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痛苦的兩大根源:物質匱乏與精神空虛
- 人生的智慧(典藏版)
- (德)阿圖爾·叔本華
- 801字
- 2021-05-26 17:32:26
普通人很難擁有不被打擾的閑暇,也很難擁有天賦異稟,因為普通人的命運終其一生不過為獲取個人及家庭的生存所需,他臣服于日常困苦,無法自由地發揮才智。因此,閑暇很快就成了普通人的負擔,若缺少假想目標的刺激,不去用游戲、消遣和愛好來填補時間,閑暇反而會變成痛苦,甚至會帶來危險,因為無所事事總會令人躁動不安。
另一方面,卓越的智慧,實屬偶然又異乎尋常。但如果真的有人擁有這種天賦,那他想要的將正是他人視為負擔又有害的閑暇,因為若少了這種閑暇,他便會成為被套上枷鎖的珀加索斯[49],無法感到快樂。
如果外在的不被打擾的閑暇和內在的非凡的智慧,這兩種非常態的東西恰巧為同一人所有,那便是最大的幸運。由此,這個人可以過上更高層次的生活,成功避開物質匱乏與精神空虛這兩種人類的痛苦的根源;他不用為生存而苦苦掙扎,也不用擔心閑暇(它代表著自由的人生)所帶來的無聊。只有這兩種痛苦互相抵消時,人才能擺脫這些禍患。
但是也有一些相反的意見認為,天賜的聰明才智意味著超常活躍的神經活動,從而導致了對各種痛苦的高度敏感性。此外,這類天賦還意味著激烈的個性和活躍的思想,因此對事物的感知更加透徹鮮明,從而帶來了愈加強烈的情感體驗,而這往往是痛苦大于快樂。此外,天賦異稟的人會疏遠他人及他人的行為,因為一個人的內在越豐富,從他人身上所獲便越少,而在他眼中,那些他人津津樂道的事物都顯得淺薄無趣。那么,這也許又是無處不在的平衡法則的另一個實例。的確,人們會經常聽到這樣一種似乎不無道理的說法,蠢人的運氣雖然并不值得羨慕,但他們其實才是最幸福的人。我不想預先干擾讀者對此觀點的判斷,尤其是索福克勒斯[50]也曾闡述了兩個截然相反的觀點,一方面他說“聰明是幸福的主要前提”[51];另一方面他又說,“無須思考的人生最是輕松愉快。”而在《舊約》中,哲學家們的說法也同樣存在矛盾:“愚者在世,生不如死”[52]“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或者“增加知識的,就增加煩惱”[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