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要去相信(四大心理資本,讓你重獲人生的幸福感)
- 微奢糖
- 2681字
- 2021-06-11 14:55:55
如何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你覺得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大生存挑戰是什么?
污染?戰爭?瘟疫?貧窮?其實都不是。據調查,21世紀,人類每年由于心理問題而自殺的人數將近100萬,遠遠超過任何戰爭、瘟疫、饑荒所造成的傷亡人數。因此,可以說幸福問題不僅是個人的情感體驗,更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一個生存挑戰。
關于幸福感,心理學家泰勒·本-沙哈爾是這樣解釋的:“幸福感是我們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它是所有目標的終極目標!”[1]
“唯一”“所有”“終極”都是心理學避諱的詞,但在“幸福”這個話題上,本-沙哈爾教授說得如此絕對,可見,幸福有多么重要。
那我們幸福嗎?
2012年,中央電視臺推出了一個互動話題——你幸福嗎?參與互動的人群涵蓋了白領、科研人員、農民、企業家等。
他們說得最多的是“我父母還沒買房,我不知道我幸不幸福”“說不清楚,太麻煩”“我是打工的”“我要是高考多考幾分就好了”等。
關于幸福,我問過一個一年級的孩子,我說:“說到幸福這個詞,你能想到什么?”她回答:“啊!我不幸福,我很辛苦。如果不練琴,我就幸福了。”
可見,不分職業,無關年齡,我們和幸福之間似乎總隔著遙遠的距離,諸如成就、物質、遺憾等。
與擁有掛鉤的幸福
有人說沒房子不幸福,沒好工作也不幸福,那有了房子,有了好工作是不是就幸福了呢?
其實不然。
來訪者李姐因為兒子存在的問題前來咨詢。李姐40歲,是一個企業家,開著百萬豪車,住著高檔別墅,還有一對健康的兒女。但在一個小時的咨詢里,她一直說著兒子的拖拉和不懂感恩,說著老公的甩手掌柜作風,也說著不能照顧年邁父母的遺憾。總之,她一直在傾訴自己好苦,很不幸福。
我問她為什么不去做點兒讓自己幸福的事,她感慨:“哪有這個時間啊!”那么,有一個把所有時間、金錢都給自己的媽媽,孩子應該很幸福了吧!
我見到了她的兒子,15歲的小伙子,打扮得時尚帥氣,也很有禮貌,在一所很有名氣的私立學校讀高中。說到幸福和開心,他只是不屑地哼了一聲,然后說“學習不好,誰會看得起啊”“幸福就是有方法搞好學習”“我最開心的事情就是考了第三名”等。
在他的心中,學習好不好決定了他是不是有資格幸福。一個是事業有成、兒女雙全的中年人,一個是家境優渥、備受關愛的高中生,他們擁有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東西,但他們卻感受不到幸福!
這是因為他們把幸福物化了。在媽媽的幸福觀里,兒子學習好,她才幸福;在兒子的幸福觀里,他有個好成績才幸福。事實上,幸福不是如此定義出來的,它是一種由內而外的體驗和感受。
我們之所以擁有很多卻感受不到幸福,是因為從來不關注自己擁有和享受著什么,而是一味追逐著那些尚未擁有的東西。所以,我們常說:“要是……就好了!”“只有……我才會幸福。”帶著這樣的思維,我們只會沉浸在對未來的焦慮里,而無法享受當下的幸福。
帶有目的性的幸福
一個人什么時候最幸福?有人說:“延遲滿足的那一瞬間最幸福。”
那讓我們來做個假設,如果你是一名運動員,你最期待的是什么?會讓你覺得最苦的又是什么?
這個不難回答,最期待的一定是獲得冠軍,而最苦的無非就是日復一日的訓練和這不行那不行的約束。
有個運動員就是如此,他很喜歡吃漢堡,但作為一名壁球運動員,他不得不控制自己的飲食,還要進行超強度的訓練。
身邊的人都安慰他,成功后一切都值得,他也暗暗發誓,比完賽就瘋狂地吃喝玩樂。
很幸運,這一天在他16歲時就達成了,他獲得了壁球冠軍。
就像期待的那樣,他沖進漢堡店,一口氣買了4個漢堡,本想狼吞虎咽,但打開包裝后,他卻一點兒食欲都沒有了。他說,絲毫吃不出隨心所欲的味道。
躺在床上,奪冠的瞬間和索然無味的漢堡在眼前閃現,他哭了,他不明白得到夢寐以求的東西時,為什么絲毫不幸福?
這個人就是心理學家泰勒·本-沙哈爾,他是哈佛大學幸福心理學專業的教授。那到底為什么,他在得到一切后,卻陷入失落呢?
那是因為幸福背后承載了太多東西,一個是延遲滿足的痛苦,一個是習慣。
可想而知,訓練很苦,會讓人想要放棄,而讓他堅持下來的動力就是想象成功后的景象。因此,這個成功景象里有一份延遲的痛苦。不管多少人仰慕,也不管漢堡有多么誘人,想到這些難熬的經歷,喜悅也就大打折扣了。
習慣不分好壞,會讓身體產生記憶和適應,就像沙哈爾,他已經適應了高強度的訓練和科學的飲食,而放肆地吃漢堡卻成了一個熟悉但陌生的新行為。
所以,手握冠軍獎牌,守著朝思暮想的漢堡時,他感覺到的只是空虛。生活中,這樣的事情有很多,比如考試,備考時我們會幻想考完后的瘋玩,但真考完時又覺得不知道干點兒什么。
為此,沙哈爾把幸福分成了四個象限,代表四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和行為模式。第一種是享樂主義,及時行樂,逃避痛苦;第二種是忙碌奔波,犧牲眼前幸福,追求未來目標;第三種是既不享受眼前從事的事情,對未來也沒有任何期待;第四種是既享受當下從事的事情,也通過目前的行為獲得更加滿意的未來。
這四種方式很難說絕對好或絕對壞,但第四種無疑是最佳的——享受當下的同時,積累未來的快樂。
最寶貴的幸福就是做好當下你最能掌控的那件事。
偏離軌道的幸福
很多人都說“要是我能買個大房子就完美了”“要是有個幸福的家庭就好了”“要是有個女兒就好了”等等。但真實情況是,他們擁有這些后,會進入新一輪的“要是……我就幸福了”。
這種不幸福是一個假想,元兇是“反事實思維”。所謂反事實思維,是指人們會習慣性地否定眼前真正發生的,而寄希望于那個幻想中的完美之事。
有這種思維的人,會一直著眼于自己沒有的,只能看到別人的老公很會做飯,別人的孩子幫忙做家務等,而忽視自己所擁有的東西。
所以,如果不幸福成為一種常態,那可能不是幸福出了錯,而是我們出了錯。
那你的幸福又是怎樣的狀態?今天,我想跟你說的是,如果你覺得幸福沒有如期而至,你可以進行自我檢測。
首先,從模式上看,是不是價值外化?比如,媽媽以孩子的表現作為自己幸福的標準,以有沒有結婚、有沒有生子作為幸福與否的前提。如果是這樣,請告訴自己:幸福是我自己的感受,它不是別人給予的。一旦把幸福和外界關聯在一起,你就走進了被動幸福的怪圈。
其次,從心理上看,幸福背后有沒有“反事實思維”?留意自己的語言里會不會經常出現“要是……就好了”“只要能……我就會很開心”這樣的話。
我們能夠平安地活著,本就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情,有愛人相伴、孩子繞膝本就是幸福。
幸福既不是過去時,也不是將來時,而是現在進行時。
看到這里,我希望你閉上眼睛,對自己說:“我值得幸福,我堅信幸福,我愿意為我的幸福負責。”接下來的篇章里,我將從心理資本建設的角度,來澄清我們對幸福的誤解,糾正那些影響我們的舊模式,幫助你獲得主動創造幸福的勇氣和能力。
[1]泰勒·本-沙哈爾,《幸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