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長的哲學課:自我與人生的思考
- 梁光耀
- 2189字
- 2021-07-12 17:42:41
語言的功能
文章開頭時提到我對中文老師特別有親切感,我想主要原因是學習中文不但是學習一種語言,同時中文是母語,學習中文也是認識自己的文化。我記得小學時有一本書叫作《五用成語手冊》,每一個成語都有其歷史淵源,每學會一個成語,就等于對自身的歷史文化多一分了解。將中文老師跟英文老師比較也很有趣,通常中文老師較為傳統,喜歡講歷史故事,英文老師則較為現代,喜歡談國際時事;就連衣著也有顯著的分別,中文女老師多數穿著長衫,富有莊重感,英文女老師則穿著時裝或運動裝,比較自由隨意。語言不但是社會現象,也是文化現象,學習語言也等于了解文化。
學習英文的同時也連帶認識西方的文化和價值,而懂得英文,亦等于獲得新的觀點,多了一個吸收資訊的途徑。舉個例子,在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Saddam Hussein)也是要靠看美國CNN新聞才知道哪里被轟炸,這看似笑話,卻是事實。還有,學習外語更能認識自己的文化,因為有了比較,我們才能對一些習以為常的東西有深入的了解。舉個例子,只要比較中文和英文對親屬的稱謂,就會明白中國人親疏有別、長幼有序的倫理格局。無論是父親或母親的父母,英文的稱謂都是grandfather和grandmother,而中國人則分為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很明顯,祖父母比外祖父母親近;英文只有uncle,我們卻要分伯父、叔叔、舅父。此外還有很多我也記不起的稱謂,這樣復雜的親屬稱謂,無非就是要建立以倫理為本位的社會秩序。
沒有了語言,人類就無法做有效的表達和溝通,但竟然有人質疑語言的功能,認為語言有所限制,批評有很多東西是語言所不能形容和表達的,有的甚至主張要超越語言。但什么是語言的限制,又有什么是語言所不能表達的呢?這些人愛說:“語言不能表達真理!”這句話其實是自我推翻,因為如果語言不能表達真理,這句話本身就不是真理。他們又會這樣說:“真理是靠體會,非語言所能表達。”但這又有什么大不了呢?很多東西都要靠體會才能明白,例如“失戀是痛苦的”,這句話也要靠體會,一個五歲的小孩是不會明白的,因為他并沒有失戀的經驗。說“語言不能表達真理,真理要靠體會”,正反映出對語言的誤解,比如我說:“日落很美麗。”以為聽了這句話就等于有看到日落的感受,那就是誤解了語言的功能,由此判斷為語言的限制,其荒謬之處就像說洗衣機有限制,因為它不能用來煮飯。
撇開以上無知于語言功能的胡說,探討語言與意義表達的關系也是有價值的,中國魏晉時期就有過“言意之辨”,這是整個玄學最具哲學性的論題。言意之辨源于《周易》:“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周易》原是一占卜之書,象是指卦象,言是指卦辭或爻辭;通過卦象、卦辭及爻辭,我們就可以解釋所占之卦的意義。引申出來,象可以泛指圖像,言是語言,意就是圖像或語言所表達的意義。究竟圖像、語言和意義三者有什么關系呢?
言意之辨中有三種立場,第一種叫作“言不盡意”,代表人物是荀粲。荀粲崇尚道家,力圖擺脫漢代章句訓詁(1)之學,他認為“道”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這就是所謂的“象外之意”和“系表之言”。第二種立場叫作“意不盡而盡”,代表人物是王弼,王弼認為言可以明象,而象則可達意,他引用莊子的筌蹄(2)之喻,主張“得意忘象,得象忘言”,忘言和忘象并不是要否定語言的功能,針對的也是漢儒那種煩瑣的章句之學,叫人不要執著于言和象。第三種立場叫作“言盡意”,代表人物是歐陽建,他認為語言文字是用來指稱事物和表達道理,它們就好像形影一樣,所以言能盡意,但語言文字也有隨事物和道理的更改而轉變的一面。歐陽建的主張正反映我們的常識,事物是客觀存在的,語言文字不過是表達的工具。
我認為這三種立場適用于不同的層次。如果我們談論的是經驗的對象,則言盡意論較為恰當;不過,若涉及人內心的復雜思想,則言未必可以盡意。如果我們談論的是一些超越經驗的事物,例如“道”“無”等形而上的道理,則言不盡意論較為恰當,因為這些道理要靠體驗和實踐,但并不表示這是語言的缺點。至于王弼的意不盡而盡論,則十分適用于解釋詩詞和繪畫等藝術作品,因為它們都以“象”作為表達意義的媒介,繪畫不用說了,詩詞也是通過文字營造一個景象。事實上,言意之辨對詩詞理論及創作產生很重要的影響,所謂言盡而意不盡,使詩人盡量發揮出語言的暗示性及啟發性,用有限的字句去表達出無窮的含義,陶淵明的“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正是這種立場的最佳注腳。
一般來講,說話要清楚,意思要明確,這樣我們才可有效溝通,但別忘記語言使用有不同的場合,例如作詩的時候就要充分利用語言的歧義和含混,某種意義上,詩才是最精練的語言,詩人的靈格(靈魂的位格)也遠高于學者。又例如政治外交的語言,有時需要強硬堅定,立場明確;但有時卻要界線模糊,讓雙方留有空間。
關鍵詞再思考?指謂 意含 認知意義 厘清概念 語境 詭辯 語言偽術 言意之辨
相關篇章?《思考》 《學習》 《時間》
瑪格利特(René Magritte)是比利時著名的超現實主義畫家,他這張畫名為《形象的背叛》(The Treachery of Images),畫中有一個煙斗,下面卻寫著“這不是煙斗”,但這明明是煙斗,為什么不是呢?當然,這只是煙斗的畫,并不是真正的煙斗,畫家要我們思考的正是語言、圖畫和意義三者的關系。
《形象的背叛》(1929)
作者:馬格利特
原作物料:油彩
尺寸:60cm×81cm
現存:洛杉磯郡立美術館

(1) 章句指離章辨句,以分析章節,訓詁即古文注釋。
(2) 筌為捕魚的竹器,蹄為捕兔的網。比喻要達成目的的工具或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