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失落感是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
- 讓幸福快樂找上門
- 周麗霞主編
- 1724字
- 2021-05-30 12:12:19
所謂失落感,指的是原來屬于自己的某種重要的東西,被一種有形的或無形的力量強行剝奪后的一種情感體驗或是某件事情失敗或無法辦成的感覺。
在這種失落的情緒的影響下,很多老年人過著“三飽兩倒”的生活,庸然無序,吃飯不香,見人話少,煩躁郁悶,危害極大。
那么老年人應該如何認識和面對失落感呢?
1.認識老年失落感
失落感是一種由多種消極情緒組成的情緒體驗,如憂傷、苦惱、沮喪、煩躁、內疚、憤怒、心虛、彷徨、痛苦、自責等。
老年人比較容易產生失落感,這是因為許多老年人在離退休前,黎明而起,吃些早點,拎起皮包匆匆而去;傍晚回來,睡一夜,第二天再上班。天天、月月、年年如此,雖說有些機械單調,但相當充實。
而一旦退休,生活變得悠閑了,但也無聊了。往沙發上一靠,度日如年,失落感油然而生。特別是退休前擔任領導的,這種失落感尤為明顯。往日的榮耀沒有了,待遇不如從前了,辦事、說話也沒人聽了,就連生病都沒人過問。這些過去沒有感受,所以常把“人走茶涼”掛在嘴上。由于心理因素的影響,在別人看來明明身體很好,自己卻感到一天天在衰老,記憶力也差了,感覺生活枯燥無味,整天唉聲嘆氣,無奈與不滿的心理日趨嚴重。
2.消除老年失落感的方法
失落的心理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極其不利。尤其是強烈的失落感會使人的精神產生不良狀況,嚴重的甚至會導致崩潰。所以老年人為了保持身心健康,應適時調整自己的心態,莫生“失落感”,遠離“失落感”。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一些調適:
(1)看淡名利
淡泊名利自然就淡薄了失落。有位哲人說:“人的欲望好比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
合情合理的欲望可以使人產生不懈的追求和前進的動力。然而也有“人心不足蛇吞象”一說,這便是“欲海難填”。一個人一旦刻意于追名逐利,永不滿足,“失落感”就會總是伴隨左右,而且還會生出許多事端,甚至葬身欲海!
離退休朋友步入老年,深知人生幾十年,餐食三兩米,夜宿五尺床,一切都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何必再讓名利折磨自己?人一旦淡泊了名利,就會達到“事到知足心常愜,人至無求品自高”的境地,“失落感”從何而生?
(2)去除盲目心理
舍棄盲目必然就能舍棄失落。人的“失落感”往往是由盲目攀比產生的,當然,越比也就越憋氣,便產生了極強烈的“失落感”。因而怨天尤人,無精打采,食不甘味,寢不安席。
俗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老年朋友盡管已經離退休,但是仍應注意去掉思想上的盲目性,做到正確看待自己,正確看待別人,正確看待環境。上不攀,下不比,快快樂樂過自己的生活。
(3)樹立“補償”心態
過去為了工作,兢兢業業奮斗了幾十年,所取得的成績,與家人的支持是分不開的,但以前老年人對家庭和子女的關心可能很少,某種程度上會有一種虧欠心理。
此時,我們閑下來了,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幫助老伴兒做些家務,幫助子女照顧、教育孫輩。這些都是很好的“補償”辦法,不僅融洽家庭氣氛,還享受天倫之樂。
(4)保持胸襟坦蕩
胸襟坦蕩就能蕩滌失落。古語說:“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失落感”不在客觀而在人的自身。“酒不醉人人自醉,語不傷人人自傷”,道理也在于此。生活中有許多煩惱都是我們自己想出來的,是自己讓自己陷入了失落,自己給自己制造了麻煩,自己給自己釀造了苦酒。
一個心胸狹隘的人,遇事總愛斤斤計較,想什么都不公平,看什么都不順眼,心理失衡,心事重重,遇事總感到失落,總也沒有平衡之時。如果能自己給自己營造一個好的心理環境,“失落感”能奈我何?
(5)保持心情愉快
心情愉快才能百病不侵,所以老年人要消除不愉快的心情,使自己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精神狀態,認識到離退休是人生的一個新的起點,自己應該努力適應新的生活,避免使自己總是沉浸在消極、悲觀、傷感的不良情緒之中。
(6)廣交年輕朋友
與年輕人交友,建立“忘年交”,這使老少兩代人在思想上互通、道德上互敬、精神上互慰、智力上互補、生活上互助。對于老年人來說,“忘年交”的可貴之處是使自己在與青年人交往中,找回失去了的“童心”,增添“第二人生”的歡樂,使晚年的生活過得更豐富、更愉快、更幸福。
總之,進入老年,廣大老年朋友一定要遠離名利,遠離失落,不想崗位,不去攀比,懷著愉快的心情參加各種活動,這樣才能保證健康,快樂地度過自己的晚年,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