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謀攻篇(3)

穆巴拉克與中東戰爭

穆巴拉克行武出身,有著良好的軍人素質,打仗肯動腦用計謀。他參與了1973年10月的第四次中東戰爭埃軍作戰計劃的制定和整個戰爭的指揮。戰爭中充分顯示出他有卓越的軍事才能。特別是他“以虞待不虞”,重創以軍,粉碎了以色列“不可戰勝”的神話。由于他戰功顯赫,獲得了“杰出英雄”的稱號和共和國勛章。

《孫子·謀攻篇》曰:“……以虞待不虞者勝……”這里的“虞”是指“有準備”的意思。那么,“以虞待不虞者勝”就是以預有準備對待沒有準備的,會勝利,不知穆巴拉克是否研讀過《孫子》,但作為一個軍事家,他對《孫子》中的一些思想觀點,如“上兵伐謀”、“以虞待不虞者勝”等不僅懂得,而且運用自如。

穆巴拉克懂得這些道理,也是在戰爭的實踐中學會的。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對阿拉伯聯盟諸國的突然襲擊給他上了生動的一課。

第三次中東戰爭開始前,以色列空軍編成內只有戰斗轟炸機320架。阿拉伯聯盟諸國空軍共擁有作戰飛機630架,其中最先進的蘇制米格-21殲擊機就有176架,還有36架能載彈近十噸、作戰半徑達2700公里的蘇制圖-16中型轟炸機。埃及的防空力量也很強,有一千余門高射炮和15部薩姆-2地對空導彈發射架。1960年代末,阿拉伯聯盟諸國的戰爭潛力也大于以色列,阿拉伯人是一個擁有1.1億人口的民族,年收入達260億美元以上,而以色列的人口不到三百萬,年收入僅為35億美元。1960年代,以色列人不愿意處在埃及、敘利亞,約旦等阿拉伯國家的包圍下過日子,一定要除去心腹大患。1967年6月5日,以色列空軍突然轟炸阿拉伯人的二十四個機場,埃及、敘利亞、約旦的四百余架飛機毀于一旦,其中百分之九十毀于機場上,即沒有升空即被炸毀。接著,以色列地面部隊大舉入侵并占領了西奈半島、耶路撒冷老城、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和戈蘭高地。戰爭只進行了短短的六天,以色列大勝,阿拉伯人大敗。

經過1967年“六五”戰爭洗禮的阿拉伯將軍們汲取的共同教訓是:對以色列的突然襲擊缺乏應有的充分準備。穆巴拉克作為埃及的空軍指揮官,他在總結經驗教訓時說:“六五”戰爭中,埃及的停機場沒有一個掩體,因而導致大批飛機被以色列擊毀在地面上。穆巴拉克從敵人那里學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對敵人進行一次猝不及防的行動是取得戰爭初期勝利的好辦法。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的失敗,使阿拉伯國家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負擔。特別是埃及、敘利亞、由于大片領土的喪失、民族自尊心大受傷害。為了洗掉這種恥辱,他們在秘密策劃發動一次新的中東戰爭。埃及軍隊總參謀部從1970年10月薩達特當選總統后就開始考慮制定對以色列的作戰計劃。穆巴拉克參與了作戰計劃的制定和后來整個戰爭的指揮。

穆巴拉克和總參謀部的決策人都深知,這次新的中東戰爭對埃及乃至整個阿拉伯民族的聲譽至關重要,只能勝不能敗。為此,他們對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埃及失敗的原因、目前以色列的防御戰略等等情況進行了充分的研究,發現以色列人有一個可供埃及人利用的弱點,那就是他們在取得第三次中東戰爭的勝利后,產生了驕傲感和輕敵思想。以色列人認為:埃及這個反以色列的大國在文化、技術上遠不如以色列;埃及軍隊沒有橫渡蘇伊士運河、突破“巴列夫防線”的能力;阿拉伯國家也不會聯合起來對以色列發動大規模進攻。

穆巴拉克認為,以色列人的這種輕敵弱點,使埃及軍隊發動先發制人的突襲成為可能,他極力主張“以虞待不虞”的策略擊敗以色列。埃及總參謀部的決策人也都持有同穆巴拉克一樣的想法。埃及總參謀部一致通過了一個對以色列實施突然襲擊的作戰計劃。在這個計劃中、要求埃及軍隊必須在二十四小時內擊潰以軍主力。要達到這一目的,空軍的突襲是極其重要的一環。擔負空襲的重任,責無旁貸地落到了當時擔任空軍司令的穆巴拉克的肩上。

穆巴拉克擔負此任后,就思索如何圓滿完成這個任務的良策。他心里非常清楚,以色列國家雖小,但在美國的扶持下,武器比較先進,軍隊的應變能力也比較強。因此,埃及空軍要想給這樣的敵人以沉重的打擊,只有也必須采取突然襲擊的方式。而要確保突襲成功,又必須采取一系列的準備措施。穆巴拉克決定采取以假亂真的計謀,在備戰中制造一系列假象,掩蓋埃及空軍向以色列發動突然襲擊的真正意圖。為此,穆巴拉克制定了一套周密的行動計劃。

首先,他命令各空軍基地的所有作戰飛機都處于戰備狀態。因為從1973年9月22日以來,以色列一直在監視埃及的空軍,只要有一架埃及飛機起飛,以色列飛機也就馬上起飛。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要保證實襲成功,必須采取措施使以色列人的戒備心理松弛下來。穆巴拉克命令在尼羅河三角洲、蘇伊士運河一帶的上空每天要有埃及飛機作迷惑飛行,似引逗以色列也派出飛機,保持戒備。但是,當以色列飛機升空后,埃及飛機立即返回基地,使以色列人認為埃及空軍是在進行例行的訓練,以擾亂以色列的監視。

為了保證突襲計劃得以順利進行,穆巴拉克又搞了一個旨在迷惑敵人的被稱為“利比亞使命”的計劃:1973年10月5日下午4點,即第四次中東戰爭開戰的前一天,穆巴拉克命令五位空軍高級軍官陪同他去利比亞執行一項任務,又通知開羅地區的空軍基地司令為他們準備一架飛往利比亞的專機,飛機6點起飛,第二天返回。同時也把起程的時間通知了埃及駐的黎波里聯絡處。但是,過了一些時候,他卻通知機長因“特殊”原因,把起飛時間推遲兩小時。過后,又命令再推遲到10月6日上午零點。然而到了10月6日早晨,他又把起飛時間延遲到下午2點,而這正是他縝密策劃的向以色列發動進攻的時間。10月5日夜,穆巴拉克因開戰時間的臨近而內心十分激動,但他表面上仍十分平靜,照常“把齋”。6日凌晨,他還開車前往開羅西部的空軍基地,同那里的飛行員一道吃“封齋飯”。穆巴拉克沉著、冷靜,直到這個時候,連他的貼身助手們都不知道他的真實意圖。

1973年10月6日上午9點半,穆巴拉克召集空軍基地指揮部高級軍官緊急會議,命令他們堅守崗位,整裝待發。

10月6日下午2點,埃、敘軍隊同時向以色列軍隊發動進攻,第四次中東戰爭就此拉開帷幕。埃軍部署在蘇伊士運河西岸的四千門火炮齊鳴,轟擊“巴列夫防線”上的以色列陣地。與此同時,在穆巴拉克的指揮下,250架早已整裝待命的埃及作戰飛機,從分布在阿斯旺、曼蘇臘、開羅西部和尼羅河三角洲中部的三十個機場騰空而起,飛向蘇伊士運河以東地區,在180公里長的戰線上,對以色列軍的指揮所、炮兵陣地和機場進行猛烈轟炸。二十分鐘后,埃及空軍就摧毀了以色列在西奈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軍事目標,圓滿地完成了自己擔負的空襲任務,埃及空軍僅僅損失五架飛機。充分的準備,出色的指揮,巨大的戰果,一下子使穆巴拉克的名聲大振。

在穆巴拉克成功地實施空襲的同時,埃及的8000名突擊隊員操縱橡皮舟渡河,工程兵架設浮橋,用高壓水龍頭沖開東岸的沙堤,開辟通路,埃及主力部隊源源不斷地渡過蘇伊士運河。10月9日,埃及越過運河的軍隊人數已達十萬,控制了運河東岸約10~15公里的地帶。盡管后來以色列實施反擊,在美、蘇大國的干涉下,以色列與埃及達成了停火協議,但是,第四次中東戰爭的初期,埃及軍隊由于準備充分,對以色列發動的突然襲擊是相當成功的,特別是穆巴拉克指揮埃及空軍打了一個十分漂亮的勝仗。這一勝利,使埃及洗雪了第三次中東戰爭中所蒙受的恥辱,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戰勝”的神話,提高了埃及的國際威望,對以后的中東和談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穆巴拉克指揮空軍之所以突襲成功,就在于他成功地運用了“以虞待不虞”這一謀略,以自己的準備對待以色列的無準備,從而取得了勝利。

城濮之戰

公元前632年發生的城濮之戰,是春秋時期晉楚兩國在今河南濮城一帶進行的一次戰爭,對當時爭霸戰爭的發展趨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晌。在這場戰爭中,楚軍的實力要比晉軍強大,但是由于晉軍制定了正確的戰略戰術方針,取得了“伐謀”、“伐交”方面的優勢,“知己知彼”,揚長避短,從而最終擊敗了楚軍,稱霸中原。

春秋時期,大國爭霸中原,最先崛起的是東方的齊國。齊桓公死后,齊國內亂,霸業中衰,位于長江中游地區的楚國乘機向黃河流域擴展勢力,它的勢力范圍一直發展到長江、淮河、黃河、漢水之間,控制了魯、宋、鄭、蔡、許、曹、衛等眾多中小國家,擁有人口數百萬,兵車數千乘。

正當楚國向黃河流域發展的時候,在今天山西、河北西南、河南北部一帶的晉國也興盛了起來。公元前636年,流亡在外的晉公子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國即位,是為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后,進行了一系列的內政建設和爭取盟國的外交活動,逐步具備了爭奪中原霸權的強大實力。

晉國勢力的迅速發展,引起了楚國的不安。楚國急于想要阻止晉國的進一步向南發展,而晉國要想爭奪中原霸權,向黃河中流挺進,也非和楚國較量不可。于是,晉楚兩國之間的矛盾也就日益尖銳起來。

公元前634年,魯國因和莒、衛兩國結盟,幾次遭到齊國的進攻,便向楚國請求援助。而原來屈服于楚國的宋國,看到晉文公即位后晉國實力日增,也就轉而投靠晉國。楚國為了保持在中原的優勢地位,便出兵攻打齊、宋,并想借此來扼制晉國勢力的南下;而晉國也正好利用這一機會,以救宋為名,出兵中原。這樣,晉楚兩國的軍事交鋒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率領楚、鄭、陳、蔡等多國軍隊進攻叛己投晉的宋國,圍困宋都商丘;宋人危急中向晉國求助。晉國大夫先軫力勸晉文公出兵,認為這正是“取威定霸”的最好機遇。但是,當時晉、宋之間隔著曹、衛兩國,勞師遠征,多有不便,況且楚軍實力強大,正面交鋒也恐難以取勝。晉國狐偃針對這一情況,建議晉文公先攻曹、衛兩國,調動楚軍北上,以解除宋圍。晉文公采納了狐偃這一建議,并隨即進行了戰前準備,把原來的二個軍擴充為上中下三個軍,任命了一批比較優秀的貴族官吏出任軍隊的將領。

戰爭準備就緒后,晉文公于公元前632年一月,陳兵晉、衛邊境,向衛國借道攻打曹國。衛國方面拒絕了晉文公的要求,于是晉國軍隊從現在河南汲縣南黃河渡口渡河,進攻衛國,先后攻占五鹿及衛都楚丘,占領了整個衛地。楚軍方面卻因晉軍進軍迅速,救衛不及。晉軍接著又向曹國發起了攻擊,三月間,攻克了曹國都城陶丘(今山東定陶),俘虜了曹國國君曹共公。

晉軍攻占了曹、衛兩國,但楚軍卻依然用全力圍攻宋都商丘,宋國又派門尹般向晉告急求救。這使得晉文公頗費躊躇;如不出兵馳援,宋國力不能支,一定會降楚絕晉;出兵馳援,則己方兵力單薄,沒有必勝的把握。為此晉文公召集大臣們進行商議。先軫仔細分析了楚與齊、秦兩國的矛盾,建議讓宋國表面上同晉國疏遠,然后由宋國出面,送一份厚禮給齊、秦兩國,由他們去請求楚國撤兵,而晉國則把曹共公扣押起來,把曹、衛的士地贈送給宋國一部分。楚國同曹、衛本來是結盟的,看到曹、衛土地為宋所占,必定會拒絕齊、秦的勸解。這樣,楚國就將觸怒齊、秦,他們就會站在晉國一邊,出兵與楚國作戰。晉文公對此計頗為贊賞,馬上施行。楚國果然上當中計,拒絕了秦、齊的調停。而齊、秦見楚國不給面子,也大為惱怒,便出兵助晉。齊、秦都是當時的大國,他們反楚立場的確定,使晉、楚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楚成王看到齊、秦與晉國聯合,形勢不利于己,就把楚軍撤退到楚國的申地(今河南南陽),并命令戍守榖邑的大夫申叔迅速撤離齊國,要令尹子玉將楚軍主力撤出宋國。他告誡子玉,凡事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知難而退。但是子玉卻驕傲自負,聽不進楚成王的勸告,仍要求楚王允許他與晉軍決戰,并請求楚王增調兵力。楚成王勉強同意了他的決戰請求,但不肯給他多增加決戰兵力,只派了西廣、東宮和若敖之六卒等少量兵力去增援他。

子玉為了尋求決戰的借口,派使者宛春故意向晉軍提出了一個“休戰”的條件:晉軍撤出曹、衛,讓曹、衛復國,楚軍則解除對宋都的圍困,撤離宋國。晉文公采納了中軍元帥先軫的對策:一面將計就計,以曹、衛同楚國絕交為前提條件,私下答應讓曹、衛復國;這樣一來,就瓦解了楚國的盟國。另一項措施是,扣留楚國的使者宛春,以激怒子玉來尋戰。子玉眼見使者被扣,曹、衛叛己,果然惱羞成怒,倚仗著楚國的優勢兵力,貿然帶兵長驅直入,撲向晉軍,尋求決戰。

晉文公見楚軍向曹都陶丘逼進,為了避開楚軍的鋒芒,選擇有利的決戰時機,命令部隊“退避三舍”(九十里),撤到預定的戰場——衛國的城濮。城濮距離晉國比較近,后勤補給供應方便,又便于齊、秦、宋各盟國軍隊會合,集中兵力。所以晉軍“退避三舍”,實際上是晉文公以謀略勝敵的重要一著棋,它起到了麻痹楚軍、爭取輿論同情、誘敵深入、激發晉軍士氣等多重作用,為晉軍后發制人,奪取決戰勝利奠定了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泉县| 黄浦区| 锦屏县| 云阳县| 天祝| 团风县| 彰化县| 永丰县| 大姚县| 榆林市| 内丘县| 山东省| 灵武市| 满洲里市| 江西省| 荆州市| 武隆县| 晋州市| 瑞金市| 绍兴县| 玉山县| 黄石市| 攀枝花市| 泾阳县| 武清区| 邯郸市| 皋兰县| 治县。| 怀远县| 九江县| 盈江县| 云阳县| 石景山区| 循化| 贺州市| 渝中区| 诸暨市| 十堰市| 台山市| 白银市| 辰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