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計篇(4)
書名: 孫子兵法(第四卷)作者名: 孫武本章字數: 4893字更新時間: 2021-05-24 11:23:20
三個兒子,兩個被殺,唐高祖無奈,只好立李世民為太子。李世民就這樣出其不意,突然發動政變殺死李建成,奪得了太子的位置,使自己理所當然地成了大唐的惟一繼承人。
泰王智斬緬王儲
古代中印半島盛行象戰。1569年,泰國阿瑜陀亞王朝被緬甸所滅。1584年,泰王子納黎萱在肯城自立為王。緬王聞訊,于1592年派王儲帕瑪哈馬撥拉率兵討伐。納黎萱與其弟帕埃夏托薩錄在素攀府領兵迎戰。當緬軍剛進入泰軍埋伏圈時,伏兵四起,緬軍陣亂。這時發生了意外情況,泰王兄弟所騎的象春情勃發,見敵象四處奔逃,立即追趕,塵土蔽日,待塵土落定,泰王發現已陷入敵陣,只見緬王儲騎象率眾立于樹蔭之下。泰王思尋脫身之計,當即以言相激說:“皇兄!為何呆立在樹下,敢來與我決一雌雄嗎?良機莫失!”當時,緬王儲若是一聲令下,將士蜂擁而上,泰王兄弟必被殺或被俘,因為泰王周圍只有數名隨從。然而,緬王儲也非聞鳴鏑而戰股之輩,如不應戰,有失王威。泰王話音一落,緬王儲就催動坐象向泰王坐象撞去,撞得泰王坐象橫向緬王儲,王儲乘勢舉刀砍去。泰王俯首閃過,被砍破了帽盔。此時,泰王坐象回過身來反撞緬王之坐象,也使其象橫向泰王。泰王舉刀猛砍,正中緬王儲的右肩,王儲當即死于象頸。緬軍見將帥已死,無心再戰,退兵而回,此后一百五十年不敢染指泰國。
古來戰事,激將法為軍事謀略之一。激將法即是以氣激敵,使敵失去常態,忘卻力量強弱對比,一味意氣用事,變勝數為失敗。泰王若不知用計,也只是匹夫之勇,命斃頃刻罷了。
周武王驕紂
商朝后期,國勢衰微。約在公元前1099年,帝辛(紂王)繼位,連年的戰爭,消耗了大量的國力,加重了人民的負擔與痛苦。紂王也不顧百姓死活,大興徭役,建造離宮別館,離宮內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紂王與他的寵妃妲己終日酗酒歌舞,過著奢侈荒淫的生活。紂王還濫施酷刑,用“炮烙”殘害無辜,使得社會動蕩不安。這時,一個古老的姬姓部落——周國,在岐山(今陜西岐山縣東北)以南悄然崛起。西伯姬昌(即后來的周文王)是商的西方首領,在周地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積蓄力量,伺機滅商,紂王深以為慮,就借故把姬昌囚禁在美里(今河南湯陰北)。姬昌的兒子姬發(即后來的周武王),利用紂王自大好色、貪財,派大臣晝夜兼程趕到殷都,卑詞厚禮,獻上了美女、寶馬和奇珍異寶。紂王欣喜萬分,拉著美女的手說:“只此一件,就足以釋放西伯了。”當即赦免了姬昌,還賜予他弓、矢、斧、鉞,讓姬昌掌有征伐之權。紂王見姬發如此恭順,更加助長了驕奢情緒。姬昌回周后,受命稱王,號文王,以既懂文韜武略,又熟悉商朝內部的賢士呂尚輔佐,積極作推翻商朝的準備。姬昌表面上服從商朝,朝覲紂王,佯裝胸無大志,只圖享樂的樣子蒙騙紂王。紂王因此放松了警惕。姬昌繼續發展生產裕民富國,修德強兵。使許多有才干的人,紛紛棄殷投周。姬昌又利用紂王出兵江、淮,鎮壓東夷的時機,率軍征服了犬戎、密順、黎、邗、祟敵對小國,打通了討伐商紂的道路。約公元前1070年,周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姬發繼位,號武王,周武王為了觀察各諸侯對討伐商紂的態度,于即位的第二年,載文王靈位興師東進,并召天下諸侯前來會盟。兵到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即有八百諸侯前來會盟,武王率各路諸侯軍馬進行渡河演習。登岸后,各首領都宣誓愿接受武王指揮,立即滅商。武王認為紂王力量仍然強大,自己的力量還不足以打敗商紂,于是與眾諸侯結盟后引兵西歸。這就是“孟津觀兵”。仍然表示臣服紂王。兩年后,紂王調集全部主力繼續東征。武王認為時機已到,聯合諸侯伐殷。公元前1066年正月,周武王率兵車三百人,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聯合各部落,共六萬余人,渡過黃河,進軍朝歌。二月初四,大軍到達距朝歌七十里的牧野(今河南淇縣南)。武王左手握青銅大斧(代表生殺大權),右手舉白色令旗,登臺誓師。武王說:“商王紂聽信婦人的話,重用四方逃亡的罪人,殘暴地虐待百姓,按照上天的意志對他討伐。”全軍揮矛舞盾,情緒激昂。武王又道:“今日交戰,大家要勇猛向前,嚴格遵守命令!否則,均按軍法從事。”全軍吶喊,聲震四野。這時商軍主力遠在東南戰場,一時抽調不及,紂王急忙拼湊了十七萬奴隸和戰俘倉促應戰。武王令呂尚率部為前鋒,勢不可擋,親率戰車甲士從中央突人。殷軍總數雖數倍于周軍,但都不滿紂王,只希望商朝早日滅亡。一見周軍沖來便一哄而散,一部分還掉轉矛頭,沖擊商軍。商軍在周軍打擊下,徹底潰敗。紂王見大勢已去,逃回朝歌,穿上玉衣,登鹿臺自焚。商朝民眾簞食壺漿歡迎武王大軍進入朝歌。商王朝六百年的統治至此結束,西周新王朝宣告開始。
陳泰妙算屈姜維
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殺魏大將曹爽等,掌握了曹魏政權。蜀將姜維建議乘魏內部不穩進取中原。后主劉禪應允。
姜維先派牙門將句安、李歆至北部邊界的麴山(今甘肅岷縣東南)前修筑二城。句安守東城,李歆守西城;并遣使與羌人聯絡,準備出西平,進逼雍州(今西安市西北)。
魏征西將軍郭淮得到姜維出兵的消息,與雍州刺史陳泰商議對策。陳泰說:“麴山東西二城雖固,但遠距蜀地,孤立無援。我軍只要將其包圍,斷其糧道,絕其水源,便可以兵不血刃而拔其城,使整個蜀軍屈服。”郭淮用陳泰之計,遣鄧艾、陳泰率軍將二城圍住。句安、李歆欲與魏軍決戰,陳泰、鄧艾據險防守,無計可施。繼續堅守,又斷糧缺水,饑渴難忍。李歆拼死殺出重圍,返漢中向姜維求援。途中遇姜維,因羌兵未至,所以來遲。姜維說:“麴山危急,羌兵已等不及了。不如經牛頭山(今甘肅隴縣南)抄雍州背后。郭淮、陳泰必救雍州,麴山之圍自然可解。”
姜維向牛頭山迸發。陳泰聞訊向郭淮建議說,待姜維過了牛頭山,由他率軍擋住姜維前進,再由郭淮率軍出洮水,截斷蜀軍歸路,前后夾擊。蜀軍首尾不顧,姜維只得傳令退兵。麴山句安等不到援兵,只得打開城門投降。
王邑有勇無謀斷送“新”朝
王莽篡政后,廢除漢帝,改國號為“新”。王莽的政權本來就不得人心,加之連年水旱蝗災,民不聊生,公元17年,終于爆發了匡王鳳等人領導的綠林起義。王莽征發各郡兵馬四十三萬,號稱百萬,令大司空王邑為統帥,企圖以絕對優勢的兵力一舉消滅起義軍。
公元23年6月,王邑以四十三萬大兵將只有八千人馬的起義軍(此時,綠林軍推舉劉玄為更始皇帝,成立了漢政權,綠林軍改稱為漢軍)主力包圍在昆陽城內。大將嚴尤獻計道:“昆陽城十分堅固,一時不易攻破,稱帝的劉玄現在宛地,我們移兵攻擊劉玄,劉玄被我消滅,昆陽自然投降。”王邑笑道:“我擁百萬之眾,連一個不到一萬人馬的昆陽城還打不下來嗎!”于是將四十多萬人馬左一層、右一層地布置在昆陽城下,列營數百座。
王邑下令攻城,王鳳率兵死守。盡管王邑采取了挖地道、用沖車進攻等多種戰術攻城,但昆陽城就是巋然不動。嚴尤再一次獻計道:“漢軍被圍在城內,沒有退路,只好死戰,我們網開一面,他們必然棄城逃跑,我們乘機掩殺,定可大獲全勝!”王邑道:“小小幾個毛賊,何足掛齒!待我明日攻破城池給你看。”王邑再一次拒絕了嚴尤的建議。
這時候,漢將劉秀、李軼已求得援軍一萬多人火速趕到昆陽境內。王邑得知漢軍前鋒劉秀只帶有步騎兵一千余人,就派數千人前去迎戰,結果被劉秀打得大敗而回。漢軍士氣大振,劉秀果斷地率領三千人的敢死隊,繞到城西,涉過昆水,向王邑的指揮部發起突然進攻。王邑見劉秀的人馬不多,親率萬余人迎戰。同時,他還下令各部隊沒有他的命令不得擅自行動,以免發生混亂。短兵相接后,劉秀的漢兵以一抵十,銳不可擋,王邑大敗,大將王尋被殺,各部隊因王邑有令在先,都按兵不動。與王邑的新軍相反,昆陽城內的漢軍見新軍一片混亂,知道自己的援軍趕到,大開城門,殺出城來,王邑全線潰亂,慌忙后撤。新軍摸不清漢軍的援軍有多少,人心惶惶,爭先逃命,適值暴風雨突然來臨,暴雨如注,潰川河水泛濫,王邑的大軍被河水吞沒了數萬人,四十三萬大軍頃刻土崩瓦解,王邑、嚴尤只帶領幾千人馬渡過潰川,逃得性命,王莽的軍隊損失殆盡。
昆陽之戰,王邑有勇無謀,又一意孤行,聽不得下屬的意見,以四十三萬人對漢軍的二萬人,結果,幾十萬大軍在很短的時間內化為烏有,王邑本人也險些賠上性命。這種慘敗,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軍事史上都是罕見的。
昆陽之戰后,劉秀率領漢軍乘勝攻入長安,殺掉王莽,短命的新朝政權就這樣壽終正寢了。
關羽大意失荊州
劉備從孫權手中借到荊州以后,就賴著不還,還派關羽鎮守荊州,打算永遠占據。關羽驕傲自大引起了孫權不滿,于是孫權決定奪回荊州。他派大將呂蒙來完成這個任務。呂蒙把軍隊駐扎在陸口,他表面上拉攏關羽,暗中卻在籌劃怎樣才能攻克荊州。
關羽也考慮到呂蒙可能發動襲擊,因此在自己北上攻打魏國樊城的時候,留下一部分兵力防守在公安、南郡一帶,又在長江沿線部署了監視崗哨。呂蒙看到這種情況,知道關羽有了防備,感到一時很難下手。于是他設計了一個初步方案:他經常有病,就以治病為借口,建議孫權把他調回建業,并且分散掉一些他的士兵,借以松懈關羽在荊州的戒備,然后再尋找攻打關羽的機會。
呂蒙對付關羽的計劃只是一個輪廓。把這個計劃真正貫徹到行動中去的是東吳的年輕將領陸遜。
呂蒙假裝生病回到建業的時候,陸遜去拜望他,直率地把自己的看法告訴了呂蒙。他說,關羽自以為勇猛,看不起別人。目前,他在軍事上節節勝利,更加趾高氣揚,目中無人。他聽到你因病離職,一定會產生輕敵思想。我們就利用這個機會,打他個措手不及。這樣,荊州就可以攻破了。
呂蒙同他的意見暗合。在見孫權的時候,呂蒙就轉達了這個意見,并且推薦陸遜代替自己的職位。他向孫權說,陸遜才干出眾,可擔當重任。他年紀輕,名望不高,正好以此來麻痹關羽。你可以任用他。
于是孫權就任命陸遜為副將,代替呂蒙駐守陸口。陸遜一到陸口,就寫信給關羽,措辭十分恭敬,把關羽圍樊城取得的一連串勝利比作歷史上有名的晉楚“城濮之戰”和韓信“破趙之戰”。信里,陸遜又謙虛地自稱書生,沒有經驗,請求關羽指教幫助。
關羽果真落進陸遜的圈套,以為荊州安若泰山了。他放心大膽地抽調一部分守軍,加緊對樊城的攻打。
正當關羽在樊城同魏軍發生激烈戰斗的時候,呂蒙已經率領大軍從長江逆流而上了。
為了蒙蔽關羽的守軍,呂蒙的戰船冒充商船,兵士都躲在船艙里;搖船擺櫓的兵士都穿上白色的服裝,假扮商人。戰船悄悄地沿江前進。關羽在長江沿岸布置的崗哨還沒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吳軍挨個兒給消滅了。
呂蒙的戰船不分白天黑夜地前進,一直開到南郡、公安。對于吳軍的突然而至,蜀軍將領來不及反抗,只好乖乖地投降了。就這樣,沒有經過戰斗,呂蒙就奪取了荊州的首府江陵。
直到江陵失陷,關羽才得知吳軍進攻的消息。看到自己勢孤力弱,關羽不得已只好退守麥城。不久他從麥城突圍時,被吳軍活捉,遭到殺害。
林肯口鋒凌厲擊政敵
美國的總統、州長和國會議員都是公民一人一票推選出來的。
在美國,一個人如果想步人政壇,除了具備治國安邦的雄才大略外,突顯在大庭廣眾面前的就是口才了。這就使得美國政要各個必須能言善辯。
林肯是美國歷史上政績最顯赫、最能言善辯的總統之一。他杰出的口才得力于他擔任總統前當律師的經驗。他在幾十年的律師生涯中,憑一腔正氣和一副伶牙俐齒幫人打贏過許多官司。他的辯護在當時的司法界享有盛譽,并留下了許多佳話。這為他以后競選議員和總統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1847年,林肯與民主黨的卡特萊特對壘,競爭國會眾議院席位。卡特萊特是一個有名的舊派巡回牧師,也是一個富有能量的煽動家。他不斷散布流言,說林肯只相信上帝,但不承認耶穌,不承認贖罪和報應的基督教教義。他還別有用心地舉行了一次宗教集會,特邀林肯參加。在會上,卡特萊特面對臺下的聽眾煽動說:“一切不愿下地獄的人,請站起來!”除林肯之外,所有的人都站了起來。于是,卡特萊特又以挑釁的口氣說:“我看到除林肯先生之外,你們所有的人都表示不愿意下地獄。林肯先生,我要問問你,你要到哪里去呢?”
林肯慢慢從座位上站起來,沉著地回答:“我認為應該以嚴肅的態度對待嚴肅的宗教問題。但我并不感到我必須像其他人一樣來回答問題,卡特萊特先生問我要到哪里去,我可以坦率地回答:‘我要到國會去。’”卡特萊特怎么也料不到林肯會這樣回答他,一時間張口結舌,說不上話來,只好在一片哄笑聲中灰溜溜地離開了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