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兩種根本對立的社會發展觀

【原文】

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①也。民之難治也,以其智②也。故以智治邦③,邦之賊④也。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恒知此兩者亦稽式⑤也,恒知稽式,此謂玄德⑥。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⑦矣,乃至大順⑧。

【注釋】

①愚之:使之返樸,即回到老實本分上來。

②以其智:因為人是有思想意識的。智,人的見識及其意志。

③以智治邦:按照人為意志治理國家。

④邦之賊:竊國之賊。

⑤稽式:勢不兩立的模式。稽,針鋒相對。

⑥玄德:真的德。玄,真的、本質的。

⑦與物反:與物質形態相反的(意識形態)。

⑧大順:完全自覺地順乎自然。

【譯文】

古來善于以“道”執政的人,不是用(知識)使人民狡猾明智,而是使人民真樸自然。人民之所以難統治,就是因為他們有太多的智巧心機。所以用智巧去治理國家,是國家的禍害;不用巧智去治理國家,是國家的幸福。了解這兩種方式也就是一個法則。永遠了解這個法則,就是深遠的“德”,這深遠的“德”是那樣的深、那樣的遠,與萬物復歸到真樸,然后歸于自然。

【評析】

章有“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數句,從文字的表面意思上去看,很容易得出“為統治階級出謀劃策,而且謀劃的都是陰險狡詐之術”的結論。自古及后的封建統治者對人民群眾實行“愚民政策”,與老子“非以明民,將以愚之”不能說毫無干系,但并不能得出直接的結論。因為就老子的本意來講,他絕對不是為迎合統治者的需要而提出一套愚民之術的。有的學者說:“他是愿人與我同愚,泯除世上一切階級,做到物我兼我的大平等,這樣自可減少人間的許多齟齠紛爭?!?

也有學者認為,老子的愚民思想,后來被法家所吸取,成為越來越荒謬的愚民政策;而且一脈相承下來,要對形成以阿Q精神和不怒、不爭為特點的國民性負責。對于這種論點,我們不能同意。正如陳鼓應所說,“老子認為政治的好環,常系于統治者的處心和做法。統治者若是真誠樸質,才能導出良好的政風,有良好的政風,社會才能趨于安寧;如果統治者機巧黠滑,就會產生敗壞的政風。政風敗壞,人們就相互偽詐,彼此賊害,而社會將無寧日了。居于這個觀點,所以老子期望統治者導民以‘愚’。老子生當亂世,感于世亂的根源莫過于大家攻心斗智,競相偽飾,因此呼吁人們揚棄世俗價值的糾紛,而返樸歸真。老子針對時弊,而作為這種憤世矯枉的言論?!睂献印胺且悦髅瘢瑢⒁杂拗钡闹鲝垼惞膽壬猩钊肭袑嵉脑u價,這個評價極為中肯。老子希望人們不要被智巧、爭奪搞得心迷神亂,不要泯滅原始的質樸、淳厚的人性,要因順自然,而本章所講的“愚”,其實就是質樸、自然的另一表述詞句。

【解讀】

國貴民富民上進,窮山惡水出刁民。一個國家的經濟建設與這個國家的國民素質有很大的關系。人有了財富生活就不會再拮據,有了事業生活就不會再迷茫。因為既沒智慧又沒財富,所以就要投機取巧,或以爭或以搶或以盜。如此一來,社會風氣大敗壞。所以國家得不斷地進行改革,來完善教育體制,完善經濟體制。完善教育體制,人民有了創造財富的能力;完善經濟體制,人民有了更多的創業和就業機會。國家以征稅的方式將國民的部分財富征收,再以財政支出的方式支助給那些需要的人,以此來進一步推動改善國計民生。

什么樣的國民教育制度就產生什么樣的國民。國家的走向必須是正道所向,以創造實用主義的價值,以增加高服務型的價值為主,這樣就可以形成強大的經濟實力體。對于既不創造實用主義價值,也不提供服務型價值卻以投機取巧損人利己獲利的人,那就以法律的手段進行治裁,毫不手軟。這些人都是犯罪分子的組成者,從來就沒發現過可憐的罪犯,盡是自作自受,甚至是自作孽不可活。并非是因生存危機,也非是天要亡人之路,而完全是想要不勞而獲,喜歡投機取巧的性格。投機的人多了就是國家的不幸,投機的人少了就是國家的福氣。有福之國,國貴民富國運大順。

【故事】

蕭何為官居安思危

漢代初期管理者吸取秦代滅亡教訓,居安思危,采取了與民休息的政策,輕徭薄賦,獎勵農耕,以鞏固新生政權。這一基本國策,不僅使先秦時期的“公仆意識”有了新的內涵,也促使了西漢初年第一個有憂患意識的清廉官吏的出現,他就是蕭何。

蕭何,早年任秦沛縣獄吏,秦代末期輔佐劉邦起義,后任劉邦的丞相,位列眾卿之首。

蕭何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王朝起了重要作用。但在無上的尊崇面前,他沒有居功自傲,因為他一直相信“禍福相依”。而后來的歷史,也證明了他的處世態度的正確性。

那是在劉邦登上帝位后不久,劉邦對跟隨自己打天下的人論功行賞。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封他為酂侯,食邑最多,被稱為“開國第一侯”。

蕭何身居要職,依然殫精竭慮,繼續對劉邦的大漢王朝的穩定和興盛勤勉工作。在行賞分封諸侯后,定都的問題又迫在眉睫。起初打算定都洛陽,后來考慮到關中的險要形勢,決定定都咸陽,劉邦暫居櫟陽。于是命丞相蕭何營建咸陽。

蕭何在營建咸陽時,完成了“兩宮一庫一倉兩閣”的工程建設。兩宮指長樂宮,未央宮;一庫指武庫;一倉指太倉;兩閣指大祿閣與石渠閣。

長樂宮是漢代開國時朝廷所在地,未央宮是君臣朝會的地方。武庫用于藏兵器,其用意非常明確。太倉是國家的貯備糧庫,關系著千百萬人的生命。天祿閣是藏典籍之所,石渠閣是藏國家檔案的地方,相當重要。兩閣作為國家檔案館和國家圖書館的建立,對保護文獻資源,發揚傳統文化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公元前199年,皇宮竣工,蕭何奏請劉邦從櫟陽遷都咸陽。劉邦指著未央宮的四周,對蕭何道:“此處可以添筑城垣,作為京邑,就叫長安吧!”從此,咸陽便更名為長安了。西漢定都于長安,歷時200余年,蕭何成為該城的最早的規劃者和設計者。

建都關中,經營長安,是蕭何在漢王朝正式建立之初做出的第一業績,它起到了穩定漢政權的重大作用。此后,蕭何轉入了制定律法、健全制度和“無為而治”的全面建設漢王朝的工作之中。

公元前195年秋,黥布起兵反叛,劉邦御駕親征。蕭何因為多有功勞,劉邦曾經對他恩寵有加。但劉邦身在軍中,對蕭何有些不放心,就多次遣使者問相國蕭何在做什么。

蕭何的身邊有一名都尉率領500名兵士做護衛,因為他圣眷日隆,眾賓客紛紛道賀,喜氣盈庭。蕭何也非常高興。

這天,蕭何在府中擺酒席慶賀,喜氣洋洋。突然有一個名叫召平的門客,卻身著素衣白履,昂然進來吊喪。蕭何見狀大怒道:“你喝醉了嗎?”

這位名叫召平的人,原是秦王朝的東陵侯。秦國滅亡后隱居家中種瓜,味極甘美,時人稱之東陵瓜。蕭何入關,聞知賢名,招至幕下,每有行事,便找他計議,獲益匪淺。今天,他見蕭何仍未領會他的意思,便說:“您不要再這樣喜樂了,否則后患無窮!”

蕭何不解,問道:“我進位丞相,是皇帝對我的寵眷,而且我遇事小心謹慎,不敢稍有疏虞,君何出此言?”

召平說道:“主上現在南征北伐,親冒矢石。而您安居都中,不與戰陣,反得加封食邑,我揣度主上之意,恐在懷疑您。您不見淮陰侯韓信的下場嗎?”

蕭何一聽,猛然驚出一身冷汗。

召平接著說:“您位極人臣,富貴之至,百姓們都親附您?;噬现詫掖闻扇藖韱柲那闆r,是怕您利用自己的威望圖謀不軌。如今您何不買些民間田宅,敗壞一下自己的名聲,皇上對您就放心了?!?

蕭何恍然大悟,馬上先是強買民間田宅,自污名節,然后低價賣了自己的封邑,并拿出許多家財,撥入國庫,作為軍需。

劉邦身在前方,每次蕭何派人輸送軍糧到前方時,劉邦都要問:“蕭相國在長安做什么?”

使者回答,蕭相國愛民如子,除辦軍需以外,無非是做些安撫、體恤百姓的事。

劉邦凱旋時,百姓們攔路上書,控告相國賤買、強買民間田宅,價值數千萬之多。

劉邦回到宮中,蕭何去拜見,劉邦笑著說:“當相國的竟然侵奪百姓的財產,為自己謀利??!”然后把控告信全部交給他,說,“你自己去向百姓謝罪吧!”

蕭何覺得對不起百姓,乘機請求說:“長安一帶地方狹窄,而上林苑中空地很多白白荒廢,希望您下令讓百姓進去耕種,他們收了莊稼,留下禾秸作為苑中禽獸的食料?!?

劉邦一聽大怒,說:“你一定收了很多商人的財物,替他們來算計我的上林苑!”下令交給廷尉法辦,還給他上了刑具。

過了幾天,劉邦手下一個姓王的衛尉問劉邦:“相國犯了什么大罪,陛下怎么突然把他關起來了?”

劉邦說:“我聽說李斯做秦始皇的宰相時,辦了好事都歸功于君主,有了過失則自己承擔?,F在相國卻收了商人們許多財物,替他們求取我的上林苑,想以此討好百姓,所以把他關起來治罪?!?

王衛尉說:“在自己職責范圍內,事情只要有利于民,就為他們向君主請求,這真是宰相應做的事,陛下怎么懷疑相國是接受了商人的賄賂呢?況且,當初陛下在外征戰多年,那時相國留守關中,如存異心,只要稍有舉動,函谷關以西就不屬陛下所有了。

“相國不在那時為自己謀利,現在難道會貪圖商人的金錢嗎?再說秦始皇就是因為不知己過而失天下,李斯為主擔過的做法,又有什么值得效法的呢?陛下怎能如此淺見地懷疑相國。”

劉邦聽了,心中雖不愉快,但還是當天就遣使赦免了蕭何。

蕭何當時已是60多歲的老人了,見劉邦開恩釋放了自己,更是誠惶誠恐,謹慎恭敬。雖然因為全身帶上刑具,害得他手足麻木,連路都快走不動了,而且蓬頭赤足,污穢不堪,但立即回府沐浴,然后上朝謝拜天子之恩。

劉邦見蕭何如此狼狽,也覺得有些過意不去,便安撫蕭何道:“相國不必多禮。這次的事,原是相國為民請愿,我不允許。我不過是夏桀、商紂那樣的無道天子罷了,而你卻是個賢德的丞相。我之所以關押相國,就是要讓百姓知道你的賢能和我的過失啊!”

劉邦的這段話雖然言不由衷,但對蕭何的廉政為民,終于還是默認了。從此以后,蕭何對劉邦更是誠惶誠恐,恭謹有加了。劉邦也照例以禮相待。

蕭何雖然常駐富貴鄉里,內心卻一直有種憂慮,不只對生前,也對身后。他初封侯時,食邑8000戶,后來又加封了2000戶,而他的父子兄弟共10余人全都有食邑。這樣的待遇算得上是全國的首富了,但他依然勤儉持家。

《史記》記載:蕭何購置土地房屋,必定選擇窮鄉僻壤的地方,營造宅第也從來不修建圍墻。

蕭何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后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币馑际钦f:后代子孫如果賢德,可以從中學我的儉樸;如果不賢無能,這種房屋也不會被有勢力的人家所侵奪。

蕭何的這種思想,比那些貪心不足、欲為子孫謀百世計的官吏,其實高明多了。而他身居要職,不居功自傲,能夠居安思危,做人做官克勤克儉的精神,更是很值得發揚光大。

黃霸為政外寬內明

漢代初期推行教化治國,因而教化大行其道。在以教化為己任的官員中,黃霸可算是一位佼佼者。

黃霸,是西漢時期著名大臣。他性情溫良懂得謙讓,為政外寬內明,力勸耕桑,推行教化,治為當時第一。

黃霸自幼學習法律之學,有大志,喜歡做官,年輕時就成為鄉里豪杰。漢武帝末年,他因納錢以待詔的身份被賞官職,管理郡國錢糧的出入之數。后因為官廉正,又精明能干,足智多謀,富有領導才能,升任河南郡太守丞,成為輔助郡守縣令的主要官吏。

黃霸善于觀察,思維敏捷,又通曉法律,溫和善良又能謙讓,足智多謀,善于駕馭眾人。他擔任太守丞時,處事及議論都符合法律,適合人心,太守非常信任他,吏民都愛戴尊敬他。

漢宣帝即位時,聽說黃霸執法公平,便征召黃霸擔任廷尉正,多次決斷疑難官司,眾廷尉都稱贊黃霸公平。不久,又下詔以德行最優命其擔任潁川太守。

在當時,潁川郡管轄20個縣,有好幾個縣的居民聚集,圍攻縣府,郡太守逃往京城向漢宣帝求救,要求派武將鎮壓“刁民”。黃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走馬上任的。

黃霸不坐轎,不騎馬,不鳴鑼開道,而是微服私訪,騎著騾子帶一個管家進入了潁川地界。在一路上,他看到逃荒要飯的百姓一撥又一撥,就和這些百姓聊起來,問他們為何要背井離鄉。

逃荒者說他們的土地被豪強惡霸掠奪去了,無田可種,不逃荒就得餓死。黃霸問為何不去縣衙告狀,逃荒者哭訴:進衙門告狀,未開口先挨打,誰還敢去啊!

黃霸明白了,不是潁川“刁民”難弄,而是豪強惡霸作祟。于是他向漢宣帝寫了一份奏章,火速發往京城,懇請皇上恩準在潁川開倉放糧,把潁川郡幾萬流亡農民安置好,這樣皇上的新政新法令就能在潁川實行,潁川的“刁民”也就治理好了。

漢宣帝答應了這個合情合理的要求。所以,黃霸到潁川第一件事就是出安民告示,教化百姓,學習法令。并還派人到鄰縣和官道上貼告示,號召流亡農民回鄉,凡回家開荒種田者發放糧食,發放種子,免稅免勞役。

為了贏得百姓的信任,黃霸帶頭脫掉官服官靴,下地拉犁耕地。他的做法一傳十,十傳百,外出逃荒的流亡農民紛紛回來了。

為了讓流亡農民安心,不再外逃,黃霸責令各縣縣令安置逃荒者,違者重罰,不聽者革職,到各縣暗自察訪,檢查督促。

他訓令各縣:

流亡農民不想造反,也不想背井離鄉去逃荒。各縣應該明白,這些逃荒流亡農民既是勞動力,又是社會不穩定的因素,把這些流亡農民安置好了,也是你們盡心盡職的政績了。

黃霸到潁川上任,不光安撫平民百姓,還著力對官員進行教化,讓他們心服口服。他把潁川郡20多個縣令叫到大堂來,讓他們一個個背誦漢宣帝的新政新法令“六條問事”,會背誦的就放走,不會背誦的留下來讀。他說連皇上的新政新法都不懂,如何去治理百姓?這一招比打20板子還疼。

有一個縣令讀“六條問事”讀得渾身發抖跪在地上,磕頭如搗蒜地說:“大人,我認罪,我錯了,請大人賞我一個全尸。”因為他的所作所為與“六條問事”條條沾上了邊,如按法懲辦,必死無疑。

黃霸認為,考察的目的應在防患于未然,而不是事發后的追究與處理。所以,那個縣令和其他20多個縣令個個心悅誠服。

所謂“六條問事”是考察地方官員的標準,內容包括不許“田宅逾制”、“背公向私”、“侵漁百姓”、“聚簽貨賂”等。黃霸到任后將這“六條問事”法令在大街小巷到處張貼,大張旗鼓地宣傳,老百姓個個知道了,人人感恩皇上,讓官吏自覺遵守。

為了培養和穩定官員,黃霸大力推行教化,讓他們在職位上長期工作,并盡職盡責,從不輕易替代,以避免損傷長吏。

有一個姓許的縣丞,年老體衰,患有耳病,督郵將此事告訴太守黃霸,并建議趕走他。

黃霸說:“許縣丞是廉潔的官吏,雖然年紀老,還能做接待迎送的工作,只是稍微耳聾,有什么妨礙呢?姑且好好幫助他,不要傷了賢者的心??!”

有人問這么做的緣故,黃霸認為,頻繁地更換長吏,送別舊人和迎接新人的費用,以及有的奸詐官吏在交接之際藏匿簿書,盜竊公家的財務,致使耗費非常大,而這些耗費都是從百姓那里取得的。況且所更換的新官吏又不一定賢良,有的還不如舊官吏,只是相互增加制造亂子。

他說:“大凡治理之道,不能太過苛求。”因此,堅持以教化的方式對待職官。

黃霸安撫了平民百姓,教化了官員,待經濟上打下了一定基礎后,又開始打擊豪強地主、惡霸、地痞。凡證據確鑿,便狠狠地打擊,讓他們補足拖欠朝廷的稅款,返還強占百姓的土地、糧食、牲畜、房屋。

當然,黃霸也不忘教化他們,給他們出路,讓其全家老小開荒種田,自食其力。其他豪強地主害怕了,便老老實實上繳稅收,偷偷地返還強占來的土地,黃霸也就不再追究。

黃霸又鼓勵農民種樹、養豬、養雞鴨、養蠶桑,并下令禁止用糧食喂馬,把漢宣帝的休養生息政策逐一貫徹,使百姓安居樂業而感恩皇上。

這一方法也使那些頑固不化的豪強地主不敢輕舉妄動,因為他們害怕戴上反抗朝廷的罪名。

黃霸潁川大刀闊斧、布施恩德,經過幾年的精心治理,潁川出現了“田者讓畔、道不拾遺”的太平景象,實現了漢宣帝倡導的國家安治。而黃霸也因為他的外表寬厚而內心清明,得到了官吏和百姓的愛戴。

漢宣帝認為黃霸是良吏中政績保存時間最長的優秀者,于是下詔稱贊他:

潁川太守黃霸,宣布詔令,百姓向往教化,子孝、弟悌、婦貞、孫順一天比一天增多,耕作者相讓于田界,道不拾遺,看顧鰥寡之人,供養貧窮之人,有的監獄八年沒有犯大罪的囚犯,吏民向往教化,品行道義興起,可稱得上是賢人君子了。

漢宣帝認為黃霸賢能,封爵關內侯,賜黃金100斤,俸祿2000石。黃霸卻把100斤黃金捐獻給潁川郡治理河道,自己分文不留。此后不久,漢宣帝征召黃霸擔任太子太傅,后遷升為御史大夫。

黃霸的才能在于擅長管理百姓,東漢史學家班固評論說:“自從漢朝建立以來,要講治理百姓的官吏還是數黃霸第一。”

召信臣一心為民興利

西漢時期由于實行與民休息的基本國策,因此能否為百姓謀福利,被認為是判定一個官員是否合格的重要標志之一。召信臣繼承勤儉廉政傳統,為官勵精圖治,為民興利,堪稱一個合格的父母官,贏得了時人和后世的贊譽。

召信臣,因明經甲科出身任職郎中,補授谷陽長。后因官吏的考績優等,升遷為上蔡長。他為官視民如子,所到之處都為民眾稱頌。后越級提拔為零陵太守,又因才調任南陽太守。

召信臣任南陽太守時,正是西漢王朝由極盛開始衰敗的時期。南陽與其他地方一樣,舊的風俗盛行,腐敗的社會風氣使南陽社會秩序混亂,盜賊橫行,百姓苦不堪言。

在當時,南陽民間遇到紅白喜事都要大操大辦,破費巨大,弄得百姓叫苦不迭。許多人家因嫁女娶媳生老病終而花費大量錢財,從而數年不得翻身。有的只圖一時好看而忍痛借高利貸,最終家庭破敗。

召信臣深知陋俗的危害,下決心改變這股惡習。他一面大力倡導勤儉節約、量力而行,一面下令禁止婚喪嫁娶時鋪張浪費。從此以后,南陽風俗大變。

南陽地區地主勢力很大,攀比之風更盛,豪富們與府縣官吏、游手好閑的紈绔子弟相互勾結,依仗權勢,推波助瀾,魚肉鄉里。

召信臣對南陽的地主勢力非常反感,曾對他們多有規勸,曉以利害,并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處置辦法。對游手好閑的責令痛改前非,對已經當官的罷黜不用,對違法亂紀的則繩之以法,嚴厲打擊了地方惡勢力。一時間,南陽社會安定,盜賊獄訟之事罕見,郡中之人莫不努力耕稼農田。

召信臣為人勤奮努力,有辦法有謀略,喜歡替老百姓興辦有益的事,一心要使他們富足。他親自鼓勵百姓從事農業生產,在田間小路出入,停留和住宿都不在鄉里的亭臺館舍中,很少有安閑地休息的時候。

他巡視郡中的水流泉源,開通溝渠,修筑水閘和防水的堤壩總共幾十處。先后修成六門堰、鉗盧陂等著名水利工程,溉田多至20萬公頃,南陽遂成為與關中鄭國渠、成都都江堰齊名的全國三大灌區。百姓得到了水利工程帶來的好處,有了多余的糧食來貯藏。

他為百姓制定了均衡分配水源的規定,刻在石碑上豎立在田邊,以防止爭斗。

府縣官吏家中子弟喜歡閑游,不把耕田勞作當重要的事看待,他就斥責罷免他們,嚴重的還要追究他們,用行為不法的罪名處治他們,用這種做法顯示他崇尚勞動厭棄懶惰。

召信臣管治的地方教化得以廣泛推行,郡中的人沒有誰不盡力從事農業生產,百姓歸依他,住戶人口成倍增長,盜賊和訴訟案件減少以至于停息。

召信臣千方百計除奢靡之風,倡導勤勞節儉,深受百姓歡迎,百姓都稱他為“召父”。為紀念這位“召父”,南陽吏民為他立祠造廟,世世祭祀不絕。

當時南陽郡歸屬荊州刺史部,荊州刺史曾經上報召信臣替百姓做好事,他管轄的郡因此充實富足?;实圪p賜召信臣黃金40斤,又遷召信臣為河南太守。召信臣一如既往,治行考核常常都是第一等。

漢元帝最后一年,召信臣升任少府。他堅持勤儉治國節約開支。任職不久,奏請壓縮土木工程,一些皇帝很少光顧的宮館,停止修葺和鋪張陳設。又奏請取消由宦官組成的皇家樂隊,提議將供給宮館衛隊的物品削減一半。這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腐化風氣的發展。

召信臣任少府以前,太官園中就已經種植冬天生長的蔥、韭等蔬菜。這些植物種在暖房中,白天夜晚都要燃燒沒有光焰的火,植物也要等達到一定的溫度時才能生長。這樣的溫室耗資可想而知。

召信臣任少府后,認為這些設施勞民傷財,應該取消。于是,他提出這些都是不合季節的東西,對人體有害,不適合用來供奉給皇上,就奏請皇帝免除這一切。僅這一項,每年節約開支數千萬錢。

《漢書》中,兩次將召信臣列為西漢“治民”的名臣之一,可見在當時召信臣也已聲名卓著。后世人認為,召信臣對南陽的貢獻,足以和修都江堰的李冰對四川、開“漳河十二渠”的西門豹對鄴縣的貢獻相媲美。

諸葛亮堅持勤儉廉政

諸葛亮的形象在世人眼中,除了神機妙算的軍事才能外,潔身自好,忠君、愛國、為民等這些中華民族優秀的品質,在他身上都能找到許多事例。他一生勤于政事,愛護百姓,廉潔奉公。其精髓就是勤儉廉政,令世人感懷至深。

諸葛亮,三國時期的蜀漢丞相,是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青少年時期歷經憂患苦難,親身參加農業勞動,這就使他具有平民的特質。后來登上相位,仍然自稱是“東方下士”、“一介布衣”,在他身上沒有什么特權思想。

諸葛亮十分贊賞春秋時期楚國廉吏孫叔敖的節儉作風,特地發布“教令”,以孫叔敖事跡律己勵人,既以身作則,也號召部屬向孫叔敖學習,養成節儉之風。

諸葛亮在平定南中諸郡的叛亂中,為了減輕人民的負擔,節約朝廷的開支,他兩天只吃一天的飯,“深入不毛,并日而食”,其艱苦程度可想而知。諸葛亮從不貪污受賄,這是古今所公認的。

他的家里沒有存款,妻子黃氏連像樣的換洗衣服也沒有,其清貧可見一斑。

諸葛亮在《自表后主》一文中曾經自報家產說道:

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

這是諸葛亮的一份家庭財產申報單。

“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按照漢代和三國時期的官俸制度,15頃薄地,這在當時地廣人稀的四川,實在不算多;“子弟衣食,自有余饒”,當指諸葛亮的家人在妻子黃氏帶領下從事種植和蠶桑等農事活動,可保溫飽無虞。至于自己的衣食起居,自然靠官俸維持;“不別治生,以長尺寸”,這顯然指俸祿之外,沒有別的生計,不搞經營,也不依靠別的收入發財致富。

盡管諸葛亮的合法收入在當時本該是很高的,但他“內無余帛,外無盈財”。這是諸葛亮畢生追求和實踐的清正廉潔的理想境界。

諸葛亮廉潔自律,在蜀國官吏中起到了積極作用。史載他任用的官員,大多勤于政事,廉潔自律。

例如,大將軍錄尚書事費神祎“家不識財,兒子畢布衣素食,出入無從騎,無異凡人”;名將姜維“據上將之重,外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余”;鄧芝生活儉樸,家無私產,連妻子也“不免饑寒”,死時也“家無余財”。

諸葛亮治家也以節儉為宗旨。他在《誡子書》中告誡兒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學以廣才,勵精治性,珍惜光陰,務求“接世”。嚴格的家教,使得諸葛一家,上至夫人,下及子孫,滿門英烈,世代忠良。

諸葛亮深知,倡行勤儉廉政,如果沒有法律制度的嚴格監督,則貪污瀆職,“作奸犯科”之人將難以受到制裁,而廉潔奉公勤懇負責之人,反而會湮沒不彰,甚至受到排擠打擊。因此,必須厲行法制賞功罰過,以樹立嚴明公正的政風。為此,諸葛亮主張加強教化,實行以法治國。

諸葛亮十分重視教化,注重宣傳教化的風氣,有悖于法令的話不說,觸犯法制的事不做。同時,要求各級執法官吏必須以身作則,然后才能“正己教人”。

為了搞好勤儉廉政,諸葛亮對各級官員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做“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皆有條章,以訓厲臣子”。

所謂“八務”,即要求各級官吏在做好本職工作時必須完成的8項任務;至于“七戒”、“六恐”、“五懼”,顯然是對足以引起人們應戒、應恐、應懼的各種情況提出警告,以免違法亂紀。

當教化無效時,諸葛亮就認為必須無黨無偏,依法究辦,特別堅持“刑不擇貴”、“誅罰不避親戚”的原則,通過法制本身的嚴肅性、公正性,來教育廣大臣民。

諸葛亮以“法不阿近”影響軍內外。他在一出祁山時,因馬謖失掉街亭而揮淚斬之,并寫了《街亭自貶疏》。這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諸葛亮的勤儉廉政思想,其主旨是以“安民”為根本,以勤勞任職、廉潔愛民為要務,以法令為制衡,從而達到民富國強的目的。

諸葛亮病危時,要求把他的遺體安葬在漢中定軍山,喪葬力求節儉,依山造墳。他在遺囑中說:“冢足容棺,殮以時服,不須器物。”意思是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納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殮時,只穿平時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

這簡短的3句話,是諸葛亮廉潔自律、高風亮節的具體體現,其至真至誠,驚世駭俗,感人寰,泣鬼神,成為千古之典范。

諸葛亮的智慧、作為、人品、治國方略、理民之干和軍事才華,構成了那個時代偉人的真身。他以實際行動驗證了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諾言,在當時就受到了敵我友各方的肯定。如他的老對手司馬懿曾贊嘆說:“天下奇才也!”

諸葛亮勤儉廉政,勵精圖治,他的風范被當作民族精神而一代一代傳承,歷朝歷代都把諸葛亮作為智慧的化身、精神的楷模。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襄城县| 黑水县| 水富县| 潢川县| 东光县| 汉川市| 黑水县| 玉田县| 建阳市| 神农架林区| 屯留县| 彭泽县| 谷城县| 文昌市| 耒阳市| 松原市| 滦平县| 白水县| 合水县| 大新县| 孝昌县| 廊坊市| 蒙山县| 淮安市| 武邑县| 孙吴县| 扶余县| 黔南| 澜沧| 突泉县| 江城| 武宁县| 鄯善县| 新野县| 尖扎县| 七台河市| 鹤峰县| 西安市| 孙吴县| 杭锦后旗| 秦皇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