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主文化與亞文化的關聯

貴族文化、士人文化與鄉民文化、市民文化在文化地位上有主文化與亞文化之異。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

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個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的資料,因此,那些沒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統治階級支配的。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不過是表現為思想的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61]

馬克思和恩格斯將某個民族某個時代中的思想文化區分為“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和“受統治階級支配的”的思想文化兩種層次。后來列寧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在《關于民族問題的批評意見》中提出了“兩種民族文化說”:

每個民族文化,都有一些民主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即使是不發達的文化成分,因為每個民族都有被剝削勞動群眾,他們的生活條件必然會產生民主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但是每個民族也都有資產階級的文化(大多數還是黑幫的和教權派的),而且這不僅表現為一些“成分”,而表現為占統治地位的文化……

每一個現代民族中,都有兩個民族。每一種民族文化中,都有兩種民族文化。[62]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思想文化兩種層次的論斷、列寧的“兩種民族文化說”,實際上就是根據地位、影響對民族思想文化的二分,這對后來社會學家將文化二分為“主文化”和“亞文化”有“導夫先路”之功。

亞文化(subculture,也譯作“次文化”、“副文化”)最早由美國芝加哥學派使用于1940年代,指稱邊緣群體、弱勢群體等對主導文化和權力的反抗所形成的文化。陶東風、胡疆鋒先生主編《亞文化讀本》認為:

在文化研究的視野中,亞文化是通過風格化的和另類的符號對主導文化進行挑戰從而建立認同的附屬性文化。亞文化有三個主要特點:其一,亞文化具有“抵抗性”。“某些社會群體”遭遇到了某種特殊處境,與更廣泛的文化(主導文化和父輩文化)發生了“具體矛盾”,呈現出異端、越軌的傾向;其二,亞文化具有“風格化”特征。亞文化的“抵抗”釆取的不是激烈和極端的方式,而是較為溫和的“協商”,主要體現在審美領域、休閑、消費等領域,是“富有意味和不拘一格的”;其三,亞文化具有“邊緣性”。與“更廣泛的文化”相比,亞文化的主體多處在邊緣、弱勢以及“地下”等“特殊地位”。[63]

可見“亞文化”是社會學領域和當代文化研究領域的學術話語,后來學者借此話語用于更為廣泛的、貫通古今的文化研究領域,并形成“主文化”(又稱“核心文化”、“主體文化”)與“亞文化”(“次文化”、“副文化”)的文化二分框架。所謂“主文化”,“即一種文化中占主導地位的文化成分,它是核心文化價值或文化核心在社會文化中的層面體現……核心文化形成一種文化的主導生活方式,并體現出該文化的本質特征,它對環境的動態適應程度,通常是解釋該文化系統興衰變遷的主要依據;同時,它控制調度各亞文化成分的強弱程度,也是觀察該文化系統運行狀態的重要參照”。所謂“亞文化”,指“群體文化(尤指民族文化)中與主文化具有價值歧異并居于從屬地位的各種文化成分……一般說來,群體文化的各種亞文化都是其主體文化的必要補充,在主文化功能不及、甚或起副作用的場合中扮演著豐富生活、轉換心理、協調沖突、反抗傳統、彌補欠缺等功能角色。既有與主文化相對立的一面,又有與主文化相統一的一面。亞文化可能是群內萌生的新文化成分,或比較陳舊的傳統文化成分,也可能是來自群外的異文化成分。亞文化體現出群體文化的多元性,一種文化所具有的亞文化成分越多、與主文化的關系越融洽,則該文化就越有活力,發展前途越大”。[64]“亞文化”體系中,與主文化極端矛盾的亞文化,學界又稱為“反文化”(counterculture或contraculture)。[65]主文化、亞文化或者主文化、亞文化、反文化的分析框架,現已廣泛運用于文化研究領域。[66]按照這個分析框架,士人文化應屬主文化,鄉民文化、市民文化則屬亞文化,主文化、亞文化的分析框架可以適用于士人文化與市民文化的關系探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吉市| 夹江县| 彭山县| 汤阴县| 乌海市| 竹溪县| 富平县| 榆林市| 剑阁县| 万盛区| 岗巴县| 扶风县| 潼关县| 郧西县| 砀山县| 分宜县| 花垣县| 鸡西市| 游戏| 尖扎县| 嘉禾县| 许昌县| 海兴县| 淮安市| 共和县| 固镇县| 大英县| 洪洞县| 洪江市| 麻江县| 三明市| 扶风县| 台南市| 德兴市| 和静县| 巴彦淖尔市| 临汾市| 汝阳县| 北宁市| 牡丹江市| 姚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