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漢侯國地理(修訂本)
- 馬孟龍
- 2286字
- 2021-06-02 16:04:23
導言
如何使用這本書
我建議讀者不要從頭閱讀這本書。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作為一個學術工作者,我深知任何一部學術作品——即便是名家之作——也很難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如果讀者饒有興致地從第一頁開始閱讀,相信讀過兩三頁后便會覺得枯燥乏味,隨后把書束之高閣。這是絕大多數讀者(我也不例外)都經歷過的閱讀體驗。其實,當我們主動去翻閱一部學術書籍,并非是懷有濃厚的興趣,而是為了解決現實的學術問題。我們期望從中獲得的,僅僅是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線索,而非從中得到某種閱讀快感。所以我從未奢望這本書能吸引讀者去通讀,只是期望能給進行學術研究的同仁們提供一些便利。因而身為作者,我有責任指出這本書有何實際用處,而非高談此書具有怎樣的學術價值,以免浪費讀者寶貴的光陰。
這本書最大的用處是提供有關西漢侯國的時間(置廢年代)和空間(地理方位)信息。以往若想了解這類信息,只能翻閱《史記》、《漢書》相關侯表以及各種地名辭典,查閱極為不易。而本書可以幫助讀者省去這個步驟。讀者利用本書附錄“侯國索引”查檢到對應的侯國編號,便可以找到該侯國在“西漢侯國建置沿革綜表”中的條目。“綜表”提供了諸如置廢年代、類別、地理方位和隸屬沿革等侯國基本信息。其中所提供的侯國地理方位信息,匯集了目前侯國地望研究以及實地考古調查的最新成果,為本表的特色之一。而“備注”一欄,則為“綜表”對某些侯國的名號、置廢年代、地理方位等信息所作的修正進行說明,同時提示前人的研究成果。如果某侯國在書中有詳細考證,還會指示考證文字在書中的章節位置。“綜表”也有相對獨立、完整的引用文獻注釋,從這些征引文獻,讀者不難發現“綜表”可以幫助他們省去許多翻檢之勞。因此我相信,只利用本書附錄,而不需翻閱正文,就可以解決絕大多數讀者遇到的問題。
如果翻閱這本書的讀者關心的是西漢政區研究,我會推薦閱讀該書的中編。眾所周知,目前海內外流行的幾種中國歷史地圖集對西漢政區的標繪,反映的都是西漢末年的面貌(基于《漢書·地理志》)。而本書除漢末政區之外,另復原出六個具有明確斷限的西漢政區面貌,涵蓋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時期。雖然對這些時段政區的復原是為了方便探討不同時期的侯國地理分布特征,但若隱去各章關于侯國分布的討論,則完全可以看作是對西漢不同時期郡國級政區復原的研究。如果讀者仔細閱讀各章第一部分“郡國名目”和“郡國轄域范圍”的考證文字,并將其與周振鶴先生的《西漢政區地理》對讀,相信會有意外的收獲。而對于任何一個西漢史研究學者,如果能夠簡單翻閱書中的幾幅西漢政區地圖,也許會加深對西漢政治格局發展態勢的了解。
如果本書的讀者關心的是西漢侯國地理分布問題,我則推薦各位首先閱讀中編各章的結語,在這里你可以了解西漢不同時期侯國地理分布的總體特征。另外千萬不要錯過中編的“本編的基本結論”,這是我靜態觀察各時期侯國分布特征后,將各年代斷面貫通起來,對西漢侯國地理分布特征發展、演變過程的總體考察。在這之后,讀者可以翻閱該書的下編。下編所涉及的專題研究,是在中編進行總體考察過程中顯現出來的具體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前人未曾留意,或有所留意卻探討不深的部分。若讀者閱讀其中某一兩個章節,相信會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最后我想提醒各位讀者的是,千萬不要忽視上編的存在,另外一定要關注本書中編第一章對《漢書·地理志》所進行的文獻學分析。以往作為一個歷史地理研究者,大多關注搜集和闡釋史料,而忽視各類史料的文獻來源和編纂過程。其實對于一個古代史研究者(明清史除外),他所能利用的史料大多是經過史家編纂的結果。因而在利用這些史料之前,我們應當具有這樣的“自覺”,即追尋史料最初的文獻來源以及史家編纂史料的方式和意圖。如果遵循這樣的過程,我們也許會意外地發現,原來一些看似堅實的史料其實并不可靠,而另外一些被忽視的記載則可能具有更為重要的史料價值。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我之所以具有這樣的意識,主要獲益于對藤田勝久先生《〈史記〉戰國史料研究》的閱讀,并且非常有幸在2009年與藤田先生進行多次當面交流。本書的上編和中編關于《漢書·地理志》文獻學的分析,其實是最后補入研究計劃的,但這兩項工作的進行,卻改寫了中編、下編許多重要的結論。而這之中圍繞《漢書·地理志》所進行的各種討論,我以為是本書最重要的學術貢獻之一。
如果還有讀者對西漢侯國地理研究歷程感興趣,可以去閱讀本書序章的學術史回顧。在這里,讀者會意外地發現,“侯國地理分布”這種在今天看來非常狹小和具體的學術問題,曾一度引起諸如錢大昕、錢穆、史念海一流學者的注意,并吸引他們為此進行多項專門研究,與今天“侯國地理研究”的冷清形成鮮明對比。乾嘉、民國時期學術研究的廣度與深度,可能會令我們感嘆。
當然,我不得不承認,由于研究資料的缺乏,書中很多觀點帶有推測的成分。如果讀者引用書中的某些觀點作為自己研究的依據,還要持有謹慎的態度。事實上,我堅信隨著出土資料的陸續公布,書中許多觀點都需要修正。這一點自然是不可避免的。其實,在所憑據史料有限的前提下進行種種探索,既是上古史研究者所面臨的無奈,也是上古史研究的魅力所在。而研究者在反復思考后,找尋到更為合理的答案,并對前人研究的不足進行修正,也是推進學術研究不斷進步的過程。因而我非常樂于見到日后針對本書而進行批評和商榷的文章。我也會向從事此類工作的學界同仁表示感謝。
以上啰里啰嗦地講了許多,只是希望能夠給使用這本書的讀者提供一些便利。如果讀者在使用的過程中,獲益于此書提供的幫助,或是為學術研究提供了一些線索和啟發,使之感到購買并閱讀此書沒有浪費寶貴的金錢或時間,那么我將深感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