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長的哲學課:自我與人生的思考
- 梁光耀
- 2157字
- 2021-07-12 17:42:39
孔子的為學之道
講到學習,當然不得不提“學問之神”孔子,作為萬世師表的孔子,應該可以給予我們學習上很大的啟發。《論語》的第一句話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一般的解釋是“學了的東西要經常溫習,這就會帶來快樂(說即是悅)”,相信很多學生都不會同意這種解釋,至少對我來說,經常溫習是痛苦的,并不快樂。我認為,較為合理的解釋是“學了的東西要在適當的時候實習,這就會帶來快樂”,“時”是適時,“習”是實習,將所學的知識加以實踐,一來可以印證其真偽,二來可以通過練習得以進步,這就可以感受到個人提升的快樂。學習應該是愉快的,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睋碛兄R不如愛好知識,愛好知識又不如從知識得到樂趣。
學習的態度
學習方法也可包括學習的態度,孔子提到以下兩個重點。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這也涉及教育的方法,老師在啟發學生之前先要令他發憤,要他自發學習之前先要引起他的懷疑,這樣才會產生求知欲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學習要永遠覺得不夠,那才有改進的空間;正所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孔子15歲有志于學,終其一生都不斷學習,孔子的好學是出了名的,“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就是孔子對自己的評價,意思是10個住戶中一定有像孔子般忠信的人,卻沒有像他這樣好學的人,“學不厭”正是孔子的特質??鬃舆€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闭l有本事,孔子就會向誰請教??鬃右采朴谙虿煌娜藢W習,此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奔词故遣簧浦?,也可以提供反面教材。學習除了要勤力之外,思考也很重要,孔子也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睂W而不思,沒有融會貫通,只會死讀書,越讀越糊涂,沒有什么用;但思而不學也不行,個人的經驗有限,只據此而思考的話,會容易自以為是,也是很危險的。
為學四戒
除了強調有助于學習的正面因素之外,孔子也談到為學的四種毛病。
毋意 “意”就是憑空臆測,毫無根據;毋意就是要注意判斷的根據,是否相關和充分
毋必 “必”就是絕對肯定,不知變通;毋必提醒我們還有其他可能性
毋固 “固”就是固執己見,死心眼;毋固教育我們若發現有更好的見解時,即要放棄己見
毋我 “我”就是自我中心,只從自己的角度看事物;毋我要我們從其他人的角度看事情,這樣才能客觀持平
我們可以將孔子的學習方法總結為三點,那就是聞、思、行,即好學、深思、實踐??鬃诱J為,朋友對于學習也很重要,但要懂得分辨益友和損友,益友是友直(正直)、友諒(守信)、友多聞(學識廣博)??鬃拥暮髮W荀子也十分重視學習,他認為學習有兩個重點,一是培養思辨和貫通的能力;二是師法,以具體的楷模為學習對象。
《中庸》論學習
《中庸》可以說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一個總結,學習方面可以歸納為五個要點:“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孔子所講的學習方法,即使在今天仍然有效;相比之下,他主張的學習內容就顯得過時了,不過我們仍可發掘其普遍意義??鬃拥慕虒W內容是“五經六藝”,“五經”就是《詩》《書》《易》《禮》《樂》這五部經典,而“六藝”則是禮、樂、射、御、書、數這六種技能,禮是禮儀、樂是音樂、射是射箭、御是駕車、書是書寫、數是計數。用現代的標準,《詩》約莫是文學,《書》是歷史,《易》是哲學,《禮》是社會規范,《樂》則是音樂藝術,都屬于人文學科,孔子似乎輕視自然科學、工藝技術、農耕商貿等學科。有一次,孔子的學生樊遲請教他農耕種菜之事,孔子說自己不如有經驗的老農和老圃,樊遲離開之后,孔子就在其他學生面前罵他“小人”。孔子認為上位者如能好禮、義、信,以身作則,人民自然會服從用命,人心歸附,哪怕沒有人替你種田呢?孔子講的是思想文化、領導之學,認為這才是根本重要。
孔子之學VS墨子之學
在先秦時期,儒家和墨家是兩個對立的學派,他們不但思想不同,就連學習的知識也有很大的差異??鬃又畬W可分為四大科,跟工匠出身的墨子所教授的科目,形成很大的對比。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睂W習是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學問,不是為了父母,也不只是為了生活,正所謂“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由此看來,后來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揚名聲,顯父母”“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之類的話,完全偏離了孔子的原意,孔子有知,不亦悲乎!不過,孔子認為讀書的目的還是為了當官,但當官不是為了名聲、權位和利益,而是要做出有利于人民的事。對孔子來說,學習是為了成為君子,有道德修養、學問才干,那就有資格當官,將自己所學貢獻出來,造福百姓。
孔子所講的學習目的和學習內容有其時代局限性,特別是現代多元化的社會,做官不見得是學習的主要目的,人文學科也不見得會比自然學科更重要。不過,我們可以發掘孔子之說的普遍意義,就學習目的來講,道德修養本身就有其普遍意義;當然,不是人人都可以從政,但從政也有其廣義,每家公司都需要有領導人,人文學科能擴寬人的視野,而領導者或從政者必須是通才。正所謂“君子不器”,器是器皿,有特定的功能,在這里用來指稱專才,“不器”就是不要成為專才。此外,要貢獻社會不一定要當官,從事貿易、科研、教育也可以貢獻社會。我們可以將孔子的學習目的重新解釋為兩個重點:令自己在品德上更優秀;將自己所學貢獻社會,為他人帶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