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常見針灸推拿養生保健方法

第一節 實用的養生治病方法——艾灸

一、什么是艾灸療法

說到艾灸療法,必當要先弄清什么是“灸法”。灸法古稱“灸焫”,東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中:“灸,灼也,從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意思就是用火來治病,這便說明灸法是從火發明以后才開始有的一種治病方法。古人在漫長的實踐中,不經意間發現某些生了病的人如果用火在某些位置燒灼之后,疾病會慢慢痊愈。“艾”因燃燒時火力溫和,可直透肌膚,一直被人們認為是比較理想的施灸材料。《本草》中載:“艾葉能灸百病。”在防病治病的過程中,灸法使用的材料其實并不是只有“艾”這一種原料,還有桃枝、桑枝、燈芯草、硫磺、黃蠟等材料。艾葉/絨是經過數千年的臨床實踐,從眾多可燃燒的植物里篩選出來的最佳灸材,具有溫熱特性顯著、來源廣泛、操作性強等優點,因此流傳至今并在臨床廣泛運用。而何謂“艾灸”?《說文解字》亦載:“以艾燃火,按而灼也”,又說:“刺以石針曰砭,灼以艾火曰灸”。這都表明艾灸是以艾葉、艾絨為媒介,點燃后在體表穴位或病變部位燒灼、溫熨,借其溫熱及藥物的刺激作用,通過經絡的循行,起到溫經通絡、行氣活血、溫中益氣、祛寒除濕、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的作用,最終達到預防保健和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

艾灸療法是我國傳統外治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自我保健和治療過程中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是中國獨特的養生方法之一,不僅可用于強身健體,還可用于久病體虛之人的康復保養。《醫學入門》說:“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說明灸法可以起到針刺和藥物所不能達到的作用。關于養生保健早在《扁鵲心書》中就有明確的記載:“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雖未得長生,亦可得百余歲矣。”不同于針刺療法,艾灸療法學習相對簡單,是老年人可以在醫師的指導下在家中自行操作的一種相對簡單的治療方法。所需要的工具也可以通過醫藥商店、網絡等方便購得,且價格低廉。因此,對于廣大的老年人來說,比起藥物治療和針刺,艾灸療法是一種非常適合養生保健的治療方法。其來源于民間,在中國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廣為人知,且具有簡單易學、工具簡單、治療范圍廣泛、療效顯著快捷、安全可靠等眾多優勢,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二、艾灸療法的治療機制

艾灸屬于中醫外治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內治可療內外諸疾,外治同樣可以療內外諸疾,只是治療的途徑不同而已。艾灸療法與針灸療法一樣,都是以經絡學說為依據,通過刺激穴位,激發經絡系統發揮運行氣血、調理臟腑、平衡陰陽的作用,進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1.疏風解表,溫散寒邪 《素問·調經論》:“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而不流,溫則消而去之”,氣血有“遇溫則行,遇寒而凝”的特點,中醫認為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有賴于氣血的溫煦滋養作用,氣血運行不暢,凝滯不行,就容易生病衰老。艾灸火力溫和,滲透力強,能夠推動氣血運行,疏風解表,溫散寒邪。適用于治療風寒表證,或寒邪所致諸病。

2.溫經通絡,行氣活血 寒邪留于表而入里,引起經絡不通;血因寒而凝滯,血瘀脈中,引起氣血運行不暢,都可用艾灸療法治療。艾灸通過溫熱刺激,溫經通絡,散寒除痹,加強機體氣血運行,疏通人體經絡。特別適用于風寒濕邪所致的痹癥,如膝骨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等。

3.升陽舉陷,回陽固脫 中醫認為陽氣對人體至關重要。陽氣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為寒、為厥,艾灸具有純陽之性,能使人陽氣足,激發機體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傷寒論》:“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脈不至者,灸少陰7壯”。可見艾灸有回陽復脈之功,可用于治療久瀉久痢、遺精遺尿、陽痿早泄、虛脫休克、胃下垂、腎下垂、子宮下垂、脫肛、崩漏等。

4.消瘀散結,拔毒瀉熱 氣得溫則行,氣行則血行,氣血運行不暢則易氣血壅滯產生癰腫瘀結。艾灸的溫熱作用能促使氣機調暢,活血通絡,故瘀結自散。艾灸還能夠以熱引熱,使熱毒外出,具有拔毒泄熱的作用。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艾灸治療癰腫的記載,臨床中灸法可用于治療乳腺炎、瘰疬、癤腫未化膿等。

5.防病強身,保健延年 “治未病”是中醫的一個重要思想,艾灸除了治療作用,還有很好的預防作用。俗語云:“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無病進行艾灸,可以激發人體的正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使機體陰陽平衡,氣血調和,有強身健體、延緩衰老的作用。用于正常健康人能防病于未然,用于老人能延緩衰老、延年益壽。如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載:“凡宦游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病瘟瘧毒氣不能著人也。”宋代竇材在其所著《扁鵲心書》中也指出:“人于無病時常灸,雖未得長生,亦可得百年壽矣。”古人還有“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壽至二百余歲”之說,可見艾灸用于防病保健有著悠久的歷史。

三、艾灸療法的治療范圍

艾灸雖然具有廣泛的治療范圍,但不是萬能的,也有一定的適應證和禁忌證。應用艾灸治療的時候,要充分了解其適應證和禁忌證,否則若盲目使用,不僅達不到預想的治療保健效果,還會適得其反。

1.適應證 根據艾灸的特點,其適應證以虛證、寒證、陰證為主,適用于慢性久病、陽氣不足的病證。也可用于熱證,但凡屬陰虛陽亢、邪實內閉、熱毒熾盛等應慎用灸法。

2.禁忌證 一般實熱或陰虛發熱、邪熱內閉、熱毒熾盛等病證,如高熱昏迷、抽風、高血壓危象、肺結核晚期、大量咯血、嘔吐、發熱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療法。嚴重器質性心臟病伴心功能不全、急性大葉性肺炎、急性闌尾炎、急性腹膜炎、無自制能力如精神分裂癥等均不宜施灸。極度疲勞、過饑、過飽、醉酒、大渴、大汗淋漓者都忌艾灸療法。妊娠期婦女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顏面部、頸部、大血管走行的體表區域和黏膜附近均不宜直接灸。艾葉過敏者,如聞到艾灸氣味出現嘔吐、心慌、頭暈、氣喘、連續打噴嚏、咳嗽等癥狀或出現皮膚過敏者禁灸。

3.禁灸部位 艾灸療法雖然操作簡單,但到底是使用火灸,稍有不慎就容易引起局部皮膚的燙傷、燒傷,而且施灸部位不恰當也可能導致耗傷精氣,因此有些部位是不宜灸或禁灸的。

凡裸露在外面的人體部位,如顏面部、脖子、雙手、耳朵等部位的穴位都不易采用直接灸的方法,以防產生瘢痕,影響容貌美觀。

皮薄、肌少、筋骨結聚處,以及人體的乳頭、陰部、睪丸等不要施灸。

關節活動部位不宜施用直接灸,避免化膿、潰爛,不易愈合影響關節活動。大血管走行處如委中穴、心臟部位的穴位不要施灸。

4.注意事項 注意艾灸的時間,在飯前空腹或飯后飽腹的情況下不要立即進行艾灸,一般避免飯前、飯后半小時艾灸。在艾灸的過程中要注意保暖和防暑。要注意防止暈灸,在進行艾灸的過程中一旦出現臉色發白發黃、頭暈、眼花、心慌、氣喘、惡心、四肢發冷、出汗等身體不適的情況應立即停止艾灸,讓被灸者躺下,頭部不要睡枕頭,腳部墊高,吃點糖水或巧克力等富含糖分的食物,保持安靜,或適度給予熱敷或溫和灸足三里5分鐘左右即可消除癥狀,恢復正常。

四、艾灸療法的簡易操作

《醫學入門》說:“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說明灸法可以起到針刺和藥物所不能達到的作用。不同于針刺,艾灸療法的操作學習簡單,是廣大群眾不需要醫師就可以在家操作的一種簡單的治療方法,方便老年患者自我預防疾病和保養身體。

1.艾炷灸 取純凈陳艾置于平面上,用拇、食、中三指邊捏邊旋轉,把艾團捏成一個上尖下平的錐形體(圖2-1),要求搓捻緊實,放置方便平穩。小艾炷如麥粒大,中艾炷如半截棗核或黃豆大,大艾炷如半截橄欖大。根據艾炷與體表穴位間是否有間隔物,艾炷灸可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兩類。

圖2-1 艾炷

(1)直接灸:直接灸是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皮膚上施灸的一種方法。若采用麥粒大小的小艾炷施行直接灸,則稱為麥粒灸。

直接灸根據是否化膿留有瘢痕,又分為化膿灸和非化膿灸。化膿灸,又稱瘢痕灸,是根據病情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需將局部穴位皮膚燙傷化膿,產生無菌性化膿現象,愈后會有瘢痕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一般灸后會留下瘢痕,影響美觀,因此在家自行使用艾灸時不建議應用這種方法。非化膿灸,又稱無瘢痕灸,是以達到溫燙為主,施灸后不會導致燙傷,或起泡后也不會形成瘢痕的一種方法。將艾炷放置于穴位皮膚上,用線香從上端點燃,不等艾火燒到皮膚,當被灸者感到灼痛時,即用鑷子將艾炷夾去或壓滅,換炷再灸,一般連續灸3~7壯(燃燒1個艾炷稱為1壯),以局部皮膚出現紅暈而不起泡為度(圖2-2)。在家中自行使用直接灸治療時,建議使用麥粒灸,采用非化膿灸的方法,這樣便于操作、安全,而又不影響美觀。

圖2-2 直接灸

(2)間接灸:間接灸又稱隔物灸,指艾炷與穴位皮膚之間襯隔物品的灸法(圖2-3)。通常以生姜、大蒜等一類辛溫芳香的藥物作襯隔物,既能加強溫經通絡的作用,又不會使艾火直接灼傷皮膚。間接灸的種類很多,其名稱通常隨所墊隔的物品而定,如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隔藥餅灸等。

圖2-3 間接灸

1)隔姜灸:將新鮮生姜切成直徑2~3厘米、厚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用針或牙簽穿刺幾個孔,上面放置艾炷,然后放在需要施灸的部位,點燃艾炷。當艾炷燃盡后,換炷再灸,根據病情可連續灸5~7壯,以局部出現紅暈而不起泡為度。在施灸過程中如被灸者感覺灼痛不可忍受時,可將姜片向上提起或在姜片下墊以棉花等。

2)隔蒜灸:將新鮮蒜頭切成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用針穿刺幾個孔,上面放置艾炷,然后放在需要施灸的部位,點燃艾炷。當艾炷燃盡后,換炷再灸,可連續灸5~7壯,以局部出現紅暈而不起泡為度。由于大蒜汁液對皮膚有刺激作用,灸后容易起泡,在施灸過程中如被灸者感覺灼痛不可耐受時,可將蒜片向上提起,或在蒜片下墊以棉花等。

3)隔鹽灸:又稱神闕灸,本法只用于臍部。被灸者仰臥屈膝,用純凈干燥的食鹽填平臍部,上面放置艾炷,點燃艾炷。當艾炷燃盡后,換炷再灸,可連續灸5~7壯。最好在食鹽上放置姜片后,再將艾炷放在姜片上施灸,這樣可以隔開食鹽和艾炷的火源接觸,防止食鹽遇火起爆,導致燙傷。

4)隔附子灸:用附子片或附子餅(將附子切細研末,以黃酒調和作餅,形成直徑2厘米、厚0.5厘米的附子餅)作間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處,點燃艾炷。當艾炷燃盡后,換炷再灸。在施灸過程中如被灸者感覺灼痛不可忍受時,可在附子餅下墊以棉花等。由于附子辛溫火熱,有溫腎補陽的作用,故隔附子灸常用于脾腎陽虛型的病癥。

2.艾條灸

(1)溫和灸: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穴位或患處,一般距離皮膚3厘米左右,以皮膚局部有溫熱感,出現紅暈,又不至于產生灼痛和燒傷皮膚為度(圖2-4)。每穴灸10~20分鐘。注意要間斷詢問被灸者被灸部位的溫度,尤其對于反應遲鈍者或小兒要尤其關注,如表達不清,施灸者可將手指放在施灸部位附近感知溫度。隨時調節施灸時間和距離,防止燙傷。此法適用于寒證、虛證、虛寒證等多種病癥,是最為常見的養生保健灸法。

圖2-4 溫和灸

(2)回旋灸: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穴位或患處,距離皮膚3厘米左右,雖然艾火和皮膚保持一定距離,但是以穴位為中心3~5厘米直徑的范圍內,沿順時針方向如畫圓圈一樣熏灸,或左右平行方向回旋往復熏灸(圖2-5)。每穴灸10~20分鐘。此法適用于寒證、風濕痛、神經性麻痹、皮炎等病的治療。

圖2-5 回旋灸

(3)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穴位或患處,艾火與施灸部位并不固定在相對穩定的距離上,而是一上一下連續如同鳥雀啄食一樣施灸(圖2-6)。每穴灸5~10分鐘。此法適用于小兒疾病或昏迷急救病癥。

圖2-6 雀啄灸

(4)實按灸:施灸前先在施灸部位墊上數層布或紙,然后將艾條的一端點燃,趁熱按到施灸部位,使熱力透達深部。若艾火熄滅,再點燃按之。每穴可灸5~7次。此法適用于風寒濕痹和虛寒證。

3.溫灸器灸

(1)灸筒灸:灸筒灸的器具比較多,目前臨床應用較多的是百笑灸系列產品,百笑灸是由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院長趙百孝教授根據多年臨床經驗開發的新型灸療產品。它是根據中醫傳統艾灸理論和原理,采用溫熱、藥物、芳香和磁療法及經皮吸收、熱輻射等技術研制的新型艾灸產品(圖2-7)。適用于多種急性和慢性病癥的治療、亞健康狀態的調理及日常養生保健。常用灸筒(如百笑灸)的操作方法如下。

圖2-7 百笑灸

首先拔開灸蓋,將醫用膠布套入灸筒,撕斷醫用膠布底紙,將灸筒粘貼于施灸部位,將灸炷放入灸蓋內并點燃,將灸蓋套入灸筒,左右旋轉筒身,調節出氣孔大小,使施灸溫度適中。皮膚熱感消失,灸筒壁涼,表明灸炷燃燒完畢,即可移去艾灸裝置。施灸完畢,用鑷子取出灸炷,放入盛水容器,確保灰燼熄滅。

(2)溫灸盒灸:常用的艾灸盒(圖2-8),按其孔數可分為單孔艾灸盒、雙孔艾灸盒、三孔艾灸盒、六孔艾灸盒等。具體使用方法如下。

圖2-8 溫灸盒

1)選擇適宜大小的艾灸器,打開磁鐵吸附式灸盒蓋,將一整根艾條點燃后插入灸孔,用內置的卡子固定使其不易移動,然后將蓋子合上。盒蓋上圓孔內有金屬卡子(不銹鋼彈簧片),可調節固定各種直徑不同的艾條,方便使用14~18毫米不同尺寸的艾條。

2)根據本人承受度的不同,自行調節艾條的高度,避免燙傷。患處感覺稍燙時,把艾條往上拔出一點。如果溫度不夠的時候,只需將艾條往下再插進去一點即可。

3)將溫灸盒放置在需要治療的部位,用盒內附帶的彈性松緊帶固定,盒體外側有掛鉤,可以將灸盒固定在身體或四肢穴位上進行施灸,解放雙手,更加方便安全。

4)治療完畢,打開溫灸盒,將燃燒剩余的艾條完全熄滅,方可離開,一定要注意防火。燃過的艾灰也同樣要處理干凈。

此外,常用的溫灸器還有一種被稱作“隨身灸”的灸盒,是以隨時隨地都能進行艾灸而命名。先將艾段(將艾條剪成20~25毫米長的小段)點燃,然后把其插到隨身灸的支架上,固定好,連接盒蓋,旋轉調溫蓋來調節溫度大小,煙氣從氣孔溢出,裝入隨身袋固定于患處或穴位處,溫熱舒適,方便透氣。

五、艾灸后的護理和保養

1.艾灸后的反應 由于個人體質的差異,在艾灸后每個人出現的反應也不盡相同。有的人在艾灸后沒什么特殊的感覺,有的人在艾灸后卻反應明顯,但大多數的反應都是正常的,不需要過分擔心和顧慮。

(1)皮膚潮紅:由于艾灸熱力的作用,會使局部的毛細血管擴張,刺激血液循環流動,所以會出現皮膚潮紅的表現,這是灸感的正常表現。

(2)口渴:很多人在艾灸后會出現口渴的表現,這是正常的。艾灸后可以喝一些溫開水或紅糖水等溫性飲料,但不要喝菊花茶、綠茶等寒涼性質的飲料,以免影響艾灸的效果,出現病情反復,達不到養生保健的作用。

(3)失眠:少數人艾灸后會出現失眠的癥狀,同時常常會伴有疲乏無力的癥狀,這是正常的,只要注意艾灸的灸量不要過度即可,宜從小劑量開始,以免開始時難以適應,同時要注意休息。經過一段時間的艾灸,如果睡眠還是很少,但此時已不會有疲乏無力的表現,反而會因為艾灸而顯得精力充沛,這也是正常的,不用因此感到困擾煩躁,也不要因此就服用安眠藥。此時可適量艾灸足三里、中脘穴以改善脾胃功能,同時配合艾灸百會以達到安眠的作用。

(4)上火:很多人在艾灸后出現口舌干燥,甚至口舌生瘡的現象,這也是艾灸后產生的正常現象。這說明體內的陰陽平衡正在進行調整,陰不勝陽,這時只要多喝溫開水就可以了。如果因此而停止艾灸反而會導致功虧一簣,達不到預想的效果。而對于陰虛的患者灸后出現口干等現象,艾灸時要注意適當減少艾灸的時間即可。

(5)走竄現象:有時候在艾灸時會出現牽涉部位的不適,這種走竄現象也是正常的。例如在艾灸中脘穴時,有時會出現肝區或胃脘部的不適。這很可能是肝或者胃有疾病,艾灸刺激穴位正在主動幫你去調整相應臟腑的功能;又或者在艾灸關元穴時會出現下腹部的不適,這也很可能是婦科或者前列腺疾病的反應,這些現象都是正常的。

2.灸泡、灸瘡怎么處理

(1)灸泡的處理:在進行艾灸的過程中,可能因為灸量過大、時間過長或者沒有控制好局部艾灸的溫度而導致水泡的產生。如果留下的是小水泡,不用刻意挑破,可任其自行吸收,5~7日就可恢復,但這期間要注意不要在洗澡或穿衣時擦破水泡。如果是大水泡,就要及時處理,以防感染。先用細針消毒后刺破水泡,也可用家里的縫衣針但一定要注意消毒完全后才能使用。刺破水泡后,用醫用棉簽或棉球吸干水泡中的滲出液,也可用注射器抽出滲出液,注意衛生。涂上龍膽紫藥水(紫藥水),然后再用消毒紗布包扎,注意定期消毒更換紗布直至愈合。同時也要注意保護灸泡周圍的皮膚,在灸泡化膿期間要注意適當休息,增加營養,保持清潔,以防潰爛感染。

(2)灸瘡的處理:灸后起泡,化膿后才能形成灸瘡。灸瘡出現后要注意避免感染,可用消毒水或者生理鹽水清洗,洗后涂貼玉紅膏,促進結痂。要堅持清洗和涂藥,直至愈合。若灸瘡感染化膿,應給予抗菌消炎藥膏或藥物對癥治療。若灸瘡不收口,多為氣虛所致,可適量使用托里消毒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扎县| 准格尔旗| 莱州市| 惠州市| 临漳县| 桐梓县| 达拉特旗| 宁都县| 山阳县| 正安县| 岗巴县| 卓尼县| 马鞍山市| 元江| 集安市| 团风县| 大竹县| 临潭县| 水城县| 收藏| 阿勒泰市| 布尔津县| 慈利县| 炎陵县| 正镶白旗| 苗栗县| 边坝县| 东安县| 永泰县| 新绛县| 谢通门县| 灌阳县| 涟水县| 丰宁| 平顶山市| 鄂尔多斯市| 东源县| 柘荣县| 石家庄市| 定州市| 黄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