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為什么要檢查血紅蛋白?
血紅蛋白是人體血液中紅細胞的主要成分,它是一種含鐵的蛋白質,能使血液呈紅色,其主要功能是將肺部吸進的氧氣運送到全身各組織器官供其所需。我國兒童血紅蛋白正常值為:1~4個月兒童為大于或等于90克/升,4~6個月兒童為大于或等于100克/升,6個月~6歲兒童為大于或等于110克/升,如果人體血液中血紅蛋白濃度低于上述各年齡組的標準即為貧血。
因此,小兒應定期檢查血紅蛋白,第一次檢查一般在生后4~6個月時,因這段時期小兒生長發育快,飲食比較單調,在孕期從母體獲得的儲備鐵已基本耗盡,小兒很容易發生貧血。對查出的貧血患兒應及時治療。但不管是否患有貧血,這個年齡段的小兒一般都應開始添加輔食,并逐步增加輔食的種類和數量。
90.嬰兒心臟病有何征兆?
小兒患有心臟病,一般多在周歲以內便能發現,如果小兒出現煩躁不安、哭聲高尖、吮奶無力、呼吸急促、哭鬧和活動時容易氣喘、口唇發青,這些都是先天性心臟病的主要表現。稍大點兒的孩子能訴說胸悶、心區痛、心慌,在活動時更為明顯。病情嚴重的還可出現指甲、口唇、面頰顯暗紫色,醫學上叫做“青紫”或“發紺”。有的孩子還可出現下肢浮腫、杵狀指(也叫“鼓槌指”,手指指端變粗,像打鼓的槌子)。另外,心臟病患兒還常有幾種特殊的姿勢:抱著時雙腿不伸直,而是屈曲在大人的腹部;坐著時,愛把腿抬到桌面上;站立時,下肢常保持彎曲姿勢;走路時,走一段就想蹲下來休息片刻。因為這些姿勢都有利于減輕心臟負擔,改善缺氧狀況。
以上這些情況,在其他疾病中也可見到,所以要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并可借助心電圖、超聲心動等方法,才能得出準確的結果。
91.免疫球蛋白有什么作用?
半歲以內嬰兒的血液中,具有從母親體內帶來的免疫抗體,這種免疫抗體醫學上稱之為“免疫球蛋白”,有中和病毒的作用。一般來說,6個月以內,這些免疫抗體足以使嬰兒抵抗多種傳染病菌的侵入。例如,這種免疫球蛋白中的抗麻疹病毒抗體,能與入侵的麻疹病毒結合,使麻疹病毒失去繁殖和擴散能力,從而制止麻疹的發生。所以,半歲以內的嬰兒很少患麻疹、白喉、脊髓灰質炎等傳染病。
92.怎樣預防疾病傳播?
細菌病毒是非常微小的微粒子,它們可以任意漂浮在空氣中,伴隨著空氣被吸入人體內產生各類疾病。因此,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以下要點:
避免孩子接觸刺激性氣味及煙霧。例如:屋內盡量少用蚊香、燃香、油漆、樟腦丸、殺蟲劑等有刺激氣味的物質,甚至有些孩子對香水味也會有反應;廚房內宜使用抽油煙機,以減少油煙散漫;廁所也要經常清洗,防止臭味產生。這些刺激性的物質很容易刺激小兒的眼睛、呼吸道及胃腸,增加生病的機會;小兒房間內可使用空氣濾凈器,以減少空氣中的雜質、灰塵;照顧小兒者,或者家中的其他人感冒時,應該盡量避免與小兒“親密接觸”,如果小兒暫時無法托旁人照顧時,也要避免與其面對面的呼吸、咳嗽、打噴嚏;幫小兒沖泡牛奶或調理食物時,應先洗手,避免對食物說話、咳嗽、打噴嚏;疾病感染流行期間,盡量使小和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及人潮擁擠之處,如游樂場、戲院、百貨公司等,避免呼吸道直接的感染及接觸傳播;天氣變化較多的季節,如春夏之交、秋冬之交、早晚溫差變化很大時,應注意小兒保暖,以減少對呼吸道黏膜的刺激。
93.克汀病在新生兒期有什么癥狀?
克汀病是由于小兒體內缺少甲狀腺素而引起的一種病。甲狀腺素是人體生長發育中必不可少的內分泌激素。小兒缺乏這種激素,就會影響小兒腦細胞和骨骼的發育。若在出生后到1歲以內不能早期發現與治療,則會造成孩子終身智能低下和身體矮小。
克汀病主要病因有兩種:一是某些地區缺乏微量元素碘,缺碘的婦女懷孕后,供給胎兒的碘就不足,導致胎兒期缺乏甲狀腺素。二是孩子先天甲狀腺功能發育不良。
母親應注意,在新生兒期,如果孩子黃疸持續不退,吃奶不好,反應遲鈍,愛睡覺,很少哭鬧,經常便秘,哭聲與正常孩子不一樣,聲音嘶啞,便應請醫生檢查。如果延誤診斷,到2~3個月時會發現更多的癥狀,例如舌大且常伸出口外,鼻梁塌平,脖子短,頭發干而黃且稀疏,皮膚干燥粗糙,肚子相對較大,這時便不可再耽誤,一定要盡早請醫生診治。
治療克汀病,必須爭分奪秒,早一天給孩子用上甲狀腺素治療,孩子的智力發育就要好一些。
94.什么是早期肥胖癥?
醫學上通常把超過同齡同身高兒童正常體重20%的兒童稱為肥胖兒童。
肥胖的小兒不愛戶外活動,在小兒群體中易成為同伴們取笑的對象。隨著年齡的增長,容易在心理上產生壓力,出現自卑感,形成孤僻的不良性格,成年后還會給生理健康帶來許多隱患。如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肝膽疾患及其一系列與之密切相關的的疾患。
肥胖小兒由于脂肪組織過多,皮膚皺褶加深,若護理不當容易因局部潮濕引起皮膚糜爛或產生癤腫。
小兒肥胖是不健康的表征。在嬰兒期尤其是從胎兒第30周至出生后1歲末,是脂肪細胞增殖活躍期,若此時營養過盛,可使過多脂肪細胞一直留在體內,因為這些脂肪細胞體積大,基數過大,引起的肥胖癥難以治愈。因此肥胖癥應早期預防。
此外,小兒肥胖與遺傳有關。父母中1人肥胖,孩子出現肥胖率約為40%。若父母雙方均為肥胖者,小兒肥胖率可達70%。預防肥胖對有肥胖家族史的孩子尤其重要。
預防方法主要有:堅持母乳喂養至少4個月;最好6個月前不喂固體食物;合理喂養。營養品種多樣化,均衡熱量攝入,應按照月齡需要喂養,保證正常生長發育為好;1~3歲期間飲食需要有規律,不要用哺喂的方法制止非饑餓性的哭鬧;控制其動物性脂肪和糖類的攝入,注意及早鍛煉身體,多活動。
95.如何預防維生素D缺乏?
維生素D主要是指維生素D2、D3。人體皮膚內的7-脫氫膽固醇,經陽光紫外線照射可形成維生素D。維生素D主要功用是調節體內鈣、磷的正常代謝,促進鈣吸收和加強鈣利用,因此對嬰兒骨骼和牙齒的正常生長至關重要,缺乏時將導致佝僂病。含有維生素D的食物甚少,嬰兒所需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一是魚肝油,二是靠陽光紫外線照射,動物肝臟、蛋黃中含量較多,夏季動物奶中含量也較豐富。嬰兒每日需維生素D 10微克。
2歲以下嬰幼兒常因日光照射不足,或喂養不當,導致食物中維生素D供給不足,而使鈣磷的代謝失常,鈣鹽不能正常地沉著在骨骼的生長部分,以致骨骼發生病變,使小兒罹患佝僂病。在3個月時,易發生顱骨軟化(乒乓頭),即頂骨與枕骨中內部分用手按壓時稍有凹陷,并且顱縫加寬;6個月時,可發生肋骨串珠和骨外翻;開始學走時,可有“O”型腿或“X”型腿出現。這些嬰幼兒,往往多哭、多汗、神情呆滯以及出牙推遲,約在10個月以上才萌出乳牙。
佝僂病應從圍產期開始就注意預防,孕婦應多進行戶外活動,并吃些富含維生素D與鈣磷的食物。嬰幼兒應注意不可單純用乳類喂養,要適時、合理地添加輔助食品,在嬰兒喂養中,要堅持除供給魚肝油外,還要供給含維生素D、鈣豐富的雞蛋、蛋黃、奶油、奶類、動物肝臟、小蝦、蝦皮、芝麻醬、豆制品、綠葉蔬菜等,同時,要注意,平時多曬太陽。
96.如何預防缺鐵性貧血癥?
幼兒缺鐵性貧血以7個月到2歲的孩子為最高。幼兒缺鐵時可導致聽覺和視覺發育及學習能力下降,甚至會出現“異食癖”,喜歡吃粉筆、土塊等異物。血清中鐵的含量與智商成正比。
缺鐵性貧血的預防,應以飲食中補鐵為主。嚴重貧血幼兒需要在醫生監護下服用鐵劑。
雖然許多食物中都有鐵,但有些食物中鐵卻不易被吸收,如菠菜中雖含鐵,但草酸易與鐵結合從而使鐵不易被吸收。動物的血紅蛋白易于吸收,動物血和臟腑類食物對防治貧血有良好效果,每周至少應安排1~2次肝之類的食物,以保證幼兒有容易吸收的鐵元素供應。
97.如何預防碘缺乏癥?
碘是人體中所不可缺少的元素,缺少了碘不僅能使甲狀腺腫大,而且還會影響大腦的發育。碘缺乏癥在我國非常常見,全國約有81%的縣水源中缺乏碘,由于當地的糧食、蔬菜中也嚴重缺碘,人群體內也因此而缺碘,每年因缺碘引起的癡呆兒約有80萬人,其中有的人到了青年,還不會數數,不會認字,不會說出自己的名字,嚴重的人連生活也不能自理。
應保證小兒的飲食中含有充足的碘,多吃含磺豐富的海帶、紫菜等。海帶紫菜要泡發好,切碎煮爛,以利小兒食用。
使用碘鹽是解決碘缺乏的好辦法,碘鹽即在食鹽中加入微量的碘。在實際使用中要注意,因為碘和鹽結合得并不是很緊,在敞開存放的情況下,放置一定時間后,碘就會自行揮發,使碘鹽中含碘量降低。碘鹽應該隨買隨用。在食物做好后再放碘鹽,以保證碘鹽的正常吸收。
將海藻中的有機碘制成的有機碘糖片,在服用后比單純補充碘鹽更容易被吸收和利用。
98.如何預防鋅缺乏癥?
鋅雖為微量元素,但參與很多的重要的生理活動,與蛋白質、核酸及70多種酶的合成有關。嬰兒期每日需鋅3~5毫克,人乳中鋅的含量高于牛乳,初乳含量尤高,魚、肉、蝦等動物性食物也含鋅豐富,故一般不易發生鋅缺乏。哺母營養不足和未給嬰兒按時增加輔助食品等可造成鋅缺乏。缺鋅影響嬰幼兒生長發育,挑食的嬰兒常可因鋅缺乏而出現食欲減退、生長停滯。缺鋅的嬰幼兒一般表現食欲差、生長慢、容易感冒,不少孩子還有反復的口腔潰瘍和脂肪瀉。在味覺敏感度的測定中發現鋅缺乏的孩子,一半以上對甜、酸、苦、咸4種基本味覺都很不敏感。缺鋅還會給免疫功能帶來不良影響,因此缺鋅的孩子容易發生咳嗽、發燒、腹瀉、頭癤等疾病。
預防缺鋅的關鍵是合理安排膳食。孕婦、哺乳母親應注意營養的全面攝入以及按時為嬰兒添加輔食,是預防嬰兒缺鋅的主要措施。要保證肉、魚、蛋類動物性食物與粗糧及蔬菜的供給。發酵食品如饅頭、面包等能促進鋅吸收,要鼓勵孩子食用。嬰兒在4個月后可添加蕃茄、魚、蝦、肉泥、黃魚小餡餅等,這些食物均含豐富的鋅。
99.母親患有乙型肝炎該怎么辦?
乙型肝炎不同于甲型肝炎,因帶有乙肝病毒,不發病的患者都是乙肝的傳染源,所以,乙肝的發病率要比甲肝發病率高出許多倍。妊娠期乙肝病毒攜帶者也并不少見。
急性期或慢性期出現肝硬化、肝癌時不適合懷孕,一旦懷孕應在早期做人工流產。如果有明顯臨床表現,但抗原,尤其e抗原陽性,肝功能不正常者也應積極治療。肝功能正常,最好等抗原轉陰,出現抗體后再懷孕。
如果妊娠中、晚期發現乙肝抗原陽性者,要密切注意肝功能變化情況,包括轉氨酶、血漿蛋白、膽紅素等的變化,還要注意監護肝臟受損情況。如肝功能表示肝損害明顯,應及時終止妊娠。
另外,在圍生期要加強保健工作。凡孕婦血清試驗陽性者,應在傳染科及產科共同監護下度過孕期,并進一步查e抗原及e抗體。臨產后嚴密觀察產程,在隔離產房分娩,所有的血、分泌物、胎盤要單獨消毒處理。分娩時盡力保護新生兒少受損傷,少受羊水和陰道分泌物污染。產后不哺母乳,母、嬰均應嚴格隔離。
此外,還要進行乙肝免疫預防,凡產婦乙肝表面抗原和e抗原陽性者,所生小兒均屬乙肝免疫預防對象。乙肝免疫可分為3種: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動免疫法;乙肝疫苗主動免疫法;上兩者聯合應用。3種免疫方法中以第3種較合適。
100.什么是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種以兒童、青少年感染為主要對象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多見于冬春季。臨床特征為腮腺單側或雙側腫大、疼痛、發熱,也可波及附近的頜下腺、舌下腺及頸部淋巴結。并發癥可見睪丸炎、卵巢炎、胰腺炎、心肌炎、腦炎。腮腺炎病毒是后天獲得性耳聾的重要病因之一,且此種耳聾往往是不可逆的。對腮腺炎的預防更為重要的意義是在于預防其合并癥。接種腮腺炎減毒活疫苗是控制腮腺炎流行的有效方法。接種對象:8個月齡以上腮腺炎易感者。接種后一般無局部反應。在注射6~10天時少數人可能發熱,一般不超過2天。目前,我國已進口了美國默沙來公司研制推廣的三價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風疹疫苗(M~M~R2疫苗),可同時預防三種傳染病。常見的接種反應是在接種部位出現短時間的燒感及刺痛,個別受種者可在接種疫苗5~12日出現發熱或皮疹。
101.哪些情況容易導致腦震蕩?
嬰兒腦震蕩不單單是由于碰了頭部才會引起,有很多是由于人們的習慣性動作,在無意中造成的。比如,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快點入睡,就用力搖晃搖籃,推拉嬰兒車;為了讓孩子高興,把孩子拋得高高的;有的帶小嬰兒外出,讓孩子躺在過于顛簸的車里等。這些一般不太引人注意的習慣做法,可以使孩子頭部受到一定程度的震動,嚴重者可引起腦損傷,留下永久性的后遺癥。小兒為什么經受不了這些被大人看做是很輕微的震動呢?這是因為嬰兒在最初幾個月里,各部的器官都很纖小柔嫩。尤其是頭部,相對大而重,頸部肌肉軟弱無力,遇有震動,自身反射性保護機能差,很容易造成腦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