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和工會都重視的解決問題的根本
對這種確定對應人的規則,公司無異議,并同工會一樣尊重對方的立場,不僅在談判的場合,在平常對此也很留意。
我成為豐田工會書記長時才36歲,但公司很體諒我作為書記長的立場,給了年紀輕輕的我足夠的尊重。我的對應人是分管董事(專務董事),一位50多歲的老前輩。
如果不是作為工會執行部的負責人,我連與他說話的機會都不會有。對不管是年齡還是工齡都遠低于他的我,不管在什么事情上,他都能做到平等相待。
因所處立場而受到尊重的不僅是書記長,所有做過執行部負責人的都有相同的經歷,職場委員(各職場的工會代表,不是工會專職人員)也同樣,作為各自職場的代表都能得到相應的尊重。
在職場的職制(即職責分工制度)中,職場委員由班長級別的人擔任。如果一名員工想要指出職場的問題或提出改善的要求,這些問題和要求就不能由班長的身份來受理,而必須由職場委員的身份來受理。
換句話說,不能以班長的身份向公司提出改善的要求,而必須以職場委員的身份提交給工會董事,在工會進行討論,然后再由工會向公司提出要求。
如果向職制上的上司反映,如前所述,多數情況下,上司的回應是,“如果對職場環境或工作方式有問題或要求,請先向工會董事反映”。這才是最適當的處理方式,實際上這樣一來問題解決得也比較快。
曾經有過這樣的先例,即沒有通過工會,而是在職制內解決了問題,工會執行部的董事因此向相關部門提出了抗議。公司也認為通過工會才是解決問題的正常途徑,當時就對該部門的上司說:“這難道不是應該通過工會解決的問題嗎?”
通過工會與公司之間的這種反復對話,公司的每位員工也自然而然地適應了“自己的工作環境中的問題要由自己來解決”的想法。
豐田員工的“自主性”不僅來自豐田生產方式,也從職場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了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