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長的哲學課:自我與人生的思考
- 梁光耀
- 1514字
- 2021-07-12 17:42:39
何謂知識?
當然,學習還是以知識為主,知識論是研究知識的學問,基本問題正是“知識是什么?”蘇格拉底早就給出一個頗為妥當的定義:知識就是有理據的真實信念。根據這個定義,知識由三個必要條件所組成,它們分別是理據、真和信念,第二個條件很明顯,真是必要的,假的就沒有資格稱為知識,例如古代人以為“太陽是環繞地球而轉動”。至于第三個條件信念,試想有人說:“我知道這是真的,但我并不相信。”這不是自相矛盾嗎?比方我相信p是真,并且p是真,但這仍不算知識,比方說賭徒總相信自己會贏錢,而當他真的贏錢時,我們可以說他知道自己會贏錢嗎?知識還需要一個條件,那就是理據,當代哲學家對于這個條件十分有興趣,有不少深入的討論。但在這里我所關心的是第二個條件,什么是真理?有三種理論回答這個問題:對應論、融貫論和實效論。
“知道”的三種意思
是什么??例如,知道地球繞著太陽轉
為什么??例如,知道地球繞著太陽轉是由于萬有引力
怎樣做??例如,知道如何游泳
對應論認為,一句話為真是由于它符合事實,例如“雪是白色的”這句話是真,因為事實上雪的確是白色的。對應論很合乎我們的常識,但也有其問題,數學的真理和道德的真理就沒有對應的經驗事實,例如“1+1=2”和“殺人是不道德的”。融貫論認為,一句話為真是由于它跟其他真的語句一致(沒有邏輯矛盾),并且互相支持,但問題是,一個謊言也可以跟其他真的語句保持一致。實效論認為,一句話為真是由于它有效用,例如科學知識有用,因此它是真的,但其問題跟融貫論一樣,雖然真即有用,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的。不過,實效論正主張真理是相對的,有用的就是真,沒有用的就是假,以前有用的就是知識,現在沒有用的就不是知識,知識是用來解決問題的,它只是暫時性的。
我大致同意對應論對真理的定義,不過只限于經驗性知識,至于融貫論和實效論,則提供判斷知識的標準,特別是對于非依靠直接經驗得知的東西。至于非經驗性的知識,如邏輯和數學,其證明根據在于我們的理性,例如,“1+1=2”“A是A”,可稱之為“分析性知識”,以別于物理和化學等“經驗性知識”。分析性知識雖然并不告知我們這個世界的狀況,但能提供思考的法則,是我們建立經驗性知識的必要工具。經驗性知識也有不同的層次,有些比較具體,例如“氰化鉀有毒”和“金屬是導電體”;有些則十分抽象,更具普遍的意義,例如自由落體定律“s=1/2gt2”和能量守恒定律“E=mc2”,這類普遍定律要用數學公式來表達,事實上,數學的發展和應用對17世紀出現的現代科學有決定性的影響。有了這些普遍性的知識,我們就可以對自然現象進行預測,避害解困,又可以利用這些知識發展科技,改善人類的生活,這正是“知識是力量”的其中一個意思。
不過,在社會科學和歷史這些知識中,卻找不到跟自然科學相提并論的定律,即使是最接近自然科學的經濟學,也難以預測股市的漲跌。雖然社會科學和歷史的知識欠缺自然科學的預測性,但它們有著另一種性質,可稱為“解釋性”。舉個例子,“秦始皇統一六國”屬于經驗性知識,但要說明“秦為什么能夠統一六國”就可以有多個解釋。雖然沒有唯一客觀的解釋,但可以比較各種解釋的合理性?!敖忉屝灾R”的價值在于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所身處的社會和歷史,繼而有助于了解自己。
關鍵詞再思考?教育 好學 深思 實踐 工具理性 知識真理
相關篇章?《思考》 《語言》 《時間》
阿爾金波爾多(Giuseppe Arcimboldo)是文藝復興后期的畫家,他擅于用不同類別的事物來組合成“人像畫”,有些畫用水果,有些畫用鮮花,而這張名為《圖書管理員》(The Librarian)的畫則是用書本,給人一種怪誕美。將書本化作人,是想表達知識的內化,還是說讀書使人變成“蛀書蟲”呢?
《圖書管理員》(1566)
作者:阿爾金波爾多
原作物料:油彩
尺寸:97cm×71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