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習慣壓抑的女性及其壓抑的危害
- 走出壓抑:為什么我們容易敏感和自卑
- (德)阿爾穆特·施曼-里德爾
- 2388字
- 2021-06-11 18:09:21
《我們對情緒的習慣性固化認知》
有一句波蘭諺語說:“憤怒有損美貌。”在我們國家,女性也會說,在她們小時候,經常聽到憤怒會讓人變丑的說法,如“看看你的臉,看看你生氣時候的樣子”或者“你馬上就會長出憤怒的犄角”(“犄角”指凸出的隆起物)。
好吧,親愛的女士們,看來我們必須決定:是要憤怒還是要美麗。
當然,每個女人都想要美麗。那她就必須放棄憤怒嗎?這兩者看起來好像無法兼得。
而這種所謂的無法兼得背后又是什么樣的女性形象呢?
首先,這其中包含對憤怒的女性強烈的負面評價。
在對女孩兒的教育中,人們巧妙地使用上述說法,甚至很多時候教育者自己對此都毫無意識。與母親們的交談顯示,即使是現在,比起女兒的憤怒,她們也更容易接受兒子的憤怒。
很顯然,男孩兒應該成長為自信的男人,但是他們也必須學會控制自己的憤怒和攻擊性,而不是簡單粗暴地用拳頭解決。
“當我的女兒發(fā)脾氣的時候,我很難容忍”,這是我一再聽到的說法。比起發(fā)脾氣的女孩兒,容易被控制的女孩子被視為“健康的孩子”,而發(fā)脾氣的女孩兒通常被認為是“問題兒童”。
陳舊的社會影響依然清晰可辨。
很多接觸憤怒兒童的教育顧問一直強調,憤怒很重要,但是兒童必須學會用語言表達憤怒,而不是拳頭。
提供的游戲和練習主要是讓男孩兒學會如何用社會性的合適方法表達他們的憤怒。而女孩兒通常使用其他方法宣泄憤怒,對此卻很少有深入研究。
女孩兒通常以間接的方式表達憤怒,拒絕接觸,有時只是眼神交流。她們排斥其他小朋友,詆毀他們,對他們說她們所知道的下流話來傷害他們的感情。
生氣、憤怒這一類感覺并不分男女。但就如何體會、允許和表達這些感受而言,不同性別之間卻存在著差異。
對這些感覺的文化評價以及性別差異對此有很大影響。這通常在早期教育中便初現端倪。大部分男性更喜歡將他們的憤怒轉換為攻擊性的行為,咆哮、扔東西,甚至動手打人。
他們很難忍受憤怒,并且會想要找出根源,也就是思考到底是什么讓他們受傷或者失望。這可能是因為除了憤怒之外,他們還感受到了失望,這會讓他們感覺更加“脆弱”。
但是,脆弱并不符合通常的男性形象。
女人和男人一樣會感到煩惱或生氣,但很少會采用暴力。
記者喬琴·梅茲格在《今日心理學》雜志的一篇文章中強調,女性也可以像男性一樣憤怒,她們并不是天生就更善良、更溫和。
他想要駁斥大眾普遍認為的女性在憤怒方面的形象。
他根據《尼伯龍根之歌》稱:“這部史詩回答了一個基本問題:生命中最危險的事情是什么?不是噴火龍,不是殺死龍的金發(fā)戰(zhàn)士,而是女人真的生氣了。”
即使——或許也正是因為人們認為這種說法具有諷刺意味,那么這種言論代表男人對女人的什么看法?而且,這種言論有用嗎?
對過去的女人來說,公開表達憤怒和生氣是一種禁忌。
盡管如此,如果她們還是咆哮、生氣和憤怒,就會被貼上“不女人”,甚至是“潑婦”的標簽。這充其量可以說,“她們好爭辯”。你聽說過對男人有這樣的評價嗎?
避免沖突的女人,不能被視為一種天然的理想狀態(tài)。
女性并不是由于基因結構就避免沖突。雖然在暴力行為統計中,女性占比明顯比男性低:芙勞可·科勒在她的關于攻擊性、暴力和女性氣質之間聯系的精神分析研究中指出,女人和女孩兒并不像通常強調的那樣將憤怒轉向內心,而是一定也會轉向外界。女人自己也并不認為,憤怒和攻擊性是男人特有的感情。
好女孩還是壞女孩
1994年首次出版的《好女孩上天堂,“壞”女孩走四方》成為暢銷書不是沒有原因的。
因為很多女性發(fā)現,這本書鼓勵她們不必總是可愛的、討人喜歡的,也可以是敢于為自己爭取的。
記者芭莎·米卡在2011年出版的《女性的怯懦》一書中提到,事實上,現在仍然有一部分女性在按照傳統的女性角色模型生活,盡管她們想要的并非如此。
她發(fā)現女性明顯害怕沖突,并通過大量有關女性和男性在職業(yè)、家庭、家務、休閑方面的角色行為對此加以論證。
芭莎·米卡在女子訓練營中注意到,“獲勝的意愿以及發(fā)生運動沖突的意愿始終未排進前十位”。雖然對男女平等的要求在社會眾多領域中已經達成共識,但始終并沒有真正達到完全平等。
因此,最近的Metoo(美國反性騷擾運動)運動是如此必要,因為在許多地區(qū),女性幾乎完全是附屬品的角色,在男人面前想要自衛(wèi)和有界限是不被或不完全被允許的。
雖然婦女運動和女權主義已讓女性的處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女性的地位依然無法同男性相提并論,比如遭受性侵犯的女性數量比男性要多得多。用憤怒劃清明確界限和抵抗的女性通常仍不被接受,總會有人告訴她們,她們不應該這樣,這么兇是不對的。
由于女性自己的行為以及因穿著而導致發(fā)生性騷擾或不當評價的指責聲從來沒有消失過,在職場上,很多女性害怕因為自衛(wèi)或拒絕而造成不利影響。在很多個人關系中,她們也害怕因為拒絕而被伴侶拋棄,失去愛情。
即使到了今天,在21世紀初,盡管女性接受了性啟蒙教育并擁有自由,但“典型女性”或“典型男性”的刻板印象仍然存在——或者說不斷出現。
無所不在的廣告也為此做出了貢獻:芭比娃娃、粉紅色的小馬和娃娃家廚房屬于女孩兒,而汽車、怪物和科技積木屬于男孩子。
性別營銷非常成功,也促進了消費。作家阿爾穆特·施內林和薩沙·費爾蘭談到了“粉藍陷阱”。男性或女性性別角色的早期印記并不只表現在服飾和玩具上,也會影響行為。
“甜美的女孩兒”或者“強壯的男孩兒”,這些話在孩子們的頭腦和感情中產生了什么影響?他們還無法對此做出反應,他們對社會化和社會印記還一無所知,但他們會根深蒂固地記住這些畫面。
在小學低年級與女孩子們進行自信訓練時,我總會發(fā)現,讓很多女孩子用腹部發(fā)聲,大聲、有力地喊出聲是多么困難的一件事,而這對大多數男孩子來說則容易得多。2017年9月20日,《南德意志報》的一篇報道中以《性別角色的強大力量》為題,對全球跨文化研究結果進行了總結。
在世界各地,男孩兒和女孩兒被按照特定的性別角色穿衣打扮,這種意識在他們具有批判反思能力之前便已內化。在開始上幼兒園時,男孩兒和女孩兒已經基本上熟悉了他們的性別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