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別鬧,情緒作者名: 孫正元本章字數: 2674字更新時間: 2021-05-19 18:04:05
情緒的臣服——刺肉的砂與圓潤的珍珠
不是經由與情緒的抗爭,而是借由帶進意識之光,去關注它、感受它、接納它,便可以實現對痛苦等情緒的消減。
在1998年發表于《心理科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84名被試被要求握住一個鐘擺,讓它保持平衡。第一組被試被告知:要保持鐘擺平衡。第二組被試被告知:不僅要保持鐘擺平衡而且不要讓它傾斜。結果顯示,第二組比第一組更容易犯錯。
為什么會出現上述情形?“因為老是想著不要讓它傾斜,反倒讓控制這個動作的肌肉活躍起來了。”當人們越是想去壓制負面思維與情緒時,越是像鐘擺試驗一樣取得適得其反的結果。
大量的心理學實驗證明,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能量系統,念頭與情緒會深深地沖擊著這個能量體。我們的念頭與情緒流動到哪里,能量與生命力也隨之而運行。如果念頭專注于負面的思維與負向的信息、負面的情緒,就是在消耗或阻塞身體里的生命能量。能量場長時間的不和諧或是衰弱,將導致生理上的機能失調或生病;而思想一旦集中于正向信息及影像,生命能量就會流通循環到先前阻塞的區域,從而產生治療效果。
當你與情緒抗爭時,你其實是在為你的情緒貼上負向的標簽與評判,在你的能量系統里灌輸負向的信息,這種負向的評判與信息將套牢你的思想,使你鉆入情緒的牛角尖,造成身體里的能量阻塞。而一旦你處在這種境地,生活是灰暗的,人情是淡薄的,生命是不公平的,你的心門開始緊閉,陽光也無法照耀進來。
而當你臣服于它時,這些負向的信息將無法控制你的思想,無法阻礙你生命系統里能量的流動。情緒臣服的意思是:此刻,這就是當前的狀況與你當前的處境,你無法改變它,但你可以關注它、尊重它、接納它。例如,在一個傾盆大雨之下的荒郊野外的夜晚,你的車輪爆胎了。你無法對這種處境滿懷欣喜,但是你可以接納它。接納的狀態,意味著在平和的心態下順應事物的本然。這個平和就是一個微妙的能量振動,它會流入你的所作所為之中,轉變成充滿活力的享受。
因而,破解情緒障礙之道,最重要的就是臣服。找到情緒的出處其實并不重要,只因出處從來都不是真正的問題。出處只不過是引發情緒的誘因,它觸動了昔日記憶的警鈴。真正重要的是你必須學會坦然地承認并接納你的情緒,無論它是憤怒、怨恨、失落還是敵意,然后再想辦法解決引起消極情緒的問題。
當你能夠以兼收并蓄的開放心態擁抱痛苦、煩惱、消沉、悲觀、焦慮等所有被我們認為是消極的情緒時,我們的生活就會大放異彩。這就如同蚌將刺肉的砂包入體內,便會產生圓潤光亮的珍珠一樣。
一只蚌遇到一粒砂,它們相愛了。然而,在相愛的日子里,砂的棱角,刺得蚌疼痛難忍;蚌的包裹,磨得砂幾乎窒息。終于有一天,它們都無法忍受這折磨。蚌說:“離開我吧。”砂說:“放了我吧。”蚌放開了砂。蚌受了傷,砂也被磨去些棱角。當傷愈合,蚌依然是蚌,砂依然是砂。看著周圍同伴們結出的晶瑩而圓潤的珍珠,它們只有空悲切。
如果蚌學會了接納砂的棱角,而砂也學會了接納蚌的包裹,那么它們便可享受到新生降臨的時刻。同樣,如果我們學會了以開放的心態擁抱惱人的情緒,學會了向它們臣服而不是與之對抗,那么我們就可將之化作珍寶,讓生命增添活力。
情緒臣服在心理治療中的一種代表療法就是ACT療法,即接受和委托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這種療法的核心觀點便是:消極的想法與情緒會貫穿人們的生命始終,與其挑戰它,不如坦然接受它,并集中精力追求自己所重視的人生價值。
當面對一位有著抑郁感覺或悲觀想法的人時,ACT治療師并不會直接改變他的一些不適宜的想法,而是會鼓勵他去感受悲傷(如果他真的感到悲傷),同時要求他不帶任何評判地去觀察個體悲觀思想的發生。他可能被要求反復地大聲說出自己的悲觀想法,以至于這些想法的本意減弱。例如,當他覺得自己深陷這樣的想法—“我好可憐”時,ACT治療師會建議他大聲重復地喊出“我好可憐”!到最后,這種想法定會減弱。
不是通過排拒消極的想法與情緒,也不是減弱想法的原意,而是通過接納它最終達到內心世界的平衡,這便是情緒臣服的最終旨歸。臣服情緒的過程只需要你做好以下幾個步驟:接受情緒、直面情緒、體驗情緒與認同情緒。但在生活中,真正做到情緒的臣服,還需要你有意識地運用這些技巧與步驟來修煉自己。
第一步,接受情緒。“我感到痛苦,我罪有應得”“我只有在如此糟糕的情緒下才應該這樣做”“我真愚蠢,為什么感到害怕”。這些都是不能接受自身情緒的想法。這種想法既不能準確地識別自己的情緒,也不會注意到有時候自己出現某種特殊情緒是在某種特殊環境下才發生的。對于已經發生的事實與已經產生的情緒,你什么也不能做,因為這就是你此刻所感受到的。如果你希望此刻能有所不同,那只能是在既有的痛苦上雪上加霜。
第二步,直面情緒。這就是說,不要壓抑也不要回避你的情緒。你越是花大量的精力努力地去逃避或回避情緒,你越是會陷入情緒的泥淖。允許與直面情緒是你最終調整好自身情緒的關鍵。當最愛的人去世之后,人們感到悲傷或痛苦是一種健康的情緒表現。在哀悼去世的親人期間,往往先是允許情緒出現:悲傷哭泣;然后,可以關注自己的情緒程度,如果感到難以承受,可采取向別人傾訴內心痛苦的方法以緩解情緒緊張度;同時,還可以試圖安撫自己或者參與其他活動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第三步,體驗情緒。情緒會在你的身體里產生不同程度的能量阻塞點。你需要直接去感受你的情緒(注意:直接感受,而不要經過你不快樂的思想和不快樂的故事的過濾去感受情緒,不要為你的情緒事先貼上各種負面的標簽),感覺它在你身體里的作用點,把精力安放在那份感覺之上。或許你已經將那種情緒鎖定在了你身體的某一個部位,胃或者頭,或者其他部位。你感覺到了什么?這份感覺有多強烈?你甚至應該感謝自己的身體是一具如此完美的機器,它警告你在身體系統里有這么一個能量的阻塞點。在這一步驟之后,也許你依然不快樂,但你會感覺到你的不快樂的情緒周圍有空間了,不快樂也顯得不是那么重要了。這個空間的存在,就意味著你能夠接納當下時刻所經歷到的一切。
第四步,認同情緒。臣服情緒的最終狀態是達到認同情緒。認同情緒是在接受情緒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識別情緒與容忍情緒。例如,徐先生得知,自己很要好的朋友請客吃飯卻沒有邀請他。徐先生可能因此產生失望或憤怒的情緒。如果他不認同自己的情緒,他可能會說:“我好愚蠢,為這種人失望和生氣。”因此,他更加感到苦惱和自責;而如果他能合理化認同自己的情緒反應,確定自己的失望情緒,并認為這種情緒的產生是有特殊原因的,那么,他可能會說:“我是感到失望。我當然會有失望感受,因為我們一直是好朋友,我以為他會邀請我。不過沒有關系,我會找出到底發生了什么事使他沒有邀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