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孩子好性格,要從小培養(2)
- 好性格影響孩子的一生
- 宋玉玲
- 5449字
- 2014-06-23 10:49:14
不要包辦代替,給孩子犯錯誤的機會。幫助孩子在錯誤中學習和成長。由于知識、經驗不夠豐富,加上邏輯思維能力不成熟,孩子有時的確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但經驗累積的過程非常重要。孩子必須有機會練習如何做出正確判斷和決定。當孩子做出錯誤判斷時,媽媽應給予適當的輔導,向孩子解釋為什么他的做法不合適,同時可以提供解決方法給他選擇,并講解怎樣解決問題才是正確的。
“內控型”媽媽培養孩子性格時應注意的問題
內控型媽媽往往比較有自信,目標明確,這種性格對開創事業很有好處,但在教養孩子時,一定要注定意下面這幾個問題。
對孩子的期待應當考慮到他自身條件和實力,為其設定的目標應當是孩子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還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孩子達到每一階段目標,并等孩子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和經驗后,再慢慢提高標準,這樣既可以提升孩子的能力,又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當孩子達到預期的目標時,要及時表揚和鼓勵,特別要注意表揚的方式,明確指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就足夠了,對孩子的表揚和鼓勵措施都要馬上兌現。當孩子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時,幫助他全面分析失敗原因,包括主觀的努力和客觀的條件以及偶發因素等等,幫助孩子吸取教訓。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感興趣的內容才能吸引孩子主動學習,并克服困難堅持下去。因此,媽媽要做的是想方設法營造愉快的學習環境,引發孩子的興趣,協助寶貝從中獲得體驗,培養他的良好性格。
關注孩子的性格偏差
假若孩子在實際生活中確認,他的任性要求都能滿足,他的不聽話并未招致任何不愉快的話,那么孩子就漸漸習慣于頑皮、任性、不聽話,之后孩子就慢慢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霍姆林斯基
我們常常會發現同樣年齡的小寶寶卻有著不同的性格。有的特別敏感,有的乖得出奇,有的總喜歡無所畏懼地冒險,有的倔得幾頭牛都拉不回……總之與我們想象中的樂觀開朗卻能穩重謹慎的性格存在偏差。為什么會這樣呢?常有家長說這是遺傳,還列舉出家族中有這樣普遍性格的例子。其實,遺傳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寶寶的性格在自由與自主發展的過程中,受到遺傳因素、生活環境和父母思想行為的影響,逐漸會產生一些偏差。
性格偏差一:敏感怕羞
爸爸媽媽總希望能有一個性格大方的孩子,可自己的寶寶卻總是不能盡如人意。他見到陌生人的時候會很怕羞,有時會藏在爸爸媽媽的身后,有時會使勁抱著爸爸媽媽的脖子,把頭緊緊地埋起來,拉也拉不起。每當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他都會表現得很緊張。爸爸媽媽的臉色稍變,他便會害怕得哭泣。平時很少能和小朋友一起玩兒,總是自己一個人玩熟悉的游戲。更多的時候,他不愿意表達自己的需求,甚至不知道自己應該有什么需求,只會順從或依賴于爸爸媽媽的孩子好性格,要從小培養安排。這樣的怕羞和敏感對孩子的性格發育很不好。
改變這種情況,需要爸爸媽媽有絕對的耐心,不能動輒發怒,或者用別的孩子的大方表現來指責自己的孩子,應該讓他逐步地開朗起來。比如在接觸新環境的時候,不要立刻把他獨自留在新環境里,爸爸媽媽可以先陪他接觸一下新的環境,等他熟悉了之后,再嘗試著讓他獨自留在新環境里,每次的時間比上一次稍作延長,直到他能真正熟悉為止。在與陌生人接觸時,爸爸媽媽可以刻意地引導他每次有個小進步,這首先要在家里做好充分的鼓勵,并做一些小約定,比如第一個階段,在見到陌生人時,只鍛煉他不把頭埋起來;第二個階段,鍛煉他可以拉著爸爸媽媽的手,而不是一定要藏在背后或者被抱在爸爸媽媽身上;第三個階段,鼓勵他回答別人的一個提問;第四個階段,鼓勵他對別人主動打個招呼……
性格偏差二:膽大包天
有些孩子膽子大得出奇,他總是處于一種興奮狀態,見到什么都想動一動,哪怕是悄悄地用腳踢幾下,用手摸幾下,即使是有危險性的東西也不懂害怕。在做任何事的時候,他都不會考慮后果,從高處往下跳,已經不止一次摔到頭,哪怕是摔過好多次大包,他仍然沒記性還是跳。最讓人郁悶的是,他竟然很喜歡侵犯別人,主動攻擊性特別強,總會突然出手打別人,別的小朋友的家長已經不滿地和他爸爸媽媽交涉好多次了,但怎么警告他都不行,甚至于他的脾氣還很大,不喜歡別人控制他,越是控制他,他越是無法無天。
對這樣的孩子,爸爸媽媽要首先檢討自己的家庭氣氛。是不是爸媽的脾氣不好,是不是平時對孩子的教育總是有過激的行為出現,是不是家里每天戰火連天?
如果有這些情況,一定要從爸爸媽媽的角度出發進行更正,讓家里的氣氛安靜平和下來,減少或杜絕這些刺激行為。還可以刻意地引導他做一些閱讀或手工游戲,這有助于他的注意力被一些比較平和的事所吸引,降低出現“恐怖行為”的機會。還有,在家庭中要對某些活動制定全家遵守的行為準則,比如有些東西就是不可以用來玩耍的,無論如何也不行,無論采取什么方式想要得到滿足,爸爸媽媽都不會妥協,這樣可以鍛煉孩子有意識地消滅自己的冒險欲望,學會放棄。最重要的是,想要改變孩子無休止的冒險行為,爸爸媽媽就不能用消極情緒去對待他的行為,因為謾罵、訓斥、打屁股等方式只能讓孩子更叛逆。
性格偏差三:無動于衷
有的寶寶看上去很乖,但總讓人覺得乖得有些過分。無論爸爸媽媽對他有什么安排,他都非常順從,很少表達自己不同于爸爸媽媽的想法,也不會固定地黏著某個人。問題是他對于很多事都沒有興趣,不管是不是高興,都不會有明顯的情緒表達,無論見到什么會讓小孩子感興趣的事物,他都表現得無所謂,敏感程度出奇地低,甚至到了冷漠的地步。
這個社會是重視情商的,這種冷漠的性格對孩子的前程會有很大的阻礙,所以爸爸媽媽要及時發現,并且及時幫助孩子改正它。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多給孩子一些陪伴,不要讓他總是獨處或者單獨玩耍,要常和他交流自己的想法,鼓勵他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盡量減少批評與訓斥,讓他有安全感。另外,還要幫他交一些小朋友,引導他和小伙伴們一起做游戲,并常常帶他外出感受一些新鮮的環境,激發他的興趣。喂養一只小動物也是不錯的辦法,能激發他的愛心和責任感。
性格偏差四:沖動多動
這樣的孩子最累人。他對什么事都感興趣,但卻對什么事都不能集中精神去做,總是三分鐘的熱度,而他的四周似乎總有讓他放棄某件事的新鮮玩意兒出現,即使什么事也沒有,也一會兒推這個一把,一會兒動那個一下。他的精力似乎異常地旺盛,似乎常常從早上睜開眼開始,便一刻不停地動上一整天,直到上床睡覺。不過對于少數一些他真正感興趣的事情來說,他還是能安靜下來的,比如看動畫片。
對于這樣的孩子,要先從生活環境入手,暫時減少環境中的新鮮事物,避免過多的刺激和誘惑,先使他在有限的事物中進行活動,沒有太多的目標,他也就能靜下心來利用僅有的條件進行活動了。在耐性的培養方面,爸爸媽媽要刻意地訓練他對需求的延遲滿足,比如規定他如果能堅持15分鐘把積木擺好,就給他講一個最感興趣的故事,或者帶他出去玩耍一會兒等等。常常有一些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活動結果太關注,比如孩子在玩球,就不停地叮囑他別砸到東西,這讓孩子很不高興,所以就去玩槍了,可爸爸媽媽又叮囑他別把槍摔壞,他只好又換別的事做,這是爸爸媽媽人為促使下的多動。所以我們建議爸爸媽媽在孩子專心做某種游戲的時候,更關注游戲的過程,而不是總對他強調各種不好的結果。
性格偏差五:執拗任性
這類性格的孩子比較常見,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固執己見,任何方法也無法讓他們妥協,即使是遭遇打罵類的待遇。另外,對于涉及自己的事,無論是否能夠理解的事,都一定會按照自己的理解程度表達自己的要求和意見。樂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固然是好事,但在主題上卻比較以自我為中心,并且不容易采納別人的意見,所提的要求也很多是無理要求。
對于這樣的孩子,大多數父母很難會有好脾氣,這是不可以的。不妨試試欲擒故縱的辦法,當孩子再次任性的時候,適當地對他做一些讓步,讓他有一些心理滿足感,再對他進行進一步的教育。在一種非對立情緒的引導下,孩子會更容易接受爸爸媽媽的教導。另外,爸爸媽媽在平時應該刻意地啟發孩子把同一問題用不同角度進行理解和處理,鍛煉他的思維及解決問題等方面能力的靈活性。
幼時的性格偏差常常會被爸爸媽媽們忽略,以為小孩子的這些小性格不會有大影響,其實是不對的。不能輕視了這些性格偏差,它會給寶寶一生的性格留下不牢固的地基。所以爸爸媽媽們有必要及時發現并刻意地幫寶寶去矯正這些偏差。
怎樣通過飲食改變孩子的壞性格
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約·凱恩斯
孩子的性格出現了偏差,這讓爸爸媽媽們很著急。不過,在尋找其中的原因,并積極采取措施的時候,別忘了關注家里的餐桌。專家們經過研究已經證實,食物對孩子的作用不僅是保證生理上的發育,同樣會影響他們的性格形成。這一小節,就孩子們經常會出現的一些壞性格,談一談相關的飲食調理方法。
任性、愛哭、脾氣暴躁
靜靜最喜歡和爸爸媽媽對著干,早上起床,爸爸媽媽急著上班,她這邊卻出了麻煩,先是堅決不同意穿那條媽媽新給她買的白色褲子,然后又因為早餐吃米飯而不張口,非要吃面片,媽媽時間緊,爸爸送她去幼兒園,她卻非得讓媽媽送。牛牛呢?他愛哭,玩具掉了,他大哭,小朋友不小心碰到他,他也哭得沒完沒了,去超市的時候,因為媽媽沒給他買薯片,從超市一路哭到家里,稍不如意就哭個不停,再好的脾氣也要受不了,真讓人生氣!欣欣的性格就更讓人頭疼了,她的脾氣特別暴躁,小狗從她身邊過,蹭了一下她的小鞋子,她跑過去把小狗按住,用力地打它的頭,給圖畫涂色的時候,不小心把花紋涂出了邊界,她氣急敗壞地把畫紙撕得稀爛,想吃果凍,爸爸回家的時候卻沒買,她沖上去對爸爸“拳打腳踢”。更讓人生氣的是,有一次,爸爸的同事帶孩子來家里做客,小客人不小心折斷了她的油畫棒,她竟然把人家的孩子硬生生地從家里推了出去,攔都攔不住,最后人家爸爸媽媽很尷尬地帶著孩子走了……孩子們這是怎么了?爸爸媽媽們自己也覺得孩子太不像話,因為考慮到孩子的成長特點,也疑心是敏感期的緣故,爸爸媽媽們已經非常盡力地去緩和這些特殊情況,但收效甚微。郁悶中的爸爸媽媽們,試著在孩子的飲食過程中增加一些牛奶、豆制品、海帶、小魚干、泥鰍、香蕉、蘋果、堅果、深色綠葉蔬菜等富含鈣質和鎂質的食物吧。鈣質除了能促進骨骼發育之外,還有助于傳導神經刺激,讓孩子的神經能夠得到足夠的松弛,在正常的家庭環境之下,不缺鈣的孩子很少有精神緊張、脾氣暴躁等問題發生。鎂對神經活動的傳導同樣有重要作用,身體里缺乏鎂,也會引起孩子的精神緊張和性格暴躁。
調整飲食結構,讓肉食與蔬菜的比例更合理,會避免血液中的苯酚胺水平增高,吃肉過多的孩子更容易情緒躁動,就是這個原因。吃糖太多的孩子容易亢奮,他們愛哭并且很容易被激怒,這是丙酮酸和乳酸等代謝產物在體內積蓄過多的原因,減少甜食是個不錯的辦法。
粗心、好動、不認真
強強是個有名的“馬小哈”,剛剛用過的畫筆,轉身的工夫就再也找不到了;書包里的用具,早上去學校的時候還是齊全的,回到家時就丟盔棄甲所剩無幾了;背兒歌總會省略幾句;寫字總是缺幾筆。明明的問題是太淘氣了,簡直沒有消停的時候,從睜開眼手腳就不閑著;上課的時候,手里不停地做小動作,腳下一會兒踢踢這個一會兒碰碰那個;不到困得眼睛睜不開,就一直上躥下跳地玩鬧。樂樂的注意力太分散了,本來是在畫畫,可沒幾分鐘就已經趴在地上去找蟲子了;大家都在認真地學唐詩,他卻在一邊發呆,心思早就飄到了九霄云外。
這些孩子的爸爸媽媽,在檢點餐桌的時候,要看看是否有缺乏維生素B族,是否吃了太多富含精制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是否吃了太多人工色素,是否吃了太多含有食品添加劑的食物等。因為過高的鉛、鋁等重金屬含量會使這些物質在身體里積存,并很難排除,影響到孩子的腦部結構,造成智力減退、記憶力下降等問題,出現這些麻煩,就要少吃西紅柿、蘋果、橘子、杏子等含水楊酸鹽類物質比較多的食物。維生素B族含量豐富的食物有助于改變這種狀況,動物肝臟、糙米等粗糧,以及含鋅量豐富的海魚、貝類、芝麻、牛肉等都是這些性格的孩子應該多吃的食物。另外,如果孩子吃的雞蛋、巧克力、葡萄、橙子等食物過多,會有易亢奮的表現,多動的孩子如果有進食這些食物過多的情況,要盡量減少。
膽小、憂郁、懶洋洋
玲玲膽子小,見到小蟲子會怕得哇哇大叫,見到陌生人不敢說話,在幼兒園里,每次活動時間,她總是抱著娃娃在角落里看大家玩兒。上滑梯?她不敢,玩轉椅?她也不敢,像個怕碎的瓷娃娃,時間久了,小朋友都不喜歡和她玩兒。
朵朵心情總是很不好,小小年紀就像林黛玉一樣,眼睛里總是動輒汪著眼淚,別人大聲說一句話,她也會哭泣。除了這個問題,還有一件事很讓人頭疼,那就是她對很多小朋友喜歡的事都不感興趣,甚至無論身邊發生什么事,都好像與她無關,根本不會讓她有什么情緒上的起伏,這樣的“淡定”可真不是什么好事情。
亮亮是個小懶蟲,什么事情都懶得做,總想躺在床上指揮別人。爸爸媽媽想引導他參與做一些事,常常會讓他幫些小忙,拿拿工具,遞遞手巾,可他總是拒絕,懶得動,恨不得每次吃飯都要人喂呢!這些性格的孩子也讓人頭疼。餐桌上有解決問題的秘密武器嗎?
人體內有一種叫做“神經傳導素”的腦部化學物質,它有調節情緒的功能,如果某些神經傳導素不平衡,就會使人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如果孩子身體里的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物質的水平太低,神經傳導素的速率以及孩子的思維敏捷程度就會受到巨大的影響,膽怯、不自信甚至自閉等問題就會發生。營養學家認為,富含蛋白質的食物能提高人體內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含量,全谷類食物能提高血清素。這值得爸爸媽媽們注意。多給孩子吃奶類、豆制品、魚類、禽類以及紅肉類食物會有助于心理狀態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