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西漢侯國地理(修訂本)作者名: 馬孟龍本章字數: 1535字更新時間: 2021-06-02 16:04:23
序二
馬孟龍君《西漢侯國地理》付梓在即,囑我寫幾句話附綴篇末。博士畢業之后,我一直隨著性子亂翻書,沒有什么研究規劃,不過近二十年來,有關秦漢的文章寫得稍多些,當然其中做得最多的,仍然是自己的本行,也就是秦漢時期的地理問題。大概就是因為這一點,孟龍君希望我能夠就這本書中層出疊現的新見解,深入談一談看法。殊不知我讀書猴性十足,很難花得下像他這樣的苦功,踏踏實實地仔細研讀《史記》、《漢書》。特別是像《漢書·王子侯表》之類的《史》、《漢》諸表,除了《史記》的《六國年表》和《秦楚之際月表》,連貫性稍強,還有《漢書·百官公卿表》的上卷,是普通的文字記述,實際上算不上是“表”,因而對這幾部分還大致通檢過幾次之外,其他各種旁行斜上的表格,總是望而生怵,要不是遇到非查不可的問題,平常是從不翻看的。讀書如此疏懶,對這部《西漢侯國地理》中艱深的具體問題,很難做出有學術深度的評議。
不過,此前我畢竟大致通看過這部書稿,其中個別章節拆分開來單獨發表時,我也稍微仔細一些閱讀過,對孟龍君思考問題之清晰,辨析史事之深邃,與其治學之沉潛,一直深為嘆賞,因而愿意借此機會,談談自己的感想。
我在大學念書時讀的是一門不三不四的專業,沒有受過歷史學科班訓練,根本不知道有品味的歷史學家該讀哪些書,不該讀哪些書。直到今天,讀書仍然是跟著自己的興趣走。多年來混跡于歷史學者之群,濫竽充數寫文章,也只是按照業師史念海先生傳授的四字口訣——“讀書得間”來行事,從來沒有考慮過按照哪一路模式寫文章、寫什么樣的問題以及怎樣表述這些問題才算好文章這類嚴肅的命題。因為受學于先師者,僅此四字而已,我對“讀書得間”這一根本路徑始終恪守不渝,并且很固執地相信,“讀書得間”的文章,雖然在許多人看來不一定是好文章,卻一定是真文章,是實實在在的文章,而學術研究的第一要義,正在于求真求實。我讀馬孟龍君這部《西漢侯國地理》,最為贊賞的地方,或者說最能引發共鳴的地方,就在這里。面對兩千年來無數優秀學人都未能梳理清楚的如此復雜的政區地理問題,孟龍君能夠耐心細致地搜羅審辨史料,發現其中的規律性問題、關鍵性問題,提出全新的實質性見解。我想,這絕不是一味揣摩哪個大師的套路或效法某個學派的范式所能做到的,其主要成就,正主要源于讀書而能夠得間。
中國古代儒者的個人修養,很講究慎獨,要想做好這一點,實際很不容易。慎守其獨,對于學者,同樣也是一個挑戰。走“讀書得間”這條路,需要花費很多時間讀書,需要讀很多書,在校讀學位,咬牙堅持一下,或許不太難做到,但要在獲得博士學位而走上工作崗位之后,面對繽紛變幻的世態,依然故我,這還需要有一種特殊的學術旨趣,這就是逃離浮華與喧囂,獨自享受學術的清靜。能夠如錢鐘書先生所說,在荒江老屋之中與二三素心之人相與探討更好;沒有,也不妨尚友古人,自得其樂。這是一種特別的境界,不知孟龍君以為良否?
《西漢侯國地理》這部書中有些內容,是我過去已經想到,思考過,想留待日后具體探究的問題。例如我在研究漢武帝“廣關”一事時,意識到這是一件影響廣泛的重大事件,由此可以展開西漢歷史的很多問題,其中即包括“廣關”前后侯國地理分布的變遷。讀此書稿,看到這一問題已經被孟龍君妥善解決(盡管其中還有個別地方,可以進一步解析),既高興,又難免有些被人捷足先登的遺憾。我比孟龍君年長二十余年,不禁想到了孔夫子講的那句老話:后生可畏。很多年前,記不得在清朝什么人一部書中,看到一段專門闡釋此語的論述,大意謂后生之真正可畏者不是天資卓異的少年英俊,而是那些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人。馬孟龍君已經用《西漢侯國地理》一書,為自己在學術領域里確立了一個良好的出發點,衷心期望孟龍君能夠秉持以往的追求,一步一步,堅實地走下去。
2013年10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