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的“巴比倫行動”
巴格達時間:1981年6月7日星期日下午6時30分,驕陽西沉,映紅了西面半個天,有如懸掛天際的巨大掛毯,又似伸延去伊甸園的金色沙灘。金紅色的晚霞披灑在這古老的大地上,吸走了日間的暑氣,悠遠、寧靜與凝重的氣氛重回到這神奇的土地。富有詩情畫意之士,定會頓生靈感,有歷史感的人亦定會思濤洶涌,感慨萬千。然而,此刻守衛在巴格達郊外“奧西克拉”核反應堆的官兵們在想些什么呢,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他們完全沒有想到幾秒鐘之后將要發生什么事,因為,在那舉世震驚的三分鐘里,擁有由世界一流水平的薩姆導彈、米格飛機和雷達組成的防空系統全然無絲毫反應。是啊,也難怪,就連當時世界間諜大國美、蘇、英、法等國都對將要發生的代號為“巴比倫行動”的計劃全然無知,而這一計劃則在數百公里以外的以色列策劃了一年多,甚至更長。
十年前,伊拉克的核反應堆建立伊始,有關的情報及對策計劃便從以色列國防部和它的情報機構——“摩薩德”紛紛送到總理的辦公桌上:在巴格達南郊土瓦塔,法國和意大利的科學家及幾個西方公司正協助伊拉克建設一個核反應堆;可以推測伊拉克在四至六年之內可以造出原子彈;據1975年9月巴黎一家報紙報道,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聲稱此項核計劃將為阿拉伯首次邁向核子武器作嘗試;1977年伊拉克執政的革命委員會成員哈達德也作了相同表示,認為阿拉伯必須擁有核子彈;美國努力勸阻法國、意大利重新考慮他們同巴格達的核子交易,遭拒絕,稱伊拉克保證核設施的和平用途;我們已獲得整個核反應堆的施工藍圖。1979年4月5日,該反應堆的最重要部分將在三日后由法國土倫附近的塞舒莫核子生產設施中心運往伊拉克,一群“身份不明”的人潛入該中心,并將這一最主要部分炸毀,這一事件將使伊拉克的核進程延后兩年;我方已多次警告法、意兩國科學家及技術人員離開伊拉克。1980年2月4日,伊拉克核子計劃負責人麥夏德在巴黎的旅館中被暗殺;我方已查出核子反應堆中心部分的準確位置,并量出其掩體的大小及控制操作的電腦所在地。1980年6月,三軍要求實施全面紅外測繪。1980年9月,伊朗對該核設施進行空中攻擊,我方飛機偽裝后混入攻擊群,并獲重要資料。最近一份情報:盡管伊拉克核反應堆一再受干擾,但仍有在一年內制造出兩至三枚小型核子武器的能力。
特拉維夫·貝京總理凝視著這一份份情報,權衡著是否采取最后的行動,對伊拉克核反應堆進行“外科手術”。
首先,以國內,無論是政界,還是輿論界,對此都有不同看法。政治對手們警告貝京,不要在本年6月30日國會大選之前采取危險的“炫耀行動”,用以色列國家命運做賭注撈取政治資本。政府副總理雅丁、內政部長柏格、教育部長反對采取攻擊行動,認為那將破壞美以關系。美國方面亦多次警告以政府,不要自做主張,引起爭端,破壞中東均衡,美國要一手操縱中東維持敵對各方的均勢。為維護美國在中東的利益,美國是不吝惜向盟友施加壓力的,1956年和1967年兩次阿以戰爭中,美國的作為就是先例。其次,以色列周邊三面為敵國包圍,剩下一面則是被死敵稱為“猶太人葬身之處”的地中海,一旦此次攻擊引起再一次中東戰爭,那將又一次使猶太民族命運面臨存與亡的挑戰。阿拉伯國家近年來利用豐厚的石油收入,購置了大量先進的攻防武器。對任何一個阿拉伯國家動武,后果在理論上,都是個未知數。
然而,一個嚴酷的事實強勁地攪動著貝京的心緒。三十五年前,號稱東亞第一軍事強國的日本,在吃了美國的兩顆原子彈之后,不得不最后繳械投降,將民族的命運交由美國主宰;而今的以色列的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居于少數幾個大城市之中,無論人口還是面積,都只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它能有幾個“長崎”、“廣島”可以獻出來作為核彈的靶子?核彈的威力與作用之于以色列,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再簡單明顯不過的事了。以色列敵國手中的核彈,或者說核反應堆,就猶如懸在以色列頭上的達摩利斯之劍!
“炸掉它!”貝京總理終于在當時任農業部長的沙龍和任外長的沙米爾等鷹派人物的支持下,做出了最后決斷。1980年10月,攻擊計劃被列為優先實施的計劃,由貝京親自掛帥,在空軍司令艾夫瑞和情報首長薩蓋的協助下,一項旨在摧毀伊拉克核反應堆的攻擊計劃——代號“巴比倫行動”出籠了。
“巴比倫行動”的原則:(1)徹底摧毀伊拉克的核能力,將其核進程拉回到起點;(2)此次行動必須是一面倒的速決戰,目標僅僅是核反應堆,不與任何一方發生戰爭,即使是伊拉克;(3)必須極其秘密地進行,否則任何由于泄秘行為,都會徹底破壞整個計劃。
這些原則決定了此計劃必定是一次“空中偷襲”。以色列挑選了二十多名精銳飛行員,各個久經沙場、經驗豐富,由一名參加過三次阿以戰爭的上校任指揮官。在西奈半島的艾特西昂空軍基地秘密演練。由于以、伊并不接壤,相距一千四百公里,最近的路線要經過約旦和沙特的領空,所以,初期的訓練是駕機穿越約旦與沙特阿拉伯的沙漠,做長時間的來回飛行,以加強飛行員的耐力,同時找出兩國雷達防御系統的“盲點”。在地形單調、缺少地形指標的沙漠中做長距離飛行,既消耗體力,又需要高超的技術。沙漠訓練也為了擬定一條安全路線,既要避開約、沙兩國防御系統,又要避免為美國在海灣的空中預警飛機所察覺。為騙過敵方的空防系統,計劃攻擊隊分三組,一組超低空飛行;一組超高空飛行;另一組則首尾翼翼相接超密集編隊飛行,以使這些飛機在敵方雷達屏幕上只顯示一個大的光點,好像一架大型商用飛機。在后期訓練中,飛行員進行轟炸動作訓練,在納吉夫沙漠中建造一個混凝土制的模擬伊拉克核反應堆。為避免投下的炸彈垂直命中目標會被反應堆上方厚重的混凝土保護頂蓋給彈開,飛行員們除練習俯沖轟炸之外,還練習超低空飛行弧線彈道投彈,以使炸彈從側面擊穿保護蓋,炸開頂蓋,并炸毀內部一切設備。秣馬厲兵,“巴比倫行動”計劃在緊張而秘密地進行。
“摩薩德”情報:伊拉克核反應堆最早可于1981年7月1日投入運轉。
形勢已迫在眉睫,因為若繼續推遲行動日期到6月30日大選之后,即使新政府采取轟炸行動,那時的后果將不堪設想:運轉中的核設施一旦遭破壞,就會造成嚴重的核污染,不僅巴格達居民受到核輻,以色列亦難保不受危害,而且肯定會招致一系列的國際爭端。最后行動日期定在1981年6月7日,星期天。
是日下午,西奈艾特西昂空軍基地機場,死一般寂靜,萬物籠罩在炎熱的夏日之中,機場上排列著的十四架涂上了偽裝色的戰斗機,翹首以待,威風凜凜,透著殺機的寒氣。其中八架為F-16B型戰斗轟炸機,執行轟炸目標的任務;六架F-15A型戰斗機,承擔護航和攔截升空敵機任務。前者為1970年代中期美國最新式戰斗轟炸機,尚未裝備美軍,就賣給以色列七十五架,首批八架于1980年1月31日正式移交以色列。此次攻擊,每架F-16B懸掛十二枚以色列自制炸彈,重二千磅,具有鉆透、延遲引爆功能,還在機翼配備兩枚空對空AIM-9L響尾蛇導彈。后者為當時世界上操縱最靈敏的戰斗機,創有八項爬升的世界紀錄,其翼下載四枚AIM-7F麻雀空對地導彈和四枚AIM—9L響尾蛇,空對空導彈,配有一具六管高速機關炮(6000發/分)。
下午4時整(以色列時間),十四架戰機相繼騰空而起,射向藍天,以弧形路線向東面飛去,機場又歸于一片寂靜。
三組機群沿著約沙邊境小心謹慎地飛行,在到達目標之前的九十分鐘的飛行是異常緊張的,因為任何一刻的失誤都將毀掉整個計劃。在途中無線電頻道傳來一名阿拉伯國家飛航管制員的問話聲(或是約旦的或是沙特的管制員),要求以機表明身份。事后一項報道說,以色列飛行員用流利的阿拉伯語回答說,他們是約旦飛行員,正在從事例行訓練飛行;另一項報道說,一名以色列飛行員用英語(這是商用飛機的國際通用語言)回答,自稱是一架商用噴氣機。不論上一述哪項說法正確,總之阿拉伯飛航管制員不再追問,有驚無險,以機繼續飛行。
下午5時30分(伊拉克時間為下午6時30分),以色列飛機飛臨巴格達,遠遠望見核反應堆,三面都被一個U形土壘包圍,并有一流的地面防空系統。
此時此刻的土瓦塔核工廠沐浴在金黃色的晚霞之中,一切似乎都已凝固了,工廠的防空系統對頭頂正在俯沖發起進攻的以機沒有任何察覺。F-16編隊依次由西沿著夕陽的光線,俯沖、投彈!特制炸彈,雨點般各個命中目標。頃刻間,火光、碎石、硝煙、塵沙吞沒了整個工廠。只有三分鐘,全部十六噸黃色炸藥投在了反應堆上。F-16迅速升高,返航。此時,工廠的防空炮火似夢初醒,猛烈齊射,然而為時已晚,無一命中,倒像是在送客。空中盤旋的F-15,正待機摧毀升空的薩姆導彈或追擊的米格飛機,結果是它們沒有任何動靜。
以色列攻擊機群在愈來愈暗的夜空里返航,它們只有一半的汽油了。為了趕路并確保安全,他們采取了一條更高、更直的路線:直接飛越約旦中央地帶上空。F-16在沙漠高空加油時,有遭攔截的危險。當時,約旦已知道以色列飛機侵入了他們的領空,以色列飛行員也知道,要再次騙過約旦沒那么容易了。然而,約旦并沒有攔截以機。晚上7時前不久——距起飛近三個小時,以色列執行“巴比倫行動”計劃的全部飛機和人員,在特拉維夫與比什巴之間一處以色列軍用機場安全降落。
貝京寓所,電話鈴響了。總參謀長艾坦將軍報告:飛機全部安全返航。貝京用希伯萊語答道:“上蒼保佑!”
這次行動,達到預期的最佳結果。基本上摧毀了伊拉克的核反應堆。據當時正在附近一家咖啡廳休息的法國技術人員林保德說,“轟炸準確得驚人”,事后林保德小心翼翼地接近仍在冒著黑煙的廢墟,“主要建筑已被夷為平地,核反應堆炸壞了,防御工事也已無影無蹤”。以色列飛行員在轟炸時攝下的錄像帶可以明顯看出,反應堆核心已經粉碎,一直碎到冷卻池。據貝京說,炸彈一直穿透到地下約3.7米的一個秘密鈾再處理廠。美國國防部專家研究衛星照片后表示,據轟炸的精確和損害程度來看,以色列可能使用了“精靈”炸彈。不管怎樣,炸彈象打蛋殼一樣,把反應堆的圓頂炸得稀爛,重創其它兩幢建筑。美專家估計如果法國愿意協助伊拉克進行修復工作的話,也要至少一年半才能修好。從后果看,既沒有造成大規模核污染,也沒有引起多大的國際風波,更令人吃驚的是人員傷亡達到最低限,這倒不是因為轟炸發生在星期天的原故,因為受雇的一百五十位法國專家、技術人員和五十名意大利專家、技術人員為尊重伊拉克習俗,通常在星期五——穆斯林的安息日休假。萬幸的是當天工廠恰好停工!只有一名法國青年科學家在工廠里逗留,后來在斷壁殘垣中找到了他的尸體,而其它絕大部分人員安然無恙。雖然當時爆炸聲在巴格達各處都可聽到,然而多數伊拉克人直到次日才知道發生什么事。連駐巴格達的外交官們亦被蒙在鼓里。空襲后一個小時,巴格達外交使節團人員聚集在意大利大使官邸花園,慶祝意大利國慶,來賓們觀賞著由高射炮射出的高空焰火,竟不知來由,而此時,以機正在返國途中。
以色列的這次行動無疑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極大震撼,無論它的動機,還是其策劃和實施的方式,都引起人們廣泛的深思。
玄武門之變
唐朝建立以后不久,李世民和皇太子李建成之間,就為爭奪皇位展開了激烈斗爭。
本來,唐朝的建立,李世民出力最多,功勞最大。他又網羅了秦叔寶、李靖等一些非常著名的將領,此外還拉攏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做他的謀士。李世民力量的強大對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構成了極大威脅。李建成深感不安,他多次密謀殺害李世民都未成功,兄弟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惡化,最終發展到不得不兵戎相見的地步。
李建成決定利用抵御突厥入侵的機會,先奪李世民兵權,等出征的時候再把他殺掉。李建成在唐高祖面前推薦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出征,又請求將李世民的大將程咬金、秦叔寶等都歸元吉指揮,并調李世民部下精銳士兵充實部隊,唐高祖都一一同意了。消息傳到李世民那里,李世民急忙找人來商量對策。他們決定趁李建成不防備,先發制人,殺掉李建成、李元吉。
李世民裝作一點也不知道這事的樣子,表面上還像往常一樣平靜。私下里卻緊鑼密鼓地調兵遣將,在玄武門附近設下埋伏,準備一舉殺死李建成、李元吉。
建成、元吉自以為大功將要告成,得意洋洋,對李世民放松了警惕。兄弟二人聽說皇帝召見,想都沒想就騎馬進了玄武門。就在此時,建成和元吉才發現情況不對,立即掉轉馬頭往回跑。但是已經來不及了,秦王府的士兵從四處沖出,將他倆團團圍住。李世民一箭射死了李建成,混戰中李元吉也被亂箭射死。
這時候玄武門外,人喊馬嘶,原來東宮和元吉府的兵將趕到了,他們合力攻打大門,情況十分危險。在這關鍵時刻,李世民的大將尉遲敬德提著建成、元吉的腦袋及時趕到。東宮、齊王府的官兵見這兩顆血淋淋的人頭果然是建成、元吉的,馬上就一哄而散地都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