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卑與超越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12864字
- 2021-05-21 16:11:16
第二章 精神和軀體
精神與軀體的關系
人們一直以來都在討論,究竟是精神支配軀體,還是軀體支配精神。哲學家們也曾參與這個問題的討論,有些人認為精神支配軀體,這些人自稱“唯心論者”;還有些人認為軀體支配精神,這些人自稱“唯物論者”。哲學家們提出了數以千計的論點,但這個問題依舊爭議頗多,沒有定論。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或許能得到一些啟示,找到解決方法,因為個體心理學處理的其實就是精神和軀體的生活互動。病人找到我們進行(精神和軀體方面的)治療,如果我們的治療手段建立在錯誤的基礎上,那就無法為病人提供幫助。我們的理論必須明確地來源于經驗,必須能夠經得住實際運用的考驗。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精神和軀體的互動,找到正確的觀點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挑戰。
個體心理學的一些發現為這個問題減輕了很多壓力,因此這不再是一個單純的“非此即彼”的問題了。我們發現精神和軀體都是生命的表現,都是完整生命的組成部分。而且,我們逐漸開始理解,精神和軀體在完整的生命中所具有的互利關系。人是運動生物,對人來說,僅僅發展軀體是不夠的,因為行動需要精神支配。植物有根系,只能處于一個固定的位置,無法移動。因此,如果有人發現了植物具有靈魂,或者任何人們可以理解的精神形式,那將是一件十分令人意外的事情。如果一株植物具有預測結果的能力,這種能力對它來說是無用的。假如植物能夠想到:“有人走過來了。他馬上就要踩到我了,我很快就要死在他腳下了?!边@能給植物帶來什么好處呢?它還是沒有辦法移動和躲避。
然而,所有運動生物都可以預見將要發生什么,并預設自己運動的方向,因此也就暗示了這些生物一定具有精神或靈魂。
知覺你當然是有的,否則你連動都動不了。
—《哈姆雷特》第三幕第四場
精神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它可以預見未來并決定行動的方向。認識到這一點之后,精神支配軀體的方式就不難理解了:精神通過為行動設定目標來支配軀體。如果僅僅是偶爾、任意地發起行動,那將是遠遠不夠的,人的行為必須要有目標。行動的方向是由精神決定的,所以精神在生活中占據著支配的地位。同時,軀體也會對精神產生影響,畢竟,軀體是受支配的對象。
精神對行動的支配作用受限于軀體的能力和潛力。舉個例子,如果精神給軀體下達了“去月球”的指令,那么這個指令注定無法完成,除非開發了可以幫助軀體突破限制的技術。與其他物種相比,人類的活動方式比其他生物多,不僅在于人類有更多的行動方式(如人手可以完成復雜的動作),還在于人類可以通過自身的行動對周圍的環境加以改造。由此,我們可以想到,在人類的精神能力中,發展程度最高的能力應該是預見能力。通過目標明確的行為,根據身處的現狀來對環境加以改造,這一點在人類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除此之外,我們還能看到,對所有的人類而言,每一個為了實現階段性目標而進行的階段性行動背后,都存在著一個籠統的行動模式。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幫助我們獲得安全感。所謂安全感,就是我們感到生活中所有的困難都得以解決,我們在所處的環境中感到安全、有成就感。為了獲得安全感,我們所有的行動和表現都必須協調統一,而要實現終極的理想目標,就不得不強制發展精神。軀體的情況也是如此,軀體也要不斷發展,與思想形成統一。軀體也是朝著一個天然存在的理想目標不斷發展的。例如:在皮膚破損的時候,整個軀體都會幫忙修復。然而,軀體在探索自身潛能的時候并不是孤立的,精神對軀體的發展也能產生助益。鍛煉、培訓以及常規衛生保健問題的價值都已得到見證,這些都是精神為軀體提供的支持,幫助軀體實現最終的目標。
從生命的起點直至終點,軀體成長和精神發展的關系一直存在。軀體和精神作為一個整體中不可分割的兩部分,存在著合作的關系。精神起到發動機的作用,調動軀體內能夠發掘的所有潛能,幫助軀體獲得安全感,克服所有困境。從軀體的所有行動、表現和癥狀中,我們能察覺出精神的意圖。人類有行動,行動有意義。人類可以調動自己的眼睛、舌頭、面部肌肉,面部表情也蘊含意義。精神為人類賦予意義。我們現在可以開始探討心理學,或者說精神的科學,處理的究竟是哪些問題。心理學的宗旨在于探究個人的表現所涉及的意義,了解個人的目標,將其目標與他人的目標進行對比。
在努力追求終極目標,獲得安全感的過程中,精神必須要將目標具體化,找出能帶來“安全感”的特定節點,并弄清如何才能到達那里。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誤入歧途,但如果沒有特別明確的目標和方向,那就根本無法行動。假設我把手舉起來,那么在我腦海里肯定已經有了這么一個行動的目標。實際上,人的精神所選擇的方向有可能會帶來災難,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人的精神錯誤地認為這個選擇是最有利的。因此,心理學意義上的錯誤都是選擇行動方向時犯下的錯誤。獲得安全感是所有人類共同的目標,但有些人獲取安全感時選錯了方向,被自己具體的行動引入了歧途。
如果我們觀察到了一種表現或癥狀,但是沒能理解其中蘊含的意義,那么了解它的最好的方式就是,首先要把表現或癥狀大概精簡成單純的行動。以偷竊這種表現為例。偷竊就是把其他人的財產據為己有?,F在,讓我們分析一下這一行為的目標:為自己增加財富,用占有更多財產的方式獲得更多安全感。因此,這一行為的出發點是貧窮和困苦的感受。接下來,要找出這個人所處的境況,找出令他感到困苦的條件。最后,我們可以看出他是否采取了正確的方法來改變境況,克服困苦的感受;他的行為是否依照正確的方向,或者說,他是否采取了錯誤的方法來獲得他想要的。我們無須批判他的終極目標,但我們或許可以指出,他在具體實現目標的時候選擇了錯誤的方法。
精神影響軀體發展
人類對自身所處的環境進行的改造,我們稱之為“文化”。文化源自人類所有的行為,這些行為都是由精神發起,由軀體執行的。我們的努力皆由精神指引。我們的精神對軀體的發展具有指導和協助作用。最終的結論是:人類所有的表現都充滿了精神的目的性。
然而,無論在何種情況下,精神都不應該過度強調自己的作用。想要克服困境,健康的軀體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精神在參與環境改造的過程中,應該起到保護軀體的作用,保護軀體不受疾苦、病癥以及死亡的困擾,免去損傷、意外以及功能衰退造成的痛苦。實現這個目的,需要我們具備感受喜悅和痛苦的能力,能夠進行幻想,能夠在順境和逆境中認清自己。軀體受到情緒的影響,面對一種境況時,有明確的回應模式。幻想和自我認知是預見的手段,但它們的作用不止于此,它們還可以調動情緒,指引軀體的行動。如此看來,從一個人的情緒能夠分析出其賦予生命的意義,以及他為自己的努力所設定的目標。雖然情緒支配軀體,但情緒卻不取決于軀體,從根本上來說,情緒取決于個人的目標,以及與目標相符的生活模式。
能夠很清晰地看出,支配個人的不僅僅是生活模式。如果沒有更深層的因素,個人的生活態度并不會導致病癥。個體心理學中比較新穎的觀點是,我們認為情緒永遠不會和生活模式相悖。一旦設立了目標,情緒就會進行相應的調整,以便實現目標。因此,這個問題不再局限于生理學或生物學的領域,情緒的產生無法用化學理論來解釋,也無法通過化學檢測的手段來預測情緒。在個體心理學中,我們必須以生理學方法為前提,但我們更加關注的是心理學的目標。我們并不是很在乎焦慮對交感神經系統及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影響,我們探究的是焦慮的來源和根源。
按照這種方式,我們不能簡單地將焦慮歸因為性壓抑,或者認為焦慮的原因是糟糕的出生經歷,從而置之不理。這種分析沒有找對重點。我們知道,如果一個孩子習慣得到母親的陪伴、幫助和支持,他可能會發現,無論什么原因引起的焦慮都可以被當作一件武器,用來控制自己的母親—這十分有效。我們不能僅從生理學角度研究憤怒,因為根據經驗,我們能夠看出,可以把憤怒當作一種手段,用來掌控某個人或某種境況。我們可以理所當然地認為,所有軀體和精神方面的表達,都基于先天的條件,但是我們的關注點往往在于,如何利用這些條件努力實現特定目標。這似乎是一種真正的心理學意義上的方法。
我們能夠看到,對所有個人而言,情緒增長和發展的方向以及程度對于目標的實現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人的焦慮或勇氣,喜悅或悲傷,總是與生活模式相符:情緒與生活模式之間相應的力量和優勢,都是我們可以料想到的。如果一個人,利用悲傷的情緒實現目標,那他對于自己的成就不會感到喜悅和滿足。他只會在生活凄慘的時候感到快樂。我們還可以觀察到,情緒可以按照需求出現和消失。一個患有陌生環境恐懼癥的病人在家的時候,或者對另一個人占有支配地位的時候,就不會感受到焦慮的情緒。對于精神病患者來說,如果他們認為自己在生活的某些方面不夠強大,無法占據支配地位,那他們就會拒絕接納生活的那些方面。
和生活模式一樣,情緒的基調也是固定的。例如,懦弱的人永遠是懦弱的,即使他在更弱的人面前會展現出傲慢的一面,即使他在別人的庇護之下會展示出勇敢的樣子。懦弱的人可能會在門上裝三道鎖,養一群狗來保護自己,裝上防盜報警器,但仍會堅持聲稱自己是充滿勇氣的人。沒人能證實他那種焦慮情緒的存在,但從他大費周章保護自己這件事上,就能清晰地看出他性格中的懦弱。
在性和愛的領域也能得到類似的證據。一個人渴望接近性對象的時候,總會產生和性相關的情緒。在全神貫注之際,他會試圖排除那些與目標形成沖突的任務、那些不協調的關注點,從而調動合適的情緒和官能。如果無法調動這些情緒和官能(如陽痿、早泄、性變態和性冷淡),其原因在于患者拒絕排除不協調的任務和關注點。引起這種非正常狀況的誘因是錯誤的優越性目標及錯誤的生活模式。在此類病例中,我們發現患者總是傾向于得到關心,而不是付出關心,我們發現患者缺乏社交情感,不具備勇氣和樂觀活力。
我有一位病人,是家里的第二個孩子,他被一種無法擺脫的愧疚感深深困擾著。他的父親和哥哥十分看重誠實的品質。在七歲的時候,他告訴老師自己獨立完成了一份作業,但事實上,這份作業是哥哥幫他完成的。這個孩子掩藏自己的愧疚感,過了三年的時間。最終,他找到了老師,坦白了這個惡劣的謊言。老師只是對他笑了笑。然后他哭著找到了父親,又一次坦白了自己的謊言。這一次,他的坦白比較成功。父親為自己的兒子是一個追求誠實的人感到自豪,他夸獎并安慰了兒子。盡管已經得到了父親的原諒,但這個孩子依然悶悶不樂。于是,我們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這個男孩太想證明自己的正直品質和不茍原則,所以他為了一個微不足道的謊言苛責自己。他的家庭追求高道德標準,這促使他追求超越常人的正直品質。他覺得自己在學習成績和社交魅力方面不如自己的哥哥,想要在屬于自己的領域內取得卓越的成就。
在之后的生活中,他承受著其他方面的自責情緒。他自慰成性,在學習方面總是戒不掉作弊的習慣。每次參加考試之前,他的愧疚感就會變得更加強烈。在之后的人生道路上,他經常遇見這種類型的困境。因為具有十分敏感的道德心,所以他的心理負擔比哥哥重很多。一旦無法趕上自己的哥哥,他便以此作為自己失敗的借口。他從大學輟學之后,想去做技術工作,但他那種不受控制的愧疚情緒變得異常強烈,以致他整日祈禱,希望上帝可以原諒他,因此就沒有時間工作了。
時至今日,他的病癥已經十分嚴重,不得不被送到了精神病院,精神病院的醫生都認為他無藥可治。然而一段時間之后,他的情況得到了改善,想要離開精神病院。但醫生要求他同意,如果情況出現了反復,就要重新入院。他改了專業,開始學習藝術史。即將考試的時候,他利用公休假日去了一趟教堂。當著很多人的面,他伏在地上大喊道:“我是世界上最大的罪人!”就這樣,他的關注點又一次回到了他那敏感的道德心上。
在精神病院又住了一段時間后,他回家了。有一天,他光著身子下樓吃午餐。他身形健美,在身材方面可以贏過哥哥及其他人。
他愧疚的情緒是一種手段,能讓他顯得比別人更加誠實,他就用這種方式,掙扎著實現獲取優越感的目標。然而,他所做的掙扎卻指向生命中無用的領域。他逃避考試和職業工作,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懦弱以及強烈的自卑情緒。從整體上來看,他的精神病癥是一種目的性的逃避,想要排除那些令他恐懼失敗的活動。從他伏在教堂、裸身去吃午餐這些舉動中,也能很明顯地看出,他想通過這些不堪的方式來獲取優越感。他的生活模式決定了他需要做這些事情,他產生的情緒與生活模式完全相符。
正如我們所知,一個人在最初的四五年里,會形成自己的精神體系,構建精神與軀體的關系。他利用自己既有的遺傳條件,整合他從所處環境中獲得的認知,從而追求優越感。人在年滿六歲的時候,就形成了人格。他賦予生命的意義、他追求的目標、他追求目標的模式,以及他的情緒傾向,全都確定了。在以后的日子里,這些都是可以改變的,但只能在一種情況下改變,那就是他完全擺脫了童年時期人格形成階段犯下的錯誤。正如他之前的認知符合他對生命的理解,如果他有能力修正錯誤,他形成的新認知也要符合他對生命的新理解。
人需要通過軀體官能來接觸環境,并從環境中獲取認知。因此,我們可以分析一個人發展自己軀體的方式,來探究他準備從環境中獲取何種認知,以及他想利用自己的經驗實現何種目的。如果我們能觀察到這個人觀聽的方式,了解到他的關注點所在,那我們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了解他。正因如此,對姿態的觀察才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可以從姿態中看出官能的發展方式,明白利用官能獲取認知是為了實現何種目的。姿態總是受到生命意義的影響。
現在,我們可以為心理學添加這么一個定義。心理學就是了解一個人對其軀體認知的態度。我們也能開始了解人類的精神之間,是如何產生巨大差異的。如果一個人的軀體不能適應環境,無法順利完成環境賦予的任務,那么這個人的精神就會認為這樣的軀體是一種負擔。正因如此,器官有缺陷的孩子在發展精神的過程中會遇見異常大的阻礙。通過精神來影響、驅動和支配軀體,以此獲得優越感,完成這件事對他們來說,比常人更難。他們要在精神方面付出更多努力,達到超乎常人的精神專注度,才能實現相同的目標。于是,他們的精神就會承受過多負擔,他們就會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如果一個孩子時刻關注著自己器官的缺陷,以及行動不便這件事,那他就沒有多余的精力去關注自身以外的事物了。他們會發現自己既沒有時間,也沒有自由去關心別人,于是,他們長大之后就會缺乏社交情感,缺乏合作的能力。
器官的缺陷會造成許多限制,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限制并不是無法避免的。如果精神可以積極地執行自己的任務,付出努力去克服困境,那么器官有缺陷的個人也可以取得成功,不會遜色于那些原始負擔比較少的人。確實,與那些原始條件比較正常的孩子相比,器官有缺陷的孩子雖然受到了阻礙,卻經??梢匀〉酶叩某删?,因為他們受到的限制激勵著他們走得更遠。舉個例子,有一個男孩,因為眼睛有缺陷而承受著超乎常人的壓力。為了看見東西,他得付出更多努力,同時比常人更加關注視覺領域以及如何辨別顏色和形狀。最終的結果是,比起那些不用特別努力就能看見的孩子,或者那些不用花費精力辨別細小差異的孩子,眼睛有缺陷的男孩在視覺領域積累了超乎常人的經驗。因此可以說,器官的缺陷最后可能會帶來巨大的優勢,但這種事情只會在一種情況下發生,那就是精神掌握了克服困境的正確方式。
很多畫家和詩人的視力都有缺陷。但強大的精神可以克服這種缺陷,最終,相較于其他更加正常的人來說,有缺陷的人可以利用自己的眼睛實現更多目標?;蛟S從另外一個例子中,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這種精神的補償性,那就是不被理解的左利手孩子。在家里,或者剛開始上學的時候,這些孩子要學著用不方便的右手。所以,他們在寫字、畫畫或手工方面真的沒有先天優勢。我們能夠想到,如果能夠通過精神來克服這種困境,那么他們不方便的右手通常會達到很高的靈活度。事實確是如此。許多左利手孩子經過學習之后,字寫得比別人更好,在繪畫方面更具天賦,在手工方面更加嫻熟。找到了正確的方法之后,輔以興趣、訓練和鍛煉,孩子們可以把劣勢變成優勢。
只有當一個孩子想為集體做出貢獻,不以自我為中心時,他才能成功地對自己的缺陷進行補償。如果他只想著幫助自己擺脫困境,那他的境況會越來越不好。維持勇氣的唯一方法就是為自己的努力設定目標,重視目標的達成,而不是攔路的障礙。這是一個興趣和注意力指向何方的問題。如果他們努力想完成的目標超越了自己本身,那為了完成目標,他們會自然而然地發展和提升自己。困境只不過是他們成功路上注定要被征服的節點。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他們過分強調和關注自己的缺陷,或者在克服缺陷的過程中沒有目標,只想擺脫缺陷,那他們就無法取得真正的進步。如果只是期盼著自己的右手可以更加靈活,或者干脆逃避問題,那么這只不靈活的右手永遠不可能通過學習變得靈活起來。只有通過鍛煉,才能使不方便的手變得靈活,而且達成目標產生的激勵作用要大于手一直不靈活這件事造成的挫敗感。對于一個孩子而言,想要集中力量來克服困境,就要為自己的行為設立一個超越自己本身的目標,這個目標的基礎在于他對現實的興趣,對他人的關心,以及對合作的關注。
我對一些有遺傳性腎通道缺陷的家庭進行了調查,得到了很好的例子,來探究遺傳性條件以及這些條件可能產生的作用。這些家庭中的孩子常常會有尿床的情況。器官方面的缺陷是真實存在的,有可能是腎臟或膀胱的缺陷,也有可能是脊柱裂。通常來說,如果脊柱節段附近的皮膚上有天生或非天生的痣,醫生可能會推測脊柱節段存在著相應的缺陷。然而,無論從何種角度來說,器官的缺陷都無法充分地解釋尿床的現象。
孩子們不會受到器官的驅使,他們會按照自己的方式支配器官。例如,有些孩子晚上尿床,但白天的時候從來不會尿褲子。有時,因為環境的改變或者父母態度的變化,這種習慣會突然消失。如果孩子的意志不是特別薄弱的話,尿床這種習慣是可以克服的,只要孩子不再利用自己器官的缺陷追求錯誤的目標。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尿床的孩子受到的刺激并不會讓他們克服尿床的習慣,而會讓他們延續這種習慣。掌握了正確技巧的母親可以帶領孩子進行恰當的訓練,但如果母親沒有掌握技巧,這種不必要的弱點就會一直存在。通常情況下,在有遺傳性的腎功能缺陷或膀胱功能缺陷的家庭中,所有和排尿有關的事情都會得到過度的關注。母親會采取錯誤的方法,十分努力地想要幫助孩子擺脫尿床的習慣。如果孩子意識到家長十分看重這件事,他可能會產生抗拒心理。尿床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堅定地表明自己對這種教育方式的反對態度。如果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讓他想要抗拒,那他肯定會找到自己的方式,攻擊父母最大的弱點。
一位知名的德國社會學家發現了一個令人意外的事實,很大一部分犯罪分子都出身于那些致力打擊犯罪的家庭,如法官、警察或獄卒。老師的孩子通常都特別難以教化。就我個人而言,我發現這種觀點經常能得到驗證,而且我也發現了一個令人意外的事實,許多患有神經官能癥的孩子都是醫生的孩子,許多違法少年都是宗教牧師的孩子。按照這種邏輯,如果孩子的父母過分看重排尿這件事,就相當于給孩子指明了一種展示自己意愿的方式。
通過尿床的例子,我們還能探究夢境如何調動相應的情緒,來執行我們想要執行的行為。通常情況下,尿床的孩子都會夢到自己起床去了衛生間。他們用這種方式為自己開脫,顯得尿床這件事完全沒錯。一般來說,尿床是為了吸引注意,掌控別人,不分晝夜地占據別人的關注。有時,這種習慣是為了激怒別人,宣示敵意。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我們都能發現,尿床是一種極具創意的表達方式:孩子不用嘴說,而是用膀胱來表達自己。器官的缺陷對他而言,僅僅意味著一種表達自己觀點的方式。
用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孩子,通常都承受著很大的壓力。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為被寵壞的孩子不再是他人關注的唯一焦點??赡芗依镉衅渌⒆映錾?,他們覺得自己很難獲得母親的全部關注。所以,他們尿床的現象代表著一種削弱和母親的聯系的行為,他們甚至會采取一些令人不快的方式。實際上,這種行為表達的是:我比你想象中的更弱小,你必須繼續照看我。如果情況有所不同,或者器官缺陷有所不同,孩子們會選擇用其他方式來實現相同的目標。例如,通過發出聲音來博取關注,這種情況下,他們可能會在夜間焦躁哭泣。還有些孩子會夢游,做噩夢,從床上掉下來,或者口渴要水喝。這些表達方式背后的心理原因是相似的。至于決定癥狀類型的因素,一部分在于器官的狀態,還有一部分在于環境的影響。
這類病例清晰地反映出精神給軀體造成的影響。很有可能的一點是,精神不僅僅能影響到具體的生理癥狀,它還支配和影響著軀體的整體發展。我們尚不能直接證明這種假設,而且這種證明也很難做到。然而,有關這個問題的依據似乎十分清晰。一個男孩,如果他很膽怯,那他這種膽怯就會反映在他的整體發展中。他不會在意體力方面的成就,或者說,他認為自己不可能達到這方面的成就。結果就是,他不會想到用有效的方式訓練自己的體力,如果有關外界的認知能對體力的發展產生激勵作用,那么他就會排除這種認知。至于其他那些愿意關注體力訓練,并接受其影響的孩子,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況會發展得更好。而膽怯的孩子,因為對這方面缺乏關注,所以會一直處于落后狀態。
從以上的事例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比較客觀的結論:軀體的整體形式和發展受到精神的影響,還能反映出精神的錯誤和不足。我們經常能夠觀察到,一些軀體表達只不過是精神弱點的最終結果,而我們還沒有找到抵消這種困境的正確方式。舉個例子,我們可以確定,在生命之初的四到五年內,內分泌腺體會受到精神的影響。腺體方面的問題不會給人的行為造成強勢的影響。相反,外在的整體環境,孩子們尋求認知的方向,以及在充滿興趣的階段,其精神的創意活躍度,卻能不斷地影響腺體。
另外一個依據可能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因為人們對這個依據更為熟悉,并且這個依據探究的是暫時性的表達,而非固定的軀體狀態。在某種程度上,每種情緒都有相應的軀體表達。一個人表達自己情緒的方式是可視的,可能表現在姿態和態度上,可能表現在臉上,也可能表現在戰栗的雙腿上。與此同時,相應的變化也會體現在器官上。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臉紅或者面部發白,他的血液循環已經受到了影響。憤怒、焦慮、悲傷以及其他情緒,都能通過軀體表現出來,而且每個人的軀體都有自己的表達方式。
處在害怕的情況下,有的人可能會渾身顫抖,有的人可能會毛發聳立,有的人可能會心悸。還有的人則會流汗、窒息、聲音沙啞,甚至畏縮逃跑。人們的健康狀況也會受到影響,比如失去胃口或嘔吐。對一些人來說,類似的情緒主要會影響到膀胱;對另一些人來說,受到影響的可能是性器官。在考試的時候,很多孩子的性器官會受到刺激。眾所周知,罪犯在犯罪后會經常出入妓院,或者去找自己的情人。從科學的角度出發,我們發現,有一些心理學家聲稱情愛和焦慮會同時出現,還有一些心理學家聲稱性愛和焦慮之間沒有絲毫關系。他們的觀點均源自個人的經歷。對于有些人來說,性愛和焦慮之間存在關聯,而對于另一些人來說則不然。
以上這些反應,全都屬于不同類型的個人。我們可能會發現這些反應具有一定的遺傳性,從這種生理性的表達中,我們經常能找到一些跡象,發現整個家族的弱點和異常之處。這個家族中的其他成員可能也會有類似的軀體反應。然而關于這個問題,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可以通過情緒來了解精神是如何激發生理條件的。從情緒以及相關的生理性表達中,我們能夠看出精神在所謂的順境和逆境中是如何起到作用、做出反應的。舉個例子,在一個人大發脾氣的時候,他希望盡快克服自己的不足。最好的方式似乎就是打擊、指責或攻擊另外一個人。怒氣反過來還會對器官造成影響—驅使器官產生行動,或者給器官造成附加的壓力。有些人生氣的時候胃會不舒服,或者臉會變紅。此時他們血液循環狀況驟變,往往會引起頭痛。我們了解到,隱忍的憤怒和羞恥感通常會導致偏頭痛或者習慣性頭痛。而對于某些人來說,憤怒可能會導致三叉神經痛或者癲癇性疼痛。
關于精神對軀體造成影響的方式,我們還未能進行徹底的探究,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全面地了解這一問題。精神上的緊張對自發系統和植物神經系統都會造成影響。一旦緊張,自發系統就會發出動作,敲桌子、咬嘴唇或者撕紙片。只要一個人感到緊張,他就必須要進行一些動作。啃咬鉛筆或雪茄可以幫助一個人緩解緊張。從這些動作中我們能看出,這個人認為自己在當前的境況中承受了很大壓力。無論是面對陌生人時臉紅、顫抖或抽搐,原因都是一樣的,這些反應都是緊張造成的。緊張的情緒能通過植物神經系統傳遍整個軀體,如此一來,產生這種情緒時,一個人的全身都會處于緊張的感受中。但在這種情況下,各個部位體現出來的緊張感并不都是十分清晰的,我們討論的癥狀,僅限于那些能夠探究到結果的位置。
如果進行進一步研究,我們就能發現軀體的每一部分都涉及生理性表達,而且這些生理性表達都是由精神和軀體的互相影響引起的。研究精神和軀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一直以來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因為精神和軀體都屬于我們所關注的整體的一部分。
我們可以從上述依據得出一個合理的結論:生活模式和相應的情緒狀態可以對軀體的發展產生持續的影響。如果孩子真的在非常年幼的時期就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模式,如果我們具有足夠的經驗,那么我們就能在這個孩子之后的生活中發現由生活模式引起的生理性表達。對于一個富有勇氣的人,我們可以從他的體格上看出生活態度對他的影響—他的身體十分健壯,肌肉更富力量,儀態更加堅定。人的姿態可能會對軀體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有助于塑造健美的肌肉。富有勇氣的人具有和常人不同的面部表情,發展到最后,他所有的外貌特征都與常人不同。就連頭骨的形狀都有可能受到影響。
在如今這個時代,很難否認精神會對大腦產生影響。病理學中有一些病例:因為左腦受到損傷而喪失了讀或寫的能力,但是通過對大腦的其他部位進行訓練,這種能力還是可以恢復的。通常情況下,一個人中風之后,大腦受損的部位無法修復,但是可以利用大腦的其他部位進行補償,從而恢復器官功能。這個事實尤其重要,可以幫助我們說明個體心理學在教育事業中有一定的用武之地。如果精神可以對大腦產生這種影響,而大腦僅僅是精神的工具(就算是最重要的工具,也僅僅是工具而已),那么我們就能找到方法,對這個工具進行開發和提升。人的大腦在出生時具有一定的能力水平,但人這一生沒有必要被這個水平緊緊限制著,可以找到方法,讓大腦更加契合我們的人生。
如果一個人的精神按照錯誤的方向制定了目標(如不發展合作能力),那么他的精神就無法對大腦的發展產生有益的影響。按照這個邏輯,我們發現很多缺乏合作能力的孩子,在之后的人生里會顯現出智力和理解力的發展不足。人在最初四五年里形成的生活模式會給他成年之后的整體方向造成影響,我們能夠很清晰地看到一個人的統覺體系以及他賦予生命的意義,給他帶來了怎樣的結果,正因如此,我們能夠發現他在合作方面受到了哪些阻礙,幫助他修正錯誤。在個體心理學中,我們已經實現了這種研究的第一步。
軀體特征與精神類型
許多作者指出,精神的表達和軀體的表達之間存在著一種永恒的關系。但似乎沒有人嘗試探究過這兩種表達之間的紐帶。舉個例子,克瑞奇米爾論述過“如何發現軀體的特征與精神類型之間的聯系”,他能夠辨別出人的精神類型,而且適用于很多人。其中,包括“厚重型”,即圓臉短鼻,有發胖趨勢的人。關于這種人,尤利烏斯·愷撒的評價是:
我愿身邊的人都身肥體壯,
腦袋溜光,通宵安眠。
—《尤利烏斯·愷撒》第一幕第二場
克瑞奇米爾認為這種體型的人具有特定的精神特征,但他的研究并沒有清晰地闡釋精神和體型之間為什么會具有這種聯系。在我們的文化環境中,具有這種體型的人看起來并不像是器官有缺陷的人,他們的身材很符合我們的文化期望。在生理方面,他們覺得自己與他人平等,對自己的力量很自信,不會感到緊張。如果有打架的必要,他們也會覺得自己的能力完全沒問題。因而,他們不需要將別人視作敵人,也不需要掙扎著去面對世界的敵意。按照某個心理學學派的分類,這種人屬于外向人格,但這個學派并沒有對這種分類進行解釋。我們認為這種人應該會成為外向人格者,因為他們不會為軀體方面的問題所困擾。
克瑞奇米爾還描述了一種與之相反的類型—“分裂型”。這種類型的人要么很矮小,要么特別高,鼻子很長,頭部呈雞蛋形??巳鹌婷谞栒J為這種人很內斂,且喜歡自省,如果他們在精神方面受到擾亂,就會出現精神分裂的癥狀。尤利烏斯·愷撒對這種人也有評價:
那個卡西烏斯看上去饑餓消瘦,
他思慮太多,這樣的人很危險。
—《尤利烏斯·愷撒》第一幕第二場
這種類型的人或許被器官的缺陷困擾著,長大之后會變得更加以自我為中心,更加悲觀,更加“內向”。他們可能會發出更多求助的信號,一旦他們發現別人沒有為他們考慮周到,他們就會變得刻薄多疑。然而,我們可以發現(克瑞奇米爾也認同),存在著許多混合類型,即使是厚重型人格也有可能發展出導致分裂型人格的精神特點。我們可以理解,如果他們所處的境況給他們造成了負擔,導致他們向著另一個方向發展,就會出現這種情況,而且他們會變得膽怯、氣餒。如果我們按照系統的方法給一個孩子施加挫敗感,那這個孩子很有可能形成分裂型人格的行為模式。
如果我們擁有足夠的經驗,就能根據一個人的偏好性表達,判斷出他合作能力的水平。雖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人們一直以來都在探索這類跡象。合作的必要性一直在推動著我們,我們通過直覺,而不是科學的方式,得到了一些啟示,明白了如何指引自己度過這混亂的一生。我們還通過同樣的方式認識到,早在歷史上那些偉大變革發生之前,人們的精神就已經意識到了變革的必要性,并且努力想要實現變革。如果人們的努力僅僅以直覺為依據,那就很容易誤入歧途。人們一直不喜歡那些外表十分怪異的人,不喜歡毀容或駝背的人。人們在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就把那些人判定為不擅長合作的人。這種觀點大錯特錯,但他們的這種判斷有可能基于一種經驗。人們尚未找到方法幫助這些外表怪異的人提高合作能力,因此總是過度關注他們的怪異之處,而這些人就受到了大眾迷信的迫害。
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觀點。在最初的四五年里,孩子的精神訴求會得到確立,形成精神與軀體之間的根本性關系。固定的生活模式得以形成,相應的情緒性和生理性習慣也會形成。在發展過程中,或多或少會涉及合作的能力,根據一個人的合作能力,我們能夠對這個人形成判斷和理解。所有的失敗者最顯著的共同點是他們合作的能力很低?,F在,我們可以給心理學下一個更深層次的定義:心理學就是研究合作能力的不足。因為精神具有統一性,而相應的生活模式貫穿所有表達,所以一個人的情緒和想法一定遵循著他的生活模式。如果我們觀察到,一個人的情緒很明顯地給他造成了困境,與他自己的人生福祉相悖,試圖改變情緒是完全無用的。這些情緒是他生活模式的正確表達,想要移除這些情緒,只能改變他的生活模式。
個體心理學在教育和治療的前景方面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特殊的啟示:我們的治療不能針對單獨的癥狀或單獨的表達,我們必須發現病人整個生活模式中的錯誤;發現病人對經歷進行認知時的方法性錯誤;發現病人為生命賦予意義時犯下的錯誤;發現病人回應來自軀體或環境的認知時,行為中包含的錯誤。這是心理學真正的任務。用大頭針扎一個孩子,測試他能跳多高,或者撓他的癢癢,測試他的笑聲能有多大……這不是真正的心理學。現代心理學家卻經常采用這種做法,或許這樣確實能夠幫助我們揭示個體的心理狀態,但也僅限于提供一份有關固定生活模式的依據而已。生活模式是心理學最恰當的研究課題和調查素材。研究其他課題的心理學學派,其學說主要內容在很大程度上側重于生理學和生物學,比如那些研究刺激與反應的人、試圖探究創傷或震驚經歷所造成的影響的人,以及研究遺傳能力并且觀察這些能力如何發展的人。然而,在個體心理學中,我們研究的是心靈本身,是具有統一性的精神,我們研究個體為世界和自己賦予的意義,研究個體的目標,研究他們努力的方向,研究他們在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式。在理解心理學差異這方面,我們目前所掌握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研究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