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結語

在本章,筆者通過復原高帝時代的行政區劃面貌,進而繪制帶有行政區劃信息的侯國分布圖,并依據該圖對高帝時代的侯國地理分布特征進行分析。

根據《高帝十年侯國分布圖》可以發現高帝時代的侯國地理分布帶有明顯的地域特征。作為漢中央立國根基的關西地區不存在封國(合陽,鄜二侯國除外),所有的諸侯王國和侯國都分布在關東地區。在關東地區漢中央直轄的十個郡中,除南郡、太原郡以外皆有侯國分布。而河南郡境內的侯國全部分布在滎陽以東,這顯然是漢中央保障洛陽、滎陽安全之戰略意圖的反映。

在關東范圍內,“邊郡無侯國”為又一顯著特征,而淮河以南地區因自然條件較為惡劣也極少有侯國分布。另外,瑯邪、東海兩郡境內不分封侯國,可能是漢廷將兩郡視為邊郡,故遵照“邊郡不置侯國”通例行事。

在關東的王國區域,所有的侯國都分布在同姓諸侯王國中,異姓諸侯王國境內則無侯國分布,漢中央直轄的太原郡因曾置為韓國,也無侯國分布。長沙國境內雖然有三個侯國,但三侯為長沙王舊臣,與劉邦集團無關,故長沙國境內三侯國的存在與“異姓諸侯王國境內不置侯國”政策并不沖突。

通過對高帝時代侯國地域分布特征的揭示,可以看出劉邦在侯國地域擇取上帶有明顯的政治意圖。關西不置侯國顯然與漢初“關西本位”戰略體系有關。[1]為了維護自身的安全和保障漢廷對關西資源的調配,劉邦在關西地區推行全面郡縣的一元統治體制,并著力構建臨晉關、函谷關、武關、鄖關、扜關一線的關防界線。劉邦將所有的封國都分封在這條關防界線以外,這一做法當為“關中政策”的體現。[2]

劉邦雖然把所有的侯國都封置于關東地區,但在地域擇取上又體現出“保障功臣集團權益”的考慮。劉邦不在異姓諸侯王國境內封置侯國是對開國群雄權益的維護,不在邊郡及江淮以南分封侯國,則可以看作是對列侯權益的保障。從關東地區的侯國地域分布可以看出劉邦“與天下士賢大夫共享天下”的政治意圖,由此再來看高帝十二年詔“吾立為天子,帝有天下,十二年于今矣。與天下之豪士賢大夫共定天下,同安輯之。其有功者上致之王,次為列侯……吾于天下賢士功臣,可謂亡負矣”之語,益可看出劉邦經營天下之用心良苦。

前一章提到,元延年間的侯國地域分布展現出“京畿無侯國”、“邊郡無侯國”、“王國無侯國”、“關西無侯國”、“河南、河內郡無侯國”以及侯國集中分布于燕山以南、桐柏山—淮河以北的地域特征。在與高帝時期的侯國地域分布態勢進行對比后,可以發現“京畿無侯國”、“邊郡無侯國”、“關西無侯國”以及侯國集中分布于燕山以南、桐柏山—淮河以北等地域特征早在高帝時期便已存在,以上四項可以視為西漢始終貫徹之侯國地域封置政策。

高帝時期雖然存在“異姓諸侯王國境內無侯國”的現象,但仍有相當數量的侯國分封在同姓諸侯王國境內,因此漢末“王國境內無侯國”的地域特征在漢初并不具備。還有,高帝時代的上黨郡、河東郡、河南郡、河內郡皆有侯國分布,時至西漢末年上述地區卻成為不封置侯國的區域。另外,高帝時代瑯邪郡、東海郡無侯國,但在西漢末年,兩郡卻是侯國密集分布的地區??梢?,“王國無侯國”、“太行山以西無侯國”、“河南、河內兩郡無侯國”以及“瑯邪郡、東??ず顕芗植肌钡牡赜蛱卣魇请S著歷史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上述四項侯國地域分布特征的形成,其背后蘊含著怎樣的歷史背景,都是本書需要回答的問題。以上便是筆者對比《元延三年侯國分布圖》和《高帝十年侯國分布圖》所得到的啟示。

[1] 辛德勇先生明確提出:“秦漢時期在地緣政治和軍事地理意義上曾經奉行過一項非常強烈的‘關中本位’政策,或者說是‘關中本位’戰略。這一政策或者戰略的思想核心內容,是區別對待關中和關東地區,依托關中,控御關東,特別是中原地帶?!保ā稘h武帝“廣關”與西漢前期地域控制的變遷》)

[2] 楊建先生指出西漢初年漢中央曾執行一項以充實、保障關中實力為主要內容的“關中政策”。見《西漢初期津關制度研究》第七章第二節《強化皇權與“關中政策”》,第139—168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宿松县| 乌海市| 建宁县| 鄂托克前旗| 西城区| 永修县| 东光县| 双鸭山市| 绥芬河市| 莆田市| 宽城| 萨迦县| 固镇县| 东城区| 平陆县| 昌图县| 南通市| 林甸县| 无棣县| 白沙| 札达县| 璧山县| 仁怀市| 垣曲县| 方山县| 长丰县| 九龙城区| 桐柏县| 宜州市| 洞口县| 四川省| 扶沟县| 眉山市| 青岛市| 遂溪县| 五大连池市| 南华县| 永城市| 仁化县| 和顺县| 旬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