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長的哲學課:自我與人生的思考
- 梁光耀
- 774字
- 2021-07-12 17:42:41
詭辯要不得
雖然說有著不同的語言游戲,但并不表示全部用法都是合理的,例如詭辯就必須譴責。自人類使用語言以來,詭辯就已經存在,詭辯是用似是而非的言論欺騙人,企圖蒙混過關。歷史上最早的詭辯記載有古希臘的辯士及中國春秋戰國時的名家,現就以名家的兩個詭辯“龜長于蛇”和“火不熱”加以說明。龜怎么會長過蛇呢?原來是指龜這個字的筆畫多過蛇這個字,那其實是混淆了前面講字詞的兩種不同指代(指代事物及字詞本身),屬于概念混淆的語害。為什么火不熱呢?熱只是人的一種感覺,火令人感到熱,但火本身并不熱;然而,這種解釋不過是改變了字詞的意思,當我們說“火很熱”,意思正是“火令人感到熱”,說“火不熱”就是違反了字詞約定俗成的用法,屬于概念扭曲的語害。
當然,字詞的意義可以改變,但在一定的時空下是穩定的,否則我們就無法溝通,而意義的改變通常是緩慢的,所以一般不會產生溝通的問題。有時,改變日常語言的用法可能會提供新的觀點,對人類的發展和進步十分重要。就以“飛鳥之影未嘗動也”這種說法為例,飛鳥移動的時候,其影子似乎也在移動;但飛鳥是一實體,而影子不是,所以影子只是不斷轉換,造成移動的假象。當然,我們也可批評“影子沒有移動”這種說法是違反了日常語言的用法,但這種說法的確指出飛鳥移動和其影子移動的分別,電影的原理正是如此,在一秒中連續播出24格菲林,制造運動的假象。由此可見,有時改變字詞的意義可以產生新意念,有利于創新和發明。
詭辯在今天的香港有一個新名字,叫作“語言偽術”,例如,有一位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被揭發有違規建筑時,卻辯稱“自己從來沒有說過沒有違規建筑”,試想我們被質疑說謊時,可以用“從來沒有說過自己沒有說謊”來辯護嗎?這種語言偽術的特色就是以“從來沒有說過沒有做過什么”來為自己“實際做了什么”辯解,可惜這種辯解毫無力量,只是轉移視線的伎倆。
政府官員常用的詭辯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