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無為之治”的四原則 四標準
- 道德經(第七卷)
- 老子編著
- 13666字
- 2021-05-24 11:20:13
【原文】
以正①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巧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盜賊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②而民自樸。
【注釋】
①正:端正、公平。
②無欲:勘校本作“欲不欲”,帛書甲本缺,乙本作“欲不欲”,王弼本作“無欲”。以為從王弼本妥。
【譯文】
以清靜無為之道治國,以出奇詭秘的計謀用兵,用無為的政治統治天下。我根據什么知道是這樣的呢?根據下面這些:
天下的禁忌越多,人民就越貧窮;民間武器越多,國家就越混亂;人民的技巧智慧越多,邪惡的事情就層出不窮;法令越嚴明,盜賊反而越多。
所以有“道”的圣人說:“我無為,人民就能自我化育;我好靜、人民就能自然端正;我不挑擾人民,人民就能自然富裕;我不貪婪,人民就能自然樸實。”
【評析】
先說“以奇用兵”?!兜赖陆洝凡皇潜鴷?,但其中不排除有關于軍事方面的內容,這是我們在前面章節里已經說到的問題。例如本章講“以奇用兵”,實際上講的是軍事問題。在老子的觀念中,用兵是一種詭秘、奇詐的行為,因而在用兵時就要注意想奇法、設奇計、出奇謀,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出奇制勝。這表明,老子的用兵之計與治國安邦有截然的區別,即用兵要奇,治國要正?!耙云嬗帽睂嶋H就是要變化莫測、神出鬼沒。戰爭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是國家政治無法正常運軌時不得已而采取的下策。老子反對戰爭,但戰爭卻不可避免。因此,老子在《道德經》里就不能不提出自己的見解。這個“以奇用兵”之計,不是為昏君、暴君出謀劃策,而是為弱者、為正義之師設想的。
再說第二層意思。老子說“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边@是老子對國計民生的具體思考。胡寄窗寫道:“老子把工藝技巧認定為社會禍亂的原因,他們要求廢除工藝技巧,甚至認為盜賊之產生也是由于工藝技巧的關系”,“可見他們對工藝技巧的深惡痛絕。堅決反對工藝技巧是道家經濟思想的特點。初期儒家并不根本反對工藝之事,只不贊成儒者從事工藝,甚至有時還承認工藝的重要作用。墨家之推重工藝自不必說。戰國后期的儒法各學派,雖鄙視工藝,但尚肯定工藝之社會作用。只有道家才錯誤地把工藝看作是社會禍亂的根源。”“老子反對工藝技巧的這一觀點,非常奇特,與戰國各學派以及戰國以后各封建時期的思想都迥然不同。
這一觀點本身不僅是消極落后,而且是反動的?!边@種分析雖有其道理,但我們感到還有一些問題需要再作分辨。老子重視“無為”,重視“質樸”,重視“勤儉”,他反對工商的觀點有其指導思想的原因,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客觀地講,老子并不是籠統地、絕對地反對工商,他主要反對的是統治者借工商積斂財貨,過奢侈豪華、醉生夢死的荒淫生活,并不反對老百姓求富,因為在本章中,老子說“我無事,而民自富”。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證據?;\統地講老子反對工商業的發展,恐怕還要再找一些論據。
【解讀】
哲學家以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并經過不斷學習,最后功成身遂通達世出世間法,闡述出了哲學文化,形成了一套實用主義的價值體系。然后以權效國者們將其學習將其參考來作為一些治國的理念。忠效國家,忠效人民,是以權效國者的根本。一個人從庶民過渡為一個以權效國者,那必然是以權效國。要創造實用主義的價值奉獻于國家,奉獻于人民,奉獻于社會。最偉大的以權效者是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一個人從庶民過渡為以權效國者一定是以權效國的,如果不是以此作為,那就完全是一個從刁民投機到國權中的奸賊。這些敗類不會為人民大眾服務,只會為自己的升官發財著想。受損的是國權,得利的卻是這些奸賊。如此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忠效國家忠效人民的以權效國者把握國家大權,守持正道,引領國家引領民族有著正確的走向。這些以權效國者們有共同的信仰,他們為了信仰生,為了信仰活,為了信仰死。這些以權效國者在一起就是人民的政黨,其政權當然也是人民的政權。因為有著至高無上的信仰,所以絕不容許有投機分子混入政權來蠶食國家的政治命脈。若被那些烏合之眾掌握了大權,那政權就會不斷腐敗,最終而腐朽絕頂。然后就又是一次巨大的歷史變革,改朝換代的悲劇就又再重演,成千上萬的人就會無辜死去。當權者創造法律將其公布,然后用來維護社會的秩序。法律的義務是先衛國,再衛民,最后衛黨。若順序相反,那就會國法刻薄,天下皆罪民,人民干什么那都是犯罪。國法豈能盡以當權者的利益為核心?只有昏庸的國君,無道的政權才會如此作為。社會是要有講究的,但也不能窮講究。該講究的不講究,不該講究的窮講究,這就限制了社會的進步,限制了國民素質的提升,限制了國民經濟的發展。所以正確的治國之道是非常重要的,這關系著國家的走向,關系著人民的安危,甚至關系著人類的命運。
【故事】
天下第一諫臣魏征
魏徵的父親魏長賢精通文史,博學多才,曾做過北齊著作郎,后因直諫朝政,貶為上黨屯縣令。父親正直倔強的品質,對青少年時代的魏徵產生了很好的影響。
然而由于父親去世較早,家業也因此衰落。窮困的生活,并沒有磨滅魏徵的意志,他性格堅強,胸懷大志,喜好讀書,多所涉覽,尤注意于歷代興衰得失之道,這為以后他的從政、治史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魏徵備經喪亂,仕途坎坷,閱歷豐富,他對社會問題有著敏銳的洞察力,而且為人耿直不阿,遇事無所屈撓,深為精勤于治的唐太宗所器重。
唐太宗屢次引魏徵進入臥室,請教執政得失,魏徵也喜逢知己之主,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對于朝政得失,頻頻上諫。
魏徵的諫諍涉及面很廣,除了軍國大事外,還對唐太宗其他一些不合義理的做法提出善意的批評。很多時候,盡管唐太宗對魏徵的尖銳批評一時難以接受,但他畢竟認識到魏徵是忠心奉國,有利于國家長治久安。
魏徵鑒于隋末人口流亡、經濟凋敝、百廢待興的事實,力勸唐太宗偃戈興文,實行有利于國計民生的休養生息政策。
唐太宗即位之初,曾與群臣談及教化百姓之事。唐太宗認為,大亂之后,恐怕難以教化。魏徵則認為,長久安定的人民容易自滿,自滿就難以教化;經歷亂世的人民容易愁苦,而愁苦就有利于教化。這就像饑餓的人渴望食物,焦渴的人渴望飲水一樣。
唐太宗采納了魏徵的建議,制定了經國治世的基本國策,對于“貞觀之治”有著深遠的影響。
魏徵還提出了以靜為本的施政方針。
他認為,隋朝雖然府庫充實,兵戈強盛,但由于屢動甲兵,徭役繁重,雖然富強,最后失敗,其原因就是因為“動”。現在唐朝初定,在大亂之后,人心思治,所以當以安靜為本。他以靜為本的思想,主張社會有個安定的環境,與民休養生息,以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
為了防止勞役百姓,魏徵還勸諫唐太宗停止周邊諸國的入朝貢獻,并停止一些規模較大的活動,以減少國庫的開支。
在當時,文武百官都以為封禪為帝王盛事,又天下乂安,屢次請求東封泰山,唯獨魏徵不同意。
他認為,盡管唐太宗功高德厚,國泰民安,四夷賓服,但皇上大規模車駕東巡,千乘萬騎,其費用實屬不該。唐太宗在魏徵的規諫下,又恰遇河南、河北數州鬧水災,就停止了東封活動。
魏徵認識到,帝王修飾宮宇,奢侈無度的結果,必然會疲勞百姓。在與唐太宗談及此事時,魏徵曾以隋亡為鑒,說隋煬帝大興土木,勞民傷財,提醒唐太宗切忌奢侈,以防重蹈覆轍。
唐太宗曾讓人在益州及北門制造綾錦、金銀器,魏徵就上言,勸阻此事。唐太宗東巡洛陽,住在顯仁宮,因州縣官吏供奉不好,大都受到了譴責。魏徵認為這是漸生奢侈之風的危險信號,于是馬上給他敲一下警鐘。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何謂明君暗君?
魏徵率直地回答說:“君之所以明,是因為他兼聽;君之所以暗,是因為他偏信?!?
他主張君主兼聽納下,聽取臣下的正確意見,以克服君主的主觀片面性。帝王久居深宮,視聽不能及遠,再加上自己的特殊身份,很難了解社會實際??梢姡媛牸{下,也是魏徵的政治思想之一。
唐太宗在實踐中推行了兼聽納下的思想,調整了君臣關系,改變了帝王傳統的孤家寡人做法。而臣下也對朝廷施政中的失誤之處,積極上書規諫,匡弼時政。如此一來,君臣同舟共濟,集思廣益,上下同心,從而開創了貞觀年間的諫諍成風的開明政治。
在一次奏疏中,魏徵援引了管仲回答齊桓公在用人問題上妨害霸業的5條:一是不能知人;二是知而不能用;三是用而不能任;四是任而不能信;五是既信而又使小人參之??梢哉f,知、用、任、信、不使小人參之,基本上概括了魏徵的吏治思想。
知人是用人的首要問題。在用人問題上,魏徵特別強調君主的知人。魏徵指出君主知人,才能任用忠良之士,這是天下致治的先決條件。
魏徵認為識別人臣的善惡是知人的一個重要內容。魏徵認為,在不同的時期,在用人標準上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天下未定時,一般是專取其才,天下太平之時,則非才德兼備者不可任。
他的這一用人思想,是和變化的客觀形勢相適應的,也是可取的。賞罰分明,不徇私情,也是魏徵的用人思想中的一個內容。此外,他也反對重用宦官。
在這方面,唐太宗很多時候都采納了魏徵的意見。
魏徵在與唐太宗等人討論創業與守業之難時認為,要守成帝業,使國家長治久安,最重要的就是居安思危。他認為居安忘危,處治忘亂是由于帝王忘乎所以,無心政治,因而導致了國家的危亡與覆滅。
他以此提醒唐太宗,要小心在意,時刻保持著高度的警覺。魏徵常以亡隋為借鑒,以說明居安思危的迫切性。他總結隋亡的教訓,作為唐太宗治理國家的一面鏡子,以做到居安思危,警鐘長鳴。
639年5月,魏徵趁唐太宗詔五品以上官員議事之機,全面地、系統地總結了政事不如貞觀之初的事實,上奏唐太宗,這就是著名的《十漸不克終疏》。疏中列舉了唐太宗搜求珍玩,勞役百姓,昵小人、疏君子,頻事游獵,無事興兵等10條弊端,言辭直白,鞭辟入里,再次提醒唐太宗慎終如始。
唐太宗看完奏疏后,欣然采納,并對他說:“朕今天知道自己的過錯了,也愿意改正。如若違背此言,再無面目見到諸位愛卿!”
說完親手解下佩刀,賜予魏徵,還賜予魏徵黃金10斤、馬兩匹。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盡股肱之力,輔助唐太宗理政,已成為唐太宗的左手右臂,以至于助成“貞觀之治”。
魏徵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史學家。他對歷史有深刻的了解,善于將歷史經驗和現實問題結合起來,以史為鑒,以此論治道,勸唐太宗。
他根據唐太宗的詔令,修撰了《周史》、《齊史》、《梁史》、《陳史》、《隋史》五朝歷史。五部史書總監雖是房玄齡,但房玄齡政務繁忙,魏徵是實際的總監。
他還親自動手,撰寫了《隋史》的序和論,還為《梁書》、《陳書》、《齊史》寫了總論。他治史謹嚴,有“良史”之稱。
636年,五朝史書修撰完畢,唐太宗為嘉獎魏徵,加封魏徵為光祿大夫,進封鄭國公。
642年7月,魏徵病重,唐太宗下手詔慰問。
魏徵居室簡陋,生活儉樸。唐太宗還特別下令為他建了一個正廳,還賜給屏風等物。
同年9月,唐太宗說:“方今群臣,忠直沒有超過魏徵的。”于是,罷去魏徵的宰相職務,拜為太子太師。魏徵去世時,唐太宗親臨魏家哀悼,悲痛異常。他停朝5天,令百官參加葬禮。送葬時還登樓遙望魏徵靈柩,還親自為魏徵寫了碑文。
唐太宗對魏徵的去世,十分悲痛。曾感嘆地說:
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他的這段話,可以說是對魏徵的歷史性評價。
救時宰相姚崇
姚崇出生于一個官宦家庭。父親姚懿,在貞觀年間做過巂州都督。姚崇年少時不拘小節,長大后好學不倦,后經科舉入任,始授濮州司倉參軍,后又任司刑丞。
此時正值武則天執政時期,嚴刑峻法橫行,姚崇理案刑獄,執法公正,把很多人從冤獄中救出來。他的才能引起了上司的重視,連連晉升,不久任夏官郎中,成為兵部的一名要員。
武則天是個重視人才的女皇帝,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發現了姚崇。其時,契丹舉兵攻陷河北數州,情況相當危急。姚崇上書提出應急對策,武則天見他的上書剖析周密,論理精到,便破格升為兵部侍郎。
武則天前期執政,獎勵告密,重用酷吏,鬧得滿朝文武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終日。
姚崇以自身和全家人性命擔保,懇求武則天,今后收到告發謀反狀子,把它收起來,不再追究。假如以后發現證據,真的有人謀反,他甘愿承受知而不告之罪。
武則天聽了很高興,說:“以前宰相什么事都表示順從可辦,使朕陷于濫施刑罰的境地,現在聽到你的話,很合朕的心意。”特賞給姚崇白銀1000兩。
姚崇為官剛正不阿,不畏權勢。
當時,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倚仗武則天,橫行朝中。
704年,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要把京城的10個和尚派往自己修造的河北定州的佛寺。此事本來是件小事,但為了遏制張易之的氣焰,姚崇就是不同意,張易之幾次請求照顧,姚崇就是不答應。
張易之因此記恨在心,暗中在武則天面前說姚崇的壞話,武則天就借突厥犯邊的機會,把姚崇調任靈武道行軍大總管,后又改任靈道安撫大使。雖然姚崇還是三品,但其實已是徒有官名,并無實權。
赴任前,武則天要姚崇薦舉宰相人才,姚崇繼狄仁杰后,再次推薦張柬之,認為張柬之沉厚有謀,能斷大事。武則天就讓張柬之做了宰相。
張柬之做宰相后,對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在朝中跋扈橫行,包藏禍心,深感不滿。同時朝臣們又多次上書,要求懲治二張,更使張柬之下定決心,要收拾他們。
由于武則天袒護,二張始終在逍遙法外。后來,張柬之與楊之琰密謀,率500名御林兵,直接進入玄武門,殺死了這兩個不法惡徒。
隨后,又對武則天施加壓力,迫使武則天將帝位讓給太子李顯。這就是唐中宗。
唐中宗以姚崇、張柬之為宰相,又因為姚崇有功,加封他為梁縣侯,食邑200戶。
但姚崇心里明白,唐中宗昏庸,武氏家族的勢力還很大,將來一定會有一場激烈的斗爭,他不愿遭到武氏勢力的暗算,因而罷相遠離京城。
果然不出所料,第二年,武則天的侄兒武三思,在中宗的支持下,削了張柬之等5人的實權,5人在流放中被害,而姚崇獨得以免死。姚崇罷相后,先后在亳州、宋州、常州、越州、許州等地當刺史,遠離京城,沒有參與朝廷內部的斗爭。此時,朝廷幾經皇權爭斗,相王李旦在兒子李隆基以及妹妹太平公主的扶持下,恢復帝位,這就是唐睿宗。
唐睿宗于710年6月,拜姚崇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姚崇第二次當了宰相。
唐睿宗的妹妹太平公主干預朝政,也想走其母武則天的道路。于是,姚崇和宋璟聯名上奏,建議把太平公主安置在東都洛陽,其余掌握兵權的諸王派往各州當刺史。
昏庸的唐睿宗如實將姚、宋的建議轉告給太平公主。于是,姚被貶為申州刺史。以后,又先后任揚州刺史,淮南按察史,在地方官任上,姚崇為官清廉公正,頗受百姓愛戴,后調任同州刺史。
712年,李隆基登基做了皇帝,這就是唐玄宗。唐玄宗是個勵精圖治,想使國家振興的君主。他決定起用姚崇為相。
713年,唐玄宗密召姚崇前來,征求他對國事的意見。姚崇侃侃而談,不知疲倦。
唐玄宗就要拜姚崇為相,姚崇說:“我有10點意見要上奏,陛下考慮,如果做不到,那我這個宰相就不能做?!?
姚崇所說的10點意見,大意是:
1.朝廷以前用以嚴刑峻法治理臣民,臣希望今后施政,應當以仁恕為先。
2.先朝高宗,征伐吐蕃,兵敗青海,臣希望陛下不要貪求邊功。
3.近來奸佞之徒觸犯國法,而這些奸佞之徒,皆受寵幸而免罪,臣希望守法從近臣開始。
4.武后臨朝,傳達旨意的重任出自宦官之口,臣希望今后宦官不得干預朝政。
5.豪門貴戚為了媚上,隨意征繳苛捐雜稅,搜刮百姓,公卿方鎮也多效法,臣希望除國家的租庸賦稅以外,杜絕一切苛捐雜稅。
6.皇親國戚爭權,朝廷內亂,政權不穩,臣希望皇親國威以后不要擔任臺省要職。
7.先朝對群臣輕慢無禮,有失君臣之敬,臣希望君主對大臣須待之以禮。
8.先朝擅殺忠臣,使諍臣灰心喪志,臣希望敢于犯顏直諫,批逆鱗,犯忌諱。
9.武后建造福先寺,上皇建造金山、玉真二觀,工程浩大,耗費百萬,臣請以后杜絕營造佛寺道觀。
10.漢朝外戚呂祿、王莽等橫行不法,亂了天下,壞了國家,臣請以此為鑒,作為后世萬代吸取的教訓。
這十點建議,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法治諸方面,可謂切中時弊,為救世之良方。這對急于振興國家的唐玄宗,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對每一項建議,他欣然表示贊同,并且一一采納。并拜任姚崇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姚崇第三次當了宰相。
當上了宰相的姚崇,得到了玄宗的充分信任。舉凡軍國要事,玄宗都一一要和宰相商議。唐玄宗為姚崇施展才能,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姚崇既掌相權,又掌軍權,是這時的大刀闊斧的政治家和行政長官。
姚崇首先從整頓吏治入手。他看到武后末年以來,皇親國戚多居臺省要職,諸王又掌握指揮禁軍大權。為了爭權奪利,他們勾結朝官,多次發生政變。
自武則天以來,短短的八九年間,就接連發生了5次政變。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再次發生,姚崇協助玄宗,把諸王改任外州刺史,并規定諸王不任職事。從此,諸王只享有爵位,不再掌握軍政大權,因而失去了興風作浪的資本。
姚崇還規諫唐玄宗,皇親國戚不得任臺省。所以,開元初沒有大封皇親國戚。
姚崇還設法抑制功臣權勢的膨脹,把一些官高勢盛,居功自傲的功臣降到地方做州刺史。
上述這些措施,像釜底抽薪一樣,消除了中央政局動亂的隱患,結束了多年來動蕩不安的局面。姚崇“救時之相”的稱譽也由此而來。
姚崇在整頓吏治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唐中宗以來,賣官鬻爵,官吏增多,機構龐大。于是,姚崇大量裁減冗員,罷免了員外官、試官、檢校官,并申明這三種官今后如果沒有政績和戰功,不經皇帝特別詔令,吏部和兵部不得錄用。同時,還撤銷了一些閑散諸司、監、署等10余所機構。從而大大地減少了冗員,也減輕了國庫的負擔。
姚崇薦官取士,以品德才能為主要。他所推薦的廣州都督宋璟,剛正不阿,為官清廉,是唐代的四大賢相之一。
姚崇還重視用法治來約束官吏,對違法亂紀者,即便是皇親國戚,也一視同仁,決不寬赦。
薛王李業的舅舅王仙童倚仗權勢,欺凌百姓,受到御史的彈劾,將依法治罪。薛王到玄宗那里求情,玄宗下令重新審查,意欲寬免。
姚崇于是上書玄宗說:“仙童罪狀明白,御史所言正確,不可赦免?!庇捎谝Τ绲拇罅φD,開元初期的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獲得了大發展。
716年,山東等地連續發生嚴重的蝗災,人們認為這是“天災”,只好坐以待斃,求上天顯靈禳災。在滿朝文武一籌莫展之際,姚崇上書玄宗,主張應想盡辦法捕殺蝗蟲。
當時朝議紛紛,姚崇力排眾議,消除唐玄宗的疑慮,堅定他滅蝗的決心。于是,姚崇排除了干擾,下令捕蝗。
他特派遣御史,取名“捕蝗使”,分赴各地,督促捕蝗。僅汴州一地就捕獲蝗蟲14萬石,而入汴渠順流而下的不計其數。因為山東人民的奮力捕殺,山東地區免遭了一場大災難。
716年,姚崇辭去宰相之位,朝廷授予他開府儀同之司。雖然不在相位,但有關軍國大事,唐玄宗還是經常聽取他的意見。
721年9月,姚崇病逝,終年72歲。病危之時,囑咐子孫不要鋪張,一定要薄葬。唐玄宗對姚崇的逝世,十分悲哀,下令為姚崇撰寫碑文,贊譽姚崇。
剛直果決的寇準
寇準生于書香門第,他的祖父寇延良,頗有才學。其父寇相,善書畫,能詩文??軠视捎谑芗彝サ难?,自幼天資聰穎,好學上進。
19歲時赴京應試,一舉中第,從此開始了他幾十年的政治生涯。
寇準為政清廉。他在任知縣期間,對屬下衙役要求嚴格,不準他們橫行鄉里,搜刮民財,魚肉百姓,嚴格按照朝廷的明文規定征收賦稅和徭役。為了防止屬下不法之徒巧立名目,額外增收,以飽私囊,他令人把縣中應當納稅、服役者的姓名、住址等項寫在紙上,張貼在城門中,公布于眾。
老百姓見寇準執法公正,為政清廉,體察民情,愛民如子,都深受感動。凡是應該繳納賦稅者,無不如數按時送交,從不拖延時日。后來寇準到了宋太宗身邊,他更是斷案如鑒,反對徇情枉法,深得宋太宗器重。
寇準在兩次廢立太子的重大事件中,充分顯示了他的足智多謀和善斷大事的品質。
一次是廢楚王趙元佐太子。
趙元佐是宋太宗的長子,由于營救宋太宗之弟趙廷美沒有成功,得了心病,行為變得粗暴殘忍。身邊的人稍有過失,他就用殘酷的刑罰處死。
宋太宗多次訓誡他,始終未見好轉。宋太宗召見當時在鄆州做通判的寇準,請他籌劃一個萬全之策。
寇準對宋太宗說:“請陛下找個機會,命太子代您主持某項典禮,他左右人員必定隨行,然后陛下派人往東宮仔細搜查,果真有不法的事情等太子回來拿給他看,把他廢除。到時候只要一個太監的力量就夠了?!?
宋太宗接受了寇準的計策,趁太子外出,派人從他的宮中果然搜出了許多刑具,有剜眼睛的、抽筋條的、割舌頭的等。在大量物證面前,趙元佐只好低頭認罪。于是,他被順理成章地廢黜了,沒有發生任何風波。
另一次是立襄王趙元侃。
那是994年的事。當時宋太宗已近暮年,為立太子事心煩意亂,坐臥不安。加上身患腳疾,疼痛難忍,真可謂心力交瘁,苦不堪言,很需要一個情投意合的人與他為伴,向他一吐衷腸。
于是,宋太宗就召見寇準,詢問誰可以繼承皇位。寇準此時雖然心中有個人選,但不知宋太宗心中傾向于哪一個,因此不便直接回答宋太宗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他只給宋太宗提出一個選立太子的原則:“只要陛下您自己選擇能符合天下人所期望的人,就可以了。”
宋太宗聽罷,低頭思之良久,然后屏退左右,對寇準說:“你看襄王趙元侃可以嗎?”
其實寇準心中所想的也是襄王趙元侃,于是連忙說道:“知子莫如父。陛下既然認為可以,愿您當即決定?!?
立太子的事,君臣兩人就這樣決定了,宋太宗從此了卻了一樁心事,心情也就舒暢了。
宋真宗繼位時,邊患吃緊。1004年,宋真宗任寇準為宰相。同年9月,遼朝又派小股游騎侵犯宋邊境,作戰稍有不利,就急忙引軍退卻,似無大舉進兵與宋軍交戰之意。
寇準接到這個軍情報告,料定此為遼朝興兵南下大舉侵犯的前兆,故立刻上奏宋真宗說:“遼軍此舉是想麻痹我們。我們應當加緊訓練部隊,任命將帥,并且要選派精銳部隊占據軍事要地,以防遼軍大舉進犯。”
在寇準的建議下,宋軍調兵遣將,嚴陣以待。果然不出寇準所料,1004年11月,遼軍大舉南下。遼朝蕭太后、圣宗耶律隆緒御駕親征,大將蕭達率軍20萬直進中原,軍情十分危急,宋朝上下一片驚慌。一個晚上竟有5封軍情機密文書由探馬飛送相府。而身為朝廷重臣的寇準卻十分鎮定,他對緊急軍情文書連拆也不拆,照常飲酒,談笑如常。第二天,有人將此事奏報宋真宗,宋真宗大驚,責問寇準為何如此?
寇準于是回答說:“陛下想了結此事,不出5天定見分曉?!?
宋真宗問寇準有何退兵良策。
寇準提出要宋真宗御駕親赴澶州坐鎮,這樣必能克敵制勝。朝內群臣見寇準提出要宋真宗御駕親征,感到事情重大,也怕自己被派隨駕前往,因此個個膽戰心驚,紛紛準備退朝,以免皇帝怪罪。寇準見群臣如此萎縮退卻,心中甚是不悅,便嚴詞厲聲制止。
宋真宗也感到十分為難,想要回到內宮,然后再議決此事。寇準一看宋真宗有不愿親征之意,一旦回宮,這件事就難辦了。就急忙對宋真宗說:“陛下一旦回宮,群臣就再難見到您,那就要誤大事了。請您不要回宮。”宋真宗在寇準的強諫之下,萬般無奈,只好同意討論是否親征事宜。
1004年12月,宋真宗親率大軍行至澶州南城。當時遼軍氣勢正盛,眾人都請宋真宗住下,以觀察敵我形勢,然后再決定進止。而寇準則堅決請求宋真宗繼續前進。
在寇準等人的竭力主張下,宋真宗渡過了黃河,來到了澶州北城的門樓之上。遠近的宋軍望見帝輦的華蓋,無不歡呼雀躍,軍威大振,其聲音數十里之外都能聽見。而遼兵聽到宋軍的歡呼聲,個個面面相覷,驚愕不已。
宋真宗到澶州后,委托寇準全權處理軍務大事。
寇準治軍號令嚴明,處事果斷,指揮有素,士卒既畏懼又心悅誠服。有一天,遼軍為探虛實,派數千騎逼近城下??軠拭钍孔涑鰮?,斬殺和活捉了遼軍一大半,扭轉了被動局面。后來,遼軍統帥蕭撻凜親臨戰場督戰,宋軍威虎軍頭張瑰守用床子弩,一箭射中撻凜前額,撻凜中箭身亡,遼兵只好退去。
宋真宗留寇準在北城之上坐鎮指揮,但過些時候,他又派人去看寇準在干什么。派去的人回報,寇準正在飲酒、下棋,他屋子里的戲謔聲、歡呼聲不絕于耳。
宋真宗見寇準如此從容鎮定,心中不再憂慮。遼朝是損兵折將,損失十分慘重,無力再戰。蕭太后只好派使前來澶州,請求罷兵議和。遼朝提出要宋朝把關南的土地讓給遼朝。宋真宗聽說后認為,遼朝使臣所說割地一事,毫無道理。但如果只索要金銀玉帛,對朝廷倒也無傷大體。
寇準不愿給遼朝金銀玉帛,而且還提出要遼朝向宋朝稱臣,并獻上幽、薊二州的土地。他向宋真宗說:“只有這樣,才可保邊境百年無事,否則數十年之后,戎狄又起貪心了?!?
宋真宗急于求和,對寇準說:“數十年后自然有守土盡責之人,我不忍心百姓生靈涂炭,姑且按遼朝提出的要求講和算了?!辈⒘⒓磁刹芾们巴|朝談判。宋真宗還對曹利用說:“實在不得已,就是百萬錢也行?!?
寇準得知此消息后,立刻召曹利用到帷幄之中,對他正色道:“你雖有圣旨,但你答應遼朝如超過30萬,我就砍你的頭?!?
曹利用到了遼朝,最終以白銀10萬兩、絲絹20萬匹為代價與遼朝達成和約而還。
這一次,寇準雖然未能徹底改變宋朝給遼朝輸送金銀玉帛的結局,但卻保住了宋朝的北方領土,并且使經濟損失控制在一定的限度。
宋軍在澶州大勝遼軍,首功當歸寇準。宋真宗對他特別厚愛,寇準也十分高興。
宋真宗的宰相王欽若因為以前請駕南遷一事,曾經當眾遭到寇準的痛斥,因此,他對寇準懷恨在心,總想借機讒言陷害寇準。
一天,宋真宗召見群臣,寇準未等散朝先走一步。王欽若一看時機已到,便乘機進言說:“陛下如此尊敬寇準,那您看他是不是匡扶社稷之臣呢?”
宋真宗說:“當然是了?!?
王欽若說:“澶州一戰,陛下不以為恥,反而還把它當成寇準的功勞,這是為什么呢?”
宋真宗不覺愕然驚詫,忙問其中緣故。
王欽若說:“城下之盟,《春秋》以為奇恥大辱,而陛下為萬乘之主,與虜訂盟于城下,還有比這更恥辱的事嗎?”宋真宗愀然不樂。
王欽若又進讒言說:“陛下知道賭博嗎?賭博者賭錢非輸光不可,常常罄其所有以做抵押,這就叫‘孤注一擲’。陛下您成了寇準的‘孤注’了,這是很危險的呀!”
宋真宗聽了小人的讒言,逐漸疏遠寇準,罷了他的宰相之職,降為刑部尚書,讓他外任陜州去了。
1023年,寇準在貧病交加和心情抑郁中去世了。同年登基的宋仁宗調任寇準為衡州司馬的詔書下到雷州貶所時,可惜寇準再也難以從命赴任了。在寇準靈車北歸洛陽的路上,沿途官員和百姓設祭哭拜,并在路旁遍插竹枝,上面懸掛紙錢。
據說一個月之后,那些插在路旁的竹枝上都生出了新筍。百姓紛紛議論:寇公之死,感天動地,插竹生筍,乃是寇公感化上天所致。其實,插竹生筍,是人們表示對寇準的愛戴之情,是歌頌寇準的高風亮節。后來,百姓又為寇公修祠筑廟,并年年按時祭奠,這也是對寇準的永遠懷念。
執法如山的包拯
包拯在28歲時考中了進士,從此踏上仕途。當初考取進士后,擔任大理評事,實職為建昌知縣。
但包拯考慮到父母年紀大了,不忍心離開,就推辭沒有去就職,后來調任和州管收稅的官。父母不愿離開家鄉,包拯就辭掉官職,日夜侍奉雙親,這樣過了10年。
父母相繼去世后,包拯還在父母的墳旁建造了一個茅屋守孝。守孝期滿后,還在父母墳前徘徊,久久不愿離去,最后經別人勸說,才到吏部報到。
包拯做官期間,每到一個地方都為當地人民做了不少好事。由于他認真處理政事,執法如山,鐵面無私,所以很受人民愛戴。
包拯在出任揚州天長知縣時,一天,有個農民來告狀,說他家的牛昨晚被人割了舌頭,請求查清此案為民伸張正義。
包拯詢問了一些問題,估計是冤案,但沒有證據,就對農民說:“你先回去吧!”
那農民不走,說:“我的牛流血不止,不能吃東西,怕是活不長了,那該怎么辦?”
包拯說:“你回家把牛宰了,但不要聲張。”
按照當時的法律是不能私自宰殺耕牛的。農民回家后,真的把牛給殺了。
幾天后,有人舉報說:“有人違反官府命令私自宰耕牛。”
包拯盤問:“你知道他為什么宰殺耕牛嗎?”
那人回答:“不清楚,聽人說好像是舌頭割掉了。”
包拯臉一沉,說:“給我拿下!”
那人大吃一驚,“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忙認罪求饒,一樁奇案立刻真相大白。從此民間流傳有個審判牛舌案的包公。
包拯剛到廬州時,縣衙門口告狀的人忽然多了起來。包拯感到奇怪,于是親自到縣衙了解實情。原來好多人是告包拯的舅舅搶占民田,欺壓百姓。
包拯很生氣責問縣令:“這些案件為何不審理?”
縣令說:“那些人是誣告,我已命令派人把他們趕跑了。”
包拯聽了更生氣,厲聲問道:“你怎知是誣告?身為縣令,你本應為民做主,卻不體恤民情,反把告狀的人趕跑,理應將你查辦。姑念你是初犯,暫且放過。你現在要加緊審理!”
縣令并不知道包公是什么意思,還以為他與其他的上司一樣要貪污包庇,所以不知如何是好。按法律應該逮捕包拯的舅舅,但是他不敢這樣做。
因此,他吞吞吐吐地說:“包大人,現在公務繁忙,這個案子就先壓一下?!?
包拯堅決不同意,他親自派人將舅舅緝拿歸案。
包拯夫人董氏勸他手下留情,包拯說:“不是我包拯無情無義,是舅舅胡作非為,天怒人怨,我是這里的父母官,理應執法嚴明,不徇私情,大公無私。舅舅橫行鄉里,魚肉百姓,我如果寬恕了他,不依法懲治,我就無法再管理這廬州了?!?
包拯的兒媳崔氏也來求情。包拯對兒媳說:“舅爺照顧你,我很感激,可這和案子是兩回事,他犯了法,我如不執法,告狀的百姓會怎么看我,他們還會相信官府嗎?”
包拯把平民百姓送來的一份份狀子擺在面前,又令衙役找來原告,然后讓衙役將舅舅帶上大堂。
包拯舅舅發現坐在堂上審他的是自己的外甥,氣得渾身發抖。
包拯怒喝道:“大膽罪犯,你擾亂鄉里,不但不老實認罪,反辱罵本官,有失體統!拉下去,打!”
衙役立刻將舅舅拉下,重打40大板。那些同包拯舅舅一樣橫行霸道的鄉紳都在府衙門外等候,當他們聽到“啪啪”的板子聲,都大驚失色,嚇得屁滾尿流。從此,這些人再也不敢肆意妄為了。
人們都贊揚包拯為民除害。包拯執法嚴明,不徇私情,得到了民眾的愛戴,同時也震懾住了一批橫行不法的鄉紳。
有一年發大水,河道阻滯,積水不通,經過調查,是一些地主侵占河道用來修筑花園。包拯下令,清除全部河道上的建筑。地主們不肯拆除,拿出一張地契狡辯說那是他家的產業。包拯經過仔細調查,發現地契是地主自己偽造的,他十分惱火,立即下令地主拆掉花園,并向宋仁宗揭發那些地主的惡行。地主見包拯執法如山,公正廉明,怕事情鬧大了對自己不利,便乖乖地拆了花園。
包拯在開封府當府尹時,改變陳規,采取有利于百姓申冤的措施。開封府原來規定百姓到府衙告狀,不能直接到公堂向知府遞交訴狀。
訴狀由“牌司”傳遞,老百姓為了自己的訴狀能夠遞上去,只有花錢賄賂他們,否則訴狀就遞不上去。包拯于是讓老百姓直接到大堂陳述案情,為了方便,甚至連通往大堂的小門都拆了。
包拯在任天章閣待制、知諫院事期間,以唐代的魏徵為榜樣,敢于直諫。他多次當面批評皇上朝令夕改,失信于民的行為,并積極向皇上進言要聽取和接受合理的意見,明辨是非,愛惜人才,端正刑法。
包拯當監察御史時,有一個叫張堯佐的人,因為他的侄女得到宋仁宗的寵愛而得到三司使的高位,包攬了全國的貢賦和財政事務。他貪婪成性,對老百姓大加搜刮,引起人們的強烈不滿。有許多官員向宋仁宗告張堯佐的狀都被扣住了。
包拯知道后,親自去拜見宋仁宗,勸說仁宗“不要愛屋及烏,使沒有才德的人身居高位,使天下人失望”。宋仁宗雖不愿意撤張堯佐的官,但還是照辦了。改任為地方節度使,包拯認為不妥,又上書苦諫。宋仁宗因怕寵妃生氣,不忍革去張堯佐之職,包拯以辭官歸隱威脅宋仁宗,宋仁宗只好相讓,永遠不提升張堯佐的職。
當時有個叫王逵的人,曾任湖南、江西、湖北等地的路轉運使,每到一地他都要隨意加派苛捐雜稅,侵吞公款。包拯屢次上書彈劾。宋仁宗才把王逵貶為徐州知州。
由于王逵關系網十分嚴密,不久又恢復原職。包拯得知后,第七次上書,直言王逵之惡,指責其“不管到哪里任職,都不講法理。殘酷地對待百姓,民怨極大,懇請罷免其職務,以免天下百姓受累”。
由于包拯據理抗爭,宋仁宗罷免了王逵,為民除了一大害。此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包拯彈劾官吏不避權貴。郭承佑是宋太宗的孫女婿,并且是宋仁宗皇后郭氏的族人,所以職務升遷很快。包拯在應天府時,因彈劾郭承佑貪污受賄、結黨營私而遭到貶黜。
過了不久,宋仁宗又派郭承佑負責代州的邊防。代州是防御遼朝的最前線,戰略地位極為重要,而郭承佑卻不懂軍事。包拯從國家利益出發,上書請求罷免郭承佑,另選軍事能人。這次,宋仁宗聽取了包拯的意見。包拯彈劾官吏完全是根據他本人的實際情況執公進言,絕無個人恩怨,因此,連被彈劾的官員也無話可說。
1041年,包拯調到端州,即今廣東省高要縣做知州。端州是當時每年進獻給皇帝的貢品端硯的產地。
因為有利可圖,在包拯來之前的知州,都趁機向老百姓征收大量的端硯,送給朝里的大官們,換取升官發財的機會。
包拯到端州以后,不但沒有貪污一塊端硯,而且派人查清以前官吏貪污端硯的情況,然后嚴格規定按每年20塊的數量制造端硯,官員貪污的端硯一律交公,百姓制硯的工錢由官府付給,給當地百姓減輕了負擔。同時也得罪了其他的有權有勢的貪官污吏。但是,包拯一點兒也不害怕。
包拯主持三司期間改變了過去的一些做法。以前,凡是各種封藏于倉庫供皇帝用的物品,都從各地攤派,造成百姓困難。包拯特此設立市場,實行公平買賣,此后百姓不再受到侵擾。
泰州、陜州、斜谷一帶官府衙門的造船木材,大都是向百姓征來。契丹在關塞附近聚集軍隊,邊境的州郡經常發來警報,朝廷命令包拯到河北征調軍用糧草。
包拯上書說:“漳河一帶是一片肥沃的土地,然而大多被用來牧馬,請把這些土地全部交還百姓,讓他們耕作種植?!?
解州池鹽的專賣法令,加重了百姓負擔,包拯到那里籌劃,請準一律聽憑自由買賣。這些建議都被朝廷采納。
包拯性格嚴峻正直,他厭惡官吏盤剝百姓,他不輕易與人相交,不會用偽裝的笑臉來討別人喜歡,當時曾流傳著包拯的笑臉和黃河的水變清一樣難以看到。平時沒有私人請托的書信,舊友、親戚同鄉都斷絕往來。
包拯雖然當官了,可是衣服、飲食同當平民時一樣,這在宋代官場上是絕無僅有的。
他還經常囑咐孩子們說:“我的后代子孫做了官,若有犯貪污罪的,就不得回老家,死了不許葬在祖墳中。不順從我的心意,就不是我的子孫?!?
包拯在一次處理政務時,突然感到身體不舒服,旋即病逝,終年66歲。由于包拯正直無私,贏得了歷代人民的衷心敬仰,他的事跡婦孺皆知,形象被神化,他的英名千古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