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嬰兒添加雞蛋黃要循序漸進,注意觀察嬰兒食用后的表現,可先試喂14個蛋黃。3~4天后,如果孩子消化很好,大便正常,無過敏現象,可加喂到12個,再觀察一段時間無不適情況,即可增加到1個。
29.補鈣有什么途徑?
嬰兒在6個月以內,每日需要鈣600毫克,6個月以上的嬰兒每日需鈣800毫克。一般地說,嬰兒從食物中(母乳、牛奶等)只能攝取到鈣需要量的一半。例如母乳喂養的小嬰兒,全部吃母乳,每100毫升母乳中含鈣34毫克,即使每天能吃進700毫升母乳,鈣的含量也不足250毫克。因此,為了滿足嬰兒骨骼、牙齒的正常發育和全身正常代謝的需要,還要另外補充嬰兒需要量一半的鈣。
給嬰兒補鈣有兩個途徑:一是在嬰兒食物中添加鈣,如市售的配方奶粉、嬰兒營養奶米粉、奶麥粉等都含有鈣;二是用鈣劑補充。后者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那么選擇哪種鈣劑好呢?選擇鈣劑時,一要看鈣劑的含鈣量,二要看鈣劑的溶解度,只有易溶于水的鈣劑吸收才會好;三是安全無毒無副作用;四是價格適宜。醫療保健單位的醫生會根據原則幫助父母們選擇適宜的鈣劑。目前市售的一種用牡蠣殼煅燒后直接制成的“活性鈣”是不適宜給嬰兒用的。其含鈣量雖高,但溶解性差,所以吸收率低。還由于其堿性重,對小兒的胃有刺激,長期喂服會使小兒胃口差。此外由于近海污染的緣故,牡蠣殼中含有對健康有害的重金屬元素如鉛、鋁、汞等,長期服用會產生蓄積中毒。所以給嬰兒補鈣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不宜自行采購,也不要認為價格貴的就是好鈣劑。
補充鈣劑的同時應該補充維生素D,這樣鈣才能很好地被吸收和利用,否則大部分喂進的鈣都由腸道排泄了,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30.怎樣補充維生素A?
維生素A的主要功能是促進生長發育,維持上皮組織正常結構與視覺功能,當嬰幼兒的膳食中長期缺乏維生素A或胡蘿卜素時,會使嬰幼兒患夜盲癥、干眼病。
胎兒所需的維生素A均由孕婦供給,孕婦應注意攝取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以確保胎兒對維生素A的需要。母乳喂養也應注意這一問題,以便嬰兒由母乳中獲得足夠的維生素A。
我國嬰幼兒食物中供給乳類、蛋類和肝等高維生素A的食品不多,但人乳中含量相對多些。主要靠各種有色蔬菜中的胡蘿卜素供給。動物食物如肝、腎、蛋類、奶油含量較多。胡蘿卜、紅薯、南瓜、番茄、柿子椒、菠菜、莧菜、橘子、香蕉等含量都比較豐富。一般的補充方法是:2~3個月以上的嬰兒還可補充胡蘿卜水、西紅柿汁和菠菜水等。4個月以上的嬰兒在喂養時,應增加蛋黃、奶油、肝類和含胡蘿卜素較多的水果及蔬菜,以預防嬰幼兒維生素A缺乏。
31.怎樣預防B族維生素的缺乏?
維生素B 族中比較重要的是硫胺素(B1)和核黃素(B2),它們能促進生長發育,增進食欲。每攝入1000千卡熱能應供給維生素B1 0.6毫克、B2 0.6毫克和尼克酸6毫克;嬰幼兒可按熱能供給量計算。
當嬰幼兒膳食中維生素B1含量不足,或因消耗過多,吸收障礙等原因,會使嬰幼兒出現維生素B1缺乏癥。患兒初期出現消化紊亂,如胃口不好、嘔吐、輕瀉或便秘,糞便呈綠黃色,面色蠟樣蒼白,性情煩躁,愛哭鬧,小便短少,手足面部微腫。嚴重者手足冰冷,甚至可發生昏迷、驚厥及心力衰竭。
維生素B2也是最易缺乏的一種營養素。較典型的維生素B2的缺乏表現為角膜充血、瞼緣炎、舌炎、脂溢性皮炎和陰囊皮炎等。
維生素B1在谷類、豆類及動物性食品中含量較為豐富。
維生素B2在動物肝臟、蛋黃、瘦肉、黃豆及發酵制品中含量尤為豐富,各種綠葉蔬菜也是維生素B2的良好來源。
預防維生素B1缺乏要從母嬰兩方面入手。對于嬰兒期輕癥患兒,如果母乳量充足,可繼續用母乳喂養。但母親的膳食內,應補充大豆、紅小豆、蠶豆、花生、麥麩、酵母等維生素B1含量較高的食物,以滿足嬰兒對維生素B1的需要,同時要增加富含維生素B1的嬰兒輔食,如豆類、肝臟、瘦肉、蛋類等。要講究烹調方法,盡量吃蒸飯或燜飯,而不吃撈飯,吃面條或餃子時,應喝些面湯。
導致維生素B2缺乏的主要原因,是膳食中缺少動物性食物、豆類和綠葉蔬菜,特別是缺少含維生素B2較高的動物肝、腎、心等內臟和奶類食物,同時嬰兒由于生長發育迅速,機體需要量較大,也容易引起缺乏。膳食中標準米、面,維生素B1一般不易缺乏,但維生素B2則往往供應不足。膳食中應注意選用動物肝、腎臟等內臟,蛋類、花生與芝麻及新鮮綠葉蔬菜搭配,以增加供給量。較大的嬰幼兒可在不同季節,在膳食中加入菠菜、番茄、橘子和蘋果。
32.如何補充維生素C?
維生素C是一切具有抗壞血酸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總稱。非母乳喂養的嬰兒維生素C易缺乏,易患壞血病。患兒表現為倦怠乏力、無精打采、食欲極差,常伴有重度出血,易于感染,生長遲緩,發育受阻。
維生素C供給量:0~1歲嬰兒每日30毫克(相當100~150毫升鮮橘水)。1~7歲需35~45毫克。夏天炎熱、生病發熱時應增加供給量,每天可給100毫克。
每100克母乳含2~6毫克維生素C,嬰兒每日需要量為30毫克,故母乳喂養不易缺乏。牛乳煮沸后,維生素C損失多,故用牛乳喂養的嬰兒要注意添加維生素C。
維生素C廣泛存在于新鮮水果、蔬菜中,柑橘、鮮棗、山楂、番茄、辣椒、豆芽、獼猴桃等含量豐富,在加工和貯存后明顯減少。牛奶因消毒被破壞,配方奶粉經維生素C強化而增加。所以小兒在嬰兒時就進行母乳喂養,而母親又應多吃含維生素C豐富的新鮮蔬菜和水果。牛奶作為嬰兒主食時,應添加新鮮果汁和菜水。
應注意的是,維生素C性質極不穩定,受熱易氧化破壞,加堿更易破壞,接觸金屬會加速氧化破壞,因此忌用銅鍋炒菜。嬰兒煮菜湯用的菜葉不用刀切,可用手撕成小片。炒菜時用急火快炒,忌熬煮(高溫下維生素C易損失破壞),菜要先洗后切。維生素C在酸性環境中得到保持,涼拌菜或炒菜時加些醋,即可使菜肴原料中的維生素C少受損失。
33.如何補充維生素E?
維生素E是一種抗氧化劑,它對氧游離基發生作用,起到清除氧游離基的作用,穩定了細胞,因而有治療生長痛的作用。維生素C也是一種抗氧化劑,適當應用也有裨益。維生素E劑量為每次5~10毫克,每日3次,一般1~2個月后孩子不會再感到下肢疼痛。疼痛完全消失后再服用一段時間予以鞏固。
34.鈣和磷在嬰兒體內的正常比例是多少?
足夠的鈣磷能促進骨骼、牙齒的生長和堅硬。嬰兒體內的鈣約占體重的0.8%,到了成年以后達到1.5%,嬰兒每日約需鈣600毫克、磷400毫克。嬰兒缺乏鈣磷,可患佝僂病及牙齒發育不良、心律不齊和手足抽搐、血凝不正常、易于流血不止等癥。
鈣與磷攝入的比例保持為1:1.5較為相宜。鈣與磷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其吸收。母乳這個比例較為適當,故母乳喂養的嬰兒患營養不良的佝僂病者明顯少于人工喂養。一般嬰兒配方奶粉,鈣與磷的比例為1.2:1。維生素D能調節鈣磷代謝,促進骨骼和牙齒的正常生長,對生長期的嬰幼兒極為重要。所以說,維生素D攝入的多少也會影響到嬰兒體內鈣磷比例。我國嬰幼兒的膳食容易缺鈣,而磷不缺乏。嬰兒6個月后添加輔助食物時應多選用大豆制品、牛乳粉、蛋類、蝦皮、綠葉蔬菜等,用這些原料制成的食物如牛奶大米糊、牛奶玉米粥、雞蛋面條、豆豉牛肉末、豆腐糕、雞蛋羹、莧菜水等,均是良好的鈣、磷來源。
35.銅和硒有哪些作用?
嬰兒每千克體重大約每天需0.05~0.1毫克銅。若嬰兒長期腹瀉、腸吸收不良以及因病不能進食采用腸道外供給營養時可發生銅缺乏癥。缺銅的嬰兒主要表現為白細胞減少、貧血、面色蒼白、厭食、腹瀉、肝脾腫大及生長發育停滯。可口服1%硫酸銅液,每天1~2毫升。
硒是動物性食物的重要成分,其主要功能在于組成谷耽甘肽過氧化物酶,參與代謝,先天性愚型、克汀病、心肌病患兒中硒含量降低,而小兒糖尿病硒含量升高。有報告說硒對致癌物起抑制作用。
另外,鈉、鉀、氯、鎂等也都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礦物質,它們在體內與酶、激素、維生素、核酸等一起保持生命的代謝過程。36.嬰幼兒在什么情況下需要添加魚肝油?
維生素D 的來源有多種,如自然食物中的魚肝、蛋黃、肝臟等,但含量較少。而魚肝油制劑是目前被認為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是預防佝僂病常用的藥物。
此外,人體皮下脂肪經日光中紫外線的照射,也可自身合成維生素D。因此居住條件較好,有可能每日曬太陽的嬰幼兒,不必強調添加魚肝油。但紫外線不透過衣服及玻璃,所以曬太陽要開窗,并使皮膚直接暴露在日光下。
冬季出生的或者經常曬不到陽光的嬰幼兒,則應及時考慮添加魚肝油,一般在出生第2周后即可開始。此期選用的魚肝油制劑為濃縮魚肝油,即市售的魚肝油滴劑,食用量為每日1滴,以后逐漸增加,但最多每日不超過3~5滴。吃的量過多也會引起中毒。
37.怎樣獲得蛋白質?
蛋白質是身體組織細胞、體液的基本成分。
嬰兒的蛋白質需要量較成人為多。蛋白質不僅用于補充日常代謝的丟失,而且用以供給生長中不斷增加新組織的需要。如嬰兒缺乏蛋白質可影響生長、發育,特別是大腦的發育,體重及身高增長緩慢,肌肉松弛,貧血及抵抗力下降,嚴重的會引起營養不良性水腫。
一般來說,1歲以內的小兒,人乳喂養每日每千克體重需供給蛋白質2~2.5克,牛奶喂養需供給3~4克,母乳、牛奶混合喂養需供給3克。用混合膳食的嬰兒,動物蛋白質最好不少于蛋白質總量的一半。每人每日需要從蛋白質取得的熱量比例,1歲以下嬰兒應占15%以上。
一般來說,蛋白質的來源有兩大類:一類是動物蛋白質,包括各種奶類、魚、蝦、動物肝臟、蛋類、瘦豬肉、牛肉等;另一類是植物蛋白質,包括各種豆類及制品。
嬰幼兒膳食中動物性蛋白質最好不少于所需蛋白質的一半(即1/2)。4~6個月以上的嬰兒,如果條件所限,添加了含大量米粉的代乳品,因大豆內含必需氨基酸——蛋氨酸較少,因而最好豆制代乳粉能用蛋氨酸強化,大米含賴氨酸較低,可用賴氨酸強化。幼兒及嬰幼兒的膳食已多樣化,如果條件所限,動物性蛋白加大豆蛋白的熱量也不應低于一天總熱量的30%,動物性蛋白超過30%為好,嬰兒最好能超過40%。
嬰幼兒的飲食,應遵循以下兩個原則來獲得較多的蛋白質。
(1)動物性食物與植物性食物相混合,以提高蛋白質的生理價值。如在代乳粉中加少量蛋黃或奶粉,也可加些魚粉或肉松,不但補充了鈣質和維生素,也提高了蛋白質的營養價值。
(2)搭配食物的種類越多越好,做到飲食多樣化,這樣氨基酸的種類就比較齊全。
具體說來,例如魚肉細嫩,易消化吸收,含蛋白質12%~20%,蛋白質利用率高達96%,故嬰兒期應充分選用魚蛋白,包括魚松和魚粉,鄉村乳類供應困難時,可將魚肉加在粥內吃。
4個月后嬰兒食品中添加的牛奶粥、雞肉粥、魚肉糊、雞肝糊、豆腐糊等,均是嬰兒蛋白質的良好來源。
38.脂肪的需要量有多少?
嬰兒對脂肪的需要量也高于成人,脂肪中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為嬰兒發育所必需的物質,是形成神經組織如茵鞘等的必需物質。
嬰兒每日每千克需要脂肪約4克,6歲以上約需3克。脂肪約占每日總熱量的35%,人乳約占50%,脂肪要新鮮,避免氧化,避免濕、熱及光照。充足的脂肪有利于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我國嬰幼兒膳食推薦的脂肪供應量規定脂肪能量占總能量的百分比,6個月以下嬰兒應喂母奶,脂肪為45%,7~12個月為30%~40%,1歲以后至成人均為25%~30%。具體的量大致為:每日每千克體重新生兒均需7克,2~3個月嬰兒需6克,6個月后的嬰兒需4克,以后隨年齡增長而漸減3~3.5克。嬰兒每日攝取脂肪的供給量約占熱量的30%。
按脂肪的來源,一般可分為動物脂肪和植物脂肪。植物脂肪的營養價值比動物脂肪相對高。在常用的植物脂肪中,豆油、麻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子油都含有豐富的人體必需脂肪酸,對于處在生長發育中的小兒來說,應為攝取脂肪的主要對象。但動物脂肪中脂溶性維生素含量比植物脂肪高,所以也要適當攝入動物脂肪,以補充維生素A、D、E、K攝入。
但應注意,魚肝油雖然是動物脂肪,但它所含不飽和脂肪酸很高;椰子油雖為植物脂肪,卻含較多的飽和脂肪酸。
母乳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這是其他乳類不能比擬的,可見母乳是嬰兒的天然理想食品。4個月后給嬰兒添加的雞蛋黃糊、牛奶藕粉、雞湯煮餃子、黃油芝麻白薯、牛奶蛋糊、蒸肉豆腐等,是除母乳外的良好的脂肪來源,故應多采用。
39.熱能怎樣攝入?
一般來說,年齡愈小,代謝愈旺盛。為了這種高代謝,就必須攝入大量熱能,以供生長發育需要。6個月以下的嬰兒,每天每千克體重需500千焦耳,7~12個月需420千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