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該如何讓我們的孩子面對情緒
- 走出壓抑:為什么我們容易敏感和自卑
- (德)阿爾穆特·施曼-里德爾
- 4880字
- 2021-06-11 18:09:21
孩子如何學會什么是憤怒以及他們應該如何處理憤怒和生氣呢?
教育學家、家庭治療師賈斯帕·尤爾講述了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了父母應對女孩兒生氣的五種模式。當然,這個例子也適用于男孩兒,他們以相同的方式學習理解和處理憤怒的方式,但有時候,父母對男孩兒的反應卻與對女孩兒不同。
例子:
請想象一下,一個大約兩三歲的小女孩兒因為感到沮喪和憤怒用拳頭敲打媽媽,并喊著“笨蛋,笨蛋媽媽”。
反應模式1:正確的鏡像
母親和善地看著女孩兒說:“哎呀哎呀,親愛的,你生氣了!來告訴媽媽,你為什么這么生氣?”
母親的這種反應讓孩子感覺她的憤怒被看到并被接納了。
孩子會感覺母親很關心她的憤怒,她可以生氣。母親鏡像反映出了小女孩兒的感情。此外,重要的是,通過母親對她情緒的說明,她也知道了自己現在的這種情緒是什么。如果重復對女孩兒做出正確的鏡像反應,讓她知道自己正在生氣和發火,這樣,在她以后和親近的人接觸時,就能夠感知到這種情緒了。
反應模式2:用生氣回應生氣
母親看上去很生氣,一把推開孩子說:“不許打我,再不許那樣和我說話!”
這里,母親并不關心孩子如此生氣的原因。也許,她知道但并沒有表現出來,因此孩子沒有感到被理解。然后,孩子也許會更大聲地叫嚷,希望借此來獲得母親的理解。也很可能過一會兒她就放棄了。這樣,這個女孩兒就學會了適應游戲規則。
通過母親的反應,可以看出她更關心的是保護自己以及自己的底線不被孩子打破。畢竟,這樣一來,孩子就學會了遵守規則。而這種規則是:如果別人不喜歡,就不要生氣。
反應模式3:鏡像和道德化
這是前兩種反應模式的混合反應。母親將女孩兒抱在懷里,等她平靜下來,然后說:“親愛的,你可以生氣,但是我們不能攻擊和責罵對方,知道嗎?媽媽愛你,但是你打媽媽的時候會傷害到媽媽。我們不想要那樣,對嗎?”
母親正確鏡像了生氣的感覺。但是她將鏡像同道德說教聯系到了一起。這樣做時,她的表達很籠統,并沒有和孩子產生直接的個人關系聯系。
在接觸中,孩子會感到她的憤怒不被理解,她也不會理解自己。好像只有一件事很清楚:生氣并不真的可以,它會傷害彼此的感情。愛和憤怒同時存在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必須選擇其一。
反應模式4:制造內疚感
母親面帶悲傷地說:“你說媽媽是笨蛋的時候,媽媽太傷心了。我不想當一個笨蛋媽媽,我想做世界上最好的媽媽!”
這里,母親沒有以任何方式對女孩的情緒做出回應,沒有對她的憤怒表現出理解。更糟糕的是,她讓孩子感到內疚,并在她自己感到悲傷的時候將責任推給孩子。“如果你這樣做,就會讓我傷心。”孩子當然不想要一個傷心的媽媽,當然,她們也不想成為讓媽媽傷心的人。因此,她們可能會放棄自己的感受和道理。
這個小女孩兒的理解能力還無法掌握這種關系,但是在她的感情世界卻能夠感知到它。她學會了如果她生氣,就會讓別人不好,而當別人因此而傷心的時候,就是她的錯。
反應模式5:用生氣、道德提醒以及中斷接觸進行反應
母親搖晃著孩子或者用力抓著她,大聲說:“不許再這樣和我說話!你是一個壞女孩兒,現在回到你的房間里,直到你準備向我道歉為止!快去!”
這個女孩兒強烈地感覺到她的憤怒是不受歡迎的,如果她生氣,就是一個壞孩子。她被要求離開,只有道歉,才能恢復與母親的接觸和親近。為了重新獲得母親的愛,孩子必須承認自己的渺小和錯誤。
在這樣的情況下,小女孩兒會如何處理她的憤怒?她會禁止憤怒出現,將它隱藏起來,還是會繼續發脾氣?
反應模式6:錯誤的鏡像
除了尤爾舉出的幾個例子之外,在錯誤的鏡像中,我發現可能還有另外一種反應模式。在這種情況下,母親會對孩子說:“哦,你為什么這么生氣?!我覺得你就是太緊張,太累了。現在你去好好休息一下,明天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這個例子里也沒有正確的鏡像,孩子在生氣時不會感到被理解。她也無法將憤怒與她之前所經歷的挫折聯系起來,而是聯系到了疲勞。因此,她很難清楚地將她的憤怒與觸發她生氣的情境以及她自己的需求聯系起來。
● 反思問題
當我生氣時,上述哪種反應模式是我所熟悉的反應?
我的父母如何對我的憤怒做出反應?
現在,我作為成年人會如何反應?我如何處理這些反應?
我想要改變嗎?
(這種情況下,如果能與你的伴侶進行討論,那就再好不過了。)
比起女孩兒,人們更能接受男孩兒的憤怒,因為這被視為他們力量和自信的表現,只是怒氣不能太大。但是,如果一個家庭中的男性成員比較具有攻擊性和暴力性,那么他們也會聽到一些限制性的信息:“我不希望你像你爸爸、叔叔或你調皮的兄弟一樣。”
實際上,男性在將怒氣發泄出來之前,他們在感知和控制憤怒方面存在很大問題。
很多女性從她們的母親那里得到的方法是避免沖突。
我們經常會聽到母親和祖母說“爭吵沒有任何益處”或者“我們最好理智地談談”。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什么叫作“理智”?
是不是只有兩種選擇:爭吵或者理智?而爭吵就是非理智的。只有在有強烈和諧的需求下,才可以理解這個等式。如果和諧是最終目標,那么任何爭執都會暫時或永久破壞這種和諧感。它會導致害怕,或至少造成不安,擔心爭吵后是否能夠恢復和睦。
在權衡的外衣下可能隱藏著適應和屈服。堅持自己的勇氣、勇于面對沖突的勇氣、敢于表達憤怒的勇氣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習得的。而勇氣并不是受歡迎的女性特質。
在社會中,比起女孩兒,人們往往更多地要求男孩兒具有勇氣,女孩兒則更多地被教育為要考慮周全。
當女孩兒們在一起時,她們也會表現出和男孩兒一樣的勇氣,但在與男孩兒接觸時,她們的勇氣往往會消退。然后,女孩們又再次學會了典型的女性行為,或者說,她們認為符合女孩兒形象的行為。“伶牙俐齒的人都尖酸刻薄”,但總是乖巧可愛,最后也讓自己沒有了保護。
在我們當下的多元社會中,看似好像每個人都有充分的自由。如果不是還有一些依稀可見的控制閥值,幾乎所有大門都在向女性敞開。在媒體、廣告、社會和文化環境中,或多或少還是會傳達出對女孩兒和女性行為方式的期待。
再想想我們前面提到的“粉藍陷阱”。粉色代表“可愛、甜美、溫柔、脆弱、單純”。這符合女性的樣子:順從且善良的女人。憤怒和攻擊性?與女性形象格格不入。即使父母開明,不要求他們的女兒表現出女性安靜、溫和的典型行為舉止,甚至自己也不會成為這樣的榜樣,但小女孩兒還是會與其他女孩兒進行比較。最好的朋友、幼兒園和學校里的其他女孩子都會對她們產生很大影響。女孩兒會希望自己也像其他女孩子一樣,成為她們其中的一員。比起強壯或能干,比起競爭和較量,對女孩兒來說,被別人喜歡更為重要。因此,她們做出了很多配合,配合是讓別人喜歡自己的途徑。因此,她們只是間接地表現競爭和對抗。
再強調一次,總體來說,女性并非比男性更不容易生氣和發怒,只是,她們通常會采用其他方式,以另外一種形式表現出來。
比起大鬧一場,很多女性學會了另外一種方式:抱怨。
這種“磨磨唧唧”的方式主要用于發泄自己的不滿。但是,這是一種最錯誤的發泄方式,幾乎無法帶來任何益處。因為抱怨的人不會去把事情搞清楚。如果想要搞清楚沖突的原因,爭辯是必須的。
現在,我們作為女性是否能感知自己的憤怒,主要取決于我們小時候是如何學習這一點的。孩子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做到這一點,成年人也一樣。
我們從父母或者其他榜樣那里學習了表達憤怒的方式。所以,有的人會快速變得很大聲,很沖動,而有的人則變得沉默寡言,不說話或退縮。有些人會長時間控制自己,直到怒氣“爆發”,因為他們實在無法繼續承受體內累積的能量了。
我們簡單觀察發展心理學就會發現,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是如何感覺和自然地表達憤怒的。出生第一年的嬰兒,如果他對食物、溫暖、休息、刺激、情感和體貼的需求沒有得到充分滿足,就會感到不滿和不適。這種不滿和不安主要通過身體,以生氣的形式表現出來:手和腿的肌肉緊張。嬰兒會開始手腳亂動,頭部發紅,并開始哭鬧。
兩歲的孩子已經可以更直接、更直觀地表達自己的憤怒。他不僅會哭喊和蹬腿,還開始跺腳和扔東西。
三歲的孩子,這一點會變得更加清晰。他們是真的開始會發泄憤怒:在對抗的時候,他們會跺腳,扔周圍的東西,自己摔到地板上,甚至用頭撞擊地板或墻來表達他們幼稚的憤怒和抗議。在這個年齡,他們還會明確地通過語言表達憤怒。
“我不”和“我不想”是試圖界定自己的范圍,感受并確認自我。在三到六歲的階段,孩子除了使用肢體語言表達之外,還會使用許多臟話,有時甚至是非常激烈的詞。他們這樣說,只是因為偶爾聽到了這樣的詞,其實并非真正理解這些詞的含義。
在這個年齡段,他們更多地是想要證明自己用這樣的臟話可以對別人產生影響,而不是臟話的實際意義。但是,從七歲開始,孩子就可以用語言表達他們為什么生氣,而不再使用未經思考的、幼稚的、本能的方式來表達憤怒了。當然,他們需要這樣的榜樣。
父母如何表達他們的憤怒呢?他們可以用簡單的語言表達清楚還是隨便扔東西并大喊大叫?或者,他們完全不表達憤怒?孩子也會跟著父母學:最好不要表達怒氣——或者最好不要感知它的存在。
在成年人中,我們經常發現,他們會以幼稚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憤怒,就像“兒童自我”(“兒童自我”是我們的一種自我狀態,更多內容詳見本書第152頁“憤怒與成人自我、兒童自我、父母自我”),而不是成年人被激活。
我們發現,諸如大聲喊叫、大聲咒罵、跺腳以及扔東西等行為,也可能只是默默地抱怨,沒有任何意義的自責。還有分散注意力的行為,如清潔、整理、吸煙、吃東西、慢跑,以及逆來順受。還有的人則會退縮、沉默、不說話,或者陷入內在反抗。
如果一位母親為女孩兒提供了健康地表達憤怒的良好榜樣,這個女孩兒就已經有了能夠正確處理自己憤怒的重要先決條件。如果女孩兒長大并離開母親之后也允許對母親表達憤怒(因為她知道自己充分被接受),那她們之間就同時具有親情和愛,這是第二個積極因素。
而且,如果女孩兒可以從中學會和父親也可以表達憤怒,并通過建設性的方式進行沖突,那么這將是第三個有益的條件。
但是,如果她受到的是父親的憤怒威脅,那么她將不得不保護自己,并認為最好應該放棄表達自己的憤怒。
心理學家薇拉娜·卡斯特詳細說明了,與父母雙方保持良好的關系以及脫離父母,對女性和男性的健康成長都是必要的。如果與父母一方關系很不融洽,可能會導致拒絕自己的性別角色。
一位女性自豪地講述了她親歷的一次發怒。
我的母親其實是一個特別有耐心、謙虛的女人。她與我父親和三個孩子一起住在他們的父母家。我的母親通過照顧村子里的老人賺些錢,我的父親在附近城里的建筑工地做半日工,另外還負責照顧我們家的奶牛和田地。母親和他在一起很辛苦,因為他總是喝很多酒。所以,他總是很晚才從城里回家,母親就和他吵得很兇,因為她需要用家里唯一一臺車去她工作的地方。她一直試著讓自己很快能夠平靜下來,因為她不想再感到沮喪。我相信,她也會祈禱。她在廚房的長椅上坐一會兒,喝杯咖啡,然后看著墻上的十字架,那是他們的爺爺奶奶留下的傳家寶。之后,她通常會平靜地起身去上班。
“但是,有一次,她發了很大的火,真的把我嚇到了,那時我十一歲。那天下午,警察來按我家門鈴告訴母親,父親把車撞了,并被送到醫院去做預防性檢查,除此之外,他看起來沒什么大礙,也沒有其他人受傷。”
“我看到母親憤怒地發抖。警察離開后,她走進廚房,朝掛著十字架的墻上扔了一個杯子,咬著牙,用憤怒的聲音說:‘我的上帝,你為什么要給我這樣一個丈夫!’我嚇得夠嗆,趕緊躲回自己的房間。”
“后來,我越是經常想起當時的場景——我經常這樣做——越是欽佩我的母親。我看到她的憤怒不僅是對父親的,還有對‘上帝的不公’,非常了不起。這件事不斷給我勇氣,讓我知道自己發怒,而上帝一定也會理解我目前的憤怒。”
● 反思問題
當生氣或發怒時,我有哪些典型行為?
我的身體會多大強度地感受到我的怒氣?
我是否也會通過身體表達憤怒?
我是否會感覺到對抗?
我喜歡用跺腳或者手捶打桌子的方式來表達憤怒嗎?
我生氣的時候會往墻上扔東西嗎?
我罵人的時候是什么樣子?我會用粗魯的語言嗎?我是否也經常罵臟話?
我是否會嘗試說一些傷害對方的話,由此來真正表達我的憤怒?
我有多么喜歡嘲諷和挖苦別人?或者我更偏向客觀、克制?
當憤怒和生氣時,我能很好地陳述理由嗎?還是說不出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