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氣質:生命中最美的風景

1.你了解自己的氣質嗎

顧盼之中,流溢著自信與溫柔,渾身透出一種難以言述的魅力,仿佛豐盈的深秋一般燦爛成熟、卓而不群,仿佛這間狹小的咖啡屋因她的到來而陡然生出了詩意的魔力……

燈光朦朧,你無法看清她的容貌,但這已經夠了。

你已被雷電擊中,被強烈的閃光震懾,體內的血液逐漸升溫、沸騰,伴隨著隱隱的刺痛。

“哇,她的氣質真是棒極了,可是我……”

你內心的贊嘆與遺憾幾乎同時浮出水面。

短暫的沉默之后,你和朋友改變了話題。

你的興奮,你的沮喪,開始圍繞著“氣質”而瘋狂舞蹈。

你們關于“氣質”輕聲但卻熱烈非凡的交談使小小的咖啡屋在這個美麗的秋夜溢滿了生命的喧嘩與騷動……

這樣的場景,這樣的插曲,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

也許你就是臨街咖啡屋中的那個“你”,那個“朋友”,那個“身影”……這都無關緊要。事實上,面對面地遭遇“氣質”,幾乎是每一個追求生命質量的現代人的普遍經驗。也許你會在咖啡屋內當即發出感嘆,也許你會緘默不語地回家,對著試衣鏡左顧右盼……

全都是因為“氣質”!

據調查,“氣質”是現代人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之一。

但具有喜劇意味的是,這個古老而又現代的詞匯也是最讓現代人感到困惑感到虛幻的詞匯之一。其含義之寬泛,所指之模糊紛亂,幾乎已到了荒唐可笑的境地。

“那位小姐氣質真棒!”

“她其實不漂亮,可挺有氣質廠

“那個老板穿得人模狗樣,可一點氣質都沒有!”

“你笑起來時特有氣質!”

“那人穿西裝遠不如穿牛仔裝有氣質!”

看,有這么多的“氣質”!

其實上面那些人就是我們自己,就是生活在我們周圍的人。如果要將人們談論的氣質的話一一羅列下去,你我都會厭倦的。

是的,關于“氣質”,我們已聽得太多,說得太多,想得太多,夢寐以求得太多。它令人笑、令人哭,令人自得,令人沮喪,令人恍然,令人費解……

毋庸置疑,世界上只有人類才擁有氣質,只有人類才懂得欣賞氣質,追求氣質,塑造氣質……

但它究竟為何物,卻又是一個簡單而又奧妙的斯芬克斯之謎,令人啼笑皆非地橫亙在智慧高度發展的現代人面前。

九十年代中期,在南方的一座大城市中,召開了一次規模龐大氣氛熱烈的“中國氣質研討大會”,兩百余位專家到會各抒己見,眾多的市民也紛紛在各類媒體上暢述見解,其結果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一旦面對“氣質”,博學多才的專家也好,熱情洋溢的市民也好,仿佛“泰坦尼克”號巨輪撞上了冰山,喧鬧過后,留下平靜的海面和一串串不解之謎……

一份充滿悖論的心理學問卷提供了這樣一組答案:

63.8%的答卷者認為自己“沒有氣質”或“氣質很差”;

26%答卷者認為自己的氣質或缺少氣質使得他“工作、生活,不順心”或“事業受到損害”。

有趣的是,同樣是這些答卷者,當面對“氣質是什么”這一問題時,有高達97%以上的人回答“不知道”、“不太知道”、“不清楚”或“說不上來,憑感覺而已”!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這扇無限廣闊的窗戶,我們欣賞接納著生命中的諸般風景。

氣質,無疑是生命中最最美麗動人的風景之一。但它卻是一只美麗而狡黠的小狐貍,匆匆掠過窗口。我們看到的僅僅是它那閃爍著靈光的皮毛,或許,還有那火一般的尾巴……

氣質,難道真是現代人的斯芬克斯之謎嗎?

2.道破氣質與性格的天機

氣質難以捉摸,仿佛是個不解之謎。但在今天,氣質已成為現代生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生要素。

(1)氣質是什么?

氣質與生俱來,如同風云變幻莫測。但每個人都有其固定的、與眾不同的氣質:或穩重沉著,和藹可親;或說話尖刻,叫人無法接近;或開朗活潑,富于感染力,跟誰都容易親近;或落落寡合,使人感到郁悶,跟誰都難以相處,等等。氣質可以從一個人的動作、表情、語調和待人接物的態度推測出來。但到底什么是氣質呢?

氣質的含義,古今中外都做過探討。在我國古代,氣質說最早見于《周易》、《尚書》、《內經》、《春秋繁露》等著作。在西方,氣質一詞,則最早起源于古希臘,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第做過長期考察。可是,直到近代,隨著科學心理學的發展,才形成了真正的科學概念。蘇聯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波蘭心理學家斯特里勞在巴甫洛夫研究的基礎上又進一步作了研究。

從心理學上來說所謂氣質即人們進行心理活動時或在行為方式上表現出來的強度、速度、穩定性和靈活性等動態性的心理特征。它既表現在情緒產生的快慢、情緒體驗的強弱、情緒狀態的穩定性及氣質變化的幅度上,也表現在行為動作和言語的速度和靈活性上。

以上都是從科學的角度出發,來看氣質。

可是,從這個角度看的話,我們生活中聽到的“這人氣質真好!”“這人氣質不好!”之類的話,就全是廢話了。

因為科學,是沒有好與壞的。

顯然,還有另外一個角度,可以來考察氣質這個復雜的鬼精靈。

那么,這另外一個角度,指的是什么角度?

就是“好看”與“不好看”的角度,也就是美學的角度。

從美學的角度來定義氣質的話,那么,我們所謂的氣質,指的是一個人的風格、風度,以及風貌。

比如說,你的男朋友穿上名牌西服,你會覺得他真有氣質,簡直迷死人了;假如他穿上牛仔衣,你會很失望,覺得他的形象在你的眼中簡直是糟透了。

(2)氣質與性格

在人們用智能、才能、性格、氣質之類的詞來表現的人的精神活動中,其中包含著從父母那里遺傳性地繼承下來的東西和在出生后的生長環境中學到的東西。

為了方便人們把“不變的固定傾向”稱做“氣質”;把以氣質為基礎,從幼兒期以來所形成的個性叫做“性格”。

所謂“氣質”,是本人無法左右的,從父母那里遺傳性地繼承下來的、先天就具備的本能的部分(體質)。

所謂“性格”,就是在成長過程中,在所處環境中接受各種事物的影響、后天培養而形成的理性的部分(性質)。

下了定義之后就要區別使用了。雖然“氣質”和“性格”融合起來可稱為個性,但是性格與氣質并不是并立的。性格的基點是氣質,性格以氣質為基礎并因氣質所應有的特征形成各種各樣的性格。

因性格的基點是氣質,所以即使處于相同的環境之下,因存在著心理差異,人們承受的環境影響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從而形成了每個人都不同的性格。

由于氣質的存在方式不同,即使處在同一環境里,該環境所產生的心理意味也會存在各自的不同,因此人們從環境中所受到的影響也存在著微妙的差異,每個人的不同性格就是在這種環境中形成的。

僅從表面上區分性格和氣質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性格和氣質互相牽制、互相補充、互相影響,從表面上反映出來的行為未必就是一個人氣質的真實表現。看一個人表面的言行,簡單而迅速地斷定那個人是什么性格、什么氣質,這是危險的。可以說,一般來看,喜怒哀樂、思考能力、判斷能力、創造能力、愛管閑事、漠不關心、隨和、優越感、自卑感、自信、細致、粗心、敏感、遲鈍、神經質、忍耐力、見異思遷等精神活動,是性格性表現。老實、粗暴、活潑、有精力、好奇心、脾氣大、膽小、大膽、痛快、沮喪、開朗、不穩重、麻利、文靜等精神活動,是氣質性表現。

3.令人不可捉摸的氣質

氣質,現代漢語詞典上的解釋是:1.指人的相當穩定的個性特點,如活潑、直爽、沉靜、浮躁等,是高級神經活動在人的行動上的表現;2.指風格、氣度。可以肯定的是,這樣的解釋我們仍然會不明所以。“氣”在漢語中是個神秘的字眼,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處不在,令人無法捉摸。可是,盡管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是常說“氣質好”或“氣質不好”。

到底什么叫“氣質好”?

到底什么叫“氣質不好”?

一個文靜優雅的小姐氣質好,還是一個粗魯的蠻漢氣質好?

一個文靜優雅的男子氣質好,還是一個粗魯的小姐氣質好?

你一定說不出什么叫氣質好,什么叫氣質不好。可你一定張口就能說:

“文靜優雅的小姐當然比粗魯的蠻漢氣質好!”

“文靜優雅的男子,談不上好氣質,說不定,他是個同性戀者呢!”

“一個粗魯的小姐?太可怕了!”

可見,你雖然答不上氣質為何怪物,頭腦中卻還是有著有關它的概念的。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概念。

但同屬一個種族、同屬一個民族、同屬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同屬一個文化系統,我們每個人的概念,大致總還是可以統一的。

但你就是無法把這個概念說清楚。

甚至,你也想不清楚。

林肯的氣質怎么樣?

戴安娜王妃的氣質怎么樣?

強奸犯拳王泰森的氣質怎么樣?

殺人狂東條英機的氣質怎么樣?

這些問題,要是放在一起,回答起來可真犯難啊!因為,你雖然知道強奸犯和殺人狂的氣質不可能好,你雖然知道一代偉人和一代“慈善天使”的氣質不可能不好,可是,在有些場合,情形卻讓你不得不閉了嘴。

在拳擊場上,當泰森一次又一次以精綻的技巧、純熟的動作和勢不可擋的力量把對手擊倒的時候,當他微笑著以勝利之王的樣子出現的時候,那些狂呼亂叫的少男少女和腦袋一團漿糊的大男大女,會認為他的氣質不好嗎?他在他們的眼中,能不是完美無缺的嗎一一包括粗魯野蠻的氣質?

在政治集體會上,當東條英機一次次搬出“大和民族利益”、“武士道精神”、“為日本國而戰”之類的口號,當他高喊“大東亞共榮圈”的時候,那些眼露兇光、殺氣騰騰的日本臭男人、日本鬼子們,會認為他氣質不好?

天方夜譚。

反過來,當偉大的林肯板起臉來訓斥人的時候,當戴安娜王妃與她的情人之隱秘曝光的時候,有許多人面對他們的表現,也會覺得他們氣質不好。

從這個角度看,氣質好與不好,是與評價者的心理狀態、思想觀念有關的。

也就說,對氣質的評價,有比較主觀的、個人性的一面。

那么,它有沒有客觀的標準?

如果有,它到底是什么樣的?

難道氣質真如一首流行歌曲中所唱的那樣,像霧像雨又像風嗎?

4.氣質的科學與美學解釋

《圣經·舊約》中記載著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亞伯與該隱是同胞兄弟,后因亞伯的祭品獲得了上帝的青睞,該隱便生出了嫉妒之心。在惡念的驅使之下,該隱親手殺死了亞伯。上帝大怒,為了懲罰該隱的罪行,就在他的額上打上了記號,并判處他離開家園,終身流浪……

借用這個故事,我們不妨將氣質的科學定義與美學定義分別對應于亞伯與該隱。關于氣質的這兩種定義,可以說關系十分微妙。二者既有相同之處,又有迥然的區別。科學定義概念清晰,丁是丁,卯是卯,毫不含糊,屬于心理學的范疇,我們不妨將其稱為專家眼中的氣質。而美學定義則要混亂復雜得多了,它來自于科學定義,但其面目大大不同于它的源頭了,甚至可以說某種程度上是對科學定義的一種反叛。美學定義嚴格說來沒有一定的規范性,它的內含往往要受到時代、文化、流行時尚等等因素的制約。可以說,美學定義存在于每一個人的目光中,它每天都在變,就像該隱流浪在廣闊的大地上一樣,形跡不定,如同一具影子,似在非在,無從捕捉。

現在我們來看看氣質的科學定義。

心理學上是這么闡釋氣質的:

它是我們進行心理活動時或在行為方式上表現出來的強度、速度、穩定性和靈活性等動態性的心理特征。它既表現在情緒產生的快慢、情緒體驗的強弱、情緒狀態的穩定性及氣質變化的幅度上,也表現在行為動作和言語的速度和靈活性上。

氣質類型是人生來就具有的,它仿佛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動染上了獨特色彩。

這獨特的色彩,使內容相同的活動,顯示出不同的氣質。

巴甫洛夫把人的氣質分為四種——

多血質

膽汁質

粘液質

抑郁質

它們的特征分別為——

多血質氣質的特征是活潑、好動、敏感、反應迅速、喜歡交往、注意力容易轉移、興趣和情感易交換。

膽汁質氣質的特征是直率、熱情、精力旺盛、情緒易于沖動,心境交換劇烈的。

粘液質氣質的特征是安靜、穩重、反應緩慢、沉默少言、善于忍耐,注意力穩定難以轉移。

抑郁質氣質的特征是孤僻、行動遲緩、情緒體驗深刻,善于察覺到他人不易覺察的細節。

這已為我們通常所知。

而這四種氣質類型——多血汁、膽質汁、粘液質、抑郁質,是根據神經活動的這些規律來分的。

亦即,是有科學依據的。

而別的有關專家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對氣質所作的另外的劃分方法,也都是從先天所具有的生理角度出發的。

比如,德國精神病學家與心理學家克雷奇默提出氣質的體形說。

這種學說是說,人的不同體型,是導致人具有不同的氣質的最主要原因。這種學說認為——

瘦長型的人多為分裂氣質的人;

矮胖型的人多為躁郁氣質的人;

強壯型的人屬于粘著型氣質的人。

寧靜、冷漠、孤僻、神經質、不喜歡與人交往的人,多為瘦長型的人;

活潑、開朗、樂觀、親切、溫柔、直率、愛社交的人,多為矮胖型的人;

認真、仔細、固執、有韌性、思考和理解比較遲鈍、情緒穩定而且具有爆發性的人,則多為強壯型的人。

這種氣質的體形說,很受許多精神病醫生與心理學者的接受。這說明它有它的合理性。

而美國的一個心理學家謝爾頓,從克雷默奇的成果出發,緊接著對人的體型與氣質的關系作了更為深入的研究。

他提出了這樣的“體型氣質說”:

人的氣質類型,可分三種,即——

內臟緊張型

身體緊張型

頭腦緊張型

這些類型的特征為別為——

內臟緊張型的人,行為隨和、好交際、圖舒服、好美食、好睡覺、會找輕松的事;

身體緊張型的人,精力充沛、大膽直率、沖動好斗、武斷、過于自信;

頭腦緊張的人,內心豐富、善于自制、思考周密、傾向于智力活動、不愛交際、敏感、反應迅速、睡眠差、容易疲勞、愛好藝術。

關于氣質與人本身的生理素質的關系的學說,以上僅舉了三種,其實還有很多。總的來說,這些科學家的努力可以證明:人的氣質,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

以上都是從科學的角度出發,來看氣質。

可是,從這個角度看的話,我們生活聽到的“這人氣質真好!”“這人氣質不好!”之類的話,就全是廢話了。

因為科學,是沒有好與壞的。

顯然,還有另外一個角度,可以來考察氣質這個復雜的鬼精靈。

那么,這另外一個角度,指的是什么角度?

就是“好看”與“不好看”的角度,也就是——

美學的角度。

從美學的角度來定義氣質的話,那么,我們所謂的氣質,指的是一個人的風格、風度,以及風貌。

這是有目共睹的。

這也可以用“好看”與“不好看”來概括。

比如說,你的男朋友穿上名牌西服,你會覺得他真有氣質,簡直迷死人了;假如他穿上牛仔衣,你會很失望,覺得他的形象在你的眼中簡直是糟透了。反之,也有可能。

如果你是位現代女性,你肯定會認為自己稍作妝飾后,比素面朝天更有氣質。這中間的奧妙在哪兒呢?恐怕你也難以說清。但你能夠信心十足地回答:“好看,或不好看唄。”

確實如此,關鍵的問題在于,什么叫好看,什么又叫不好看?二者如何界定?

氣質的美學定義在這兒幻化成了一個千面女郎,每個人都能憑借感覺窺視到她的某一面,但哪一面才是真正的她呢?誰能說清?也許她自己也說不清。

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眼光,根本無法統一。

由此,我們不得不發出感慨:氣質的美學定義如同《圣經》中的該隱,帶著額上的印記,在大地上流浪。啊,他正在尋找一個歸宿……

5.氣質的類型及其特征

氣質的類型多種多樣,撲朔迷離,它可以造就出獨特典范。探知氣質的奧秘,才能領略和讀懂那些特殊的美麗。

從遙遠的古代起,人們就對氣質進行了研究,并根據氣質的不同特征分了類。

(1)中國古代《內經》對氣質的分類

《內經》這部中國古代醫書對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個別差異進行了詳細論述,把人歸為五種不同類型。

這五種不同類型是:金、木、水、火、土。這五種類型的人,各有其特征:

金型的人,面呈方形,皮膚白色,肩、腹、足都小,腳跟堅實厚大,骨輕。為人清白廉潔,性情急躁剛強,辦事嚴肅認真、果斷利索,態度堅定不移。

木型的人,膚色蒼白,頭小面長,肩闊背直,身體弱小,憂慮,勤勞。

水型的人,皮膚較黑,面部不光潔,頭大,兩肋清瘦,肩膀狹小,好動,走路時身子搖晃,稟性無所畏懼,不夠廉潔。

火型的人,皮膚發紅,背部肌肉寬厚,臉形尖瘦,頭小,手足小,步履穩重,走路時肩背搖晃,背部肌內豐滿。性格多慮,缺少信心,態度誠樸。

土型的人,皮膚呈黃色,頭大面圓,肩背豐厚,腹大,腿部壯實,手足不大,肌肉豐滿,身體勻稱,內心安定,助人為樂,對人忠厚。

這部偉大的古代醫書還按陰陽強弱把人分為以下五類:太陰、少陰、太陽、少陽、陰陽平和。

用陰陽五行說對人進行分類,雖然缺少科學依據,但還是給人們提供了區分不同類型的人的參考工具,在當時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這種分法表明,人的體質是由內部陰陽矛盾的傾向性決定的。

這和近代生理學研究的興奮和抑制的關系有相同之外。

(2)古希臘希波革拉第對氣質的分類

被稱為希臘醫學之父的希波革拉第曾提出論點:“人的身體內部有血液和粘液以及黃色和黑色的膽汁,這是人體中的自然物質,通過這些而產生病痛或得到健康。人體健康的時候也就是這些體液相互混合的比例最恰當、性能發揮得最充分的時候”(《關于希波革拉第的古老醫術》巖波文庫)。進而他又說依體液的混合程度,可以決定人的氣質。如果按照希波革拉第的分類法,那么人的氣質中就有:多血質、黃膽汁質、黑膽汁質、粘液質。

它們的特征分別為:

多血質氣質的人:爽朗。

黃膽汁質氣質的人:性急。

黑膽汁質氣質的人:陰郁。

粘液質氣質的人:感覺遲鈍。

這樣的四種類型氣質至今仍為很多人所相信。

(3)現代氣質分類說

①巴甫洛夫的分類

巴甫洛夫把人的氣質分為四種: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抑郁質。

它們的特征分別為:

多血質氣質的特征是活潑、好動、敏感、反應迅速、喜歡交往、注意力容易轉移、興趣和情感易交換。

膽汁質氣質的特征是直率、熱情、精力旺盛、情緒易于沖動,心境交換劇烈。

粘液質氣質的特征是安靜、穩重、反應緩慢、沉默少言、善于忍耐,注意力穩定難以轉移。

抑郁質氣質的特征是孤僻、行動遲緩、情緒體驗深刻,善于察覺到他人不易覺察的細節。

這些已為我們通常所知。

而這四種氣質類型——多血汁、膽質汁、粘液質、抑郁質,是根據神經活動的這些規律來分的。所以是有科學依據的。因此,這四種氣質類型是當今公認和使用的氣質類型。而別的有關專家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對氣質所作的另外的劃分方法,也都是從先天所具有的生理角度出發的。

②庫列奇曼的分類

德國精神病學家與心理學家庫列奇曼提出氣質的體形說。這種學說認為,人的不同體型,是導致人具有不同的氣質的最主要原因。據此提出:

瘦長型的人多為分裂氣質的人;

矮胖型的人多為躁郁氣質的人;

強壯型的人屬于粘著型氣質的人;

寧靜、冷漠、孤僻、神經質、不喜歡與人交往的人,多為瘦長型的人;

活潑、開朗、樂觀、親切、溫柔、直率、愛社交的人,多為矮胖型的人;

認真、仔細、固執、有韌性、思考和理解比較遲鈍、情緒穩定而且具有爆發性的人,則多為強壯型的人。

這種氣質的體形說,很受許多精神病醫生與心理學者的接受。這說明有它的合理性。

③謝爾頓的分類

美國的一個心理學家謝爾頓,從庫列奇曼的成果出發,緊接著對人的體型與氣質的關系作了更為深入的研究。

他提出了這樣的“體型氣質說”:

人的氣質類型,可分三種,即內臟緊張型、身體緊張型、頭腦緊張型。

這些類型的特征分別為:

內臟緊張型的人,行為隨和、好交際、圖舒服、好美食、好睡覺、會找輕松的事;

身體緊張型的人,精力充沛、大膽直率、沖動好斗、武斷、過于自信;

頭腦緊張型的人,內心豐富、善于自制、思考周密、傾向于智力活動、不愛交際、敏感、反應迅速、睡眠差、容易疲勞、愛好藝術。

關于氣質與人本身的生理素質的關系學說,以上僅舉了三種,其實還有很多。總的來說,這些科學家的努力可以證明:人的氣質,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

6.現代人眼中的時尚氣質

既然近代心理學的發展已經給了“氣質”以嚴格的科學定義,那么,為什么我們在生活中,還是有許許多多莫衷一是的說法呢?

我們在生活中,聽到的關于氣質的稱號,大多不是什么膽汁質、多血質之類,而是諸如:

“這個人真有氣質!”

“這個人有文人氣!”

“啊,貴族氣質!”

等等。

從這些話來看,他們所說的氣質,絕非我們上面分析過的心理學意義上的氣質,而更接近于我們說到的美學意義上的氣質。

事實的確如此。

麻煩的是,美學定義卻是多么的曖昧不清。

事實上,氣質的美學定義,甚至根本不能稱之為定義,它僅僅是一個說法,一個有著無數版本投影在每一道目光中的說法。很大程度上,它要受當時當地流行時尚的左右。

比如說,每一個時代,都有這個時代對于氣質的獨特理解。

在革命年代,一個詞匯經常出現,那就是廣英雄氣質。”

在50—60年代,頻繁出現的則是“勞動氣質”這個詞。

文化大革命期間是“斗爭氣質”。

現在是“平民氣質”。

這英雄氣質、勞動氣質、斗爭氣質、平民氣質,其實正是那些時代各自的時代氣質。

它們是對它們所處時代的人們的總體氣質的概括。

而一個時代的總體氣質,與這個時代的時代風尚緊相關。

所以,這些關于氣質的定義的出現,跟一個時代的時尚的關系,遠比它與心理學的關系更為密切。

比如說,每個人,每個現代人,都有著對氣質的個人化的獨特理解。

面對同一個形象,你會覺得很糟糕,而另一個人的看法會恰恰與你相反。

香港影星成龍,個子矮小,長著一個碩大的鼻子,有很多女孩一見他在影片中的形象,就會發出譏笑聲,覺得這位巨星真是“難看”,雖然很有趣很可愛,但充其量不過是一個小丑的可愛而已,一點都不迷人,更打動不了少女的芳心;而另一些女孩卻會為他瘋狂,覺得這位巨星真是“帥呆了”,“迷死人”。“瞧,大鼻子多性感!”“小個子多靈活有力,充滿男性魅力廠在她們心目中,成龍完全是一個十全十美的美男子形象,所有在另一些人眼中看來是缺陷的地方,在她們眼中卻成了魅力的獨特象征。曾經就有少女因為成龍的一吻而暈倒在地;曾經就有少女,因為無法結識成龍而絕望自殺。

你說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只好去向上帝討個說法了。

但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雖然時尚總是日新月異,令人追之不及,不過每一個時代,每一種時尚下,人們對氣質仍然會有一個大致的認識和評判標準。雖然這個標準有點像變形金剛,說變就變,但令人欣慰的是,它終究只是“金剛”嘛。

我們現在的時尚是什么?在這個時尚下氣質的內涵又是什么?

我們不敢冒充上帝,但在20世紀末的今天,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成為自己的上帝。我們相信一點:上帝看待事物是不用眼睛的,因為眼睛是靠不住的。

關于氣質定義的討論,仍然沒有得出一個能被普遍接受的結果。為此,我們必須深入探討時尚對現代氣質的至關重要的影響,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真正捕捉住現代人心目中的氣質。

7.名人與普通人的氣質比較

而那個抑郁質的人,正如我們剛才所分析的那樣,他要對她進行細細的分析、刻意地挑剔,挑剔之后,如果還認為她是美的,那么,她的美的形象就會深入他的內心,以后很難改變了。挑剔之后如果認為她不夠美,那么,同樣的道理,以后她也難以扭轉他的這個審美觀了。

以上只是對四種典型氣質的人對美的態度作了個粗略的分析,實際上正如我們所說的,氣質并不只是這四種類型,它還有很多種類型,還有與高級神經活動不同的劃分法,但這不是我們在這里要說的,我們在這里要說的是不同的氣質和審美的關系。所以,這幾個例子,已經足夠說明了。

要補充說明的是,不同氣質的人對審美客體有著不同的審美標準,而審美客體如果是個人,那么,他或她自身的氣質,也會反過來影響審美主體的審美標準。比如上面說的那個一閃而過的女孩,如果她的氣質對應了那些欣賞她的人內在的審美觀,或是有足夠的魅力影響那些人的看法,那么,哪怕她本來的確沒有足夠的美,在那個審美主體的心目中,她卻依然是美的。

如果你一向喜歡的是爽朗活潑的人,她偏偏是個穩重沉靜的人,那么,你不一定認為她是美的了。反過來也一樣。

現在再說名人。

在這里,我們主要還是從審美客體自身的氣質對人的影響這個角度來分析。因為審美主體的氣質與審美的關系,前面已經說得夠清楚了。

說到名人,因為他們是名人,他們就有了與眾不同的氣質。也正因為是名人,公眾對他們也就有了不同于其他人的審美態度。不要以為名人也是普通人,不,名人就是名人,不是普通人。名人出了名就是名人了,普通人沒有出名,當然和名人不一樣。怎么可以同日而語呢?

當你走在大街上,突然有個人踩了你的腳,你一定勃然大怒,對他瞪起眼睛。可如果那是你的一個熟人呢?情況就兩樣了。名人就是你的一個熟人。

當然這還不是主要的不同之處。主要的不同之處在于,名人是一種象征。他象征著某種抽象的東西。名人也是一種符號。比如,“體操王子”李寧,那是體操之美與體操之力的象征;《泰坦尼克》中的一號明星迪卡普里奧,那是青春之愛的象征;比爾·蓋茨,代表著成功;夢露與麥當娜,代表著性與“壞女孩”;“貓王”,代表著離經叛道的搖滾樂;美國橄欖球明星辛普森,代表著有名有錢就可以游離法律之外的那類人……等等等等。這種象征性與符號性,附在名人身上,使名人成為與普通大眾不同的人,也使名人身上具有了一般人沒有的那種獨特氣質。所以說,名人出名,各有其原因。這個原因,構成這個名人的獨特氣質。另外,名人在別人眼中總有一圈光環罩著,這就是“名人之光”,這名人之光也是名人那獨特氣質一個重要部分。

這種獨特氣質可以使人們對美的觀念、對美的態度發生暫時裂變。

比如,一個無名的體操運動員,做了一個體操動作。在另一個場所,李寧也同樣做了這個動作。這是一個普通的體操動作,并不需要特殊技巧。在那個運動員做這個動作的,我們會認為他水平一般,動作簡單,才能平平,整個場面也不怎么好看;而當李寧做了同樣一個動作的時候,大多數人則會認為這個動作盡管看似簡單,其實里面肯定有奧秘;看似平平,其實可能蘊含著極強的內在功夫,所以,它是很美觀、很漂亮的。

由于這樣的想法,在他們的心目中,那個運動員所做的那個動作并不美,而李寧所做的那個動作則很美。

而事實上我們知道,那是同一個動作。同樣我們知道,他們兩個在這個動作上并無高下之分。

但事實是一回事,人們的審美態度是另一個回事。

再比如,名模及影視歌三棲明星瞿穎,她可以打扮得怪模怪樣走在大街上,沒有人認為有什么不正常,沒有人認為她的形象難看。但如果一個普通的高個子女孩也要和她一樣,打扮得怪模怪樣的,那可就麻煩了。

這是因為,瞿穎有作為一個名模的氣質,而別人沒有。

瞿穎的名模氣質就像一面棱鏡,使人的審美之光發生折射,照亮原來照不到的地方。

也就是說,原來你認為不美的,因為瞿穎的名模氣質的影響,而變美了。

一個剃光頭的姑娘美不美還是一個秀發垂肩的姑娘美?

一個剃光頭、又長著一只塌鼻子的姑娘美還是一個秀發垂肩又有一只林青霞似的鼻子的姑娘美?

一個剃光頭、長著一只塌鼻子、瞇著一雙小眼的姑娘美,還是一個秀發垂肩、鼻子修長、眼睛黑而大的姑娘美?

所有的人的回答,都只有一個,后一個姑娘美。

可是,有一個光頭的、塌鼻子的、小眼睛的姑娘,卻以她的這副特別的形象,再加上她特別的神態、特別的眼光、特別的步伐而吸引了公眾的目光,最終就以這副形象成為了一個著名的模特。

在她成為著名的模特以后,當她走在臺上,沒有人不被她吸引,沒有人不認為她有她獨特的美、有她旁人難以企及的美。覺得是她最美。

她是以她獨一無二的氣質成為眾人眼中的“美人”的。

這氣質就是一種象征,它象征著標新立異,象征著潮流。

這氣質賦予不美的事物以特殊的美。

它告訴我們,有時候,美在不美之中。

還需要舉更多的例子嗎?一個看上去不美的人,讓你感覺他是那么的美,這種例子,是舉不勝舉的。王小波,曾被一家刊物評為“90年代中國十大最有魅力的男子”之一。但王小波自己,以及他的夫人,都認為他是外貌很丑的一個人,從照片上看,也的確如此,那么,為什么偏偏是他,卻是“中國十大最有魅力的男子”之一?

三毛,多少少男少女、多少青年男女心中的偶像,全球華人心中瀟灑與浪漫的象征,在現實中,卻是一個五官不那么到位又皮膚粗糙的人。但,即使有一個人寫了一本所謂(三毛真相)的書來“揭露”三毛如何如何不美,人們仍然絲毫也不改變對三毛的看法,絲毫也不會影響三毛這一形象的美。

不僅名人,就是普通人,在現實生活中,同樣也是如此。道理是一樣的,名人有獨特的名人氣質,我們身邊的人也有其獨特的“熟人氣質”。

所謂“熟人氣質”,就是指你認識的人和你不認識的人,也許長相一樣、神態動作一樣,但在你的心目中,他們就是不一樣。

這種“身邊氣質”,同樣影響人們的審美觀。

小孩子總認為他爸爸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男人,他媽媽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

在一對相愛的人的心目中,所愛者是最美的。

也許小孩的爸媽在別人眼中氣質一般,但在他們孩子的心目中,卻有著與眾不同之處。

也許在別人眼中,一個青年氣質一般,但相貌尚可;可在他所愛的人眼中,他卻氣質非凡。

有時候,人們可以忽略相貌,卻沒法忽略氣質。

你想想,你的父母在你小的時候相貌如何?如果沒看過他們年輕時候的相片,你可能已經想不起來了。可他們當時的一些動作、一句話、一個凝視,卻是深深印在你的腦海里。而這些,只跟他們的氣質有關。

戀人也是同樣。

容顏會隨著時間遠逝,氣質所表現出來的魅力卻永存在心中。同時,容貌可以同樣漂亮或同樣丑陋,氣質卻一定不一樣。

蒙娜麗莎的胡子美嗎?

女孩的胡子肯定不美。長胡子的女孩肯定不美。

但蒙娜麗莎卻是美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枣庄市| 兴宁市| 蓬安县| 泽普县| 凉城县| 定结县| 马公市| 桐乡市| 巫山县| 丘北县| 商洛市| 长沙市| 广元市| 濉溪县| 成安县| 同心县| 大埔县| 南开区| 胶州市| 库伦旗| 惠水县| 康保县| 来宾市| 佛学| 清流县| 凤山市| 崇礼县| 花莲市| 沂水县| 株洲市| 云南省| 福建省| 延吉市| 定州市| 土默特右旗| 原平市| 阿勒泰市| 华池县| 会同县| 桦甸市| 伊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