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安徽巢湖西部重鎮)之戰,是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和清朝湘軍之間進行的一次戰爭。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村舉行起義,建立太平軍,開始了太平天國農民革命戰爭。太平軍于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隨后北伐西征,控制了西自武漢、東到鎮江的長江沿線,在天京以西的湖北、江西、安徽三省居于優勢。1856年發生天京事變,使太平天國受到嚴重損失,太平軍從戰略進攻開始轉為戰略防御,天京以西戰局逐漸出現不利太平軍的局勢。到1858年8月,湖北、江西先后淪人敵手,成為湘軍的進攻基地。
這時,清朝欽差大臣和春、德興阿統率的江南、江北大營再次進逼天京。1858年6~7月間,太平軍的將領們在安慶東北的樅陽鎮召開會議,作出新的軍事部署,決定由前軍主將陳玉成、后軍主將李秀成聯合作戰,共同解救天京之圍。在陳玉成統帥下,已進入鄂豫邊境的太平軍回兵東征,重新占領了廬州(今合肥)和其他一些城鎮,與李秀成會師了滁州烏衣。8月,他們乘勝直下浦口,襲破清軍的江北大營,前鋒一直東進到蘇北的揚州。
與此同時,江西的湘軍以淮南的太平軍主力東進蘇北,乘機攻進安徽。湘軍主帥曾國藩秉承咸豐帝的旨意,派驍將李續賓率精銳北援廬州,進攻太湖。太湖的太平軍守軍,在城外挖壕筑壘,鑄炮聚糧,布置嚴密。
9月5日,清軍以一部牽制守軍,主力分五路攻城。太平軍沖出城壘與敵激戰。9月7日、8日,太平軍將士又多次沖出城外,攻擊清軍,雙方互有死傷。清軍勢大,先后攻克了太平軍在楓香鋪、小池驛、東山頭南首的營壘。
9月21日,清軍副都統多隆阿等將大炮密運山頭,轟擊東山南面;參將謝承枯等由西北面攻城,李續燾等分攻東岸下壘。太平軍專防前面,不料敵軍由山后抄襲,下壘遂被攻陷。東岸浮橋守軍亦敗,東山頭第一大壘又被清副將鮑超攻陷。接著清軍進攻第二、三壘,并分段攻城。城中火藥局被火箭擊中,敵軍從西北兩面登城,太平軍從東南兩面突圍而出,退守石牌鎮及潛山縣,太湖縣城遂陷。
9月27日,李續賓派副將趙克彰等進至潛山縣北門外的彰法山駐營。太平軍結隊出戰,由于寡不敵眾,敗退回城,城外七壘被敵攻陷。清軍逼攻縣城,緣登數次,都被太平軍將士以炮石擊退。但城外營壘被毀,守城相當困難。當夜四更,太平軍由東門退出,潛山又告陷落。10月1日,上下石牌諸壘也都被清軍攻陷。
潛山西北一百二十里的桐城縣是通向皖北的樞紐,最為要害。太平軍由1853年克復后,據守迄今。該城高而堅,北門跨山,太平軍于山上筑壘二座,東北一帶筑大壘三座、小壘四座,西南一帶筑壘四座,以護城池。清軍先鋒趙克彰等至五里墩,桐城太平軍分五路出擊,激戰不勝,退回城中,西南四壘遂被攻破。
次日,太平軍從西門出攻,另派一軍由東北隱蔽出擊,從山后繞抄。恰值李續賓率大隊清軍到來,太平軍措手不及,敗退回城固守。李續賓率各軍逼城就營,督軍攻破了東面兩大壘,壘僅一門,太平軍戰士誓死不退,全部戰死壘中。小壘守軍被迫出走,傷亡很大,第三大壘又很快陷落。清軍圍攻北門山上大壘,發炮命中起火,守軍頑強抗擊,多被焚死,兩壘又失。
李續賓乘夜命各部環攻四門。三更時,清軍乘隙緣登。太平軍與敵接戰不利,開東門沖出,被清軍伏兵截擊,前后受敵,損失嚴重。10月13日,桐城陷于敵手。
李續賓攻占桐城后,率馬步十四營于10月21日進撲舒城。太平軍在距城三十里處跨山修壘,派千余人屯守。次日,清軍分路包圍襲擊,守軍眾寡不敵,被迫撤走。10月23日,李續賓率部在舒城外西南扎營,太平軍出城沖擊一陣后退回。
舒城太平軍于城西北筑有大壘兩座,高抵城垣。24日,李續賓派李續燾等往攻,鏖戰四時,一壘突然中炮起火,守軍被迫撤退。清軍續攻第二壘。城中守軍打開西門,準備沖擊增援,但被大部清軍阻擊。壘中守軍放棄陣地,進入城中。是夜四更,太平軍從東門撤出,轉移到三河鎮。李續賓接連獲勝,氣焰囂張,傾全力撲向三河鎮,意在攻打廬州。
月余之間,太平軍連失四城,安慶也受到攻擊,安徽形勢十分危急。10月,陳玉成得悉此情,立即統率蘇北的太平軍主力迅速西援,并聯絡李秀成等軍共同破敵。
三河鎮在廬州府南八十里,為水陸要沖。太平天國在此筑大城一座,環以九壘,憑河設險,屯儲糧草軍火,接濟天京、廬州。
李續賓軍于11月3日到達三河。李續賓認為,要想破城,必須先破城外的九個營壘。其部署是:丁銳義、彭祥瑞等率所部攻擊河南大街、老鼠夾一帶的營壘;副將黃勝日、楊得武等部攻東北迎水庵、水晶庵一帶的營壘;總兵李續燾、李運絡部攻擊西南儲家越一帶的營壘。11月7日,清軍分路進犯,守軍迎頭痛擊,斃敵千余人。清軍付出重大代價后,攻陷九壘。
這時,陳玉成統率大軍趕到,從廬江縣西二十里的白石山、三河鎮南三十里的金牛鎮,連營數十里,包抄李續賓軍的后路。為了達到全殲敵軍的戰役目的,陳玉成傳令廬州守將吳如孝出師南下,阻斷舒、桐之敵的西援通道,從而形成對敵軍四面包圍的態勢。清軍聞訊大驚,李續賓急忙派人去九江、桐城調集援軍,但遠水不解近渴,難濟燃眉之急。
11月14日,陳玉成統率大軍向前沖擊壓迫清軍。是夜,李續賓被迫整隊,向南迎戰。15日晨五鼓,李軍出動,黎明時到達樊家渡、王家桐堂等處,與太平軍接戰。雙方交戰之初,陳玉成軍前隊稍有失利。忽然,大霧迷漫,咫尺莫辨。關鍵時刻,李秀成率所部及時趕到,使太平軍實力大增,陳軍將士精神振奮,勇氣百倍。兩軍合兵一處,奮戰猛擊,重創敵軍。清軍左路游擊李運絡營堅持不住,先自潰逃。緊接著,運同丁銳義、參將張嵩齡、都司張養吾等營相繼潰敗。太平軍又擊敗清軍中路和右路各營。
這時,李續賓軍率后備兵力來援,雙方展開了一場惡戰。激戰中,三河守將吳定規率師殺出,包抄李續賓軍的背后。李續賓大敗,狼狽逃回營中,閉壘不出,傳令諸將死守營壘,不許后退。
陳玉成、李秀成等率軍將清軍團團圍住,集中兵力,先弱后強、先外后里地猛攻敵壘。太平軍戰土前仆后繼,英勇拼殺,連續攻破清軍七座營壘,敵總兵李續燾、副將彭祥瑞又帶兵潰逃。太平軍占據敵壘后,挖斷河堤放水,斷絕敵人退路。
李續賓命令各部到月夜時分路突圍逃生。清軍匆忙整理裝束,準備逃跑。屆時,李續賓猶豫不決,又想死守待援,但軍心已動,兵無斗志,部隊一片混亂。太平軍乘機四面圍攻,猛力格殺,乃獲大勝,李續賓被迫自縊而死,曾國藩弟曾國華等被斬殺。
這時,敵將孫守信、丁銳義、李存漢退守最后營壘,負隅頑抗。太平軍緊緊圍困,環攻三日,至11月18日夜破之,斬殺孫守信、丁銳義等,僅李存漢等少數人逃走。至此敵軍全部被擊潰,太平軍殲敵數于人。李續賓部陸軍是湘軍中一支最兇悍的部隊,它的覆滅,對敵方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三河大捷后,太平軍很快收復舒、桐、潛、太四縣,進攻安慶之敵也不戰自退。1860年,太平軍又集中優勢兵力粉碎了清軍江南大營,使太平天國的革命形勢趨向好轉。
三河之戰是太平軍進行的一次典型殲滅戰。太平軍在作戰指導上的優越表現在:一、指揮員知己知彼,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敵人,確保戰役目的實現。二、戰術靈活,部署周密,實現了正面攻擊、側后包抄和阻援部隊的互相配合,協同作戰。三、堅持連續作戰,不使殘敵有喘息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