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前言

據傳說,那是在公元前571年的楚國曲仁里,有位孕婦正坐在李樹下歇息,忽聽得天上仙樂奏鳴,四周香風縹緲,接著這位孕婦便覺左腋一陣劇痛,隨之從腋下生出一個鶴發龍顏、美眉廣頰的小孩。

這孩子一生下來就會說話,他指著面前的李樹說:“這就是我的姓。”于是,這位母親便為他取名為李耳,字聃。因李耳生下來就鶴發龍顏,像位老者,人們便稱他為“老聃”。

老聃從小就是一個勤于用腦的孩子。他喜歡與小朋友在家鄉的河灘、林間玩耍。當老聃獨自一人時,便常常面對天穹和河中的流水久久無語,似乎在揣摩著大自然的奧秘。

有一次,老聃與小朋友在一棵大樹下玩耍。老聃看到大樹上寫著一個“楝”字,就對小朋友說,這是一棵楝樹。而在大樹另一側的小朋友則說,不對,這是槐樹。兩人為此發生了爭執。

后來,兩個人圍著大樹轉了一圈,才發現樹的一側雖然寫著楝字,但另一側寫的卻是槐字,原來這是一棵楝槐連理樹。通過這件事,老聃懂得了看問題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

老聃最喜歡的,還是家鄉的小河。它終年默默流淌,日夜不息,滋潤著兩岸的土地,而且能夠包容忍讓,碰有東西阻擋時,便悄然繞道離去。雖然有時候它是涓涓細流,看似柔弱;可一旦到了洪水季節,它又像脫韁野馬,浩浩蕩蕩,無堅不摧。

母親見老聃靜思好學,便請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老先生為師,教授老聃。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禮儀,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次,商容得了重病,少年老聃前去探望。商容問了老聃三個問題。

商容問:“不論什么人,經過故鄉時都要下車,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老聃答:“這是表示人不論如何騰達,都不應忘記家鄉、忘記根本。”

商容點了點頭,表示贊許,又問:“人從高大的樹木旁邊經過時,要彎腰鞠躬,這又是為什么呢?”

老聃回答說:“在高大的樹下彎腰,是表示敬老的意思。”商容見老聃聰明過人,十分滿意。

接著,商容張大嘴巴讓老聃看,然后問道:“我的舌頭在嗎?”

老聃回答說:“在。”

商容又問:“我的牙齒還在嗎?”

老聃搖了搖頭:“不在了。”

商容問道:“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老聃想了想回答說:“舌頭還存在,是因為它柔弱;牙齒掉光了,那是因為它太剛強了。”

商容沒有想到老聃小小的年紀竟能對這些深奧問題有如此深刻理解,他心里非常高興。

隨著老聃人品和學識的不斷長進,他的名氣也越來越大,被周王任命為守藏室史。在當時,人們稱學識淵博者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們皆稱老聃為“老子”。

老子任周守藏室史,轉眼間已過30余年。一日,老子忽得家訊,言家母病危,于是報請天子,歸家省視。待老子回到家時,母親已辭世。

面對茫茫大地上一堆黃土,老子悲痛欲絕。片刻,老子又如釋重負,飽餐一頓后倒頭大睡。家將、侍女都對老子的這番表現感到不解,等老子醒來后,便問他緣故。

老子回答道:“人之生,都是從無到有,又由有返回到無。這是自然之理。違背自然之理就是愚蠢!我想到這個,便當吃就吃,當睡就睡。”眾人聞之,心皆豁然曠達。

后來,當老子來到函谷關的時候,函谷關令尹喜見老子出現時有紫氣東來的瑞祥,覺得老子是一位高人,便非常熱情地招待老子。后來,尹喜一再拜求老子教他學問,老子就寫下了5000多字的文章。這五千言的文章便是《道德經》。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后,總共為81章。

《道德經》是我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思想內容微言大義,一語萬端,為先秦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一書在東漢后被奉為道教經典,稱為《道德真經》,老子也因此而被奉為道教教主。在魏晉時期,被稱為“三玄”之一。“三玄”是指《老子》、《莊子》和《周易》這三部著作。

據說老子寫完這部書后,騎著青牛飄然離去,在游走中傳道去了。

在《道德經》一書中,老子創立了堪稱我國思想史上最早的“道”的理論。老子把“道”作為自己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認為“道”這個物質實體是世界萬物產生的總根源,是宇宙的母親。

老子認為,“道”是早在天地未辟之先就存在著的一種渾然一體的物質實體,它雖然是目不見、耳不聞,無聲無形的,但卻是不靠外力由自身而永遠存在著,無所不至地永遠運行著,成為產生天地萬物的根源。這個東西原先沒有名字,就起名為“道”,因為它無所不包,彌漫一切,又可以勉強把他叫做“大”。

“道”作為萬物之母,是如何產生天地萬物的呢?老子說,“道”最初產生出元氣,因為元氣是渾然一體的存在,所以叫做“一”。再由元氣分化為兩種互相敵對的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的對立而又統一產生出第三者沖氣,沖氣最后又產生出蕓蕓萬物。

老子的“道”論,其積極意義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老子否定了天帝的存在。自上古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宇宙間有一個最高的主宰,就是上帝,又叫天帝。對這種觀念,老子用“道”來進行破除。

天沒有意志,沒有賞善罰惡、支配人類的能力。天不過是萬物中的一物,是一種自然狀態。如果說有天帝的存在,那在天帝之先就已有了一種更為根本的存在,它是構成自然萬物的原始材料,老子把他叫做“道”。

另一方面,老子突破了用具體實物來說明世界總根源的局限。在老子以前,也有些思想家從自然界中選取某些具體的實物來說明世界的構成。

如水、火、木、金、土,以及天、地、水、火、風、雷、山、澤等。而老子從紛繁復雜的物質世界中找出了“道”這個總根源,既說明了世界的多樣性,即“道”生萬物,又說明了世界的統一性,即萬物最終復歸于“道”。

這是老子高出于前人的地方。當然,老子為了突出“道”作為天地萬物總根源的特殊作用,又在第十四章把它描繪成“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是無形無象的,玄遠幽微,深不可測,有時干脆就把它叫做“無”。

這個“無”雖是無形、無象、無限、無名,而不是虛無,但容易給人造成“無”中生有,“有”又生出天下萬物的錯覺。這種理論上的疏忽,恐怕也是老子所始料不及的。

老子最突出的貢獻是在辯證法思想方面。他系統地觀察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從中發現任何事物內部都存在著正反兩個方面的對立。

在自然界,大與小、多與少、上與下、遠與近、輕與重、白與黑、寒與熱、生與死、靜與躁;在人類社會,美與丑、善與惡、強與弱、禍與福、榮與辱、吉與兇、是與非、貴與賤、貧與富、治與亂、巧與拙、真與偽、公與私。

這些都是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的現象,這些現象說明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

與此同時,老子認為事物的矛盾著的兩個方面是互相聯系的,共處在一個對立的統一體中。比如把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音與聲、前與后看做既互相對立,又互相依存的。

在矛盾著的兩個方面中,一方是不能離開另一方而獨立存在的。老子把這叫做“恒”,即是永恒的道理。事物正是在矛盾中不斷向前發展的,而事物的矛盾又都是相反相成的,是以對立面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同處在一個統一體中。這就是說,相反的東西是有統一性的。

老子還深刻地論述了“物極必反”的道理。任何事物矛盾的雙方無不向它的相反的方面轉化,到了一定的時候就完全成為相反的東西。而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就是道的運動。正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針對事物“物極必反”的規律,老子強調,為了防止事物的這種急劇轉化,就必須去掉那些過分的、極端的措施。只有這樣,才不致使事物走向另一個極端。為此,老子提倡“不爭”,要用柔弱來勝剛強。

老子還強調要達到某種積極的結果,先要從它的對立方面去做起。比如,要做一件困難的事情,就要先從容易的做起;要做一件大事,就要先從細小的事情做起。因此,始終不貪圖做大事,所以才能完成大事。

老子認為,對立統一規律對實踐活動具有指導意義。比如軍事上的“欲擒故縱”,治理國家上的“無為而治”、“治大國若煮小鮮”,一個人認識事物上的“為學日益”等。

老子以“智者”的姿態建立了一套完整而龐大的哲學思想體系,達到了很高的理論思維水準。事實上,道家的哲學是我們永遠也無法繞開的,直至今天,道家的哲學仍然是有吸引力、有生命力的哲學。

如果我們吸收了道家哲學深刻內涵,無疑會從領悟中得到自由,為生活增添無窮的樂趣。

為此,我們特別編撰了這套《道德經》讀本,主要是根據廣大讀者學習吸收的特點,在忠實原著基礎上,除了配備原文外,還增設了簡單明白的注釋和白話新解,同時還配有相應啟迪故事和精美圖片等,圖文并茂,生動形象,非常易于閱讀和理解,是廣大讀者學習《道德經》的最佳讀物,相信大家從中會獲得新的感受和新的意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岢岚县| 屏南县| 双流县| 宜良县| 长海县| 海南省| 六盘水市| 休宁县| 江门市| 石屏县| 潼关县| 临夏县| 镇坪县| 绥阳县| 仁寿县| 临澧县| 西华县| 长岛县| 六盘水市| 平和县| 新竹县| 永新县| 扶余县| 富源县| 红安县| 健康| 通海县| 四会市| 阿图什市| 日照市| 宣汉县| 垦利县| 云浮市| 通许县| 福州市| 宁国市| 吉木乃县| 阳信县| 洛隆县| 栾城县| 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