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俗際會:宋代話本與文言小說共生關系研究
- 李建軍
- 2976字
- 2021-06-11 16:48:44
(二)大傳統與小傳統的對舉
貴族文化、士人文化與鄉民文化、市民文化在文化品格上有雅文化與俗文化之別,在文化傳承上則有大傳統與小傳統之分。大傳統(great tradition)與小傳統(little tradition)之說,源于美國人類學家羅伯特·芮德菲爾德(Robert Redfield)1956年在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農民社會與文化——人類學對文明的一種詮釋》(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Civilization )。[50]芮德菲爾德在書中提出“在某一種文明里面,總會存在著兩個傳統”:
其一是一個由為數很少的一些善于思考的人們創造出的一種大傳統,其二是一個由為數很大的、但基本上是不會思考的人們創造出的一種小傳統。大傳統是在學堂或廟堂之內培育出來的,而小傳統則是自發地萌發出來的,然后它就在它誕生的那些鄉村社區的無知的群眾的生活里摸爬滾打掙扎著持續下去。[51]
芮德菲爾德認為這兩種傳統是有所不同的:
跟隨著低層次的文化走的人們和跟隨著高層次文化走的人們是有著相同的高低標準和是非標準的。如果把兩種傳統分別看成是一種基本價值觀,或看成是一種普世價值的話,我們就會意識到它們倆彼此是很相似的,但顯然又是有所不同的。[52]
同時,芮德菲爾德認為這兩種傳統相互依賴、相互影響:
這兩種傳統——即大傳統和小傳統——是相互依賴的;這兩者長期來都是相互影響的,而且今后一直會是如此……不少偉大的史詩作品的題材都是源之于平民百姓一代傳一代的逸事傳聞的精華部分;而且一首史詩寫完之后也往往會回流到平民百姓中間去,讓后者對它再加工和重新融入到種種的地方文化中去……孔夫子的那一套經典并非是他獨自一人在那里冥思苦想出來的。但話說回來,平民百姓……對孔夫子寫出的經典的內容的理解……在過去是,今后仍然是,只會按照他們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而不會是按照……孔丘所希望的方式去理解的。我們可以把大傳統和小傳統看成是兩條思想與行動之河流;它們倆雖各有各的河道,但彼此卻常常相互溢進和溢出對方的河道。[53]
芮德菲爾德還認為這兩種傳統雙向互動、互為表里:
一個大傳統所包含的全部知識性的內容都實際上是脫胎于小傳統的。一個大傳統一旦發展成熟之后倒變成了一個典范了;于是這么一個典范便被當局拿出來推廣,讓所有跟隨著小傳統走的人們都來向這么個典范學習。其實大傳統和小傳統是彼此互為表里的,各自是對方的一個側面……
應該把小傳統和大傳統之間的雙向的互動理解成為兩個具有互補性影響的發生過程。[54]
芮德菲爾德的大、小傳統之說作為文化人類學的分析工具,很快被借鑒到中國學界,并運用于文化研究領域。臺灣李亦園先生是較早運用大、小傳統之說解讀華夏文化的中國學人,他在1993年香港舉行的“文化中國”研討會上發表《從民間文化看文化中國》,提出中國的“大傳統”與“小傳統”有“共通的文化準則”,[55]并在1995年發表《傳統中國宇宙觀與現代企業行為》,進一步闡發此觀點,認為:
儒家的經典哲學與一般老百姓的行為之間,實際上存在著一層共通的文化意念,那就是中國人的宇宙觀及其最基本的運作原則。由于此一共通的文化法則的存在,所以才能使中國的“大傳統”與“小傳統”兩層文化之間即使有不同的看法,卻仍表現出許多相同的行為……
中國文化中的宇宙觀及其最基本的運作法則是對和諧與均衡的追求,也就是經典中所說“致中和”的原意。為達到最高均衡與和諧的境界,則是要在三個層面上共同獲得各自的均衡與和諧……1.自然系統(天)的和諧(時間的和諧、空間的和諧);2.個體系統(人)的和諧(內在的和諧、外在的和諧);3.人際關系(社會)的和諧(人間的和諧、超自然界的和諧)。[56]
如果說李先生更多關注中國文化大、小傳統的共通性,余英時先生則更多關注兩種傳統的互動性。余先生1987年出版專著《士與中國文化》,其中《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一文,運用“大、小傳統”理論,分析了漢代循吏在大、小傳統互動中發揮的作用,闡發了漢代大傳統對當時小傳統的影響,并總結出一些關于中國文化大、小傳統關系的普泛性觀點:
歐洲的大傳統和一般人民比較隔閡,成為一種“封閉的傳統”(closed tradition)……一般地說,大傳統和小傳統之間一方面固然相互獨立,另一方面也不斷地相互交流。所以大傳統中的偉大思想或優美詩歌往往起于民間;而大傳統既形成之后也通過種種管道再回到民間,并且在意義上發生種種始料所不及的改變。但理論上雖然如此,在實際的歷史經驗中這兩個傳統的關系卻不免會因每一個文化之不同而大有程度上的差異。和其他源遠流長的文化相較,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中國大、小傳統之間的交流似乎更為暢通……
漢代大、小傳統之間的交流尤其活潑暢遂,文人學士對兩種傳統的文獻都同樣加以重視……漢代以后,中國大、小傳統逐漸趨向分隔,但儒家關于兩個傳統的關系的看法則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57]
葛兆光先生認為中國文化的大、小傳統與有自己的特殊內涵:
“大傳統”并不專指儒道等經典文化,“小傳統”也并不專指鄉村社會的民間文化,前者也不一定只是在學校與寺廟中傳授,而后者也并不一定只是在鄉村生活中傳播與承襲。“大傳統”在我們這里是一個時代最高水準的思想與文化,其代表是一批知識精英,但它們未必是社會的“上層”,也未必能夠成為“正統”,除非他們的知識與權力進行過交融或交易,而形成制約一般思想的意識形態;而“小傳統”的人員構成也并不僅僅包括一般百姓,還包括那些身份等級很高而文化等級很低的皇帝、官員、貴族以及他們的親屬,他們并不以文字來直接表述他們的思想,而只是在行為中表現他們潛在的觀念,他們并不以思想或文化活動為職業,因而不大有那種思想與文化的焦慮,更注重實際社會和生活的具體問題。[58]
上海師范大學吾淳先生則對大、小傳統的劃分標準進行了新的闡發:
就語詞來說,以精英與大眾來定義“大傳統”與“小傳統”并非科學。事實上,國家或政府層面的某種價值導向未必就一定是大傳統,也并非所謂精英層面的思想就一定是大傳統;民間或民俗層面的某種觀念或價值取向也未必就一定是小傳統;并且國家層面的文化傳統與地方層面的文化傳統未必就是對立的,它們完全可能是一致的或統一的,而且在許多情況下,精英與大眾也并無二致。確定“大傳統”與“小傳統”只有一條標準,也是唯一的標準,這就是應從主流與非主流的角度來理解。[59]
還有學者從大、小傳統與人性的關系、與社會秩序的關系,對兩種傳統的主導傾向進行新的闡發,認為:
“大傳統”是由學者、思想家、宗教家反省深思所產生的精英文化……主要指在某一社會中占據著主導地位的價值系統……“小傳統”指一般社會大眾(特別是鄉民或俗民),和作為自然人的社會上層的士紳、知識分子身上的違背大傳統的人性本能的思想及其外化,即在其社會中非主導地位的形形色色的各種價值系統……大傳統主要維護人性中的普遍利益追求,而小傳統既維護人性中的普遍利益追求,又維護人性中的個性利益追求。人的七情六欲,乃至自私、貪欲、懶惰、妒嫉等本性可能在其中彰顯。而這些“惡”性,與大傳統中的儒家道德自律,法家的律令,道家貴無等要旨存在著固有矛盾。[60]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就中國文化而言,大傳統是主要維護人性中的普遍利益追求、著眼于社會秩序建構,并占據主導地位、發揮主流影響的價值系統,小傳統則是維護人性中的多元利益追求、著眼于世俗生活,居于從屬地位、發揮非主流影響的價值系統。按照這種理解,士人文化更多蘊涵大傳統的因子,而貴族文化、市民文化、鄉民文化則更多體現小傳統的特色。大、小傳統的分析框架可以適用于士人文化與市民文化的關系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