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李想,只比別人好一點的億萬富翁(2)
- 奮斗改變人生
- 中央電視臺《奮斗》欄目組
- 5037字
- 2014-06-24 11:24:46
李想:我覺著關系不大。其實初中升高中的時候,我是有一個夢想的,那就是畢業以后,去做一個雜志的編輯。我覺著雜志編輯能夠做那么好的文章,去幫大家,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但要當編輯,必須得大學畢業。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我在高中畢業的時候,已經有了自己的媒體,每天的訪問量超過10萬,跟大部分雜志的發行量差不多。還有一個比較可觀的收入,而且有增長趨勢。這也是我放棄大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主持人:家人從來沒給過你壓力嗎?
李想:不想上學背后的原因,不是因為我考不上,而是因為我有更重要、更有價值的事情去做。我所有的收入,全放我媽媽那里。她拿的各種各樣的匯款單那么厚一沓,她知道我在做什么。所以,當我告訴他們的時候,他們心里一定不太愿意,但還是選擇支持我。而且,我父母都是大學生,他們不像很多其他的家長,讓孩子背著自己的夢想。
李想說,互聯網是個潛力無窮的增長市場,現在我不去占領,等我讀完4年大學,早就被別人占領了。于是,2000年春節前,李想說服大學畢業后到深圳打工的樊錚回到石家莊,把兩個人的網站合到一起,成立泡泡網。剛開始李想壓根兒不懂管理,一切都在摸索中進行。
主持人:泡泡網是在哪一年注冊成立的?
李想:真正注冊成立是在2002年。2002年,正式用了泡泡網這個名字,之前我們注冊了一個英文域名,因為那時候覺著起英文域名比起中文名要酷得多。但后來覺得還是需要有一個很好的中文名字。這些客戶也喜歡把我們叫泡泡,我們就起名叫泡泡網。
主持人:你為什么要到北京來呢,你在石家莊,互聯網的生意不是在哪兒都行嗎?
李想:那也不是,當互聯網泡沫破滅以后,我們那種營利模式不存在了,即靠廣告聯盟的這種營利模式不存在了,必須自己去找客戶,去拉廣告。我發現石家莊沒有廠商,廠商最多的地方是北京。北京和深圳是最多的,深圳太遠,我就先來北京吧。
主持人:來北京以后,遇到了創業過程當中的各種各樣的艱難問題。
李想:當時我們總共不到20人,接近10個人就不來了。而且最夸張的是,帶頭不來的人是跟我住在一起的人。這個完全想象不到,完全想象不到。后來回想,覺著最根本的問題還在我自己。最開始的時候,公司只有七八個人,你喊一嗓子所有人都聽得到。你在做什么,你怎么想,大家都知道。后來人多了,交流反而少了。當時完全不懂管理,只覺得這事,大家應該繼續做下去。很多時候沒什么溝通,更多的時候就是下達一個命令,我就認為他們應該明白,不明白是他們的問題。包括很多事情做得不好,我會說得很難聽,會用一些很負面的形容詞去說,說得大家很難受。
主持人:說到待遇問題,你給他們開多少錢,他們都嫌低?
李想:那時候就是兩三千塊錢。
主持人:你自己能拿多少呢?
李想:我自己拿得最少,一兩千塊錢。后來我才認為這很不正常。作為一個管理者,如果你沒有辦法對自己好,你就沒有辦法去對別人好。因為你根本沒有吃過糖,不知道糖是什么味道的,你怎么可能給別人甜頭呢?我們開始有管理,開始溝通了,然后去討論一些目標、方向。我們變成了這樣一個狀態。當時人走了,沒什么退路,馬上得招人。招來人以后,就進行培訓,手把手地教,大概一周左右的時間,網站就正常了。當時,很多人都說這個網站完蛋了,但也有很多關系非常好的客戶,給我們打電話,表示支持。后來招了一些人,有的成了團隊的骨干和中堅力量,我們做了那么多年,生活變得越來越好,自己也變得越來越好。
創業的艱難是無可避免的,也是不能避免的。在困苦中鍛煉心智,從艱難中探尋出路,這是磨難、歷練,也是機遇,是茁壯成長的必然。走過這一段坎坷,李想除了在經濟上獲得了巨額財富,也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一個發燒友轉變為一個擁有卓越管理能力的真正的企業家。
主持人:他在創業初期的這種陣痛,是你們二位所觀察到的企業家普遍都會有的情況嗎?
劉建華:我覺得比較普遍,這個非常正常。我覺得不光是在李想的公司,在任何剛剛起步、創業階段的公司,這都是很普遍的現象,只不過有的由于溝通、愿景包括企業員工的激勵機制等方面做得好一些,可能減緩一些。
陳婷:我覺得企業家大概有兩種類型,一種就是我擁有技術,在業務上比較出色,然后靠自己的技術創新來做事,像微軟的比爾·蓋茨。還有一類企業家,他是天生或者骨子里就具備某種管理的特質,像中國的老一代的企業家,大部分都是這樣的特點。李想的路徑,跟我們所說的這些企業家,是完全不一樣的,他是80年代出生的,這一代人創業,首先就是在技術上要過關,然后要把握住這個時代的脈搏。如果這個小伙子,跟柳傳志當年創業的模式是一樣的,我想他可能不會成功。至于管理上,就是創業初期遇到的這些困難,幾乎無一例外,這點我跟劉總是非常認可的,正是遇到這些困難,李想才上了管理的課程,在實踐中上了管理這一課,才有了今天李想公司的壯大發展。
主持人:大家不能忽略的是這個年輕人的學習能力太強了。他能夠很快地吸取教訓。
陳婷:還有自省精神,我剛才注意到他說了一句話,他說他那屋里最好的朋友,就是最好的哥們兒,第二天也不來了,但是他沒有說朋友出賣他。他說的是什么,他說:“我覺得還是我的問題”。我覺得這種自省精神也是企業家所必需的。他的路還很長,這一路需要他不斷地修正自己,而且是發自內心的。
主持人:我們采訪過很多企業家,我們發現所有成功的企業家都很少指責別人。
從賺到第一桶金到身家過億,在我們看來他是成功的,但李想并不止于此。他覺得自己還處于創業階段,他要創建一流的私營企業。而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他要不斷地擴展自己的市場,他是一個真正的企業家!
主持人:你的第一個100萬,是什么時候掙的。
李想:第一個100萬應該是在2003年做泡泡網的時候。
主持人:那時候你多大啊?
李想:22歲。那年我想掙100萬,結果好像掙了將近400萬。因為那年有一個特別特殊的機會。我們開始學管理,幫著團隊進步。同時,我們趕上了一個好機會。當然這對大家而言不是什么好事,就是趕上非典了。非典的時候,那些雜志報紙不太好賣。廠商為了宣傳,就往互聯網投更多的錢,這對我們而言是一個轉折點。
主持人:什么時候你公司的規模,讓你感覺到像是一家大公司了?
李想:我們還是一個小公司。我覺著一個真正有社會價值的優秀企業,標準就是20億的營收。
主持人:所以你不再專注地只做PC的信息,你開始做汽車,是吧?你覺著汽車比PC的信息更有前景嗎?
李想:我做IT網站的時候,發現一個問題。我們是第三,我想超越第二和第一,其實非常難,因為他們的資金規模和發展趨勢已經很明晰,他們不比我們笨,而且跟我們一樣努力。與此同時,市場由賣方轉向買方,競爭對手都很成熟,而我只有20歲左右,壓根不懂管理,所以最好的機會和階段,我錯失了。我們就想,哪個行業的這個地是可以去搶的,同時能夠做到幾十億規模的市場,哪怕我不喜歡它,但我有本事能在這領域做第一。我們找了一圈,最后找到汽車。
主持人:機會來臨了。當時行業里還沒有特別強的競爭對手,是吧?
李想:其實有特強的了,已經有上市公司了,門戶網站也在做這些東西。但我覺著還是有機會的,因為當市場從賣方轉向買方的時候,誰能真正站在用戶的利益上,誰就成為未來最受益的團隊。兩年的時間,我們的用戶量就領先了。當時很多汽車網站,你去查一個車的配置,它給你堆一堆字,我就問周圍一圈人,你們希望怎么看?大家都說希望像4S店一樣,拿著說明單。我說做成這樣就可以了,沒什么訣竅。
劉建華:我看過一段寫李想的文字,說李想很狂。我的想法是,他當然要狂了,他年輕嘛。李想當時是20多歲,他若沒有這狂勁,你很難想象企業能做起來。狂是應該的,對目標的狂熱追求,這就是他的成功因素。
主持人:做企業最需要的東西,就是既要敢于冒險,又要能夠控制這個風險,不讓它出事。
李想:我其實沒想那么多的事情。剛才講冒險,從結果上來看是冒險,但從過程而言,我們做的所有事情都不是冒險,就跟我開始說的初衷一樣,我就是想比別人好一點。我們更喜歡一點一滴地積累,看著自己的價值一點一點地增長。
李想的管理之道都是來自于實踐,可是很多地方跟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的觀點不謀而合。比如他的團隊觀念,包括團隊領袖的獨特作用以及團隊執行力建設。
主持人:你跟大家分享幾條經營企業的心得吧,你覺得管理好一支團隊,帶好一支隊伍,什么東西是重要的,有哪幾條李想:做事要先向前看,積極一點,我們不比別人笨,不比別人缺胳膊少腿,既然要做這個事情,就要做得比別人好。好一點點每個人都能做到。而且要做的就是,團隊里的每個人每一天都去做好一點點。假設你是20分,你變成30分就很好了,因為你漲了50%,這50%就是對企業的貢獻。
陳婷:他講這一段是有理論支持的。德魯克在他《卓有成效》那本書里就寫過這一段,當一個公司里的每一個員工,每一天走進自己的公司,走進辦公室,想我今天能為公司做一點什么貢獻的時候,這個公司的文化,就會非常健康,我不知道李想是學來的,還是自己總結出來的。
李想:我原來是在這么做,也會看一些書,一旦印證我這么做是對的,我就會堅持下去。
主持人:好比分析營銷的這個鏈條。整個營銷鏈條上,你不要看某一個環節只加了2%,它連起來是一個不得了的變化。
李想:這是向前看,向后呢,我們不比別人聰明,也沒有天才,我們要想贏別人,就必須形成一個團隊。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當一個人沖在前面的時候,如果有團隊在后邊撐著他,他就永遠摔不下來,這樣只會贏不會輸。如果沒有團隊,前邊人沖的時候,其他人在旁邊看笑話,然后摔下來,全都閃開了,那這樣很難贏。所以,我們就用了一幫非常普通的人凝聚成團隊,雖然我們沒有明星銷售,沒有明星編輯,也沒有明星技術,但是我們每次都是贏。
主持人:你說的這一點是所有老板的愿景。可是怎么能做到他們都團結呢,畢竟人和人在一起,很難沒有矛盾。
李想:當團隊有這個愿景并為之努力的時候,我一定會鼓勵。我會拿無數的結果來讓他們驗證,這是可以做到的,而且不難,去行動就行了。不用跟他講太多道理,做幾次之后,大家就明白這個道理了。
主持人:你們兩位都是久經場面的,像李想這樣的人,你們覺得他潛力大不大,能走多遠呢?
劉建華:他做了很多事情,都是無師自通,很多東西全都是他自己悟出來的。他可能沒看過德魯克的商業理論,但是他把大師提煉出來的商業理論,應用得非常好。
陳婷:他的路還非常長,他今天的成功只是冰山一角。我希望李想能夠繼續在實踐中學習更深刻的管理之道。
主持人:作為80后的一個企業家代表,你覺得你應該做些什么呢?
李想:我能承擔的責任,就是讓我團隊里的每一個員工,變得更好。我能解決更多就業,能讓企業繳更多的稅,這就可以了。于我而言,最可怕的是公司虧損,員工活得越來越差。這是很可恥的事情。
主持人:李想的一貫思維就是每個人做好自己那一環,無論是企業內部,還是放到社會來講,他只要把自己那環做好就好。最后你想說什么?
李想:我覺得平常心太重要了。平常心是我做人的原則。我也希望我的團隊、我身邊的人能夠接納這個原則。我們不能左右什么,以平常的心態看待一切就好了。作為公司的總經理,我應該做我該做的事,拿我該有的薪水。如果我的薪水很低,開的車很差,員工就會覺得公司沒希望。這就是平常心。還有,作為領導到了該休假的時候,我就必須休假,因為我休假了,才理解員工為什么要休假。當你理解的時候,其實你會發現很多東西。
主持人:你才能夠真正了解別人。
李想:對,而且你過得幸福,你也可以幫別人過得幸福。
他,29歲,PCPOP首席執行官,入選“全國十大創業新銳”人物,年營業額4個億。
他,家境普通,高中學歷,沒有背景。
幾乎沒有人能夠把前者的“他”與后者的“他”聯系到一起,然而,李想,這位80后企業家新貴,卻靠著他的夢想、激情、執著和堅毅,實現了從一位普通80后創業者到億萬富翁的華美蝶變。
很多人都在探尋這非凡之舉背后的故事,我也不例外。我清晰地記得2007年采訪他時,他質樸的表達中有少許的內向和害羞。時隔兩年,當再次來到中關村鼎好大廈時,我不知道這位“京城四少”之首,會有哪些改變。
在坐下聊天的一剎那,我知道,他依然如此真實。
那種真實,源自他和著泥土氣息的童年,源自他那并不殷實的家境,源自他對夢想近似瘋狂的執著,更源自他依舊略帶害羞的質樸。然而,他的真實掩飾不住他的肆意揮灑的夢想和激情。
作為80后創業企業家的代表,他趕上了中國高速發展的10年和互聯網的黃金10年,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能夠記錄他和他的企業成長的足跡,分享給所有正在成長并走向成熟的80后,對我而言,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編導 周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