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要去相信(四大心理資本,讓你重獲人生的幸福感)
- 微奢糖
- 2322字
- 2021-06-11 14:55:56
自律的人生,心想事成
每到新年,就到了大家訂目標的時候,面對新的一年,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很多人的目標都指向三件事:讀書、健身、改掉壞脾氣。
我們都知道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同時,我們每天都在和自己的惰性做斗爭,不然,好好讀書和健身也不會成為“最想做的事”——它們真的太難做到了。
我們的身邊從來不缺減肥的朋友,他們買了各種代餐,辦了各種健身卡,做了各種減肥計劃,但結果往往是代餐過期了,健身卡過期了,計劃作廢了,還是沒瘦下來。
原因并不復雜,就是三個字:不自律。
所以,在這個春天剛剛開始的時候,我們要告訴自己:別讓那些曾向全世界宣誓的豪言壯語,只是說說而已。
自律,真的這么難嗎?
自律毀于失控感
其實,真正讓你痛苦的不是不自律,而是失控感。
有個女孩小劉因為不自律找我咨詢。
事情是這樣的,有個很厲害的姐姐邀請她到自己的培訓班做嘉賓,她欣然答應,但沒有準時完成內容,最后,分享不得不取消。
這個姐姐很生氣,對她一頓指責后,直接刪掉了她的微信。
她一個勁兒地跟我重復:“我連減肥都做不到,我什么都做不好。”“我每次都因為不自律把事情搞砸。”絲毫沒給我說話的機會,她把自己貶損得一無是處。
我讓她講述幾個不自律的例子,其中一個是這樣的,她給自己訂了周計劃,讀兩本書,做兩個產品介紹的PPT,結果,她只做了PPT的第一頁。講述中,她對自己的失望、憤怒、內疚一直夾雜著跟自己死杠的念頭。
仔細看看,一周讀兩本書,還要做兩個PPT,這是個好想法,但她忽略了做到的可能性。
不得不說,她進入了完美目標—做不到—痛苦—自我懲罰—失
控的惡性循環。越做不到,她就越生氣;越生氣,她就越給自己制訂嚴苛的計劃,逼著自己去完成。結果,不切實際的目標總是屢屢碰壁,然后處在“我管不了自己”的失控里,越來越痛苦。
要知道,自律的形成不是源于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積少成多的小事。如果我們抱著一個完美計劃,卻沒有一個簡單、可操作的開始和過程,就很容易達不成目標,隨著頻次增多,就會進入“我又沒做到”的失控里。慢慢地,我們就開始自我懷疑,然后自我否定,最后,把自己定義為一個“不自律的人”。
所以,不自律的背后,都有失控的影子。
自律的核心
心理學家米歇爾和卡尼曼都表示,我們大腦的思考和決策是雙系統運行的,一個是沖動任性的熱系統,它受潛意識影響,一旦熱系統啟動,我們就會在乎眼前的享受,毫無理智可言。另一個系統是冷系統,它會權衡利弊得失,會對熱系統的決定進行核察。
風靡全球的棉花糖實驗的本質就是自控力檢驗,面對棉花糖的誘惑,孩子們需要做出決策,是享受眼前的棉花糖,還是堅持一段時間后獲得加倍的棉花糖。事實證明,那些可以堅持到最后的孩子,無論是個人成就還是物質財富,都要高于立刻吃掉棉花糖的孩子。
日本有一個叫阿笑的女孩,她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沒有殷實的家底。18歲時,她對自己說:“我要買樓,而且34歲前就要買下三棟樓,然后退休。”于是,她開始拼命省錢,一天的伙食只有9元人民幣,早上一片面包,中午一條三文魚,晚上一包烏冬面,食材只要打折的,衣服穿親朋好友手里淘來的,花1分錢都要記在賬本上,她規劃著手里進進出出的每分錢。
驚訝之余,網友眾說紛紜,有人說:“人生要學會享受,不要對自己這么狠!”有人說:“誰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要學會享受人生。”還有人說:“人生就是需要清晰的規劃?!蹦囊环N說法都無關好壞或對錯,問題的關鍵也不在于省不省錢,買不買房,而在于你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愿不愿意為了想要的東西去堅持,這考驗的是你對于現在和將來的平衡。
自律只是一個行為,是實現內心欲望的工具,它的價值在于背后的掌控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冷熱系統的抗衡之下,是我們體驗的較量,享受當下會給我們一份美好的體驗,會被身體牢牢記住,所以,吃過糖的孩子更難控制住不吃糖,因為那份甜的感覺太真實。自律就是不斷產生一種因為這種付出而收獲更多的體驗,來取代當時的積極體驗,然后大腦重新記住這份體驗,再次面對考驗時,才能做出自律的行為。
自律的人,心想事成
都說自律很苦,其實體驗過自律的人都不這么說,許多讀者是這樣說的:
“因為自律,我攢了三年工資,付了第一套房的首付款?!?/p>
“我堅持健身十年,從一個產后肥胖媽媽到現在的健美健身專業運動員,只為遇見更好的自己。”
“生完二胎,我130多斤,現在106斤,沉迷自我管理的樂趣,我要為馬甲線加油?!?/p>
“一年時間,我從200斤減到137斤,我變得更加自信,遇到任何困難,我都覺得我能行?!?/p>
我更喜歡自律的另外一個名字——心想事成。
從意識層面講,因為犯錯,所以后悔,但從潛意識層面講,因為后悔,人才會去犯錯。所以,聰明的自律是給自己種下一顆美好的種子,并讓潛意識從中獲得好的體驗,最后心想事成。
關于聰明的自律,你可以參考這兩點建議:
第一,轉換認知。自律的焦點是解決具體的事情,而不是逼迫自己。
以目標為導向的自律,是清楚自己要什么,然后就去做,是享受其中的,也是沉迷的。而像小劉,她以管理自己為導向,逼迫自己成為自律的樣子,所以各種反復和難受。當我們沒有達成目標時,需要檢查想做的事情和自己的方法,而不是忙著去定義自己是自律還是懶惰。要學會放過自己,把自律當成一種應對策略,而不是特質。
第二,合理規劃。從小事開始,把自己喜歡和感興趣的內容也列入規劃中。
比起一開始就制訂完美又嚴苛的計劃,不如從容易完成的、難度不高的小事著手,一步步培養自律的習慣。潛意識很直接,它喜歡美好,否則它就出來搞破壞,所以,規劃不能太死板。作家村上春樹曾說,他不把寫作當成唯一的事情,規劃里一定有跑步、交友等娛樂和放松性的東西,這樣能讓自己保持舒服的節奏,帶著愉悅去創作。
無論如何,你都要告訴自己,自律不是把你逼到死角,而是幫你解決眼下的事情,在愉悅中達到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