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父母關系 親子關系的界限

親子關系是父母關系的翻轉、延續(xù)、輪回

父母關系幾乎是伴隨我們整個人生旅途最重要的關系。

父母關系是構造原生家庭最重要的結構。很多其他方面的問題,往往源于父母關系問題沒有處理好。在父母關系中界限不清,會造成各種糾纏、沖突。親子關系則是下一個循環(huán)。

父母關系和親子關系,是非常微妙的、一體兩面的關系。實際上,親子關系在某種程度上是個偽命題。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我們的孩子,其實特別簡單——把角色調(diào)換過來即可。親子關系是父母關系的一種翻轉、延續(xù)、輪回。我們從孩子變成了父母,而我們的下一代變成了過去的我們。父母關系和親子關系是非常微妙的一對關系,我把它們看作孿生關系。

真實生活中,在親子關系中出現(xiàn)問題的人(比如跟兒子、女兒處理不好關系,在教育孩子的路上磕磕絆絆,出現(xiàn)各種問題和不良情緒的人),往往在自己的父母關系上也沒處理好。它們是一對雙胞胎,是一體兩面的,就像鏡子的正反面。

一個人的父母關系處理得特別好,不太可能在親子關系上手足無措;一個人跟孩子的關系非常融洽、舒服,也很少跟他自己的父母有問題。單方面的問題幾乎不存在。

參加這次訓練營的同學們,反饋了很多在父母關系和親子關系上的界限問題。有些問題在生活中很常見:

父母隨意進入孩子的房間;

父母隨意處置孩子的物品;

父母輕易地評判孩子的生活,幫孩子做決定;

父母干涉孩子小家庭的內(nèi)政,參與下一代的教育等。

很多父母在自己的小家庭中,可能也受到孩子的干預。

孩子進入青春叛逆期時,可能也會反過來控制父母,他們的孩子成年后,也會嚴重干涉老人的生活。

中國“家文化”為主的親情文化下,家庭當中最容易出現(xiàn)父母和孩子界限不清。小時候的我們和中年的父母,以及中年的我們和老年的父母,彼此糾纏的狀態(tài)很常見。文化環(huán)境會使我們覺得,父母和孩子是非常親近的,我們感受到很多親情上的滋養(yǎng)和天倫之樂。

但是,這有一個弊端:界限不清楚、度掌握不好,大部分人會有過度親密、過度黏著、過度交纏在一起所帶來的困擾、壓抑和不自由的感覺。

空間界限

這節(jié)課主要分享兩個經(jīng)驗:在父母關系和親子關系當中如何建立界限,還有需要建立哪些界限。

第一個需要建立的界限是空間上的界限。

空間上的界限非常重要。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受到空間上的侵犯。

有同學提出,她父母會隨意出入她的房間,從不敲門。

這是一位已經(jīng)結婚好幾年的女同學,因為一些原因需要跟父母長期住在一起,但是她的爸爸、媽媽和公公、婆婆,好像都沒有邊界感,隨意出入她的房間,無論白天還是晚上,都不敲門。甚至有時候,她晚上在自己的床上睡覺,早上一睜眼,發(fā)現(xiàn)婆婆站在床頭,嚇了一大跳。可想而知,那個場景有多尷尬、多難堪,多么令人不舒服!

還有同學說,她給父母備了一份自己家里的鑰匙。父母覺得鑰匙交給他們,子女的家就等同于父母的家了,經(jīng)常連招呼都不打,隨時出現(xiàn)在子女家里,沒有給子女任何心理準備。

外出上班的時候,父母拿著鑰匙來了,幫子女洗洗衣服、收拾家;或者子女在家的時候父母來了,送點水果,看看自己的孫輩。這些是非常常見的父母這輩人空間上的侵犯,給人帶來一種極大的壓迫感。

家是我們心靈的港灣,是最安全、最放松的地方。如果家里沒有一個空間完全屬于自己、可以完全放下包袱時,會有一種持續(xù)的焦躁充斥在生活里。我們沒有任何時間可以徹徹底底放松,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很多人即使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在家里還是不放松,沒有完全屬于自己的空間,這在本質上是很不健康的。

如果我們?nèi)柛改福骸盀槭裁床磺瞄T?”甚至還可能勇敢地跟父母說:“我覺得你這樣讓我很不舒服,媽媽你下次可不可以敲門?”

當我們這樣講的時候,可能有部分父母是完全不能理解的,會想:“你怎么不理解我的一片好心?我是你媽媽,我能害你嗎?我是你的親生父母,我這樣都是為了你好,你以為我愿意來你家嗎?我還不是關心你、照顧你嗎?”

父母可能有一大堆看起來非常美好的理由,比如“我愛你,我關心你,我犧牲我的時間來照顧你”。

很多上一代人缺乏對個人空間隱私保護和尊重的意識。這種現(xiàn)象在中國很普遍。

我在上高中的時候,有過一年住宿生活。我們宿舍木頭門上有一個小窗戶,大家很想把小窗戶蓋上。蓋上窗戶,晚上睡覺會比較有安全感。但是,學校不允許這樣做,學校以保證安全的名義,要求窗戶都要保持打開。從宿舍外面,通過透明玻璃可以看到里面。

宿管老師有男有女,經(jīng)常是男宿管老師查房。有時已經(jīng)熄燈了,躺在上鋪的同學,會看到門外的窗戶上有一個男老師的頭,幽幽地從小窗口探進來。現(xiàn)在想想,覺得極其恐怖。當時的我們,已經(jīng)感覺非常不舒服、被侵犯了。

我們?nèi)C場排隊,會發(fā)現(xiàn)有人下意識地貼我們很近,也是對個人空間的侵犯。我們回到家,關上防盜門,墻壁成為自己的空間。當我們?nèi)馍碜叩焦矆龊系臅r候,身體周圍就是一個空間。很多人完全沒有概念,即使貼別人特別近,他們也沒覺得不舒服。這種公眾意識,可能需要幾代人一點點地培養(yǎng)。

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很短暫。在自己的人生中,尤其跟我們親近的父母、孩子,我們需要堅定建立空間的界限,保證在空間上有較好的保護。

針對空間界限,我給大家提出一些解決方案。

先談父母關系。

如果父母出現(xiàn)空間上的侵犯,比如隨意進入你的房間或房屋,讓你感覺很不舒服,你需要仔細想想,兩代人是否可以不住在一起。

很多家庭迫于生活的問題,比如照顧孩子、經(jīng)濟問題等,可能確實沒有辦法,必須跟父母住在一起。你先判斷一下自己家的綜合條件,是否可以跟父母不住在一個屋檐下。如果能不住在一個屋檐下,問題就好解決,因為我們從物理空間上,天然制造了界限和屏障。

但是,有可能想盡辦法,你也不能跟父母分開住,兩代人必須住在一個空間下。

這時候,你需要主動地、慢慢建立起空間的界限。如果父母經(jīng)常不敲門,直接出現(xiàn)在你床邊,你需要跟父母談談,告知你的感受,讓他們知道這種行為讓你很不舒服。

在這里,我仍然強調(diào),我們跟任何人在練習建立界限的過程當中,我鼓勵大家去談,我所說的“談”是溫柔而堅定的,溫柔非常重要,不要有情緒。帶著情緒,就不是談心和溝通,而是吵架,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所以你要有耐心、和顏悅色地去表達立場和感受,要讓父母清楚你心里的想法和感覺。

然后,試著在自己的門上,安一個插銷,幫助自己在物質上建立明確的空間感。你們小夫妻住的主臥,白天打開,晚上睡覺的時候把插銷插上,父母想進也進不來,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也許剛開始,父母會生氣,甚至會吵鬧,覺得你把他們當外人。你要忍住,告訴自己“這是一個過程”;告訴自己“我正在爭取自己的權利,現(xiàn)在的這些負面情緒是一定會發(fā)生的,我要挺住,在精神上堅守住”。

同時保持好的情緒,一遍遍告訴父母:“這件事情是保護我自己,我并沒有想要侵犯你們,我不是不愛你們,請你們能夠理解。”

多做幾次溝通后,大多數(shù)父母是可以接受的。很多家庭可能會經(jīng)歷沖突的過程,也有些家庭很容易就建立界限。我們要行動,要接受這短暫的“不高興”。

如果你的邊界已經(jīng)被嚴重侵犯,你已經(jīng)非常難受,相當于你在家里已經(jīng)被奴役了很久,你是一個被壓迫的狀態(tài)。現(xiàn)在,你要爭取自己的權利,這本質上是一種抗爭。所以,我們開始跟父母或伴侶談,一定會遭到對方的反對。

你在向對方要回本來屬于你的權利,而對方已經(jīng)控制、干涉你很久,不會輕易地、高高興興交還給你。如果對方非常好說話、尊重你,也不可能干涉你這么久。對這個過程的長度,大家要有心理準備。

有些人會花好幾個月,甚至半年、一年的時間建立自己的各種邊界。這半年、一年的堅守努力,可能換來未來人生幾十年的光明和自由,它是很有價值的。

如果有條件,就跟父母分開住,建立空間界限。如果沒有條件,就跟父母談,告訴他們你的感受,請他們尊重你。如果他們還不尊重你,給你的房門上一道鎖,或者把鑰匙收回來。在沖突的過程中,向父母表達你的愛,耐心地、和顏悅色地解釋原因。不要帶著情緒吵架,堅持住,慢慢就會得到你想要的結果。

小空間是你的能量補給站

我們建立空間界限時,還可以做另外的事情。在現(xiàn)在的住所,創(chuàng)造一個獨屬于自己的小空間。

很多人即使家里的房子很大,條件特別好,甚至住著三層的別墅,在家里也沒有完全獨屬于自己的個人空間。這其實是很嚴重的事情。很多人一直處于消耗狀態(tài),就是因為即使是在自己家里,也永遠在扮演著各種角色——子女、父母、配偶,沒有完全屬于自己的能量補給空間。

我建議,每一個人在家里都應該創(chuàng)造出一個獨屬于自己的個人空間。

哪怕只是一個很小的角落,只有一平方米或者單人沙發(fā)的大小,哪怕只有一個書桌,也要有一個小小的、僅屬于你的空間。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來布置,就像單身時一樣。

如果你喜歡花,可以放一束很漂亮的花,或者點上一些蠟燭,并且告訴自己,每當你來到這個空間,你就完全屬于你自己。每天至少花十分鐘的時間,讓自己待在獨屬于自己的空間里面補充能量。在這個空間里,放下所有的角色——配偶、父母、兒女、員工、同事等,把所有的角色面具都摘掉,讓你獨屬于你自己。

其實你什么都不需要做,只需要在自己的空間里,安安靜靜地跟自己待一會兒。

如果有些人很忙,實在沒有時間,就犧牲一點睡眠的時間,在全家人都睡著的時候,到自己單獨的小空間,讓自己待一會兒靜一靜。

你要給自己創(chuàng)造時間,在你的小空間里面待一會兒,每天十分鐘,會發(fā)現(xiàn)自己越來越有力量,越來越跟自己連接上。

這是重新建立自我連接的好辦法。它幫助我們慢慢地壯大能量,慢慢地讓我們在肉身的周圍,有一層獨屬于自己的能量氣場,創(chuàng)造出能量上的空間來保護自己。

同樣,親子關系是父母關系的一體兩面。

在親子關系上,也應該明確和尊重孩子的空間界限。不要認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需要。

孩子除了身體小,在人格、精神上,和成年人是完全平等的。

做父母的也曾經(jīng)是別人的小孩,在面對親子問題的時候,更要時常跳進、跳出,站到孩子的立場上體驗。

父母需要給孩子空間上足夠的界限感,保護孩子的空間。即使孩子年齡小,父母也不應該隨意出入孩子的房間,如果他是一個穿尿不濕的嬰兒、還不會說話,就另當別論了。當孩子能非常完整地獨立表達意識的時候,我們要有意識地尊重孩子。

即使孩子只有五六歲,我們進入孩子的房間也應該敲門,請求孩子同意。這可以幫助孩子,在他房間或其他地方建立獨屬于他的空間。告訴孩子:“這個小空間是獨屬于你的,可以完全按照你自己的心思布置。如果你的空間很亂,但你不想收拾,媽媽尊重你。因為在你自己的小空間里,你是可以完全做主的。”

孩子如果能有這樣的空間,就會非常舒服,也會有一個自己休息和補充能量的地方。我們需要跟孩子商量,如果他愿意接受你的建議,那就幫他建一個獨立空間;如果孩子聽不懂、不在意,那也不用強求。

這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個界限——空間界限。

經(jīng)濟界限

跟父母建立的第二個界限是什么?是經(jīng)濟上的界限。

有位女性朋友跟我抱怨,結婚時跟父母發(fā)生了很多沖突。她的老公家庭條件沒有娘家好,在婚禮、買房、裝修時,主要用的是女孩父母的錢。剛開始,女孩心里挺感激,覺得自己父母做得挺好,在小家庭里挺抬得起頭的。但是,后來父母太愛指手畫腳,不光她的先生受不了,連她自己也受不了了。

女孩和老公的新房裝修時,小兩口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和創(chuàng)意,可幾乎全被父母否定了。父母對裝修的所有細節(jié)都要干涉:地面要用木地板還是瓷磚地板;哪個隔斷要打掉,哪個隔斷要留下來;馬桶要用哪個牌子;廚房要裝幾個水龍頭等,事無巨細都要參與。尤其女孩的媽媽,干涉更嚴重。

她跟我控訴的時候,我印象特別深。她說:“曉雅老師,你知道嗎?因為一個細節(jié)我當時都要崩潰了。我連選個窗簾顏色,都要按照媽媽的心意來,我選的顏色她就是不同意,她覺得很難看。我覺得非常難過,甚至覺得這個房子都不想要了,沒有一個地方是喜歡的,不想住進去,我覺得這是媽媽的新房,不是我的新房。”她認為自己父母太不可理喻了,對她的界限侵犯已經(jīng)到了無法容忍的地步。她完全不能理解父母為什么會那樣。

我跟她講:“其實很簡單,因為所有這些錢都是你媽媽出的。中國有句話叫‘吃人嘴軟,拿人手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當時,她目瞪口呆地看著我,因為她從來沒有這么想過。在她的心里,父母應該是無條件愛她的。對現(xiàn)在的年輕人來講,父母買房很正常,所有人結婚不都是父母買房、裝修嗎?只不過她家不是婆家出錢,而是父母家出錢。她當時說:“我媽媽是樂意的,我又沒有逼她,她心甘情愿要給我出這個錢。”

如果大家去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在這個女孩心中對父母有很多理所當然的心態(tài)。她覺得父母理所當然應該幫她出錢買房、裝修。這種心態(tài)導致她認為父母應該理所當然地、無條件地支持她,應該既出錢又不干涉。可是,這樣的父母少之又少。給你付出而不要求回報的父母,全天下的孩子都喜歡、都在找,可這樣的父母是可遇不可求的。

我告訴女孩:“顯然你的父母還沒達到‘給你付出而不要求回報’的境界。他們愿意為你付出,但同時還有控制在里面。媽媽的心態(tài)很容易理解,這些錢都是她花的,當然要按照她的心意來了。如果看不慣,就要指手畫腳,就要參與。這就是為什么父母有權利、有資格長期干涉你的生活。因為父母在金錢、精力上付出了太多。所以很多父母天然就有一種理所當然的心態(tài),既然自己為孩子付出了這么多,孩子還不應該聽聽自己的意見嗎?”

如果我們采訪她的父母,也許父母也一肚子委屈,覺得孩子太不懂事,竟然不知道感恩,竟然不知道父母付出這些多么不容易,父母幫她挑窗簾多么累。

換一個立場,跳進孩子的身體,父母覺得孩子的委屈很真實;同樣,跳進父母的立場,你會發(fā)現(xiàn)父母的干涉好像也有道理。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有效的方法是在經(jīng)濟上建立和父母的界限。

從觀念上我們需要清楚,父母的錢并不是我們的錢,我們的錢也不是父母的錢。把理所當然都盡可能去掉,這世界上沒有理所當然。

在生活中,如果父母對你有過度的參與和干涉,并且父母非常理直氣壯地感覺自己有資格干涉你的小家庭,那么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很明顯的特點——父母要么在經(jīng)濟上給予你們的幫助很多,要么在精力上為你們付出很多。

一般來講,為孩子出錢、出力最多的父母,往往是最容易去控制的父母。

如何建立起這種經(jīng)濟上的界限呢?

我們成年后,建立了小家庭。如果在經(jīng)濟上不能完全保證不接受父母的幫助,你需要清楚,父母的幫助并不是理所當然的,你需要在心理上、口頭上給予父母足夠的感恩,這一點非常有效。

根據(jù)我過去的個案總結,很多父母經(jīng)常用“自己對孩子好”來要挾、控制孩子。父母對孩子好,孩子也許心里很感動,但嘴上從來不說。

父母沒有收到他們想要的回報,就會用控制來索取。

父母可能省吃儉用,含辛茹苦地把孩子養(yǎng)大,給孩子買最好的衣服、上好的學校,自己很節(jié)儉卻把錢都給了孩子,精力上也盡可能幫忙,但是卻收不到孩子的回報。

第一,沒有收到孩子經(jīng)濟上的回饋。比如孩子在自己工作賺錢之后,沒有給父母打過錢;

第二,孩子也沒有給父母買禮物孝敬;

第三,孩子沒有經(jīng)常在口頭上表達對父母付出的感恩和感謝。

當這些都沒有的時候,跳進父母的身體,會發(fā)現(xiàn)父母心里的不平衡,會覺得養(yǎng)這個孩子只有出沒有進。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更容易無意識地想要去干涉你的生活,來找回一些控制感。比如,“你家里的事要聽我的;你的重大抉擇要聽我的”。這樣,父母會覺得自己的付出是沒有白費的。

如果在經(jīng)濟上你確實拿了父母很多,要跟父母建立經(jīng)濟上的界限,就要盡可能地停止向父母索取,同時在經(jīng)濟上給父母一些回饋。

從“要錢”反過來變成“給錢”,你們之間心理上的位置會發(fā)生很微妙的變化。

在物質和精神上回饋父母

有個女孩,她覺得自己跟媽媽關系非常親密,像姐妹一般親密,彼此誰都離不開誰、特別貼心。但是,她覺得有一個問題:媽媽經(jīng)常干涉她。媽媽今天覺得廚房有問題,明天覺得衣柜有問題,經(jīng)常給她買很多食物,要求她按照媽媽的規(guī)則擺放在冰箱里,比如干貨應該擺在哪一層、豆類應該放在玻璃瓶里面。她特別煩躁,問我應該怎么辦。

我問她:“你媽媽給你買這么多東西,你有真誠地表達過感謝嗎?”她說:“我們很親密,不用那么見外的!”“感覺你對媽媽不需要感謝,對嗎?”她說:“對,我們關系這么近!”

然后,我又問了一個問題:“你媽媽天天給你買好吃的,你給你媽媽買嗎?”她說:“我媽不要的。我媽媽總說她不要,我要給她買她也不要。”我說:“你買過嗎?”她回答說:“我每次要買她都不要。”我追問:“你買過嗎?”她說:“我沒買過。”我給了她兩個方法。第一,把對媽媽的感謝在口頭上補上。即使自己心里明白,也要看著媽媽的眼睛,真誠地表達出來。第二,從今天開始,不管媽媽給不給自己買,自己要開始有規(guī)律地多給媽媽買東西,不要空手去媽媽家,大包、小包多帶點,哪怕買點水果、買點菜,哪怕給媽媽買條圍巾,時不時多帶點禮物送過去。

通常我們會發(fā)現(xiàn),媽媽沒有想象中那么拒絕。她說她不要,其實她是需要的。

后來,女孩按照我說的方法去做了。

我問她感覺如何,她說:“曉雅老師,我大包小包拎到我媽那兒的時候,她開心得整個晚上都在笑,雖然她嘴上說我客套,但是我發(fā)現(xiàn)她可高興了。她遇到周圍鄰居、跳廣場舞的姐妹們,看見誰就跟誰說,‘我姑娘給我買了哪兒的紅棗,我姑娘給我買了什么好的東西’。”

她覺得這招太管用了,“要是早知道僅僅給媽媽多買點東西,就能夠讓她對我和顏悅色一些,那豈不是太簡單了!”

其實就是這么簡單,父母也是正常人,需要你在心意上向他們表達愛。我們盡可能停止向父母索取,并且在自己能力范圍內(nèi),盡可能回饋父母,就會慢慢地改變和父母之間微妙的控制關系。

還有個女孩,剛剛大學畢業(yè)。她跟我說,她的媽媽總是控制她,每天早餐規(guī)定她吃什么、每天定時叫她起床。她覺得媽媽實在太煩了。

我告訴她:“你現(xiàn)在二十幾了,大學畢業(yè)了,每天還要媽媽叫你起床,給你做早餐,還要爸爸開車送你上班。然后你還嫌棄他們控制你。你可以試著下一次自己按時起床,早起一會兒,自己做早餐,然后把爸爸媽媽的早飯也一起做好了,再自己打車去上班。堅持做一個禮拜,看看你媽是否還嘮叨你。”

兩天后她說:“老師,不用一個禮拜,我做了兩天,我媽對我態(tài)度就很好了,也不再挑剔我。媽媽很內(nèi)向,羞于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但是我才做了兩天,她竟然跟我說謝謝了。這簡直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我從來沒有想到。”

物質和行為界限

前面說的是經(jīng)濟上的界限,接下來看物質上和行為上的界限。

比如前面剛提到的例子,我們每天一邊吃著父母做的飯,一邊挑剔父母不尊重我們的飲食習慣。這其實是沒有力量的。

除了經(jīng)濟上的界限,我們還需要和父母建立起物質上和行為上的界限。父母控制我們的根源是什么呢?是因為他們出錢又出力。我們建立經(jīng)濟上的界限,把出錢的問題解決了,還需要解決出力的問題。

很多父母愿意給孩子出力。孩子小的時候,幫孩子整理東西、買衣服、洗衣服;等到孩子建立了小家庭,父母依然愿意這么做;在子女生了孩子有了下一代之后,父母還會經(jīng)常幫子女帶孩子。

在幫孩子、愛孩子的名義下,有些父母容易出現(xiàn)一些侵犯孩子邊界的行為。父母為你做了很多消耗精力的事,那是一種付出和給予。有時候父母做得太多,會下意識地去干涉我們。只要接受父母幫忙,那這樣的糾纏和干涉就很難斷掉。

父母幫我們,我們享受了很多利益和便利。雖然我們在生活中會受到一些侵犯和干涉,會失去一些自由,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享受了很多好處。父母的一些行為會給我們帶來極大的舒適感,會讓我們有惰性、很依賴。但是我們又很不喜歡父母干涉我們,希望父母既能幫助我們,又能給我們空間,干完活兒把嘴閉上,離我們遠遠的。

這樣的狀況,如同經(jīng)濟上的界限一樣,我們希望父母出錢、出力,但是不要干涉,這樣的父母有沒有?也是有的,但是非常少。

這樣的父母必定是自我關系建立得非常完善的人,是非常高頻、能量很強、極度愛自己的人,他們的內(nèi)在循環(huán)非常順暢,有自己的人生,愿意幫助別人又不求回報。他們幫別人、幫孩子完全出于滿足自己的需要,付出本身能給他們帶來天倫之樂的心理滋養(yǎng);而非受害者情結,覺得自己是有責任必須幫孩子出錢、出力。

這種高頻、高境界的父母,確實能夠做到既出錢出力的同時,又能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和空間。

可這樣的父母可遇不可求,非常少見。

如果父母對你很干涉,代表你的父母不是前述那種,你并沒有那么好的運氣。父母關系和親子關系是一體兩面的,像一個鏡子的正反面。

我們作為孩子,渴望自己擁有非常棒的、可遇不可求的、高境界的父母;我們作為父母,開始新的循環(huán),面對下一代的時候,很多父母也渴望自己有一個高境界的、可遇不可求的、非常難得的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能做到這樣:

既懂事又上進;

身心健康;

知道感恩父母;

不給父母添亂;

成年以后還能經(jīng)濟上給父母回饋;

在父母的大家庭里出錢又出力;

同時不控制父母、不干涉父母,給父母很大的空間;

干完活、給完錢就走,在父母需要的時候來,父母不需要的時候就離開;

不隨意評判父母的生活,還經(jīng)常地贊美父母。

作為父母,你會不會覺得太幸福、太幸運?父母都希望自己有個這樣的孩子。

當你反思自己的父母關系和親子關系的時候,當你覺得父母好像沒有達到你期望的標準時,你也要用這樣的標準來檢測一下自己,你是不是可遇不可求的孩子?你成年以后是否做到出錢又出力,給父母空間,不干涉、不控制,能夠贊美父母,讓父母特別滿意?

當你按照這個標準來衡量自己時,會發(fā)現(xiàn)這個標準好像有點高,好像你也不是這樣的高境界、高頻的孩子,你沒達標。如果你沒有達到這個水平,你發(fā)現(xiàn)父母也沒有達到這個水平,那么恭喜你——這種現(xiàn)象是正常的,說明你跟你的父母都是同頻的人。

同頻才會聚在一起,無論夫妻、父母還是孩子,都是如此。

誰不適誰改變

這樣的狀況,是否有解決方案呢?

所有的關系中,誰不適誰改變,誰在意誰改變。

如果你認為父母嚴重侵犯了你的各種界限,對你不夠好,可以遵循以下標準:

第一步,先覺察。看看自己作為孩子,是否達到你渴望的標準。如果你沒有達到,那代表你跟你的父母是很匹配的。

第二步,多觀察。觀察你想改善的關系當中,你處于什么樣的位置。如果你處于孩子的位置,你要做的是努力讓自己成為“好孩子”,成為高頻的、讓人舒服的、每對父母都渴望的好孩子。對你的父母盡可能地出錢、出力,不干涉,多贊美,給他們空間。

當你開始這樣做時,你們之間的關系就開始發(fā)生微妙的變化,因為你的頻率上升了。

我們給孩子的角色打分,可能你以前只有60分,當你開始向80分、90分努力時,你角色的分數(shù)可能就能提升到70分、80分。

你的頻率改變了,你跟父母的互動效果,都會跟著改變。

如果我們是惡性循環(huán)的參與者,只要我們改變參與的部分,就可以改變惡性循環(huán)。同樣的道理,我們和父母的關系,一方的改變從長久來講會帶來另一方的改變。父母跟你有交集的地方,就是可以改變的地方。當你把自己的頻率和水平提升了,自己的分數(shù)提高了,慢慢會發(fā)現(xiàn),跟你相處的過程當中,父母的認知也改變了。

如果以前你是索取的狀態(tài),現(xiàn)在索取變成付出,父母用來應對你索取的心態(tài)和行為,慢慢也會得到調(diào)整。

本質上,我們有可能通過提升自己的頻率,間接提升父母的頻率。

當然,有些父母也有可能是頑固不化、一輩子不變的。當你提升之后,你的改變是由你自己內(nèi)在狀態(tài)的改變帶來的。

我們沒有辦法決定別人如何對待我們,但是我們可以決定自己如何看待別人的行為,以及如何對別人的行為做出應對的選擇和解決方案。

改變物質和行為上的界限,我們需要慢慢地拒絕父母提供的一些非緊急、非必要、多余的幫忙。并不是說,對父母的幫忙都要說不,而是慢慢讓自己強大起來,在拒絕幫忙的同時,要表達對父母的感恩。

我有一個個案:全家都是語言相互攻擊的模式,爸爸、媽媽、孩子三方都不說好聽的話,他們的日常相處就是互相攻擊。父母批評孩子“衣服沒有品位”;孩子批評爸爸“這件事情處理得糟糕了”;爸爸批評媽媽“妝化得不好看”。

他們?nèi)叶际沁@個模式,他以為這樣很正常,并且覺得“謝謝你、我愛你”這樣的語言太肉麻,不需要講。

我跟他探討:“每一種語言都有能量。為什么宗教的人士會念咒語?很多宗教信仰的咒語本身的語言能量是非常正向的,所以它是有意義的。”你聽到一個人對你講“我愛你”,和聽到一個人對你講“我討厭你”,你更接受哪一種?這兩者能量差別非常大。這就是語言的力量。

我們需要表達對父母的感恩和愛。有人喜歡用行動表達,覺得語言并不能夠替代行動;但是行動也不能夠替代語言。我認為兩者都需要。我們需要對家人做出好的行動,同時語言也要跟上。

中國人在愛的表達方面是非常缺乏的,每一個人都需要改變。

有時,父母干涉和控制我們,潛意識里是父母的一種索取。

我們需要表達愛

大部分父母在撫養(yǎng)孩子長大時,付出了很多艱辛,父母也會有委屈感。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中國的父母跟孩子生氣時就會說出“我養(yǎng)了你這個白眼狼”“我付出這么多,你都不明白我的好意”。他們在反復強調(diào)他們的好。

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情況會代代相傳,無論父母還是孩子,在血緣關系中都非常缺乏愛的表達,我們并不清楚對方是不是愛我們。

為什么愛的表達如此重要?“人心隔肚皮”,這句話在中國經(jīng)常被用作貶義的表達,代表人和人相處有心機、不夠坦誠。其實,它是中性的表達。

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有一層肚皮隔著,這是天然的物質界限。有時候,如果對方?jīng)]有很清楚地講出來,我們并不明白對方真實的想法。這就是語言和溝通的意義所在。有時候,如果對方不講,我們可能會非常困惑。所以,愛的表達是很有幫助的。

我們要告訴父母:

我很感謝你對我的付出;

我理解你的用意。

當你越頻繁地跟父母表達這些時,越容易看到他們焦躁的情緒安定下來。

很多父母過度參與,是因為心理上真的愛孩子,并且在控制孩子的背后,因為自己內(nèi)在空虛,想讓孩子跟自己近一點,填補自己的空虛。

當我們能夠表達對父母的愛和感恩的時候,可以直接給予父母能量,能夠幫助他們多一些能量來填補空虛,這是非常有用的方法。

表達感恩和愛時,不要說類似“我這是為了你好”這樣的話。這是一句很要命、給人帶來負擔的話,無論對父母還是孩子,不要經(jīng)常說,“我是為了你好”。我們要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我愛你!我想這么做是因為我有……樣的想法;我很感謝”。

這些話要用第一人稱來說。

“我為你好”這是很不負責任的說法。“我為你好”往往是假象,是虛假的,感覺如何才是真實的。

有些父母在孩子的成績問題上,會說:“我督促你學習是為了你好,要不然你長大找不到工作怎么辦?”這話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如果仔細分析,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這來源于家長的恐懼;不是為了孩子,而是為了滿足家長自己。

為什么呢?因為孩子如果學習不好,家長會焦慮。家長擔心孩子找不到工作,自己沒面子,以后可能還得養(yǎng)著孩子;如果孩子前途不明朗,可能會連累家長,在未來還得為孩子負責。

本質上所謂的“我為你好”,其實背后可能都是為自己。它是假的,才會那么沒有力量。很多人在聽到親人說“我為你好”的時候,好像理論上覺得對方確實是好心,但是你的感受卻很難受、很抗拒,覺得很不舒服。

我們的潛意識比我們更能夠看得到本質。我們需要在行為上拒絕父母的幫助,在口頭上表達對他們的愛和感恩。這是我們跟父母建立行為和物質上界限的重要方法。

我們需要克制父母出錢、出力給我們帶來的舒適感,控制住我們自己的依賴。這就有點像溫水煮青蛙。當你對父母的幫助習以為常后,你會有一種很強烈的依賴感。你覺得父母和你是世界上最親近的關系;同時他們對你這么好,我們很難拒絕。長期如此,你會發(fā)現(xiàn)你沒有自由。

所以,大家要在改變的過程中,忍住舒適度和便利的享受。否則,你會一直貪圖享樂,沒有辦法真正“斷奶”,也可能會在未來的日子不斷受到父母的干涉。快堅持不住的時候,你很容易向父母求救。這時你需要提醒自己:

你為自己得到的便利和舒適付出的代價是什么?

這個代價是你愿意承受的嗎?

這種享受也許是用你的自由換來的,也許是用長期壓抑的情緒換來的。你要問問自己,哪個對你更重要?

世界上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

建立物質和行為上的界限,在親子關系上也是同樣。

作為父母,對待孩子時,無論他多小,我們都需要尊重孩子物質上的處理權。比如,父母給孩子買了一個玩具,過兩天因為其他事情要懲罰孩子,就把這個玩具收回去。這是典型剝奪孩子權利的表現(xiàn),是非常糟糕的。你既然送給了他,那就是孩子的,他是有權利自己處置的。

就像我們成人世界,你不可能今天送朋友一個東西,然后明天朋友說了一句讓你不高興的話,你就要把禮物收回來。為什么我們在成人世界不這樣做,卻對孩子經(jīng)常這樣做?這是沒有道理的。

還有一些類似的狀況。我們成年以后,天然會有隱私的意識,需要父母尊重我們。

有同學跟我反映,父母經(jīng)常不經(jīng)過他的同意就收拾他的東西、翻他的抽屜等,他對此很不高興。很多父母對待孩子的時候就是這樣粗暴,認為孩子不應該有秘密;如果孩子有小秘密,就會感覺很憤怒,覺得怎么能夠瞞著父母呢?

有些家長甚至會隨意翻閱孩子的日記。曾經(jīng)有過一起因家長不尊重孩子的隱私,翻看孩子的日記,拿日記當中的內(nèi)容質問孩子,最終導致孩子心理承受不了,跳樓自殺的慘案。

孩子出現(xiàn)心理上的抑郁、自卑或者非常叛逆的行為,大多都與父母越界行為有一定關系。很多父母會粗暴地決定孩子吃穿用度,決定應該怎樣整理孩子的房間,應該怎樣安排孩子的時間。

對此,我們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來改善。

給父母的建議是:跟孩子相處的時候,多問意愿,少直接決定;多給建議,少下命令。

經(jīng)常看到很多父母用兩套完全不同的標準對待自己和孩子。比如,父母可能平時也因為貪圖口腹之欲,經(jīng)常沒事喝個小酒,或者大吃大喝。

但是在面對孩子的時候,養(yǎng)生的標準非常嚴格,要求孩子必須吃綠色蔬菜,必須吃水果,一天喝夠幾杯水。回頭看看父母自己,可能一天也喝不了一杯水,一周也吃不了兩頓綠色蔬菜。這是差別巨大的兩個標準。

你自己不遵守的規(guī)則還要強加給孩子,這是非常沒有道理的。

這樣的父母往往是用一種“我為你好”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要求孩子。很多父母會反復糾正孩子看書的姿勢,為了防止孩子近視,每天像咒語一樣地囑咐孩子。但是,父母小的時候,可能也特別喜歡歪在床上看書的感覺。

網(wǎng)上流傳著這樣的段子:“為什么大人都不挑食?因為大人買的都是他們愛吃的東西,做飯的權利在媽媽手里,所以媽媽給自己買的都是愛吃的。”

孩子當然要挑食,因為他不喜歡吃卻被迫要吃。世界上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這些都是孩子的心聲。

生活中有很多小事需要改變。當我們掌握了界限的精髓,當我們能夠平等地看待這三代人——父母、我們、孩子,把彼此看作獨立、平等的生命個體,很多問題就容易解決多了。

這樣的心態(tài)和“理所當然”的心態(tài)完全相反,會有一種非常美好的感覺。

父母為你出錢、出力,你很清楚這不是理所當然的,需要真誠地報以感恩和回饋,你也盡可能地對父母出錢、出力。你希望父母贊美我們,我們也盡可能地贊美父母。我們希望父母表達愛,我們也盡可能地表達愛和感恩。不要等著對方先來改變。

憑什么要我來改變

很多人在對立關系中認為自己的負面感受都是因為別人做錯了,所以應該是別人改變。“你看你做得那么不好,憑什么要我來改變?應該是做錯事情的人先來改變!”

這樣的心態(tài)很正常,因為站在我們自己的立場上,容易感覺“是別人做錯事情侵犯了我”。但是如果你能夠跳到對方的身體里,你會發(fā)現(xiàn)也許別人也有同樣的感覺,別人可能覺得:“是你做得不到位!你侵犯了我!為什么你不改?”

父母和孩子之間會出現(xiàn)一種對立的感覺。孩子渴望擁有完美的好父母——出錢、出力、不抱怨、尊重你、愛你、贊美你。父母也渴望自己有一個完美的好孩子——給父母出錢出力、孝順、贊美父母、愛父母、不給父母添麻煩。

我們都在渴望對方成為最好的榜樣,給自己最好的體驗。但是很可惜,我們都沒有成為那個人。所以大家抱怨、難受。

這種感覺就有點像網(wǎng)絡上的一個故事,講的是“天堂和地獄的差別”。每個人手里都有一雙超越身體長度的筷子,不能伸到自己嘴巴里。地獄的人拿筷子給自己喂飯,因為地獄里的人每天只考慮自己,每個人都餓得要命;天堂里的人懂得成就對方就是成就自己,每個人拿著長長的筷子喂對方,最后的結果是每個人都吃飽了。

我們在父母關系和親子關系中,其實就需要這種心態(tài)上的轉換。如果我們能夠在一念之間轉變,就可以瞬間從地獄走到天堂。

停止要求對方先成為我們渴望的父母或孩子,遵循誰難受誰改變、誰在乎誰改變的原則,主動掌握自己的生命,主動地創(chuàng)造,讓自己先成為好的父母或者好的孩子。

讓我們先帶領他們改變,而不是等待對方改變,這是非常大的轉變。

所有的心靈成長,在開始行動的時候,都會經(jīng)歷這樣的轉變。不再等待環(huán)境來適應我們,而是我們改變自身,創(chuàng)造一個更好的環(huán)境給自己,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生命狀態(tài)。

如果在這個觀念上有所突破,不僅僅是界限的問題,可能在你生活中非常多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因為你整個的生命狀態(tài)不一樣了,你從一種被動的、等待的、抱怨的狀態(tài),變成了一種主動的、積極的、為自己負責任的狀態(tài),這樣的狀態(tài)更容易保護自己。

建立邊界,更容易讓自己處在積極的能量狀態(tài)上。

打破幻想,看到真相

我們講了空間上的界限、經(jīng)濟上的界限,以及物質和行為上的界限。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界限,即我們需要在父母關系和親子關系上建立心理上的界限。真正困擾我們的是心理界限的侵犯。

有同學提到,父母總會無端指責和批評他強詞奪理,總想讓孩子按照父母的想法來做。對孩子買的東西,也總是隨意評論,不是說“你衣服不好看”,就是說“你品位不好”。所有的事情都要指指點點,總是干涉孩子。

還有個同學快50歲了,已經(jīng)處在非常成熟的年齡。有次她在表姐家,看到了小時候常見的面包,正好當時很餓,就特別開心地吃了面包。然后,母親開始嘮叨,“你要少吃點,小心撐著”,邊說邊用手指指著她的頭。這位同學非常憤怒,甚至憤怒到了極點。她對母親說:“謝謝,但你不是我的肚子。”她的媽媽一直在旁邊嘮叨,她賭氣把整個大面包全吃光了,用這種行為來報復母親。

這類事情很常見,父母總是隨意地指責、評判我們的生活。

有些父母非常強勢,在家里說一不二,必須讓孩子完全滿足他們的要求,包括應該幾點回家、周末跟誰見面等。

很多父母的思維方式是這樣的:

“你是我生出來的,你就應該聽我的。”

“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所以你應該聽老人的。”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既然你是我的孩子,既然你很愛父母,那你為什么不聽我的?你愛我就應該聽我的。”

有些父母會倚老賣老說:“我年紀這么大了,你要孝順。孝順最重要的是順。你必須順著我。”

實際上,以上每一種思維方式都有問題,都是值得推敲的。

它背后的價值觀,會給我們生活帶來非常多的煩惱和困擾。

很多人雖然成年了,四五十歲了,可能感受到父母的侵犯以及讓自己不舒服的地方,但是潛意識里似乎也認可這樣的思維方式。

在我接觸個案當中,遇到過許多這樣的人,他們一邊抱怨自己父母霸道的想法和行為,一邊又說服自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是不是應該聽聽父母的呢?萬一我以后真的吃虧了呢?”或者覺得:“父母真的很老了,我如果不順著他們,以后他們?nèi)f一真不在了,我多后悔啊!”

很多人在生活中會出現(xiàn)這種矛盾的狀況,似乎反對別人的侵犯,但是潛意識里又支持他的侵犯。這樣的矛盾是最難解決的,一方面好像你反對,一方面你又很支持。

所以,并不僅是別人一直在侵犯你,你自己也是極其深度的參與者。因為在深層次,你甚至認可他們的思維方式。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對這種負面的、經(jīng)不起推敲的論點和觀念進行分析,打破幻想,看到事實的真相。

除了需要建立心理上的界限,我們還需要跟父母、公婆建立重大生活抉擇上的界限。

買房、上學、工作、結婚、生孩子、孩子的教育,這些生活中非常重大的抉擇,尤其需要建立起明確的界限,否則對我們?nèi)松膿p害是非常大的。

有人甚至需要用幾年、幾十年,甚至一輩子的時間懊悔——自己沒有在重大生活抉擇上,按照自己的心意選擇,為自己做主。

課后思考:

請根據(jù)今天的主題,去觀察你生活當中在空間、經(jīng)濟、物質和行為這幾個方面遇到的界限侵犯問題。把問題簡單地寫下來,然后根據(jù)老師的分析和啟發(fā),自己寫出解決方案。可以寫你的父母關系,也可以寫你的親子關系,挑一個你認為更重要的關系來實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棋牌| 南溪县| 芷江| 高安市| 沧州市| 河西区| 晋城| 伊宁县| 女性| 阳曲县| 滦南县| 普宁市| 南丹县| 泸水县| 上栗县| 连城县| 凤凰县| 兴化市| 会宁县| 那曲县| 龙江县| 股票| 巴马| 上高县| 怀远县| 吴桥县| 青铜峡市| 泰宁县| 通化县| 冀州市| 灵石县| 广州市| 清丰县| 大石桥市| 元江| 偃师市| 靖西县| 太康县| 石阡县| 崇义县| 辽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