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恰到好處的親密
- (美)基拉·阿薩特里安
- 2183字
- 2021-05-11 11:03:25
誤區(qū)2 家庭中的關系天然更具親密感
我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有一種人際關系,絕對比其他任何關系要更親密,這就是家庭關系。我們經歷的第一種人際關系就是家庭關系。與同事、網友或其他有意義的人際關系不同,自古以來,家庭關系都被我們視為人生最重要、最有價值的關系之一。
家庭生活的最早記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年的母子雕像,這幾乎和當時的文明一樣古老。家庭,一直延續(xù)至今,從未消亡,并成為必要的社會單元。無家可歸的人,其最終命運可能是死亡。如果他饑寒交迫、需要庇護,家就是他的避風港。如果她渴望婚姻或因愛受傷,家就是她溫暖的懷抱。如此看來,如果你感到孤獨,向家人尋求慰藉就一定可行,對嗎?
如果你和家人親密無間,這應該可行。父母會一直站在你身后,在你需要時出現。兄弟姐妹會帶給你歡樂,讓你忘記孤獨。當然,你可能會有幾個思想守舊又固執(zhí)的祖父母,那也無妨。你可能還會有一個很陌生卻總愛拋媚眼的奇怪舅舅,或是一個經常吃虧上當的笨表哥,但這些都沒有關系。
看出其中的問題了嗎?你可能可以和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保持親密關系,但總會有幾個家人讓你一點也感受不到親密。如果卸下家人的頭銜,真正值得維系的家庭關系實在少之又少。很不幸,幾乎每個人都曾被家人批評、嘲諷或誤解。
所以,并非所有的家庭關系都能緩解孤獨,這其中究竟是什么在起作用?在我們揭開真相之前,先回想一個最簡單的問題:誰是我們真正的家人?你一定覺得這個問題蠢極了,肯定是父母、兄弟姐妹啊!但如果你有兩個媽媽或兩個爸爸,如果你有一個養(yǎng)子,如果你被人收養(yǎng),如果你和家人疏遠,你也許就會認真思考這個問題了。
瑪麗·喬·梅恩斯在《家》(The Family)中認為,沒法絕對定義或預判誰是我們的家人,“不同的社會對家庭成員的定義截然不同,某些家庭認為母親的第二個表弟是很親的親戚,而另一些家庭(比如我的家庭)卻連這些遠房親戚的名字都叫不上來”。
我們知道,家庭并不只依賴于血緣關系。和養(yǎng)子組成的單親家庭,從法律層面看也是一個完整的家庭。家庭,也不只是法律關系。一對同居20年的情侶,膝下三個子女,唯獨沒領結婚證,這在現代社會看來,也是一個美好的家庭。
所以,究竟什么是一家人?家庭,也許就是住在同一個屋檐下的人們組成的集合體。同居生活,對家庭有重大意義。梅恩斯對家庭有著這樣的解釋:“家庭是一個個的小團體,以共同的文化認同為紐帶,建立婚姻或類似的契約關系。因為血緣或收養(yǎng)關系,在一定時期內,共同生活和居住。”
但在2008年,皮尤研究中心社會與人口趨勢項目的一項調查表明:“家,對不同人有不同的內涵。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大多不只在一個社區(qū)生活,他們中約四成(38%)人稱自己并不住在家里,26%的人認為家只是他們出生或成長的地方,22%的人說他們現在住在家里,18%的人稱他們會長期住在家里,15%的人認為家就是故鄉(xiāng),4%的人覺得家是他們曾經讀高中的學校。”這些對家的不同定義,清楚表明共同生活已不再是成為一家人的基礎。
家庭,可以被定義為“共同的責任”嗎?父母照顧年幼的孩子,孩子贍養(yǎng)年邁的父母。也許吧!但一種行業(yè)的蓬勃發(fā)展改變了這一切。2014年1月,一家名叫Care.com的公司,在募集了1.11億美元的風險投資資金后上市了。該公司就像一個提供家政關懷服務的超級市場,為客戶提供各種家政服務,將保姆服務提供者與需要保姆的家庭聯(lián)系起來,并為他們提供交流平臺。Care.com為提升家庭品質、照顧家庭成員提供了很棒的解決方案。
隨著家政服務行業(yè)的爆發(fā)式發(fā)展,雇用保姆照顧你愛的人成為現實。把傳統(tǒng)的家庭職責外包給家政公司,讓我們有機會解放自己。我們不需要像過去那樣,親自付出許多精力去照顧家庭成員。我認為,所謂“共同的責任”并不能讓彼此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一家人。
在我看來,家庭的基礎來自一種感覺,一種親密的感覺。親密,讓一個家庭有了家的感覺。沒有親密的家庭關系,就像其他缺少了解與關愛的人際關系一樣糟糕,甚至更糟糕,因為我們往往對家庭關系抱有更高期待。
本書的前言里提到,人們會面對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事實上,所有的人際關系都要經歷一個簡單的過程,那就是由遠及近、從陌生走向親密。也就是說,任何人際關系都能變親密,也會變疏遠。哪怕是父母或家人,也會有疏遠的時候。
沒有任何一種人際關系具有天然的親密感,它們都需要你學會了解、付出關愛。家庭關系的確能讓人感到親密,但也只是你辛苦付出的回報而已。
話雖如此,但家庭在創(chuàng)造親密關系方面確實有一些獨特的優(yōu)勢,尤其在“了解”這一層面。你的家庭成員了解你,因為你們擁有廣泛的共同歷史和共同經歷。除了家人,很少有人愿意在你的生活,尤其是在你的成長歲月里花費那么多時間。在很長一段時期里(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與家人在一起的時光,都是創(chuàng)造親密關系的好機會。如果你愿意抓住這些難得的機會,更努力、更深入地了解你的家人,那家庭就能成為孕育親密的美妙溫床。
但家庭也有一個明顯的缺點,即自我滿足。與其他人際關系不同,我們傾向于認為不用付出太多努力,就能維系一份家庭關系。“家庭是永恒的”,不是嗎?我們不能讓這個根深蒂固的想法,成為我們不了解和關愛家人的借口。千萬不要把“家庭是永恒的”這句話,理解為“我不需要對你禮貌、不用對你好,因為你不能拋棄我,即使你想那么做!”
家庭也許是永恒的,但缺少主動、持續(xù)的付出,家的感覺,那份親密的感覺,絕對永恒不了。
神話2 某些類型的人際關系具有天然的親密感。
重構神話2 任何人際關系都能變親密,也會變疏遠。