“內在父母”,好好地愛你的“內在孩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德县| 东丰县| 紫阳县| 巴马| 治多县| 富宁县| 全南县| 通海县| 简阳市| 涞水县| 双流县| 久治县| 工布江达县| 温泉县| 蒲城县| 隆子县| 宝清县| 云南省| 皮山县| 霍山县| 乌拉特中旗| 肇东市| 高碑店市| 邛崃市| 岳阳市| 海兴县| 新蔡县| 乌鲁木齐县| 洞口县| 大安市| 平罗县| 毕节市| 河曲县| 桦川县| 海门市| 宁化县| 马关县| 沽源县| 台山市| 蓝山县| 青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