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自殺

(一)自殺的概念

自殺,一直是一個重大的公共健康問題,從人類誕生之日起就已經出現,備受矚目,但是人們對自殺行為的研究卻是非常短暫的。對于自殺的定義,包括社會學、精神病學、心理學在內的三大學派眾說紛紜。最早的研究始于法國學者埃米爾·迪爾凱姆(Emile Durkheim),他于1897年出版了專著《自殺論》,到2020年,自殺的研究歷史已經有整整123年了。埃米爾·迪爾凱姆在他的專著中指出,自殺是一種社會病態。自殺是由自殺者本人實施的行為,并且自殺者在實施前就知道該行為的后果會直接或間接造成死亡。主動行為如上吊或服毒,被動行為如絕食或者拒絕治療,前者直接導致死亡,后者間接導致死亡。自殺在精神病學中更多地被理解為一種精神疾病。有“自殺學之父”之稱的施耐德曼認為,自殺并不是直接指向死亡的運動,它最終目的是要從忍無可忍的情緒中擺脫出來。弗洛伊德認為,人有生本能和死本能,當死本能大于生本能時,人便會自殺。在《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自殺解釋為輕視生命、蓄意傷害自己生命的行為[1]。在百度百科中,自殺是指個體在復雜心理活動作用下,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種手段結束自己生命的危險行為[2]。對于自殺的定義,目前并沒有統一的說法,根據各學派學者對自殺定義的研究,筆者認為,在通常情況下,自殺是指自殺者在意識清晰的狀態下,主動采取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自殺的三個要素分別是自發、求死愿望和主動行為,強調自殺者完全出于自愿,最嚴重的后果就是死亡,它是由于受到各種因素困擾難以自控,最終導致精神崩潰的表現。

(二)自殺的類型

戴紐特·沃瑟曼(Danuta Wasserman)在《自殺:一種不必要的死亡》一書中指出:Pokomy最早將自殺行為分為自殺成功(Completed Suicide)、自殺企圖(Suicide Attempted)、自殺意念(Suicidal Ideas)三大類。埃米爾·迪爾凱姆認為,自殺可以分為利己型自殺利他型自殺、失范型自殺、宿命型自殺四種類型。利己型自殺是指個人因為失去社會約束與聯系,對身處的社會和集體漠不關心、感到孤獨而自殺;利他型自殺是指在社會習俗或群體壓力下而自殺,或者是為了追求某種目標而自殺,這種自殺常常是為了負責任,犧牲小我成就大我;失范型自殺是指因為個人與社會的固有關系被破壞而自殺;宿命型自殺是指個人由于種種原因,受外界過分的控制和指揮,感到命運完全非自己可以及時控制的而自殺。我國學者根據自殺的發展過程,將自殺分為情緒型自殺和理智型自殺兩大類。情緒型自殺通常是由爆發性的激情所引起的,如強烈的委屈、悔恨、內疚、郁悶、煩躁等情緒狀態,這類自殺進程較迅速,發展期較短,具有沖動性和突發性;理智型自殺則不是由于偶然的外界刺激喚起的激情狀態導致的,而是由于自身經過長時間的評價和體驗,在進行了充分的判斷和推理之后,逐漸萌發出自殺意向、制定自殺計劃、實施自殺行為的,這種自殺進程較緩慢,發展期較長。筆者認為可按照國際上的分類,把自殺大致分為三類:一是自殺意念,即有尋死的愿望,但并未付諸行動;二是自殺未遂,即以死亡為目的采取有意毀滅自我的行動,但沒有造成死亡;三是自殺死亡,即有意采取毀滅自我的行動,并且最終造成死亡。

(三)自殺的過程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自殺不是突發性事件,而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自殺動機或自殺意念形成階段

當個體遇到困難、挫折等遭遇打擊的時候,深感活著沒有任何意義,為了逃避現實,產生了自殺意念,把自殺作為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例如,一名大學生,因難以適應大學生活,各項成績均在班級最后,既擔心為班級抹黑,又怕辜負父母的期望,巨大的壓力讓他難以喘息,在深深的自責、焦慮、恐慌情緒之下,逐漸產生了自殺動機,最后實施了自殺行為。

2.矛盾沖突階段

當自殺動機產生之后,如果當下所面臨的情況仍然得不到有效解決,自殺動機便會逐漸增強,與此同時,心理矛盾也會由此產生。難以放下自己心中所愛的家人、朋友,這種求生的本能使欲自殺者徘徊于生與死的邊緣,變得猶豫不決,難以作出自殺的決定。在這個時候,欲自殺者會在情緒情感、言語、認知、行為、身體、經濟和心理評估方面向身邊人釋放出求助信號,我們可以通過欲自殺者發出的尋求幫助或引人注意的求助信號,對欲自殺者施以援手,幫助其解決問題。這一階段是進行自殺心理危機干預的最佳時期,通過及時干預,可以使欲自殺者盡快打消自殺意念。

3.自殺行為選擇階段

處于這一階段的欲自殺者已經從自殺的矛盾中走了出來,下定決心要自殺。這時的狀態,很容易使身邊人認為他是真的好轉了,不會再有自殺的念頭了,從而放松警惕。但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往往是欲自殺者的自殺態度已經達到了難以動搖的一種表現,當然也不完全排除是欲自殺者心理狀態好轉的表現。因為發展到這個階段,欲自殺者認為自己已經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不再為生與死的選擇而苦惱。因此他們不再談論或釋放求救信號,甚至格外平靜,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其目的可能是擺脫旁人對其自殺行為的阻礙和干預。在這一階段,欲自殺者開始著手考慮實施自殺的時間、地點、方式,以及購買用于自殺的工具等,同時開始制訂自殺計劃,著手實施自殺行為。

在我國,自殺多采取自殺工具容易獲得的方式,如跳樓、自縊、喝毒藥等。最終會出現兩種結果,一種是自殺未遂,一種是自殺死亡。

(四)自殺的特點

只有研究把握自殺的特點,才能對自殺心理進行有效干預。

1.自殺動機具有逃避性

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并結合收集的一些自殺案例,筆者發現,從當前發生自殺問題的情況來看,自殺原因多種多樣,但不管什么原因,他們大多認為自殺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不惜用死來逃避一切。除此之外,在這些人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領導干部,因為自恃位高權重,抱有僥幸心理,難以抵制不良誘惑,從而逾越法紀紅線,觸碰法紀底線,甚至不惜鋌而走險,干了一些違紀違法的勾當,在東窗事發后,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直面問題,主動向組織坦白交代、承認錯誤,而是擔心自己會被組織查處、鋃鐺入獄、連累家人,企圖用自殺的方式來逃避組織的調查處理。

2.自殺行為具有可預測性

筆者通過分析一些自殺個案,發現大部分自殺者的自殺行為具有可預測性,有的人向身邊親友探討死亡的話題,有的人在日記、工作筆記中流露出對生活失去了熱情等具有提示性的相關語句;有的人行為舉止突然變得十分異常,不愿與人交往,整日都無精打采。這些不正常的跡象,都是自殺者在自殺前發出的信號。通過這些信號可以預測自殺行為,但是身邊人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直到悲劇發生之后,才追悔莫及。

3.自殺手段具有便捷性

筆者在分析自殺個案時發現,自殺手段的選擇與自殺工具可獲得的便捷性有關。通常來說,自殺手段雖然多種多樣,但是人們往往會傾向于選擇更加可靠、自殺工具容易獲得、見效較快、方法簡單的自殺手段。

4.自殺過程具有連續性

學者長岡利貞指出,自殺過程一般都要經歷產生自殺意念—下決心自殺—行為出現變化+思考自殺的方式—選擇自殺的地點和時間—采取自殺行動。從大多數自殺情況來看,自殺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觸發。個別人在遭遇家庭矛盾、感情受挫等情況導致各種壓力堆積無法排解時,為逃避現實,把自殺當作徹底解脫的唯一辦法。第二階段,矛盾。當自殺意念萌發之后,只要一想到自己的親朋好友,個體便會深深陷入生與死的心理矛盾沖突之中,一時之間難以作出抉擇,這時個體往往會向外界發出求助信號。第三階段,平靜。在這一階段,個體從矛盾之中解脫出來,已經下定決心要自殺,從而表現出平靜的狀態,開始準備自殺工具,選擇自殺地點。第四階段,實施。這是個體自殺的完成階段,最后會導致自殺未遂和自殺死亡兩種結果。

5.自殺節點和年齡分布具有規律性

從自殺節點來看,發生的自殺事件大多集中于2月、3月、10月、11月、12月。Schreiber(以色列)等人認為,自殺的月發生率在冬季達到高峰,夏季達到低谷,這種季節變化特點可能與個體的生物學節律改變有關。從年齡分布來看,20~30歲是自殺率最高的年齡組。有研究發現,青春期隨著年齡的增加,自殺危險性也在增加,20~25歲時自殺率達第一高峰。

6.自殺時間和地點具有隱蔽性

筆者經過調研發現,凡是自殺者,雖然事先都曾向外界發出過求助信號,但是在他們下定決心選擇自殺之后,大部分人仍舊會選擇在夜深人靜或者偏僻無人的地方實施自殺行動,不容易被身邊人察覺。因此,自殺事件在夜間和凌晨多發,在工作和操課期間發生較少;在工作單位之外及工作時間之外多發,在工作場所發生較少。自殺時間和自殺地點具有隱蔽性,導致自殺者不容易被發現。午夜至凌晨,人體機能達到最低潮,自殺者身邊的人警覺性減弱,外界干擾因素減少,自殺事件多發。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卫辉市| 康马县| 禄劝| 长沙市| 甘肃省| 曲沃县| 塔河县| 同德县| 军事| 吉林市| 铜陵市| 拜泉县| 仲巴县| 烟台市| 南陵县| 滦南县| 湄潭县| 贺州市| 苍南县| 新民市| 会泽县| 广东省| 万宁市| 诏安县| 台湾省| 修武县| 玉门市| 茶陵县| 汉中市| 松江区| 定安县| 南郑县| 瓦房店市| 洛宁县| 吴川市| 甘肃省| 焉耆| 福建省| 婺源县| 长武县| 黔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