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揚長教育論
- 王成榮
- 552字
- 2021-06-03 11:02:12
創新經濟、創新文化與創新教育(1)
一、“創新”之辨
1912年,熊彼特出版《經濟發展理論》,提出創新就是要“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即“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把一種從來沒有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進生產體系中,以實現對生產要素或生產條件的“新組合”。企業家是實現“創新”、引進“新組合”的關鍵推動者。
熊彼特認為,“創新”有五種情況:
第一,開發新產品;
第二,使用新的生產方法;
第三,發現新市場;
第四,發現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
第五,創建新的產業組織。
創新是生產過程中內生的;創新是一種“革命性”變化;創新同時意味著毀滅;創新必須能夠創造出新的價值;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本質規定。
從經濟學角度看,科學發現與創新不是一回事。一個是科學家干的事,另一個是企業家干的事。典型的例子是:美國工程院院士、美籍華人李凱于20世紀80年代發明“分布式共享內存技術”。2001年,他創業開辦公司,依靠這個技術研制出第一款“商用重復數據刪除存儲系統產品”,實現產業化。發現“分布式共享內存技術”是科學發現;把技術變成產品,即研制出“商用重復數據刪除存儲系統產品”,就是創新。
但從廣義角度看,也就是從人類進步角度看,凡是改變現有的事物,或發現新的事物的行為都是創新。從本質上說,創新是創新思維藍圖的外化、物化,包括發現、發明,創造新思想、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事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