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歷史上的不同教育思想與教育觀辨析
歷史上,柏拉圖的《理想國》、盧梭的《愛彌兒》和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并稱人類教育史上三部標志性著作。
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他的思想受到蘇格拉底的一定影響。蘇格拉底的教育觀是“智慧即德行”。“智慧就是最大的善……正義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因為正義的事和一切道德行為都是美好的;凡認識這些事的人決不會愿意選擇別的事情;凡不認識這些事的人也絕不可能把它們付諸實踐。”(2)
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闡明的主要觀點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使“靈魂轉向”。各種知識都有其實用價值,但這不是終極目的。教育要培養人從可見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也就是脫離變化著的感性世界、現象世界,眼睛向上,轉向光明,看到真理、本質、共相(理念),認識最高的理念——善。善不僅是認識對象,也是認識能力,只有從善念的高度,才能見到真實的世界。柏拉圖首次提出了“強迫教育”(compulsory education)的概念。他師承蘇格拉底的思想——越是稟賦好的人,越需要受教育,否則,好的稟賦就會使人變得難以駕馭。他提出,一個人得到的培養如果不適合,那么最好的天賦所得到的結果甚至比差的天賦還要壞。
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師從柏拉圖20年。他提出了“有三種東西能使人善良而有德行,那就是天性、習慣和理性。……由于天性、習慣和理性不能經常統一,要使它們互相協調并服從于理性,除了通過立法者的力量外,就寄托于教育”(3)。
盧梭是持自然主義教育觀的。盧梭認為道德教育應從發展人的自愛自利開始,自愛是本性,人若不能自愛,就談不上愛護其財產,也談不上愛護別人。但進入社會以后,若還停留在這種自然的自愛水平上,自愛就會發展成卑劣的自私。德育就是要把這種自然的天性擴展開來,把自愛之心擴大到愛別人,這樣,自愛就成為美德,也可以得到別人的愛。盧梭是把“愛”作為道德的中心內容的,他推動了18世紀“博愛”的潮流,并因此倡導做忠誠的愛國者。
由此可見,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到亞里士多德,再到盧梭,盡管教育觀點有異,但都關注到教育的目的——德行養成、靈魂轉向、理性提升、愛的升華。
到了杜威那里,他堅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能力素質,并使社會得到不斷的改良和進化。為此,他倡導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改造、學校即社會、做中學。
在中國,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與“無為”,其教育思想也因此而生,主張復歸于樸、道法自然,無為而化、不言之教,圖難于易、循序漸進,謀于未發、因材施教。同時,他特別重視做人之道和誠信教育。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中國教育的祖師爺,他的教育思想非常豐富,高度重視修身與道德養成,其核心是提倡人性、仁愛、恕道。為此,應志于仁、克己內省、改過遷善、身體力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的教育思想以“性善論”為基礎,把人性歸于天性,把道德歸于人性。認為教育目的主要是“明人倫”,把人的本性中善的萌芽培育成完善的道德。孟子同孔子一樣,認為施教在于培養“君子”,為此提出了“大丈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理想品格。
荀子是“性惡論”者,他認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偽”,將“士”最終培養成“圣人”。他對孔子的“學而優則仕”作了進一步闡釋:“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
陶行知一方面強調教育的教做人功能;另一方面在杜威“教育即生活”主張的基礎上,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主張,認為教育絕非生活的被動產物,它要積極地參與生活,能動地改造生活,熱心地提倡向上向前的生活。他提出:“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
蔡元培提出了“五育并舉”的思想,即“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廢”。
黃炎培是中國著名的職業教育家。他認為職業教育應達到四個目的:一謀個性之發展;二為個人謀生之準備;三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四為國家及世界增進生產力之準備。同時,他提出了大職業教育主義,主張職業教育應參與社會,職業教育應貫徹于各級各類教育之中,職業教育應貫徹全教育過程和全部職業生涯。強調學校既要培養學生職業智能,又要培養其職業道德與服務精神。
綜上所述,雖然歷史上產生過很多教育思想,但歸納起來大體有兩種教育觀。一種是源于哲學上理性主義的教育觀,認為教育的本質是人性非人力,大學以探索真理、培養道德、完善人格為宗旨,堅持自己的個性,不受外部力量如社會政治、經濟等力量所干擾,追求獨立自主和學術自由。理性主義教育觀青睞“大師”而非“大樓”,主張在教育過程中實現人的德行完善,拋棄教育中的實用性與職業性;主張教育是為生活作準備,而不是為職業做準備。另一種是功利主義或實用主義教育觀,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創造與實現人的社會價值。這種教育觀倡導大學培養人要適應社會,為社會服務,追求實用價值。如杜威就提出,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社會責任的公民。(4)
時代在進步,無論是普通教育還是職業教育,兩種教育觀都出現了融合趨勢,即人文與科學、道德與知識、人格本位與社會本位的融合。教育既要探索知識真理,完善德行、人性與人格,又要適應社會需要,培養人的技能,服務社會發展。只不過,普通教育更側重于前者,職業教育更側重于后者。同時,最突出的是,教育要承擔起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新創業能力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