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正文(1)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興,也非常榮幸來到這里,與北京大學從事共青團工作的同仁們就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和觀點進行探討和分享。我今天講的題目是:青年領袖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從共青團干部的發展來談談青年領袖的生涯設計與發展;第二部分主要從如何做好學生工作來談談發展性學生工作和大學生發展輔導的問題。
一
首先來看第一個問題——“青年領袖的生涯設計與發展”。
在談到青年領袖的時候,我想在座各位都有雙重角色。首先,你是一個青年;第二,你們是青年中的領導。什么是青年領導呢?我向大家介紹一位北大的學長胡春華。他在1979年以縣文科狀元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學,1983年從中文系畢業,同年8月主動申請赴藏工作。1983年8月,他踏上了進藏之路,行程8000華里,歷時二十多天到達拉薩。到西藏自治區工作之后,胡春華拿出了北大人實干苦干的精神,從基層學起,從小事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實踐著自己的諾言。歷任區團委組織干事、拉薩飯店人事部副經理、黨委副書記兼人事部經理、共青團西藏區委副書記。13個月后,自治區黨委決定任命他為林芝地區行署副專員。1995年,胡春華調任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委副書記、行署專員。胡春華擔任地區專員之后,親自帶領技術人員徒步踏勘線路。在惡劣的自然環境面前,他們一行仿佛行走在生死的邊緣。他沿途與建設者共謀加速公路建設大計,落實各路段施工措施,現場解決施工中的困難。為修通墨脫公路,他就這樣走了半個多月。1996年胡春華進入中央黨校培訓部中青班學習,1997年年底升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兼全國青聯副主席,時年34歲。4年后出任西藏自治區黨委秘書長,9月任自治區常委,而后在2003年11月出任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政府常務副主席。2005年3月,擔任了自治區黨委常務副書記、自治區政府常務副主席。
我想,通過胡春華的歷程,我們可以看到一位青年領袖的奮斗生涯。
世界生涯大會曾提出一個理念:現代職業不僅僅是生計,更是心靈對事業和生活的一種訴求。今天,大家都處在青年領袖這一職業平臺上,但未來的路能走多遠卻是一個需要我們仔細思考的問題。因此,我們要進行生涯的覺察。
人們終其一生都在選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以后,我們中國人就面臨著更多的選擇。所以我強調大學教育應該讓學生們學會自我選擇,因為選擇決定命運。有人說,現代生活是充滿了選擇和充滿了決定的生活。昨天下午,我接待了一個53歲的職業咨詢師,雖然是一個咨詢師,但到了這個年紀,卻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因此,這是一個終身的問題。學校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地方,也不應束縛于圍墻之內。實際上,我們的思想已經不在圍墻中。北大學生更是如此,人們更多地面向整個社會進行選擇。
現在一些大學團干部存在的最大困惑:一是不知道自己將來做什么,即自己掌控不了自己的命運;二是不知道工作應該怎樣做才更有績效,即不知如何通過職業平臺使自己的價值最大化。
不同的環境、時空和不同的校園文化孕育出不同的青年領袖。北大能孕育什么樣的青年領袖呢?
所謂領袖,就是leader,就是領導。首先,從理論上講,北大的基礎和平臺使很多學生都有成為青年領袖的可能。今天在座的團委老師和學生團干部,你們自己是青年領袖,同時也在培養青年領袖,你們自身的發展與培養學生,促進學生發展是一致的。顯然,北大是能夠培養青年領袖的,但關鍵的是培養出怎樣的青年領袖。
當代社會變化的顯著特征之一,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物質財富的豐富使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得到更多滿足。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第一是生存需要。但是,在現代社會條件下,在一定環境中,發展成為了首要需要。北大的每個老師和學生每天醒來后所想到的,不是吃穿問題,而是今后該干什么,會有什么發展。人們追求自身自由和全面發展,重視自身價值的實現。對教育的需求也不是傳統的學歷層面,而是日益多元的個性化需求。按馬克思所講的,人的能力的充分發揮是最大的勞動生產力和社會財富,是生產力發展的最有效的方式。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未來社會的一個基本原則和社會的目的本身。
在這樣的背景下思考,作為一個青年領袖,我們應當考慮自由和全面發展的是什么,在什么狀態下才能得到自由,什么狀態下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大家立志做一個青年領袖,我認為這是一種理想,非常好。在這里,我再以胡春華為例。他曾經參加過一個座談會,大家談到現在大學生擇業時有兩種價值取向,一種是大城市,一種是到欠發達地區。同學們問他,像這種情況應該怎么選擇?胡春華認為這兩種價值取向是平行的。作為比較早支援西部的人,他認為,最大地發揮自己的能量,做出貢獻才是最正確的價值取向。最好的發展莫過于既有基層鍛煉的經歷,又有高層深造的機遇,集二者于一身,最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機遇不可以去創造,但可以用心去把握。
據此,我們來看“青年領袖的生涯規劃和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