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 精明人說話的150個小絕招
- 善之
- 5726字
- 2014-06-30 15:12:06
現實人生蜘蛛般錯綜復雜,盤根錯節,因此對許多事不能太認真,太較勁。說話辦事太認真,不是扯著胳臂,就是動了筋骨,越搞越復雜,越攪越亂。順其自然,裝一次糊涂,不喪失原則和人格,或為了公眾為了長遠,哪怕暫時忍一忍,受點委屈,也值得,心中有數(樹),就不是荒山。有時候,事情逼到了那個份上,就玩一次智慧,表面上給他個“模糊數學”,讓他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也是“難得糊涂”。評職、晉級時,某候選人向你當面指示處理事情的辦法,討你個“民意”,你明知道他不夠格兒,可又不好當面掃他的興,這時候你該怎么辦?不哼不哈,或嘻嘻哈哈,等到真正選舉的時候再認真,不失原則。人格呢,似乎也不失,當事人問到了,坦誠指出他不夠格兒的地方,當然問的人在少數,因為有時候,那不亞于自取其辱。“難得糊涂”是既可免去不必要的人事糾紛,又能保持人格純凈的妙方。
“難得糊涂”作為“牢騷氣”,原來就是緣于“不公平”而發的。世道不公,人事不公,待遇不公,要想鏟除種種不公,又不可能,或自己無能,那就只好舉起這面“糊涂主義”的旗幟,為自己遮蓋起心中的不平。假如能像濟公那樣任人說他瘋,笑他癲,而他本人則毫不介意。照樣酒肉穿腸過,“哪里有不平哪有我”,專撿達官顯貴“開涮”,專替窮苦人、弱者尋公道,我行我素,自得其樂。這種癲狂,半醒半醉,亦醉亦醒,也不失為一種“糊涂”。這種糊涂真正是“參”透、“悟”透了。所以當你面對現實、要學笑容可掬的大肚彌勒佛,“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難容之事”,那就會進入一種超然的境界。
8、巧用語言,化敵為友
不要向你的仇敵找麻煩,只要你心中有好的語言,并能巧妙的運用,那么任誰也無法成為你的仇敵。
有人曾經說過:“假如你做自己的工作,不去理你的仇敵,有一天會有別人來替你對付他的。”
要知道,你向仇敵找麻煩,無異于找自己的麻煩,因為那可以浪費你許多時間和精力,使你錯過很多看風景的機會。
不過,你不理會他,不等于他也不理會你。如果你的仇敵偏偏要來惹你,那該怎么辦呢?
有這樣一位農人,新買了一處農莊。這一天,他正沿著農莊的邊界走著,遇到鄰居。
“慢著,你看,”鄰居說道,“在你買進這塊地時,你同時買進了我對你的起訴。你的籬笆越了我的界限10英尺。”
這是一個可以延續數百年、造成世代仇恨的爭論的開始,因為由此造成鄰里之間兩敗俱傷的例子,屢見不鮮。
可是,這們農人微笑著,“我本以為可以在這里找到些和氣的鄰居,我也希望自己是個和氣的鄰居,你可要幫我的忙,將籬笆移到你指定的地點,費用由我來付。你會滿意,我也快樂。”鄰居看看界線,走來走去并自言自語。
那道籬笆始終不曾移動過,很可能成為仇敵的人也改變了。以后這位挑釁者成了一位友善的好鄰居。
看來,好的界限比好的籬笆更有力量。
仇敵也許看似渺小而又不足輕重,但又不得不小心。不要給出理由讓別人把向你報復作為事業。路口上那個賣報童是討厭些,每天早晨擾你清夢,糾纏你買他的報紙,但對他態度要好,不然,他會橫下心來苦干,要發財,為著買下你正住著的大樓,將你轟出去。
不要因為那個打扮時髦的接待員擋了你的駕,不讓你進去見老板,而對好破口大罵。說不準,到哪一天,絲毫不需懷疑地,她和老板結婚了,也許,這樣做僅僅是為了對你報仇。
如何分辨各式各樣的仇敵,從而巧妙地避開他們,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生活藝術。
有位園丁曾在給華盛頓的農業部的信中寫道:“以我所懂得的一切,加上從書本上看到的,連同你們那些小冊子在內,所有關于如何除去蒲公英的方法我都試過了——可是,我在我的園子里總是沒有辦法消除它們。”
他得到了這樣的答復:
“親愛的先生,假如你試了一切的方法而園里仍然有蒲公英,你只有一個辦法:學習去愛他們。”
這答復中,正包含著人生的道理。如果我們無法將生活中的仇敵一網打盡,那么,我們就應該學會如何去愛他們。
9、贊美是天下最動聽的
美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有寒,贊美是人生路上的加油站,運用得當也許可以改變你一生的命運。
贊美別人是一種境界、一種風度,可以給別人帶來快樂,尤其對于一個女人來說,似乎更為重要,因為女性通常是以情感來體驗生活的。作家里昂梅爾遜和他的妻子夢絲是在2月23日結婚的,里昂說:“我永遠不會忘記我們結婚的日子,因為那是在華盛頓生日的后一天。”但他的新婦卻說:“我永遠不會忘記華盛頓的生日,因為那是在我們結婚的前一天。”
法國上層階級的男人們,經常對女人的穿戴發出贊美,這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習慣,而且一個晚上不止贊美一次,常常是好幾次。幾乎所有上層社會的法國男人都這樣,這是因為他們懂得贊美的重要,你的一句贊美,輕輕松松地使你成為社交場上一個很受歡迎的人。
贊美對于家庭婚姻也是不可少的。一個妻子或丈夫在適當的時候,說些贊美、鼓勵對方的話,也就無異獲得極具價值的婚姻保障了。
有一天晚上,皮爾勃爵士和他年老的妻子一同赴倫敦一個戲劇界的宴會。當他們走進室內時。他就被一大群美人包圍了,因為他們都想給這個偉大的批評家一個好印象。然而,爵士卻掉頭對挽著他的臂的夫人說:“親愛的,讓我們找個清靜的地方坐下吧,今晚上你看起來是這樣漂亮,我想單獨和你談談呢!”
在這種場合里,大名鼎鼎的爵士對年老的妻子有這樣一番贊美,無疑,他們的婚姻生活是令人羨慕和贊嘆的。
小孩子得到鼓勵和贊賞,對他們的成長和日后發展,都是很有幫助的,就如給了他們一塊自信的基石一般。因為兒時碰到的事情并不多,膽子和勇氣也缺乏些,也就特別需要信心,哪怕父母和老師一丁點的誠懇的贊賞,也可能令小孩漸漸培養出好的個性,而且受用終生。
一位年輕母親曾講過一個令人心痛的故事:她的孩子常常因做錯事而受到她的責備。但是,有一天,孩子一點錯事都沒有做。到了晚上,她把孩子放到床上,轉身往樓下走去,突然她聽到孩子的哭泣聲,她轉回身去,只見孩子正把頭埋在枕頭中,在抽泣中問道:“難道今天我沒有做一個好孩子嗎?”
“這一問就像觸了電一樣震動著我的全身,”年輕的母親說,“當孩子做了錯事時,我總不放過糾正她,但當她極力往好處做時。我卻沒有注意到。我把她放到床上時,連一句表揚鼓勵的話都沒有說。”
總之,贊美是世界上最具價值的營養品。恰到好處的贊美,是人與人交往的興奮劑,而且是一扇為你開啟的通往成功的大門。
10、逢人只說三分話
坦率不是告訴你自己不留秘密,而是說話太多往往會禍太多,切記:禍從口出。
俗話說,“逢人只說三分話”,還有七分話,在可不必對人說,你也許以為自己行得正,坐得端,沒有什么秘密可言,何必只說三分話呢?
精明的人,的確只說三分活,你一定認為他們是狡猾,是不誠實。其實說話須看對方是什么人,對方不是可以盡言的人,你說三分真話,已不為少。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謂之失言,”對方倘不是深相知的人,你也暢所欲言,以快一時,對方的反應是如何呢?你說的話,是屬于你自己的事,對方愿意聽你么?彼此關系淺薄,你與之深淡,顯出你沒有修養;你說的話,是屬于對方的,你不是他的諍友,不配與他深談,忠言逆耳,顯出你的冒昧;你說的話,是屬于國家的,對方的立場如何,你沒有明白,對方的主張如何,你也沒有明白,你偏高談闊論,輕言可能會惹禍上身呢!所以逢人只說三分話,不是不可說,而是不必說,不該說,與事無不可對人言并沒有沖突。
事無不可對人言,是指你所做的事,并不是必須盡情向別人宣布。精明的人,是否事事可以對人言,是另一問題,他的只說三分話,是不必說,不該說的關系,決不是不誠實,更不是狡猾。說話本來有三種限制,一是人,二是時,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說。非其時,雖得其人,也不必說,得其人,得其是,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說,非其人,你說三分真話,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時,你說三分話,正給他一個暗示,看看他的反應;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地,你說三分話,正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擇地作長談,這叫做通達世故的人。如果你也想成為這樣的人,那就應該記住: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11、調侃自己也是獲得人緣的技巧
如果我們能夠在社交場合拿自己開開玩笑,既可以活躍氣氛,又能贏得他人的好感。因為你尊重別人,取笑自己,正表示你是把自己看做和他人一樣處于同等地位。
美國著名律師曹特是一位喜歡自我調侃的人。有一次,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在他登臺演說時,先替他介紹給聽眾說:“他算得是我國第一位公民!”
曹特完全可以立刻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大模大樣地開著玩笑說:“諸位靜聽,第一位公民要開始演講了”。但是他如真那樣做,他便是一個沒人瞧得起的傻瓜了。
那么該如何說呢?他不但要利用這個介紹詞幽默一下并且還要從中獲得聽眾的好感。他說:“剛才校長先生說的一個名詞,我起初有些聽不太懂。第一位公民——是指什么呢?現在我才想到,大概他是指莎士比亞戲劇中常常提到的公民。這位校長先生一定是研究莎氏戲劇極有心得的人,他替我介紹時,一定又在想到他的戲劇了。諸位聽眾一定知道莎士比亞是常常把許多公民穿插在他的戲劇中,充任不關緊要的角色,如第一個公民,第二個公民之類,這些配角每人所說的話大都只有一兩句,而且多半是毫無口才,沒有高明見識的人,但他們差不多都是好人,即使把第一第二的地位交換一下,也根本不會顯示有何不同之處。”
這真是一篇聰明絕頂,竭盡幽默能事的妙論!他把校長先生替他戴上的高帽子,丟給大家去戴,顯示自己是與聽眾站在一樣的地位。同時他的言語措詞也是高人一等。如果他改用一種莊重的態度,簡括地說:“校長先生說我是第一位公民,大概是在說我是一個舞臺上的配角。”結果決不會那樣生動有趣,使得聽眾笑逐顏開。
12、停止爭論就能制止家庭吵鬧
凡事不可太聰明,忘我,糊涂才是靈。
個人利益置腦后,絕私,一定家和平。
有很多人無論對什么事都很較真,凡事要弄個明白,討個說法,也許你會覺得他們很精明,其實恰恰相反。因為世間并非任何事都能說清,如家務事就永遠說不清,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同理,世間并非任何事都有個說法,有個原則,如家庭的事就找不到個說法,就沒有什么原則。
處理家庭瑣事的最好辦法就是裝糊涂!對待家庭糾紛的最大原則就是無原則!這就是治家的糊涂學,這就是糊涂治家的靈丹妙藥!反之,如不是糊涂治家,而是處處精明,處處講清,這樣的家庭十有八九要破裂。
其實,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中庸在家治中的妙用。《禮記》中說:“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每個人都有個人的利益,都有自己的個性,都有自己的習慣。人與人相處,利益不同便有沖突,或為地位,或為錢財;如若個性不同,一個愛動,一個愛靜,而人也無法調和;習慣上更是如此。
若在社會上這種利益、個性、習慣的沖突可以協調。兩人爭一個處長的位置,一個上,另一個可以調走,在別處發展,戰火自熄。個性不同,不交友,淡而處置,上下班點頭而過。井水不犯河水,也不會有什么難事。習慣不同在工作單位很難引起沖突,各吃各的飯,各穿各的衣,八桿子打不到對方。
但是在家庭生活中,若存在著利益、個性、習慣的沖突,那就真成了大問題。如何才能使家庭和睦呢?
中國家庭生活中的親情原則,是中華傳統美德中的精髓,應該繼承。在一個大家庭中若要維持好一個家庭,沒有一種克己、無私的精神是絕對不行的。
糊涂治家學倡導一種克己的治家原則正在于此。家庭中總是有沖突的。幾代人之間總是有矛盾的,這些沖突怎樣解決?這些矛盾怎樣調和。
用金錢顯然是不行的,因為家庭總不是市場,家庭內的人際關系并不是一種商品交換關系。用壓制?顯然是不行的,那種家長說了算,不考慮后代的時代已經過去。封建專制已成明日的黃花。那么,靠什么呢?糊涂學說,只有靠克己極而言之靠絕私。也就是說靠家內每一個成員對自己利益的克制,對對方的理解。
“克己”,“絕私”,這似乎是上一時代的口號,在今天商品大潮下似乎不合時宜,但糊涂學堅持這一條,并認為這正是糊涂治家學的高明之處。在這方面,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資源供我們開發,供我們借鑒。
13、事說三次不好聽
如果常在言談中“否定對手,”則會令對方難堪、生氣,甚至產生言語和肢體沖突。
小紅是個很好的女孩子,漂亮大方又有人緣,結婚當天賀客滿堂,眾人認為新郎新娘兩人“郎才女貌”,真是天作之合,一定可以永浴愛河,白頭偕老,而小紅也非常高興,找到了如意郎君。在婚禮進行時,小紅透過頭紗,偷偷地斜瞄了一下英俊體貼的老公,不禁感到欣喜與滿足,憧憬著不久就將展開人生的新旅程。
不料,婚后一個月,小紅開始覺得生活上不盡如意,也不若婚前想像那么如公主般美好。她過去習慣在上廁后,將衛生紙丟入馬桶旁的小垃圾桶,可是老公卻堅持可以丟進馬桶內沖掉。兩人竟會為了這個小問題爭得面紅耳赤,吵了一個半小時。最讓小紅生氣的是,每當兩人各持己見、互不相讓時,老公總是大男子主義地說:“說你錯了,你還不承認!?”小紅一肚子氣,委屈地跑回娘家住了兩天。
雖然小紅覺得老公很健談,有時說話也帶幽默,但是有時卻也令她感到很不是滋味。譬如,有一次,老公竟在朋友到家里來聊天時說自己老婆:“別的情侶、夫妻是彼此看對眼,我呀,我是看走眼了!”小紅聽了,氣得白他一眼,一個人走進廚房生悶氣。
盡管事后老公解釋說,那些話只是在朋友面前“開開玩笑”而已,但小紅總是覺得很不舒服,為什么每次都是以“否定別人”來開玩笑?而在家里老是一副“只有他是對的”的樣子,動不動就說“你看你,這么笨,連這么簡單的事都不會”、“哎呀,你們女人不會懂的啦!”
人呀,最怕莫名其妙地被人家“否定”。您看這句話——“說你錯了,你還不承認”,這不僅是“否定”,還是“雙重否定”呢!難怪聽者會怒氣沖天、恨意滿肚。不過這還算好,另外還有更令人無法忍受的“三重否定”——“說你錯了,你還不承認,你給我閉嘴!”如果再加上一句“你去死啦!”那就變成“四重否定”了;還有人再上一句:“你去死啦,死了也沒有人幫你哭!”您看,這不是又變成“五重否定”了嗎?
其實,有些玩笑話的確是脫口而出,但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玩笑式的“否定”說多了,聽者心中自然很不是滋味。尤其是“雙重否定”、“三重否定”,真是抹殺對方的基本自尊,引起他人不悅。
一個人,有一天和太太吵架后,一氣之下住到賓館去。后來沉思反省后覺得有些理虧,就打個電話給太太:
“老婆啊,今天晚上做什么菜等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