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花與蒲公英
- (美)W.托馬斯·博伊斯
- 3907字
- 2021-05-13 11:18:35
自序
最令我們擔心的孩子們,會不會恰恰也是最前途無量的呢?那些生活在不安與困頓中的孩子,是不是也繼承了最富創造力的光明未來呢?如果能得到鼓勵與支持,他們是否能擺脫看似多災多難的童年,擁有正常的人生,取得事業成就,建立起豐富的人際關系,并且搗鼓出一番鼓舞人心的大事業呢?如果兒童能在積極回應的環境下成長,那些極度脆弱的缺點,是不是也能變成一種韌性?簡而言之,會不會有一種可能,善于教育的家庭或社會,以及具有改造能力的關懷,能夠魔法般地將孩子們從無法忽視的弱點與困頓中拯救出來呢?
本書講述的就是這種令人驚喜的救贖故事。一位曾經的年輕兒科醫生用近乎一生的時間仔細觀察,從一系列兒童發展研究中挖掘出了這個故事,這名醫生也幸運地成了父親、祖父,最后在頭發花白時,成了身經百戰的兒童與家庭咨詢師。這個故事原本是科學的、個人化的,如今它成為一份代表著鼓勵與希望的禮物,被贈予所有教育、保護、關心、撫養或者擔心孩子的人,以及所有從幼時便努力了解自己“與眾不同的苦難”的來源的人。如果你的人生和我的有幾分相似,那么你可能曾因為孩子的健康與將來憂愁不已,曾思索他們經歷的考驗是否遺傳自你自己。你可能曾因他們的成功而興奮,為他們的喜愛而歡呼;因他們的成就而自豪,為他們的困難悲傷而苦惱。
一天夜里,我和妻子吉爾正在熟睡,突然被床頭的電話鈴聲吵醒,那是遠在5000公里外的兒子從紐約布魯克林打來的。當時我們的兒媳婦懷孕了,第一個孫輩即將出生。他的妻子即將進入孕末期,因為側腹與盆骨處復發性的劇烈疼痛無法入睡。這種劇烈的疼痛讓他們倆擔心不已,特別是當時他們在兒童與妊娠方面都是十足的新手。
我和吉爾(她是護士)勉強趕走瞌睡,迷糊中相對仔細地了解了疼痛病史,盡量精確地了解疼痛部位、特點以及可能的病因。我們倆心照不宣,這種疼痛預示著她即將分娩。妊娠32周早產,這對母親和嬰兒來說都具有巨大危險。然而,當我們聽到更多細節后,確信這是肌肉拉傷,可能是因為孕婦還沒有適應肚子大小,在床上翻身太快。我們向這對年輕的夫婦保證,疼痛大概率會自行消失,熱敷或臥床休息有利于加速痊愈。
掛斷電話后,我筋疲力盡,轉身對吉爾說道,我們的孩子能找到伴侶,組建起自己的家庭,真的是件美妙的事情,但我們未曾預料到,這也意味著我們要擔心的人數又翻了一倍多。過去三十年間,我們斷斷續續為自己孩子的小病小痛焦慮,如今又多了三個要惦記的人——兒媳婦、女婿以及即將出生的32周大的小孫子!我們幸福并擔心著。
但這大多是平常的、相對不起眼的顧慮,是尋常父母撫養孩子時都會碰上的:兩歲時因為在水槽里小便,磕破了嘴唇;五歲時在幼兒園感覺孤單落寞;中學時一年內丟掉五件外套和四把儲物柜掛鎖;十二歲時被“朋友”欺負,總是被逼進入垃圾桶;十五歲時煩惱沮喪,因為要公開邀請朋友們到郊區的父母家聚會。這都是些稀松平常的問題,所有父母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都會以某種形式、在某個時刻遇到。雖然回頭看看,這些問題頗為可笑,但是當時它們卻能引起不小的懊惱與悲傷。
然而,若是兒女嚴重偏離正常軌道,吸毒、犯罪、抑郁或是結交狐朋狗友,那么父母經歷的就是完全不同量級的焦慮了。眼看著孩子偏離軌道,離健康生活越來越遠,并開始承受這些恐怖的,而且往往是無法消除的后果,這種焦慮對父母來說幾乎是可以生理感知到的。這就像是“胃里有個洞”,會讓你絕望害怕得有點反胃,或者讓你失眠、憂心忡忡,甚至可能會讓夫妻之間產生誤解、惡語相向、彼此失望,再牢固的婚姻也會因此受到破壞。看著孩子悄然陷入黑暗的深淵,患上嚴重心理疾病、掛科、吸毒或是犯罪,這種痛苦是語言無法描述的。雖然我從沒為自己的子女這樣擔憂過,但是我這一生中,曾多次直面這種憂慮,這令我難以忘懷。我為我的妹妹擔憂,接下來我會詳述她的故事。
我真摯地希望,這本書能為這些“極度痛苦”的家庭帶來安慰與希望,讓那些對孩子尚可補救的未來失去信心的父母、教師以及兄弟姐妹有所釋懷,也使那些漸漸對孩子與生俱來的善良與潛力產生懷疑的人們不再焦躁不安。本書標題采用了比喻,蘭花與蒲公英,神秘隱喻背后藏匿著深刻且實用的,涉及苦難的起源與個體生命的救贖的真相。家庭里、班級中以及社會上的大多數兒童,或多或少地與蒲公英有幾分相似——無論身處何處,他們都能生機勃勃地成長。這些兒童數量占大多數,和蒲公英一樣,他們都因為與生俱來的堅強與堅韌而蓬勃健康。然而也有一些兒童,更像是蘭花,若是沒有得到足夠的照拂,他們便會漸漸枯萎;但若是得到充滿憐憫與善意的照顧,他們也會像蘭花那樣,開出珍貴、美好、精致、優雅的花朵。
傳統觀點認為,兒童面對擺在他們面前的磨難,要么是脆弱的,要么是堅強的。該觀點可以說是有缺陷的。我們的研究和其他人的研究漸漸揭露出,關于脆弱性和堅韌性的“二元對立說”是錯誤的,或者至少是有誤導性的。這是個有缺陷的二分法,將兒童分成“脆弱的”和“堅強的”,從而掩蓋了更深層次的真相,即兒童就像蘭花和蒲公英一樣,面對周邊的環境表現出不同的敏感性。大多數兒童就像蒲公英,除了最艱難困苦的環境之外,他們都能茁壯成長,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兒童像蘭花,要么綻放出美麗的花朵,要么逐漸枯萎,令人傷心,具體取決于我們如何照顧呵護他們。這個故事揭露出一個救贖性的秘密:那些蘭花型兒童雖然容易失敗受挫,但也能煥發出非凡的光彩。
讀者也可能會為了其他原因探索本書中的科學故事。可能你是家長,當你費盡心思,想要有效地撫養你那群各不相同的孩子時,卻失望地發現,“單一的模式并不適合所有人”。或許,盡管你的直覺告訴你,孩子是優秀的、前途光明的,但是他或她在學習上或者生活中卻苦苦掙扎;也或許,你就是老師,正努力摸索更好的方式來理解你班上迷途的孩子;當然也有可能,你自己就曾是蘭花型或者蒲公英型兒童,你感覺到了自身的特質,卻無法清楚地理解或表述它。
在這本書中,我將會講述科學研究的結果,給出可行的意見,其中不僅涉及蘭花型兒童的生活,也關乎蒲公英型兒童。雖然蒲公英型兒童承受的風險比蘭花型兒童少,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獨特的身心特點,理解這些特點可以喚起我們的警覺意識,為我們帶來更大的成功與滿足。而且,蒲公英型兒童依舊要面對痛苦,應對各類環境與機遇。我們通過觀察自然界中的植物就可以知道,不論多強壯堅韌的物種,都可能在生命的任何階段枯萎凋零。因此,雖然本書的出發點在于兒童對社會情緒世界的敏感性,但是一直到中老年時期,我們的生命起源與敏感性都會一直影響我們。這不是讓人類成為脆弱的物種,而是不斷給予人類更多的機會,能夠不斷改進更新自我。
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希望能為各類讀者提供有用的知識與幫助,雖然力量微薄,但也是真心實意的。我們將會探索壓力和逆境對兒童成長與心理健康影響相關研究的起源。坦白地說,科學發現有時帶有偶然性。我們也會看到,研究者是如何初次窺見兒童對不同社會環境的神經敏感性的。我將會追溯蘭花型兒童與蒲公英型兒童的起源,也將探討為什么世上沒有屬于兩個家庭,但成長環境完全相同的孩子,甚至會分析表觀遺傳學是如何顛覆我們對“基因與環境協同作用”的理解,又是如何決定我們的現在和未來的。我將會總結至今為止所發現的證據,證明人類的蘭花型與蒲公英型表型差異如何影響健康狀況與慢性疾病的發作,影響成長狀況與學習成績,影響對預防措施的積極反饋。我將會思考目前我們所知的如何關愛、支持與鼓勵蘭花型兒童——不論他是你的子女、學生、病人還是你自己,以及如何創造出適當的社會環境,讓這些兒童釋放出最大的潛能。對于蘭花型兒童來說,世界有時是可怕的,是無法承受的,但是我們也驚喜地發現,如果能得到充滿愛與支持的幫助,他們可以和蒲公英型兒童一樣茁壯成長,甚至比蒲公英型兒童更加出色。究其根本,蘭花型兒童的顯著特征并不在于脆弱,而是敏感,如果給予適當的支持,這種敏感能讓他們的人生開出喜悅與成功的美麗花朵。
當我一個個找到蘭花型兒童的顯著特征時,也會反思與大多數蒲公英型兒童相契合的特點,同時記錄下這些個體對于喬治·艾略特所說的“世上善的增長”而言有多重要。雖然蒲公英型兒童有自己獨特的地方,但是他們也會遇到困難與挑戰,理解并定義這些困難與挑戰也是十分重要的。我們也會發現“蘭花型”與“蒲公英型”兩種分類之下還隱藏著一個更加真切的事實:我們對外界的敏感性是連續分布的,每一個人都能在分布圖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最后,我們將會證明并牢記,這兩種類型之間有著引人注目的互補性,兩者往往互相有利,彼此關愛。他們在人類發展歷史上扮演著對稱、互補的關系,就像交響樂;他們共同進化,面對人生的困境,采用彼此不同但同樣具有說服力的對策。
最后,從更廣泛的全球范圍來看,我們如今所處的時代又一次忽視了對敏感者、無權無勢者的關心與保護,這在我們這個時代可能是史無前例的。在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中,手無縛雞之力者遭受欺凌與嘲笑,窮人因貧困而被指責,無家可歸者被嘲懶惰無能,躲避暴力的難民被拒之千里,地位低下者受輕視,無名小卒被排斥和遺忘。這些情況在美國尤為明顯,令人不安。全球范圍內,最邊緣化的、最無權無勢的、最弱勢的群體的困境與需求正在加速轉變,令人悲傷。
盡管本書的關注點眾多,但最具說明性的依舊是缺乏力量的、仰仗他人的恩惠與善心的、最敏感易損的兒童。他們無法獨立生活,離不開旁人的保護與幫助,面對國家的無能與輕率時也最為脆弱。在接下來的章節中,讀者們或許會發覺,蘭花型兒童對保護兒童的方式非常敏感,但假如是從廣義的、人類社會的角度來看,其實所有的兒童都是這個世界的蘭花。
【注釋】
[1] 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主要研究在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基因表達的可遺傳性,是遺傳學的分支學科。——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