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一個詩人眼中的謝季筠
- 詞語的鹽(吉狄馬加文集)
- 吉狄馬加
- 1693字
- 2021-05-08 10:19:22
漢字的歷史是悠久的,同樣,漢字的書法藝術也是悠久的。我想就文字而言,像漢字這樣,無論其豐富的結構特征,還是從其美學上的象征意義,在世界眾多文字中都是無與倫比的。漢字作為一種書法藝術,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時間了。當我們回顧過去,矚望那已經走過的漫長歷史時,可以說每一個朝代均產生過燦如群星的大書法家。正是這些珍愛中國文字,甚至超過了自己生命的一代又一代的書法家,把中國的書法藝術推上了一個又一個足以讓后人嘆為觀止的藝術高峰。難怪有一位西方漢學家曾告訴我,在他研究中國文學和藝術時,最讓人感到神秘莫測而又琢磨不透的就是中國的古典詩詞和書法藝術。他還對我表示,中國的古典詩詞和書法藝術代表著一種東方精神的最高境界,那里面包含著許多形而上的東西。說實話,這位外國友人的感覺和看法并不新鮮,但是這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古典詩詞和書法藝術,在人類多元文化格局中所占據的位置是極為重要的,它體現出一種只有東方才能有的美學觀和藝術觀。近年來,不少藝術現象證明一個問題,就是東方藝術中(當然包括書法),始終包含著某種飄逸雅脫、古淡絕倫的“道”境,或者說“禪”意。著名旅法華人畫家趙無極,在創作現代繪畫藝術時,大量從中國書法中汲取精神的養分,使作品成為東西方文化結合的典范。看樣子趙無極先生在西方乃至世界所取得的成功絕不是偶然的。據我所知,不少西方杰出的詩人和藝術家,多少年來就一直從東方文化中汲取靈感,其中包括著名的美國詩人埃茲拉·龐德和著名的法國詩人圣瓊·佩斯、著名的西班牙畫家米羅等等。
寫到這里,聰明的讀者一定會這樣想,你一直在強調一種東方的藝術精神,那這究竟和作為書法家的謝季筠又有什么更直接的關系呢?我想這也正是我想要說的。謝季筠是蜀中眾多書法家中的一位,但是他的成長經歷是獨特的。他先師從其父謝尊三先生,后來又先后師從劉孟伉先生、羅詳止先生、丁野庵先生等多位前輩,真可謂轉益多師,飽汲眾名家之精華,后來形成的謝季筠書法中的豐富性和多變性一定來源于此。謝季筠雙親早逝,家道寒苦,多年困居陋巷。生活的這種艱難磨礪,雖然給謝季筠帶來過無數的困難,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卻也成全了他。作為一個長期生活在社會邊緣和民間的書法家,謝季筠保持著平民的心態,淡泊名利,順其自然。謝季筠在書法中實踐的那種平淡而自然的風格,無疑和他的現實生活境況形成了高度的一致,這是至關重要的。在這一點上,生活和現實雖然給他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這個玩笑甚至還帶著苦澀和眼淚,但作為一個有大作為的藝術家,他的確算是幸運的。為此,在很多年前,我曾在心里祝福過他,相信他會獲得極大的成功,而這個從來就充滿著名與利的現實世界對他的全部承認,也僅僅是個時間問題。在文章的開頭部分,我一直在談東方的藝術精神,或者反過來說,藝術中的東方精神。其實我最終要談的就是,謝季筠書法中所追求的“逸”和“虛”的境界。在中國近現代前輩書法家中,由于個人偏愛,我極力推崇謝無量先生和林散之先生。特別是林散之先生晚年的作品,雖然是有形的,但卻近于天籟,其意境之高潔和深遠,就是在整個中國書法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也許正緣于這種對藝術的特殊感覺,從一開始我就關注著謝季筠書法中這種可貴的藝術特質。我一直認為,無論是中國的書法還是繪畫,都是和中國的古代哲學思想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雖然書法家是通過手中的筆來傳達內心感情的,即所謂“書為心畫”,但是要真正做到心手兩忘,出神入化,如入無人之境,那是非常人所能做到的。這要求書法家必須具備淵博的學識、豐富的情感和多方面的修養,同時還要求書法家有超常的稟賦,其“悟性”也應該是絕對不一般的。謝季筠的書法藝術,已經天才地表現了某種超凡脫俗的意境,其作品中的氣勢美、神性美和意境美水乳交融,散發著濃郁的書卷氣。欣賞謝季筠的書法藝術,作為一個詩人,我感覺到更多的還是他作品中的那種詩意美,以及他筆下那陽剛之氣和陰柔之韻的和諧統一。最讓人感到高興的是,我們從近期謝季筠的書法藝術中,發現了一種神奇的東西,那就是前面已經提到的“逸”和“虛”的精神和藝術境界。為此,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謝季筠能在不久的將來,使自己的作品進入一個更高的藝術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