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天才總是孤獨又特立獨行
- 人生的智慧(典藏版)
- (德)阿圖爾·叔本華
- 1348字
- 2021-05-26 17:32:26
平凡的人將人生的幸福寄托于外物:財產、地位、妻兒、朋友、社交,諸如此類。因此當他失去這一切或不甚滿意時,他幸福的根基便已經崩塌。換言之,他的重心并不在于自身,而是隨著接連不斷的欲望和一時興起而不斷變換。
若他家底豐厚,這個重心則可能今天是在他的鄉村別墅度假,明天又成了購買馬匹、款待朋友或外出旅行。簡言之,他過著一般意義上的奢華生活,因為他只能在自我之外的事物中尋找樂趣。如同一個體弱多病的人,為重獲健康,他會嘗試服用各種湯藥,卻忘了強固自身的生命力才是健康的真正基礎。
放下那些極端的例子先不談,讓我們先看看居于中間的那一類人,他可能才智并不突出,卻仍優于資質平平者,例如,他可能對藝術略有涉獵,專注于某門植物科學,或是哲學、天文學還有歷史,并在這些研究中找到十足趣味——在幸福的外在資源耗盡或無法再滿足自己時,將它們用作消遣。可以說,這類人的重心一部分在自己身上,但業余藝術愛好與創造性活動大相徑庭,非專業的科學研究也易流于膚淺,難以觸及問題根本。這一類人無法全情投入此類追求,或是無法用它們填補自己的全部人生,所以還是比較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只有至高的智慧,即我們所說的天才,才能達到這一程度,他能將所有的時間與精力聚焦于某一主題,并力圖表達自己獨特的世界觀,并以詩歌或者哲學的形式呈現出來。
因此,對于天才來說,不被打擾地忙于自己的思想與作品,是非常迫切的需求,他樂于獨處,視閑暇為至寶,而此外的一切都無足輕重,甚至成了累贅。
只有此類人的重心才完全放在自身,這就可以解釋,為何這些鳳毛麟角的天才,無論性格多么優秀,都不會和他人一樣常常表現出對朋友、家人以及社群的過多關注,因為他們只要擁有自身,便不會為失去其他一切而感到悲傷。正是由此,他們有一種孤獨的特質,尤其是當其他人從沒有真正滿足過他的時候,這種特質會表現得更加明顯。不僅如此,因為常常不得不面對這樣的差異,他們已習慣在人群中保持特立獨行,每每提到“一般人”,所用人稱都是“他們”而非“我們”。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天生有慧根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主觀因素對我們的影響比客觀因素更大是不爭的事實,因為不論后者為何,它們只能通過前者才能發揮作用。因此,客觀因素只能起到間接輔助的作用,琉善[44]對這一真理做出了精辟闡釋:靈魂的財富才是最貨真價實的財富,其他一切的財富都伴隨著更大的煩惱。[45]
內在充盈的人,除了想要不被打擾的閑暇之外,對外界一無所圖,他用這些時間發展和完善自己的心智才能,這便是他享受精神財富的方式。簡而言之,終其一生,每時每刻,他都與真實的自我為伴。若命中注定他要給這個世界留下點什么,那么對他而言,衡量幸與不幸的標準僅有一種,即他是否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完成自己的杰作,其他都是無足掛齒的。
相應地,各個時代的偉大思想家都最為看重不被打擾的閑暇,它們同自我價值一樣重要。如亞里士多德所言,“幸福似乎來自閑暇”[46],而第歐根尼·拉爾修[47]則表示,“蘇格拉底贊揚閑暇為最寶貴的財富”。因此,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總結道,“獻身給哲學的人生最為幸福”,又或者如他在《政治學》中所言,“幸福是一切能力的自由發揮”。[48]這一觀點與歌德在《威廉·邁斯特》中所述也相符:“天賦異稟之人注定會施展自身才華,并在這一過程中獲得至高無上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