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 精明人說話的150個小絕招
- 善之
- 5613字
- 2014-06-30 15:12:06
“我啊,我做毒藥等你!”
“噢,這樣哦,那你做一份自己吃就好了,我不回來了!”
呵,真是夠“毒”的。
批評人的人總認為自己是對的,被批評的人往往認為自己是錯的。那你為什么不做個對的人呢?
美國心理勵志大師卡耐基先生多次講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很多年以前,我所辦的成人教育班和示范教學會中,多了一個從紐約《太陽報》來的記者。他毫不給我留情面,不斷攻擊我的工作和我。我當時真是氣壞了,認為這是對我極大的侮辱,不能容忍。我馬上打電話給《太陽報》執(zhí)行委員會的主席古斯?季塔雅,特別要求他刊登一篇文章,以說明事實真相,而不能這樣嘲弄我。我當時下決心要讓犯錯的人受到應得的處罰。
現(xiàn)在我時常為我當時的舉動感到慚愧。我現(xiàn)在才了解,買那份報的人大概會有一半人不會看到那篇文章,看到的人里面又有一半會把它只當做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來看;而真正注意到這篇文章的人里面,又有一半在幾個禮拜后就把這件事情忘得一干二凈。”
卡耐基由此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雖然你不能阻止別人對你做任何不公正的批評,但你可以做一件重要的事,你可以決定是否要讓自己受到那些不公正批評的干擾。
“盡可能做你應該做的事,然后把你的破傘收起來,免得讓批評你的雨水順脖子后邊流下去。
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的夫人也曾告訴過卡耐基地在白宮的行事原則:避免所有批評的惟一方法,就是“只要做你心里認為是對的事——因為你反正是要受到批評的。做也該死,不做也該死”。
任何人好像都有批評你的權力,無論你做任何一件事,你要把握好以下原則:哪些是聽都不要聽的,哪些是禮節(jié)性地應付,哪些是真正有益于你的工作的。
“受人尊重”與“生理”、“安全感”、“愛與被愛”、“自我實現(xiàn)”等,是人的五種“基本需求;每個人都需要從他人語言認同、肯定,來增加“自我價值”與“自我尊嚴”。
14、恥笑譏諷萬不可
不要以為小節(jié)無傷大雅,相反要注意從小處入手,樹立自己的形象,全方位地完善自我,才能使自己登上大雅之堂。
臺北縣曾發(fā)生過一起滅門血案,蕭崇烈一家三口均遭殺害,在警方鍥而不舍的查緝,最終得以偵破。兇嫌鄧笑文被捕后,坦白說因受經(jīng)營堆高機生意的蕭崇烈“譏諷”而萌生殺機,在行兇后因擔心事情敗露,而再殺其妻女滅口。
鄧笑文表示:死者蕭崇烈曾經(jīng)多次用話刺激他、恥笑他,并用手指指他胸前,笑他“沒什么用”,開堆高機那么久了,仍然是“給人請(聘雇)”,不像他自己開堆高機沒多久就當了老板。對這樣的“譏諷”,鄧笑文一直懷恨在心,后來蕭某只要與他碰面,就不斷嘲笑他,最終使他萌生殺人泄恨之心。
據(jù)警方表示,兇嫌鄧笑文心智健全,但因受到對方不斷的譏諷和嘲笑而殺人,這成為歷年來滅門血案的特殊案例,值得人們警惕。
古人早有明訓:“言語傷人,勝于刀槍。”許多人常以“嘲弄”他人為樂子,也有部分綜藝節(jié)目的主持人,戲稱未能在比賽中過關的來賓“笨”,或嘲笑比賽者的長相“丑”。這雖然只是一些無傷大雅的玩笑話,但總讓人覺得不妥,畢竟“尖酸刻薄”、“有失厚道”的言事批評,會使聽者產(chǎn)生不悅;嚴重的,正如滅門血案的被害人一般,遭到殺身之禍,后悔莫及。因此,古人說:“喪家亡身,言語占八分”,自有其道理,真是叫人不得不謹慎。
其實,言辭起沖突而萌生殺機的情況,在其他一些國家也有所聞。法國巴黎有一名“美食專欄作家”,經(jīng)常在文章中特別贊譽某家餐廳,或嚴辭批評某些餐廳的菜肴。有一次,此專欄作家在專欄中對一餐廳的菜色做“像豬食”的評語,以致激怒了餐廳老板。該老板事后特別再請此美食專欄作家去試吃“精致美味的佳肴”,不料美食專家吃完后臉色大變,暈倒在地,送到醫(yī)院時氣絕死去。餐廳老板被警方逮捕收押后,坦承“設毒宴”下毒,他說:“批評我們的美食像豬食的人都該死!”
這真是叫人瞠目結舌,“專欄作家”們下筆時一定要小心點,就像你說話一樣,盡管并沒有惡意,但是若言詞過于尖酸刻薄,批評太過分,可能也會“惹禍上身”。
事實上,不管是男人或女人都一樣,只要被一些不中聽的話激怒,都可能會因情緒狀態(tài)失控,而口出狂言,大打出手,最后鼻青臉腫。宜蘭縣頭城鎮(zhèn)有兩家相鄰的家具行,俗話說:同行是冤家,后來他們又因轎車被刮蹭而引起言語沖突,于是兩家除了動口怒罵、動手狠捶互毆外,又用口“互咬”。結果,四十一歲的林先生鼻子被咬落于地,他忍著疼痛拾起半截鼻子,趕至醫(yī)院求救縫合,另一方是五十三歲的許先生,也在“口齒互咬大戰(zhàn)”中,下巴被咬下一塊肉,鮮血濺滿臉孔和家具,也痛苦萬分地趕赴醫(yī)院縫了十多針。
上述因說話而遭到殺身之禍、或打得鼻青臉腫、咬掉下巴的實例,看來,似乎覺得很好笑,介是卻值得我們深思,說話切不可口無遮攔,否則,你的一句無心之話,卻有可能惹禍上身。
“大禮不辭小讓”,做大事的人哪顧得了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錯矣!
不拘小節(jié)常被人看做是大度瀟灑的表現(xiàn):但是大事全部是由不起眼的小事組成的,惟有把每件小事做好,才有可能做成大事業(yè)。更何況,許多生活社交上的所謂小事也許不會給你帶來明顯的財富收入,但卻是一個人修養(yǎng)素質的全部體現(xiàn),是一個人潛在的形象以及在人際資源方面的投資。
有人說他不會同自己的另一位同學合作。這讓人覺得很驚訝:大家都是同學,生意上又可互惠互利,為什么不能合作呢?他說:“這么多年了還是一點長進都沒有,我聽著他嚼口香糖的聲音就想吐。還有我拉他去跟人家談判,出來后我真為有這樣的同學而丟人,他的形體語言太夸張了,時而搖頭晃腦,時而拍手大笑,讓對方覺著我們跟人家不在一個層面上,怎么做生意啊!”
其實這位同學人不錯,也有不少其他優(yōu)點,但修養(yǎng)、禮儀上的這些小問題竟然給他帶來如此大的負面影響真是出乎人們的意料。
有的人也許腰纏萬貫,但卻言辭卑鄙,舉手投足好像個下里巴人;有的人口袋里沒幾個錢,衣著打扮也非名牌,但就是舉止大方,氣度不凡,讓人不敢小瞧。比如說走路這樣一個再平常不過的行為,有的人走路時彎腰駝背,無精打彩;有的人則挺胸抬頭,氣宇軒昂;有的人左搖右晃或連蹦帶跳;有的人則端莊大方,沉穩(wěn)干練,等等。同樣的道理,站姿、坐姿、吃相、著裝等無一不向別人傳遞著你的修養(yǎng)品味、性格學識等多方面的信息。因此作為一個精明人,無論是自己的言辭或是行為舉止方面的一些小節(jié),都要加以注意,因為這正是你道德修養(yǎng)的一個側面反映。
15、說話不能直腸子
說話要學會“繞”,正所謂“曲經(jīng)通幽”,輪船正是善于“繞”,才能避開險灘暗礁,一帆風順。
陳毅同志當外長時曾主持過一次關于國際形勢方面的記者招待會。會上陳毅談到了美制U-2型高空偵察機騷擾我領空的事情,并對此表示了極大的憤慨。有個外國記者趁機問道:“外長先生,聽說中國打下了這架偵察機,請問是用什么武器打下的?是導彈嗎?”只見陳毅用手作了一個用力往上捅的動作,說:“我們是用竹竿子捅下來了。”與會者無不捧腹大笑,那個記者也知趣地不再追問了。
竹竿子能捅下高空偵察機嗎?陳毅同志說的顯然是一句錯話。但卻錯得極妙!試想,除此之外,還有什么更好的回答方式呢?如實相告,就會泄露我國的核心機密,當然不行;但按一般方法說“無可奉告”,則會使會議氣氛過于板滯、凝重,而“是用竹竿子捅的”這句錯話,卻聽起來煞有介事,既維護了國家機密,又造成了幽默輕松的談話氣氛,真是一舉兩得,一箭雙雕,怎能不叫人拍手叫絕。
可見,在特定語言環(huán)境中,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將真話變?yōu)殄e話,曲折地說出來,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結果。
生活中這樣的事時有發(fā)生,例如有人求自己幫忙,但卻實在是無能無力,此時若直言拒絕,一定會使對方難堪或傷害對方,那么該怎么辦呢?;
有一次,林肯在某個報紙編輯大會上發(fā)言,指出自己不是一個編輯,所以他出席這次會議,是很不相稱的。為了說明他最好不出席這次會議的理由,他給大家講了一個小故事:
“有一次,我在森林中遇到了一個騎馬的婦女,我停下來讓路,可是她也停了下來,目不轉睛地盯著我的面孔看。”
“她說:‘我現(xiàn)在才相信你是我見到過的最丑的人!”
“我說:‘你大概講對了,但是我又有什么辦法呢?”
“她說:‘當然你已生就這副丑相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但你還是可以呆在家里不要出來嘛!”’
大家為林肯幽默的自嘲而啞然失笑。林肯在這里巧妙地運用了自嘲來表達自己的拒絕意圖。既沒讓人難堪,還在愉快的氛圍中領悟到林肯的意圖。
有時候為了避免直言相告,還可巧妙地尋找借口來為自己解圍或是保全他人的面子。
舞會上別人邀你,你內心實在不想跟他跳,可說:“我累了,想休息一下。”既達到謝絕目的,又不傷別人的自尊心。
別人與你相約同去參加某一活動,但屆時你忘記了;或過后生悔,未去赴約。直說出原因,將會影響別人對自己的信任,也是對他人的不尊重。一般情況下,失約的可能原因有身體不適、家中有事、客人來訪等,你可挑選較合情理的一種,作為事后的解釋。
為了避免直言,運用各種暗示,以含蓄、隱晦的方法向對方發(fā)出某種寓著自己真實想法、態(tài)度的信息,以此來影響對方的心理,使對方明白自己的心意,這也不失為一個妙招。
一次,某鄉(xiāng)黨委為了加強機關干部管理,在工作考勤等方面作了一系列規(guī)定。決定由曾在鄉(xiāng)屬企業(yè)擔任過多年負責人,不久前剛調到機關任傳達工作的一位老同志負責考勤登記。這位老同志認為這項工作易得罪人,不愿意干。說自己過去就是因為辦事太認真,得罪了不少人,正在吸取“教訓”。
聽了他的話,鄉(xiāng)黨委書記委婉地講了一個故事:某電影導演,為拍部片子四處尋找合適的演員。一天,發(fā)現(xiàn)了一個合適的人選,便通知他準備試鏡頭。這個人十分高興,理了發(fā)換上新衣,對著鏡子左照右看,總感到自己的兩顆“犬牙”式的牙齒不好看,于是到醫(yī)院把牙齒拔掉了。后來,當他興致勃勃地去報到時,導演一見到他就很失望地說:“對不起,你身上最珍貴的東西,被你自己當缺陷給毀掉了,我們的影片已不再需要你了。”
故事講完后,這位老同志懂得了“堅持原則,辦事認真”正是自己最好的品質,于是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務。
在與人交談中,慷慨激昂,鋒芒外露,固然是一種本事,但細語聲聲,婉言相告,也是必不可缺的一種本事。
16、嘮叨害人又害己
感冒不是什么大病,用藥物就可以治好,而嘮叨卻是一種頑固的精神疾病,輕則使人敬而遠之,重則既害人又害已。
有位母親為了她13歲的獨生子去看醫(yī)生,她很苦惱,讓醫(yī)生無論如何想辦法幫幫她的兒子。她說她兒子很聰明,但在學校里的功課卻總是不及格,成績單上關于學習態(tài)度以及同學關系的評語也不好。他母親抱怨說,他回家總是不肯做功課,不是說沒有作業(yè),就是說在學校做完了。一回家就坐在電視機前面,任母親怎么嘮叨也不動地方。兒子的父親是一名駐外商務人員,時常外出旅行,和兒子關系很疏遠。他把管教孩子的責任全推給了妻子,因此也不了解她面臨的困難。
醫(yī)生對這孩子及他家里的情況大致了解之后,就約他來談談。初次見面,就讓人感到他是個特別的孩子。一般的孩子見到陌生人總是拘束、靦腆害羞,我必須先花點時間跟他們閑聊,以排除他們緊張羞怯的心情。但是這男孩不同!他一見到他,就跳起來熱烈地和他握手,就好像是他多年的老朋友似的,然后輕快地隨醫(yī)生走入辦公室,在醫(yī)生還沒來及開口問他時。他已經(jīng)開始滔滔不絕地說出他的問題:“醫(yī)生,您聽我說,您一定得幫幫我媽媽!我實在忍受不了,她嘮叨下去的話,我只好逃走。我不知道她對您說了些什么,但是您知道她從早到晚嘮叨個沒完。我在家里一刻都不得安寧。我在浴室刷牙,她在客廳叫道:‘不要忘記關燈!’我開冰箱時,她說:‘不要忘了關上!’我在家里沒有一件事可以清靜自在地做。每天都是:‘你到哪兒去?去洗手!不要和某某人在一起,他不是好東西!不可以!你為什么要買那盒磁帶?零花錢怎么隨便亂花?去刷牙!你臉怎么那么蒼白!站直一點!”’
“如果沒有什么事可挑,她就提我的功課。我從學校回來一踏進家門,門都沒關上,她就叫道:‘你不覺得應該先去作功課嗎?’我一氣之下,就偏不做功課,讓她不能稱心如意!醫(yī)生,我知道我還算聰明,也希望把書念好將來上大學,但是我不希望由母親來控制我的每一次呼吸,我惟一對付她的辦法就是不念書,因為她比我還著急。”
在他母親的意識中是希望兒子能刻苦、用功、上大學、發(fā)揮他的才能,而且她希望自己能夠不嘮叨。但是在潛意識里就不同了,我漸漸發(fā)現(xiàn)她在害怕兒子長大。她希望他永遠是個小寶寶,一切都需要她照顧,都由她來控制。她不承認,后來慢慢能接受自己有這樣潛在的動機,這才開始控制她自己的行為。而在兒子的意識里是希望符合他母親的期望,在學校里功課好、表現(xiàn)好、將來上大學等,尤其還希望母親不再嘮叨;但在潛意識里他不愿念書,因而更加強了母親對他行為的控制,結果是母親更嘮叨。由此可以看出,兒子的意識及潛意識動機都和他母親配合,而潛意識的目的卻是破壞性的,這樣的情況心理學上稱為“病態(tài)的相互關系”。
有一位妻子向她的朋友訴苦,因為她經(jīng)常向丈夫嘮叨著催促他修理東西,而丈夫老是拖下來不做,又不放心她找修理工來修,一來為了省錢,二來覺得別人不如他修得好。朋友建議他們定個協(xié)議,當家里有東西需要修理時,就給他15天的時間去修,而且把日期記在日歷上,免得到時找借口說忘了,一個月以后那位妻子很開心地告訴朋友,只有一次是她找工人來修的。
的確,很多時候,在家庭生活中訂立規(guī)則常常可以解決夫妻之間的沖突:
有一對夫婦常為周末的活動而爭吵。妻子厭倦了天天呆在家里,希望能到外面吃吃飯、跳跳舞;而丈夫則對外面的應酬厭煩了,希望能在家里享受寧靜周末,聽聽唱片、看看書、玩玩牌。因此,幾年來經(jīng)常發(fā)生沖突。后來丈夫提議,夫妻雙方輪流負責計劃周末的活動,妻子安排一周,丈夫安排下一周。這個辦法不只是效果絕佳,并且也能幫助他們解決其他問題。妻子常建議留在家里,是出于體貼丈夫的一周工作的辛勞;而輪到丈夫作決定時,又常是決定出去玩,讓妻子驚喜一番。
其次,解決嘮叨的第二步是,看看是否事事嘮叨,不論輕重緩急。是的話,就要設法略去不重要的事,而只對重要的事訂立規(guī)則。換句話說,家里如果有人常愛嘮叨,就讓他對重要的事制訂規(guī)則,以除掉不好的行為,同時除掉嘮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