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殺心理危機干預
- 惠淑英 姚杜純子 楊潔編著
- 11250字
- 2021-07-23 18:01:30
一、自殺心理危機干預的基本理論依據
(一)精神分析理論
精神分析理論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創立,是在醫療實踐中創立的一種獨特理論,后來在實踐中不斷得到發展。安娜·弗洛伊德、哈特曼、埃里克森等人形成了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學理論,霍妮、弗洛姆和沙利文等人形成了新精神分析理論,這些理論不斷豐富著精神分析理論體系,也不斷影響著臨床心理治療。至今為止,精神分析的學術思想仍然是心理學理論體系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1.人格結構理論對自殺心理危機干預的理論指導
弗洛伊德將人格結構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id),是與生俱來的動物性的活動,遵循著快樂原則,它不顧及社會道德規范和法律法規的約束,追求本能欲望的即時滿足。弗洛伊德將本我中的基本需求稱為“生本能”,是促進個體開展生存活動,如進食、飲水、睡眠、性等活動的驅動力,代表一種進取性、建設性和創造性的力量,指向生命與種族的延續;除了“生本能”,本我還包括破壞性、攻擊性與自毀性的原始性沖動,弗洛伊德將其稱為“死本能”,殺人或傷人行為,就是本我中“死本能”的對外釋放,自殺則是“死本能”的對己釋放。自我(ego)是現實化的本能,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間,它遵循現實原則,即本我的各種需求,如果不能在現實條件下獲得即時滿足,就必須遷就現實的限制,學習如何在現實中獲得需求的滿足。超我(superego)是道德化的自我,它遵循道德原則。超我是個體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將社會的道德規范要求和法律法規等內化的結果。
本我追求欲望的滿足,是必要的原動力。超我按照社會道德法紀要求維持正常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秩序。自我則需要按照現實的原則不斷權衡和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既按照現實和超我的要求,延遲轉移釋放本我的能量,又給予本我欲望適當的滿足。因此,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他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是彼此協調的。如果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失衡沖突了,他的各種本能欲望得不到社會道德規范的接納,社會道德規范要求的,他又很難做到,于是自我就變得左右為難,既無法適應社會,也很難與別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內心充滿了矛盾與痛苦,容易引發各種心理危機,甚至誘發自殺。因此,在自殺心理危機干預中,要重點關注當事人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的矛盾,緩解這些沖突,穩定情緒,幫助他們恢復內心的和諧。
2.焦慮與自我防御理論對自殺心理危機干預的理論指導
人格發展過程中,如果本我、自我和超我產生沖突,就會引發個體焦慮。弗洛伊德將焦慮分為現實性焦慮、神經性焦慮和道德性焦慮。例如,某人受到恐怖襲擊,這種恐懼來自外部世界,因此會引發他的現實性焦慮。相反,神經性焦慮和道德性焦慮是來自個體內部的威脅。當個體擔心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本能而作出會引來權威者懲罰的事情時,神經性焦慮就會出現。例如,某人從事重要工作時,總是擔心自己因能力不足無法順利完成工作而被領導處分,因而抑制不住地反復檢查工作方案,這種焦慮就屬于神經性焦慮。當個體擔心會違反社會標準時,道德性焦慮就會出現,如某人撿到別人遺失的重要財物并據為己有時,就會誘發他的道德性焦慮。
為了能有效應對現實性焦慮、神經性焦慮和道德性焦慮,個體需要啟動自我心理防御機制。通常,這些心理防御機制會無意識地運行,以幫助個體減輕壓力、適應環境,維持心理平衡。但是,如果這些心理防御機制被過度使用,就會發展成一種回避現實的病態。這種理論最初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之后安娜·弗洛伊德對其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后來的心理學家進行了補充和完善。處于自殺心理危機中個體常見的自我防御機制有壓抑、否認、反向形成、投射和退行。
1)壓抑(Repression)
壓抑是指將那些危險的或令人痛苦的想法和感受排除在知覺范圍之外,是一種最基本的防御機制,也是焦慮的來源。被壓抑的欲望與沖動并沒有消失,而存在于潛意識當中,一旦遇到合適的時機,就會尋求爆發或滿足。長期使用壓抑的防御機制來處理現實危機,會積累被壓抑的原始欲望與沖動,極端行為爆發的可能性也隨之提高。例如,一個人陷入自殺心理危機的原因,是長期遭受欺凌或不公正待遇而忍氣吞聲,最終選擇自殺。
2)否認(Denial)
否認是指人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拒絕使人感到焦慮痛苦的事件,是防御機制中最簡單的執行方式。處于自殺心理危機中的個體,常采取否認的防御機制回避現實困難,直到不得不直面時,個體內心趨于崩潰。例如,某人邀同伴一起去游泳,眼看著同伴不幸溺亡卻無力施救,他可能會采取否認的方式,拒絕接受同伴溺亡,但當他不得不面對現實時,可能陷于精神崩潰,甚至出現自殺傾向。
3)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
反向形成是人們通過采取與令人不安的欲望相反的有意識的態度和行為,從而避免自己無法接受的沖動,使自己無須直面本應出現的焦慮。這種表現可能是個體會用虛情假意的愛來隱藏自己的恨。例如,某人痛恨領導欺凌新來的同事,可能用討好奉承的方式來迎合領導,以此避免痛恨領導的情緒外顯而影響與領導的人際關系。如果他長期使用反向形成的防御機制,可能因負性情緒積壓或持續心理沖突導致爆發式釋放,甚至出現殺人或自殺的傾向。
4)投射(Projection)
投射是指把自己產生的無法接受的情感或意念歸因于他人。例如,某人曾因極度自卑而自殺,原因是他覺得自己有很多缺點,對自己很失望,他還認為,別人都關注著自己的這些缺點,與別人的互動交流中處處能感受到別人對自己的失望,于是對自己和生活失去信心,選擇自殺。
5)退行(Regression)
退行是指當個體遇到強大的壓力、焦慮時,可能會采取過去適宜、現在已經不成熟的行為,倒退到一個早期的人格發展階段。例如,學生在臨考時壓力很大,出現強烈的不適應感,產生尿床的行為。這種退行行為是嚴重適應不良的表現,會給當事人帶來更大的焦慮和心理沖突,如尿床可能帶來的非議或嘲笑,這些反過來會加重他的適應不良,誘發當事人極端否定性的自我評價,甚至誘發自殺。此外,很多因適應不良而自殺的人,也可能會在自殺前出現一些退行行為,這也成為自殺識別的線索之一。
通常,處于自殺心理危機中的個體,容易陷在各種焦慮中無法自拔,因此,幫助當事人澄清焦慮的類型和分析自我防御機制的方式,對穩定當事人情緒、解除自殺心理危機具有重要意義。
3.個體心理學理論對自殺心理危機干預的理論指導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取自“Individual”的拉丁文原意,即“整體、不可分的”。他反對像弗洛伊德那樣將心理劃分為幾個部分,并強調本能的觀點,他主張以一種整體的視角來研究心理學,并借鑒了社會學的理論角度。
阿德勒認為推動人們成長的動力,不是力比多,而是人們對于自卑感的補償。他認為每個人出生都會有一種自卑感,當人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產生自卑感時,就會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來彌補這一缺陷,在實現一個目標以后,又會發現新的不足并開始進行新一輪的努力,就在這樣的不斷實現與超越中實現個體的成長。人們為了實現對自卑的超越,會發展出個體所特有的一系列行為方式,阿德勒將其稱為生活風格。要了解一個人的生活風格,可以從出生順序、早期回憶和個體對夢的解釋中探尋。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為開展自殺心理危機干預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很大一部分處于自殺心理危機中的個體,正是因為未能良好地處理自卑與超越的矛盾,對生活失去希望,對自己失去信心,充滿了挫敗感和無助感,才選擇自殺的。因此,在開展自殺心理危機干預時,可以通過其朋友和親人,了解他原生家庭的成員出生順序,對當事人的人格及行為方式進行初步評估;也可以通過他的親人或最親密的朋友獲取其早期的生活經歷,尤其是他本人曾經談論過的早期記憶,因為人們對童年的記憶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他們現在的行為;還可以在當事人進入穩定期以后,在良好的咨訪關系的基礎上,引導當事人分享他的夢境及他對于夢境的解釋,因為個體在夢境中對問題持有的態度和體驗的情緒與清醒時的一致性是比較高的。通過這些方式全面地了解當事人,分析其心理危機的產生原因,幫助他穩定情緒、化解危機。
4.客體關系理論對自殺心理危機干預的理論指導
客體關系理論將關注的焦點轉向個體成長和正在經歷的環境??腕w關系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客體關系中的客體指的是有特別意義的人或物,是個人感情的內驅力或目標??腕w關系理論認為,父母(尤其是與母親的親密關系和母親的養育)及其他的重要他人作為一種外部客體,對建立內部心理結構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人格的形成是外部客體內化的結果。內化是一個心理過程,是指個體將其所處環境中的規則性互動和特征轉化為內部的規則和特征。處于自殺心理危機中的個體,之所以矛盾地處于自殺和求生欲,即死本能和生本能之間,既與他所處的外部環境和經歷的現實事件有關,也與他的人格基礎和對現實環境與事件的認知表象有關。這些認知表象是與客體有關的映像、想法、感覺或記憶,也被稱為客體表象或內在客體。在開展自殺心理危機干預時,必須對當事人的重要他人和重要事物做深入了解,為當事人提供重要的社會支持和可利用的資源,減少他們的無助感,幫助他們重建希望感。
精神分析理論在自殺心理危機干預中應用的核心是“分析”,無論是經典的精神分析理論還是新精神分析理論,都幫助當事人解決內心的沖突,達到整合的最佳心境,從而解除心理危機狀態,實現個人的成長。
(二)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
行為主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1913年創立的,行為主義倡導心理學從對意識的研究轉向對行為的研究,認為所有行為都是由外部環境因素引起的,主張研究可觀察的行為。華生強調心理學研究行為的任務是查明刺激與反應之間規律性的關系,從而根據刺激預知反應,或根據反應推知刺激,從而預測和控制人的行為。華生有一個著名斷言:“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和我可用以培育他們的特殊世界,我可以保證,隨機選出一個,不論他的才能、傾向、本能和他父母的職業及種族如何,我都可以把他訓練成為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特殊人物,如醫生、律師、藝術家、商界領袖,甚至乞丐或小偷?!?/p>
1.經典條件反射理論對自殺心理危機干預的理論指導
20世紀初,生理學家伊凡·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作用時發現了條件反射,這被公認為是發現了人和動物學習各種行為的最基本的生理機制理論。巴甫洛夫認為,反射分為無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兩種類型。無條件反射是指有機體生來固有的對保存生命有重要意義的反射,如異物入眼人本能地分泌眼淚;條件反射是通過在有機體大腦皮質上建立暫時神經聯系來實現的,是有機體在無條件反射的基礎上后天習得的反射,如學生聽到上課鈴就進教室。
巴甫洛夫提出的強化與消退、泛化與分化的概念,對開展自殺心理危機干預有重要意義。強化是將條件刺激與無條件刺激在時間上的結合,但當條件刺激不被無條件刺激強化時,就會出現條件反射的消退。泛化是指在條件反射形成初期,除條件刺激本身外,那些與該刺激相似的刺激也能引起條件反射;而分化則能有效區別條件刺激和相似的條件刺激,只對條件刺激發生反應。例如,一名學生軍訓前聽到起床哨不會產生起床的反應,但是軍訓以后通過訓練,他聽到起床哨產生了起床的行為反應,這就是強化。當該學生因適應障礙而被迫中斷訓練時,如果對他沒有一日生活制度的要求,那么他聽到哨聲起床的行為就可能會逐漸消退。如果其適應障礙日益嚴重,他可能在聽到哨聲甚至鬧鈴聲、電話聲時,都會產生嚴重的應激反應,這就是泛化。而經過一段時間的針對性干預治療后,該學生的反應可能產生分化,只對哨聲產生反應,而對鬧鈴聲、電話聲不再產生反應。
這種應答性經典條件反射在治療中的應用稱為行為治療,最初是通過華生等人對兒童的動物恐怖脫敏發展起來的。根據這一原則建立的第一個系統的行為治療模式是20世紀50年代由沃爾甫提出的交互抑制的系統脫敏法。在開展自殺心理危機干預過程中,系統脫敏法常被用來治療不良行為反應。
處于自殺心理危機中的個體,可能因為對某個特定事件、特定人物、特定物品或泛化對象產生極度的恐懼和焦慮,最終選擇自殺,因此,在進行心理干預時,對不良行為的矯正通常需要用到系統脫敏法。
系統脫敏治療自殺心理危機的步驟如下。
(1)教危機當事人掌握放松的技巧。處于自殺危機中的個體情緒常陷入高度焦慮或恐懼狀態,干預者可以讓危機當事人平躺,全身處于放松狀態,讓他想象自己處于一個非常安全、非常舒適的情境中,內心逐漸安靜平和。干預者用輕柔的聲調引導當事人依次練習前臂、頭面部、頸、肩、背、胸、腹及下肢的放松,重點強調面部肌肉放松。每天一次,每次20~30分鐘,要求當事人反復練習,直至運用自如。
(2)構建焦慮或恐懼等級。在良好的咨訪關系的基礎上,干預者引導當事人說出他焦慮或恐懼的事件或情境,然后讓當事人對其焦慮或恐懼進行等級劃定,從引起最小焦慮或恐懼到最大焦慮或恐懼,按照0~100構建一個等級表,0代表完全放松,100代表難以承受的最高等級。每一級刺激引起的焦慮量或恐懼量,應是全身放松能應對的程度,這是系統脫敏治療的關鍵之處。干預者要求當事人閉上眼睛想象所能接受等級的刺激畫面,畫面要具體、清晰,能讓當事人置身其中并喚起情緒或軀體反應。
(3)系統脫敏。在當事人基本掌握放松技術后,按照其所構建的焦慮或恐懼等級表,由小到大逐級脫敏。即讓當事人想象最低等級的刺激情境,當他感受到緊張或恐懼時,中止他的想象,引導他進行放松訓練,緩解所誘發的情緒或軀體反應,等他情緒平復后再重復以上過程。每次放松后,干預者都要詢問當事人的焦慮或恐懼分數,如果超過25分,就需要繼續放松。反復訓練后,如果當事人對此等級情境不再焦慮或恐懼了,就可以進入更高等級的脫敏治療了。如此逐級而上地進行脫敏治療,直到當事人對最高等級的刺激脫敏,并鼓勵當事人在生活中不斷練習,鞏固療效。
2.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對自殺心理危機干預的理論指導
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體系形成于20世紀30年代以后,是斯金納在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學說的基礎上,憑借精確嚴謹的行為分析方法,建立的操作行為主義體系。它對一些難以回避的主觀現象堅持以操作強化原理進行具有說服力的解釋,極大地提高了預測和控制有機體行為的能力,也推動了心理學在教育、管理、臨床心理咨詢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斯金納操作性條件反射是指由強化有機體自發的操作性行為而形成的條件反射。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既可以用于消除一種不良行為,也可以用于鞏固理想的行為。
斯金納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兩個基本過程是強化和懲罰。斯金納認為,在任何特定的情境下,個體的行為都很可能伴隨著某種結果,如得到贊揚、報酬或解決問題后的滿足感,那么今后在類似情況下,個體很可能重復這一行為,這些結果被稱為強化。如果個體的行為伴隨著負性或令人不悅的結果,那么今后在類似情況下,個體很少會再重復這一行為,這些結果被稱為懲罰。斯金納操作性條件反射在心理治療中的應用稱為行為矯正,廣泛用于個體治療和集體治療。陽性強化法就是基于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的,它認為行為是后天習得的,一個習得行為如果得以持續,一定與它的結果被強化有關,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種行為,必須對其施加獎勵;如果要消除某種行為,就得設法給予懲罰。這種被稱為賞罰法的行為矯正方法常被用于自殺心理危機干預,在實施過程中,以陽性強化法為主,及時獎勵正常行為,漠視或淡化異常行為。例如,某人人際關系冷漠,平時別人很少關注或關心他,他偶然一次受傷的經歷,讓他體驗到了受傷后領導、朋友對他的關心和關注,被關心、被關注就成了他受傷這一刺激的反應,如果受傷(刺激)和被關心(反應)之間在時間上反復結合,可能就會強化他的受傷行為,他可能會反復出現自殘或自殺行為。但若朋友發現他是蓄意自殘或自殺以博取關注,在他自殘或自殺以后,不再熱情關注他,甚至鄙夷這種行為,那么他的自殘或自殺行為就可能因得不到強化而消退。
3.社會觀察學習理論對自殺心理危機干預的理論指導
20世紀60年代,認知心理學日益崛起,形成了班圖拉的社會觀察學習理論。在認知心理學思想和方法的沖擊下,班圖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突破了行為主義把人類僅看作由外部環境刺激塑造的被動接受者的局限,注重社會互動在行為塑造和控制方面的作用,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他的學習理論將強化理論和信息加工理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又被稱為社會認知行為主義。
觀察學習又稱替代學習,是指個體通過對他人的行為及其強化結果的觀察,獲得某些新的反應,或使現存的行為反應特點得到矯正。它具有三個特點:一是觀察學習并不一定具有外顯的反應;二是觀察學習并不依賴直接強化;三是認知過程在觀察學習中起著重要作用,思維、信念和期待等認知過程調節著人的行為,通過改變認知,可以改變人的行為。
生活中,人們的很多行為都是觀察學習得來的,其中也包括自殺行為。在臨床咨詢和治療中發現,很大一部分自殺者存在家族自殺史或自殺接觸史,即目睹過自殺或接觸過經歷自殺危機的人。例如,某人幼年時曾目睹母親自殺,后經歷挫折與失敗,也選擇自殺的方式解脫,這都是一種社會觀察學習。因此,我們在開展自殺心理危機教育時,往往不會詳細介紹自殺者的自殺過程或自殺細節,以避免自殺模仿。
班圖拉的社會觀察學習理論在心理治療中的應用稱為模仿法,又稱示范法,是向危機當事人呈現某種示范行為,讓其觀察示范者是怎么做到,之后又得到了怎樣的后果,以引起當事人模仿示范者開展類似行為的治療方法。這種模仿法常被用于自殺心理危機干預的心理治療和行為矯正。通過對處于自殺心理危機中的個體進行心理分析,引導他觀察那些與他有著相似經歷或同樣困惑的人或者他認為優秀的人解決矛盾和困惑的行為方式;然后,引導危機當事人將觀察到的行為進行認知上的演習或實際上的操作,以便長久記憶;接下來,引導危機當事人正確選擇和重新組織反應要素,在信息反饋的基礎上進行自我觀察和矯正反饋,并在足夠的動機和激勵作用下實施觀察學習行為。通過這種方式,幫助自殺心理危機中的當事人從示范者身上學習積極行為,矯正不良行為,化解自殺心理危機。
(三)認知心理學理論
認知心理學是20世紀50年代以后在美國逐漸興起的,它認為人的情緒、情感、動機和行為是由認知活動決定的。認知療法是認知心理學的臨床應用,它認為當事人的不良情緒和行為是不良認知(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極的信念或思想)和思維方式導致的。治療的基本原則就是通過改變人的認知來矯正人的不良行為。
1.貝克的認知理論對自殺心理危機干預的理論指導
貝克認為每個人的情感和行為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他們認知外部世界的方式和處世的方法。貝克認為如果人們不能正確進行認知和思維,對外界信息不能作出適當的解釋和評價,或者對自己的自動化思維中的某些錯誤觀念不能內省和批判,或者不顧客觀現實,過分刻板地按照個體成長過程中習得的社會認可的行為準則行事,就會導致行為與環境不相協調,出現情緒困擾和不適應的行為。
貝克認為有情緒困擾的人容易犯特有的邏輯錯誤,即將客觀現實向自我貶低的方向歪曲,貝克把認知過程中常見的不合理認知總結為以下幾種。
(1)主觀推斷。主觀推斷即在證據缺乏或不充分時就草率地得出結論。在大部分情境中,都是往最糟糕的情況和結果去進行主觀推斷。
(2)選擇性概括。選擇性概括即僅根據個別細節而不考慮其他情況便對整個事件下結論。在這一過程中,其他信息被忽略,整體背景的重要性也被忽視,而那些與失敗和剝奪相關的內容被關注。
(3)過度引申。過度引申是指在一件事的基礎上得出關于能力、操作或價值的普遍性結論。
(4)夸大或縮小??浯蠡蚩s小即用一種比實際大或小的意義來感知一個事件或情境。
(5)極端思維。極端思維即用全或無、非黑即白的方式來思考和解釋,或者按照“不是/就是”的兩極思維對經驗進行分類。
認知療法理論強調人的認知、情緒和行為三者的和諧統一,且認知起主導作用。因此,要開展自殺心理危機干預,解決當事人的各種情緒問題和制止自殺行為就必須重視改變當事人的認知方式。危機干預者可以按照貝克提出的五種具體的認知技術,開展自殺心理危機干預。
(1)識別自動思維。很多處于自殺心理危機中的個體,意識不到在不愉快情緒出現之前,已經存在了一些容易導致錯誤認知的自動化思維,因此當事人在認識過程中首先要學會識別自動思維,尤其是那些在憤怒、悲觀和焦慮情緒之前出現的特殊思維。
(2)識別認知性錯誤。處于自殺心理危機中的個體容易從消極的角度來看待和處理一切事物,他們的觀點往往與事實大相徑庭,并帶有強烈的悲觀色彩。典型的認知錯誤有之前提到的五種常見的不合理認知。
(3)真實性檢驗。真實性檢驗即將當事人的自動化思維和錯誤觀念視為一種假設,然后鼓勵當事人在嚴格設計的行為模式或情境中對這一假設進行驗證。通過這種方法,讓當事人認識到他原來的觀念是不符合實際的,并自覺加以改變,這是治療的核心。
(4)去中心化。有些處于自殺心理危機中的個體會感到自己是人們注意的中心,一言一行都受到他人的矚目和評論,所以會產生強烈的無助感和悲觀感。此時,干預者可以要求當事人改變以往與人交往的方式,在行為舉止上稍有變化,然后讓他記錄別人不良反應的次數,結果當事人會發現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變化。
(5)抑郁和焦慮水平監控。處于自殺心理危機中的個體往往認為他們的抑郁或焦慮情緒會一直持續,而實際上,情緒是存在開始、高峰和消退周期的。鼓勵當事人了解情緒波動規律,并對自己的抑郁和焦慮情緒進行監控,有利于提高治療信心。
認知療法以當前為關注點,治療目標包括緩解癥狀,幫助當事人解決他們最緊迫的問題,以及教給當事人防止復發的方法,因此非常適用于開展自殺心理危機干預。
2.埃利斯合理情緒療法對自殺心理危機干預的理論指導
合理情緒療法又稱為理性情緒療法,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于20世紀50年代首創的一種心理治療理論和方法。這種方法通過純理性分析和邏輯思辨的方式改變非理性觀念,從而解決情緒和行為上的問題。ABC理論是合理情緒療法的核心理論,其中,A代表誘發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個體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Beliefs),C代表這一事件過后個體的情緒反應和行為結果(Consequences)。在一般情況下,人們總是認為是外部誘發事件(A)直接引起了情緒和行為反應結果(C)。埃利斯認為,情緒和不良行為結果(C)并非由外部誘發事件(A)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個體對這些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B)造成的,盡管這一過程因自動化而不經常被人所意識。要改變情緒和行為結果,就必須改變自己的想法和觀念,這是治療實踐的核心。治療所用的重要方法是駁斥和辯論不合理信念(D)(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fs),使之轉變為合理的觀念認知,最終形成新的情緒和行為治療效果(E)(New Emotive and Behavioral Effects)。因此,形成了A—B—C—D—E治療模型。
在開展自殺心理危機干預的過程中,干預者可以向當事人介紹合理情緒療法的ABC理論,使當事人能夠接受用這一理論來分析自己的問題;然后幫助當事人領悟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問題并不是由早年生活經歷和現實生活事件引起的,而是由他現在持有的不合理認知造成的,是可以改變的,他必須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結果負責;通過與當事人的不合理信念辯論,開展各種專業的心理治療技術應用,幫助當事人擺脫原有的不合理認知和思維方式,在認知方式、思維過程和情緒行為表現等方面重建新的反應模式,減少他在日后生活中的情緒困擾和不良行為反應,解除自殺心理危機。
(四)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
20世紀60年代初,人本主義心理學在美國興起,它既反對精神分析的生物還原論,又反對行為主義的機械決定論,因此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它主張研究人的本性、潛能、價值、生命意義和自我實現等。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性本善,人類的本性中蘊藏著無限的潛力。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研究,不僅側重了解人性,更主張改善環境以利于人性的充分發展,從而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
1.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對自殺心理危機干預的理論指導
亞伯拉罕·馬斯洛是人本主義心理學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認為動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動力,需要是動機產生的基礎和源泉。馬斯洛將人的需要由低向高分為五個層次,依次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核心是自我實現理論,自我實現是最高層次的需要。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是指個體在成長中身心各方面的潛能得到充分發展的過程和結果。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人對于自我潛能發揮和完成的欲望,是一種使人的潛力得以實現的傾向。
在自殺心理危機干預中,我們應該秉承人本主義心理學自我實現的理論,相信危機當事人自己的力量,他們本身具有強大的自我修復的能力,我們只需要幫助他厘清思路,營造良好的社會人際環境,當事人憑借自己的力量就能走出困境,重獲新生。我們可以將馬斯洛對希望成為自我實現的人提出的幾條建議,送給處于自殺心理危機中的個體:
(1)把自己的感情出口放寬,要有寬廣的心胸。
(2)在任何情境中都嘗試從積極樂觀的角度看問題,從長遠的利益做決定。
(3)對生活環境中的一切多欣賞、少抱怨,有不如意的地方設法改善。
(4)設定積極可行的生活目標,然后全力以赴去實現自己的目標,但是也絕對不能期望未來的結果一定不會失敗。
(5)不要使自己的生活僵化,要為自己在思想上和行動上留一些彈性空間,偶爾放松一下身心,有助于自己潛能的發揮。
(6)與人坦率相處,讓別人看到你的長處與缺點,也讓別人分享你的快樂與痛苦。
2.羅杰斯的以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論對自殺心理危機干預的理論指導
卡爾·羅杰斯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他認為人性的核心從本質上來說是積極發展變化的,每個人都值得信賴,都有豐富的潛能資源等待去開發,通過不斷的自我理解、自我指導、積極改變,走向自我實現。人有自我實現的傾向是以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論的核心。
“以人為中心的治療”是人本主義心理治療的重要內容,也是羅杰斯對心理學的一個最突出的貢獻。該理論充分相信人的潛力,認為應把主動權交給當事人,以當事人為核心,在整個治療過程中,無須直接干預,只要建立融洽的咨訪關系,營造安全、真誠、理解、共情的氛圍,就能發掘當事人的潛力進行自我治愈。咨訪的重點不是放在當事人的過去,不一定要追究當事人的病史或病因,而是直接處理當事人當前的情緒困擾,幫助當事人尋找迷失的自我、探尋真實的自我、重建新的自我,不僅解決當事人當前的問題,更要促進當事人的人格成長。
“以人為中心的治療”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以關系為主導的方法,因此在羅杰斯的治療策略中并不包括為當事人做什么的技術。沒有固定的步驟、技術或工具可以促進當事人向某一治療目標進步,取而代之的是對關系體驗的促進策略。“以人為中心的治療”必須具備三個必要的態度性條件,才能形成一種不具威脅性和防御性的、開放的治療關系,使當事人愿意暴露并重新評價自己的主觀體驗和經驗世界。
(1)無條件的積極關注。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即對當事人完全的接納、不評判、不指導、由衷的信任和正性期望。這是心理治療的根本立足點,干預者越是讓當事人體驗到一種溫暖、積極、接納的態度,成長和變化就越有可能發生。
(2)準確的共情。準確的共情是干預者站在當事人的立場角度,用當事人的價值評價標準去看問題,與當事人感同身受,避免主觀的評價和任何一種理論的解釋,更不要提供預先規定的行為處方。干預者關注當事人的敘事性陳述及情感活動,幫助當事人呈現、澄清并進一步探索自己的體驗。積極的傾聽有利于準確的共情。
(3)真誠透明。真誠透明是指干預者不把真實的自己藏在職業角色背后,在治療中的表現與在現實生活中一樣坦率,自由地表達和交流,而不是被某種角色和技術所羈絆。
在“以人為中心的治療”中,當事人的經驗感受才是治療和咨訪的焦點所在。這個過程不是以問題、癥狀或行為為中心的,而是當事人對自己的經驗開放,自由而充分地體驗自己的情感、信任自己的過程。
在開展自殺心理危機干預中,也應堅持“以人為中心”的治療,以促進個體人性的實現和人格的改變為終極目標。次級目標則是幫助他們改變自我結構,以開放的態度對待情緒經驗,縮小自我認知與自我體驗之間的差異,學會傾聽自我,與內在的聲音對話,接納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減少內在沖突、增強自尊心和自我整合能力,渡過心理危機,提高對生活方式的滿意度,從而成為一個自我實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