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谷神①不死,是謂玄牝②。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注釋】
①谷神:生命,生命之神。
②玄牝(pìn):母性。玄,內在的性質。牝,母體。
【譯文】
“道”這個生養天地萬物的神奇物,是永恒存在而不會消泯的,這就叫作形而上的微妙的母體。微妙深奧的母體的門戶,就叫作天地的根源。它冥冥地存在著,對宇宙萬物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
【評析】
本章用簡潔的文字描寫形而上的實存的“道”,即繼續闡述第四章“道”在天地之先的思想,用“谷”來象征“道”體的虛狀,用“神”來比喻“道”生萬物的綿延不絕,認為“道”是在無限的空間支配萬物發展變化的力量,是具有一定物質規律性的統一體。它空虛幽深,因應無窮,永遠不會枯竭,永遠不會停止運行。這種支配萬物發展變化的力量,就是對立統一規律?!肮壬癫凰馈保w現出“道”的永恒性,即恒“道”。
“玄牝之門”是產生萬事萬物的地方,它的作用非常之大?!靶蛑T”“天地根”,都用來說明“道”為產生天地萬物的始源。古代也有人把本章的要旨解釋為胎息養生之術,認為“天地之門,以吐納陰陽生死之氣。每至旦,面向午,展兩手于膝之上,徐徐按捺百節,口吐濁氣,鼻引清氣,所以吐故納新。是蹙氣良久,徐徐吐之,仍以左右手上下前后拓。承氣之時,意想太平元氣,下入毛際,流于五臟,四肢綿受其潤,如山納云,如地受澤,面色光渙,耳目聰明,飲食有味,氣力倍加,諸疾去矣”。這是把老子的思想與傳統養生術聯系起來的解釋。這種思考的角度,也不失為對老子學說的一種發揮。
【解讀】
把神秘莫名的“道”喻之為母性動物的生殖器官,是非常貼切地描述了無所不能的生育著萬物的“道”的特性。這種粗拙、簡明和帶有野蠻時代遺風的表述方法,在老子的書中屢屢出現。這說明了兩方面的問題:
一、從用詞遣名的習慣上看,反映出老子對人類因循知識的厭倦,他擔心文明的習慣和知識會日益削弱人類對自然的洞察和對“道”的領悟。
二、老子不愿意把“道”界定在某個認識范疇之內。他所關注著的“道”是宇宙、天地間的一種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整體的統一關系,而不在于某部分的,或某種性質的界定或劃分。因此,他的“道”具有不同于眾的描述方式和認識角度。
無獨有偶,本世紀初的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在論及人與文明的關系時,也使用了如此“粗俗”的描述方法。他把人類的住房分析成是母親的替代物,說:“子宮是第一個住房,人類十有八九還留戀它,因為那里安全舒暢。”是的,人類最原始的本性表現為對母體的依戀,這在每個人的內心中都有所體驗。然而這種本性又在人類精神需求上,曲折地表現為依賴自然,企求與自然合為一體的強烈愿望。
我們今天對自然的懷念,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向往,也正如孩提之對溫柔的母體,急切地希望在自然無窮的奧秘中尋回我們失去太多了的東西。太多的城市的喧囂、過度的工業污染、人口失調以及緊張復雜的人事關系,人們的精神承受著沉重的壓力。我們致力于環境保護,種植森林、凈化空氣和江河海洋的水質、保護瀕臨絕滅的野生動植物物種,是在拯救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我們在哲學上、文化思想上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也都是在尋回人類業已失去了的夢。
因此,重新回過頭來理解老子給“道”賦予的睿智、廣博和深沉的哲學含義,當對今天社會文明持續、協調的發展具有很強的啟迪意義。人們大多慣于常規化的思維,把不合于此之物斥為“怪”,這其實是一種思維的惰性表現。要知道,打破常規,才會有認識的深化和觀念的革命。讀《老子》一書,我們尤其不可忘了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