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鬧,情緒
- 孫正元
- 2690字
- 2021-05-19 18:04:05
自我排拒——是什么引發了內心的亂流
壓力和亂流并不是外在因素導致的,而是我們任由外在因素影響內在實相的結果。換言之,外在因素不會決定你的情緒與生活,它們顯露的是你到目前為止所選擇的種種自我形象。
一位漂亮的少婦,擁有一個漂亮的戒指。然而有一天,她心愛的戒指不翼而飛了。對她而言,這枚戒指是極具情感價值的:這是她祖母的戒指,祖母以前每天都戴著它,直到生病手太腫了戴不上了。她確信是一個每天來照顧祖母幾個小時的女看護偷了戒指。為此她感到極其憤怒,她不理解怎么會有人如此冷酷無情,居然會做出這種事情。她想當面質問那個女人,又想立刻打電話報警。
對于這位少婦來說,無論她是當面質問,還是打電話報警,都顯露了此時的她已經完全由事情本身所控制,無法有足夠的視角去審視內在。也許她只需要靜下心來,試著在內心深處感受(而非通過思考)幾個問題:“我是否了解有一天必須要放下這個戒指,而這一天也許很快就會到來?我還需要多少時間才能準備好放下它呢?當我放下它的時候,我擁有的東西會變得更少嗎?這個損失會損害我的本質嗎?”尤其是最后一個問題,當她能夠真正地感覺到這些并不代表自我本質的損失時,她便能恢復平靜。
我們常常陷入內心的亂流,陷入負面情緒的旋渦,即使我們已經過上了衣食無憂的富足生活,但我們依然不快樂,依然覺得心力交瘁。我們越前行,越感覺到離真實的自我越來越遠。究竟是什么引發了內心的亂流?羅伊·馬丁納博士給予了我們答案—自我排拒。在馬丁納與病人打交道幾十年之后,他形成了一個基本結論,就是所有內在的亂流或情緒壓力,都源于自我排拒。所謂自我排拒,指的是滿足于自我幻相而忽略了對真實自我的體驗與關注,從而造成對真實自我的背叛、脫離與排斥。
在心理學看來,我們每個人都是真實我、理想我與現實我的結合體。真實我是我們靈性的本質,具有獨特的個體氣質。理想我是我們依從父母或他人、社會的要求形塑自我的形象。現實我則是真實我與理想我在某種形式上妥協的結果。為了每一次都能表現得更接近理想我,現實我就得每一次都背叛真實我。這就使得我們很多時候忽視了自我,也不清晰自己到底要什么,深深地被這個社會的主流價值所制約,心像浮萍一樣不斷地隨波逐流。其結果就是我們越來越遠離自己的心靈,沒有足夠的勇氣面對真實的自己。
當我們背叛了真實的自我,遠離了自我的本質時,我們常常會陷入自我的幻相之中。這個自我幻相是一個由深刻的“我不夠好”以及由此而投射的“你不夠好”而喂養起來的幻相。自我幻相與我們的本質相比,后者是愛,是喜樂,是寧靜,是空寂,而前者則變化多端又狡猾無比,是虛假的自我。佛經里所說的“貪、嗔、癡、慢、疑”,既是自我幻相的因,也是自我幻相的果。自我幻相具有如下鮮明的特點:
◎身份認同—為自身貼上各種標簽,將自身擁有的物質財富、所接受的教育、所經歷的事件、形體相貌、工作職務、前世業力等視為自身的價值;
◎“小我”意識—“這是我的”“他對不起我”“我一定要”“我需要”“我是對的,別人是錯的”是其慣常的思維方式;
◎歸咎他人—因“我不夠好”導致的“他人不夠好”的思維,不能諒解與容忍他人同樣存在的“小我”意識;
◎遺忘本體—傾向于向外訴求,把問題的焦點集中在外界因素上,而忽略了自身內在的感受與自我的本質;
◎迷失自我—你對自我的評價受限于別人眼中你的價值,別人如何看待你成為你看待自己的方式;依據被外界認可的程度創造出自我的種種形象,并依據被外界認可的程度排拒自我形象。
當自我的幻相不斷膨脹,并不斷排擠真實的自我時,我們就很容易陷入內心情感的亂流。因為幻相是不真實的,它的存在與喜怒哀樂建立在外界對其欲望的滿足程度之上,而外界的因素當然都是不穩定且時刻變化的。在多變的外在因素的影響下,建立于其上的不真實的幻相,以及其所伴隨的自我排拒,便是各種情緒,如抱怨、憤怒、焦慮、悔恨等產生的深層根源。
那么,如何克服虛幻自我與自我排拒、維持心靈世界的平衡呢?聽聽馬丁納給我們的建議:“如果我們允許宇宙做它自己的工作,我們會成就更多。在這個心智架構里,如果我們經歷的處境引發了內在的情緒或亂流,我們將立刻知道這和本身正在經歷的外在刺激無關,而完全出于內在未解決的問題。借著愛,而不是抗拒或迎擊,我們可以轉化這些亂流。”
“借著愛,而不是抗拒或迎擊”,就是要我們認清所有重要的事情都來自內在,要我們辨析幻相,找出我們的本來面目,無條件地接納自我,接納生命是艱苦的,接納人生中將會有重重的阻礙,接納我們將會犯下許多錯誤,以及接納許多人會誤以為我們就是他們苦惱的源頭。
第一,辨析幻相,找出你的本來面目。自高自大、自命不凡,以及自我否定、自我貶抑等,都會形成自我幻相,成為非常隱蔽的精神枷鎖與情緒滋生地。我們必須能夠辨析與警惕幻相,既要停止內在那個永不停歇的自我批判,也不要變成一個自我縱容者。如果你能辨識出幻相,它就瓦解了。辨識出幻相也就意味著幻相的終結。只有一個人能真正認識自己,并向自己開放心靈之門,勇于了解和面對自己的素質與才能、缺點與局限性,才能破除自我幻相,緩解自我排拒,有能力去應對外界因素的干擾并避免情緒困擾。
第二,無條件地接納自我。心理學有個小原理:你不接納別人的某個特點,實際上是因為你自己的潛意識中就有類似的東西,因為不接納自己,才會不接納別人。而真心接納自己,才能將心比心,接納別人的不足。
真心接納自我,就是要無條件地接納在任何狀態下的自己。這不同于“條件式自我接納”,后者是當你在自己表現很好,或者是得到別人認同時,才會接納自己,反之則責怪自己。而無條件地接納自己,則要求無論你表現如何,或者別人認同你與否,你都要接納自己。為了融入這個社會,你仍然需要評價自己的行為,甚至對自己采取較高的標準,但你只是把這些標準當作參考而已,不會用這些標準或世俗的眼光來評價你自己、你存在的意義或者你的人格。尤其是當你不開心的時候,更要提醒自己:“我愛自己,也接納自己擁有這份感覺。”你可以大聲復誦這句話,或是在心中默念,把愛的想法傳送到壓力所在的部位,幻想能量自由地流過你不舒服的區域。每當這個時候,你無須改變任何事,只需要和已經存在于體內的愛聯結起來。
第三,無條件地接納他人。如果你希望快樂地生活,也不打算過隱世獨居的生活,那么,在你無條件地接納自己的同時,還需要學習無條件地接納他人。你不需要用世俗的眼光評判他們;你接受罪人,但不接受他們的罪行;你接受他們每個人都有缺點的事實,你可以單純地評判他們的行為,但不去評判他們身為人的本質;當你認定某一個人的好壞時,只需表示“他的個性很好”或者“他對別人很壞”,不要用單一的行為去概括所有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