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態化戰略思維與人才跨界融合
生態化戰略思維與人才跨界融合發展的挑戰。5G應用普及以后,互聯網將真正進入物聯網時代,我把它稱為產業互聯網時代。產業互聯網時代將是一個深度關聯、跨界融合、開放協同、利他共生,看上去很亂、無序,但內在有序的生態體系。面向未來,企業必須有生態共生的戰略思維,要去思考在整個社會化網絡協同體系中怎么定位自己,怎么找到自己的存在價值。
企業的戰略選擇,就是在整個社會產業網絡體系中、社會協同體系中找到你的準確定位,找到你存在的價值,這就是未來企業的戰略選擇。
未來的企業主要有三類:一是生態圈的構建者,如阿里巴巴、華為、騰訊、小米;二是生態圈的參與者,或者叫被生態者,如小米平臺上的生態企業,溫氏產業生態中的農場主;三是超生態者,如某些垂直或細分領域里面的一些隱性冠軍,憑借它在垂直領域或細分領域中擁有的核心技術與核心能力,可以跟各種生態圈企業去合作、連接,這種企業被稱為“超生態”企業。未來的企業都要有生態戰略思維,這樣才能在新產業生態中找到自身存在的價值。
案例1:小米是一家什么公司
小米成功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用互聯網思維去做傳統產業,使傳統企業不傳統,并通過構建產業生態體系為消費者提供高性價比的產品與服務。目前,有數百家創業型企業加入小米的生態協同平臺,小米為這些生態企業提供從產品設計到用戶研究、產品研發、供應鏈管理、品牌營銷、渠道、資本的全方位賦能服務,它所構建的就是一個生態協同平臺,提供平臺化的生態服務賦能體系。
小米今天已不再是一個手機制造企業,而是圍繞消費者需求,為客戶提供全方位價值的線上線下高度融合的物聯網公司。小米未來的價值在于擁有海量的消費者大數據,通過算力、算法為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案。按照小米的說法,它是掌控大數據的物聯網公司,因為它賣出去的所有產品都能夠把消費者的消費數據、消費信息反饋到小米的平臺上。小米未來最值錢的是它的大數據,最大的資產是通過物聯網平臺形成的消費者需求數據。
不管有幾百家還是上千家企業,只要是在小米這個平臺上所提供的產品,它在風格和品質要求上就是一致的。將來可能會有上千家企業、上萬家企業,都能夠在小米這個平臺上為消費者提供服務。這時候小米的核心能力就是產品設計能力、平臺服務能力,它可以是一個沒有任何工廠的智能制造體系、一個產品設計公司。
案例2:百果園只是一家水果銷售商嗎
百果園剛創業時就是一個傳統的水果零售企業,五六年前,百果園的老板余惠勇提出:未來百果園不是一個傳統的水果零售商,它是為消費者提供好吃而安全的果品的產業生態管理者。由此,百果園進行了一系列改進和變革措施。
余惠勇認識到:消費者對水果的核心需求是安全、好吃、新鮮,如果百果園只是銷售水果,是沒有辦法保證賣出安全而好吃的水果的。要為消費者提供好吃的水果、安全的水果,必須有產業生態戰略思維,要有構建水果產業生態價值鏈的思維。
要為消費者提供安全、好吃的水果,至少取決于六大產業生態要素:第一,必須有全球基地;第二,優選品種;第三,生態種植;第四,科學采摘;第五,全程冷鏈;第六,有嚴格的品質標準。在產業生態戰略思維下,從產業生態價值鏈的角度做水果產業,核心能力就不再是銷售,而是要對整個產業價值鏈六大要素進行整合與有效管理,致力于構建一個產業生態管理體系。
經過幾年的努力,百果園已經從一個傳統的零售企業轉化成為一個產業價值鏈生態的構建者、賦能者。
百果園所構建的產業生態:一是渠道生態;二是產品生態;三是賦能生態。渠道生態,即將百果園的銷售渠道直接滲透到終端,通過線上平臺的水果專賣店和線下的百果園店,將水果生態價值鏈直接延展到消費者,并且能實現線上線下的大數據聚積。產品生態,即圍繞產品整合全球的優質水果基地。百果園就培養了100多個“吃手”,到全球去品嘗和采購水果。賦能生態,是為合作伙伴賦能。比如一家專業種植杧果的農場,跟百果園合作的好處有三點:第一,它能獲得數據,知道消費者集中在哪里、對杧果的需求等,這樣它就能直接連接消費者,而不是像過去那樣要經歷一層一層的渠道商;第二,百果園可以幫它做產品研發;第三,百果園可以為它提供金融服務,將來還能提供專業人才服務、資源服務,等等。
水果由于具有時鮮性等特點,銷售企業的規模大多做不大,但百果園這幾年做到了100億元人民幣的銷售規模,成為全球第一。這要得益于百果園的產業生態轉型,通過產業價值鏈的整合,百果園不再是傳統的零售企業的形態,而是產業生態的管理者、產業生態平臺的構建者。
小米和百果園的實踐就是運用了生態戰略思維,這種生態戰略思維對人力資源管理提出全新的要求。
第一,人才就必須跨界融合、開放無界。百果園從傳統零售商轉化成新零售商,轉化成一個技術創新者、產業生態的管理者、平臺服務者,這時候人才必須跨界組合,人才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必須跨界。
第二,要打造人才生態,構建復合型的領軍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工匠人才的人才生態鏈。過去百果園的核心人才是店長,現在它對人才的要求是既要懂技術又要懂產業,還要懂管理的復合型領軍人才、經營管理人才。作為生態平臺要為產業鏈伙伴提供服務,就必須有一類人專注于某一個產品,專注于某一個創新,同時也要求有工匠型人才,能踏踏實實做產品。
第三,人力資源開發要延伸到產業生態的參與者,對生態者現在要進行人力資源的賦能。怎么選擇合作伙伴?怎么對合作伙伴進行培訓?怎么讓合作伙伴認同你的價值觀?怎么讓合作伙伴愿意接受你這套體系?等等。
第四,生態戰略下的企業家與經營管理團隊,必須有新領導力。不是過去的二元對立的思維,而是要有生態共生的思維。這時候對企業的領導力,我們叫灰度領導力。要有跨界領導力、開放包容的心態、生態共生的戰略思維,還要有自我批判的品格,善于學習、快速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