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正確理解“立德樹人”
“立德樹人”是我國教育的理想和目標,也是最高標準。怎樣理解“立德樹人”?
“立德”,即樹立德業。語出《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樹人”,即培養人才。語出《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古時“立德樹人”實質上是指君子之理想追求。建立自己的德業,培養人才,使德業傳承發展。
現在,我們把“立德樹人”作為學校的根本任務,關鍵是要解決“立德”問題,“立德”是“樹人”的前提和標準,沒有良好的德業,用什么去“樹人”?用什么標準去“樹人”?
我認為,“立德”,首先要求學校在探索真理、創造新知的過程中,更要傳承創新文化,建設道德高地。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更要堅守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統領地位,把正確思想引領、高尚品德培育、健全人格塑造貫穿于人才培養過程中。
同時,教師要“立德”,即樹立“德業”,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給學生樹立道德標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切實通過自身的良好品德品行、作風習慣影響學生,以人格的力量影響學生人格的成長。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從教師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現出教育的力量。大量實踐證明,教師的人格力量對學生心靈的影響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
由此可見,“立德”,不光是教化學生“立德”,即“傳道”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自己要以良好德行,影響、引導學生“立德”。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說的是“不教即教”的道理。因此,教師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品行修煉,不斷追求個性的完美。過去我們一直講“師道尊嚴”,老師是高尚人格和博學者的象征,在互聯網時代,因博學產生的尊嚴無疑在迅速衰減,教師的尊嚴越來越多地取決于道德與人格的影響力。
“樹人”無非是樹德與育才兩方面,或者說,就是教好學生做人與做事。實際上,解決了“立德”問題,就解決了“做人”問題,“樹人”就有了良好基礎;接著就要解決“樹人”中“做事”的問題,培養學生的真才實學,滿足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教授教學生“做事”,更應該摒棄單一的知識傳授,而主要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創新能力和溝通合作的能力。最終,確保我們培養的是德才兼備之人。
作為高職院校,“立德樹人”的目標是什么?簡單地說,我們首先要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公民,進而培養成一個優秀職業人,即一個具有“健全人格、良好素養、適應社會、一技之長”的優秀職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